公元1019年,寇准升任为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在被罢相十几年后,第二次担任宰相之职。这时,宋真宗因疾病在身,很少过问政事,朝中专权弄事的是参知政事丁谓。丁谓原是得到寇准的举荐才逐渐当上副相的。他资历浅,声望低,专持权柄后,朝中大臣非常不满,弄得朝政紊乱。于是,他主动向真宗进言,仍启用寇准为相,自己甘为副职。丁谓这样做,是想借寇准的声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在寇准入相后,他极力巴结,处处讨好。
据说,有一次寇准与丁谓在政事堂共同进餐,菜汤粘湿了寇准的胡须,丁谓马上起身,慢慢为寇准拂试干净。寇准对这种阿谀讨好的行为非常反感,他讥讽地笑道:“参知政事是国家重臣,怎么能替长官拂起胡子来了呢!”丁谓羞愧难当,从此怀恨在心,预谋陷害寇准。
真宗患病期间,刘太后在宫内干预朝政。寇准对此十分忧虑,他秘密奏请皇上道:“皇太子是人心所向,希望陛下以宗庙社稷为重,把皇位传给太子,选择正派的大臣辅佐他。丁谓等人都是巧言谄媚之徙,不能让他们辅佐太子。”真宗认为很对。寇准暗中命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奏章,请求皇太子监国,并且想和杨亿共同辅政。没想到这件事被刘太后和丁谓等人知晓。丁谓上报朝廷,诬告寇准是当时震动京师的宦官周怀政谋反案的同伙。寇准再次被罢去宰相之位,贬为相州知州,后移任安州知州,不久,再次被贬为道州司马。然而这一切,病榻之上的真宗全然不知,有一次他询问左右大臣:“我好久没有看到寇准,这是怎么回事?”左右大臣都不敢如实回答,胡乱编个谎言搪塞过去。
可怜的宋真宗直到弥留之际仍然在惦念着他的爱臣寇准,他对后继者说:“只有寇准和李迪可以托付大事。他们对大宋江山丹心可见,其他人都是巧言观色之辈,万不可轻信。”只可惜此时的真宗对寇准的命运已无能为力了。
宋仁宗乾兴元年,年逾花甲、两鬓染霜的寇准,再次被贬到远离中原故土的雷州(今广东海康县),担任小小的司户参军。四十多年起起落落的官宦生涯,到头来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
到雷州的第二年,寇准疾病缠身,自觉离去不远,于是命人到洛阳家中取来了通天犀腰带。这条腰带是当年太宗赐给他的,世间只有两条,太宗本人留下一条。寇准一直把这条通天犀腰带视若生命,珍藏在家中。几天之后,寇准沐浴全身,穿上官服,系好腰带,向北方跪拜两次,喊左右仆人搬好床具,躺在床上安然而逝。这一年,寇准年仅63岁。
在中国封建社会,寇准是一个少见的旷世奇才,也是一个难得的封建诤臣。他少年得志,二十岁做官,在其四十余年的仕途生涯中,始终坚持正义、批评时弊,从不畏强权,甚至敢于触犯“龙颜”。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关头,他临危不惧,以超群的胆识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但却因其耿直的性格,屡遭贬罢,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剧,也是寇准一生传奇的真实写照。
直至寇准逝世十一年后,朝廷才恢复了他太子太傅的职位,并追赠他为中书令、蔡国公,以后又赐谥号“忠愍”。一代人杰终于能死而暝目了。
率直汲黯客死他乡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是西汉名臣。
他好学多才,性情豪爽,好任侠,尚气节,重内修。但其性情倨傲,为人狷介率直。缺少与人交往常有的礼貌,并且爱僧分明,与自己志趣兴味相合的,他便对其非常友善;反之,则连见面都不愿意。
汲黯因其父在西汉王朝做官,所以在孝景帝时,便已担任太子洗马官一职。因其庄重严肃而颇受人敬畏。孝景帝死后,太子即位,是为汉武帝。汲黯此时为谒者官,专给皇帝当使者。
一次,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发生了大火灾,大火烧毁了一千多家房屋,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灾情,安抚受灾百姓。汲黯去了之后回来报告说:“这场大火是由一户人家不小心,失火引发而成的。一家失火,其他各家的房屋又都一间连接一间,靠得很近,火势便很快挨家挨户地蔓延开来,一时扑灭不及,以致烧毁了一千多家房屋。”又说:“这只不过是一件小事故,不足以令皇上您担忧。倒是另外一件事,我要向皇上禀奏和请罪的。这次,臣出使河内,路过河南(黄河以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时,河南正发生了大水灾,我看见洪水滔滔,汪洋一片,饥民遍野,饿殍满地。有些地方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甚至父子相食的惨剧,真是惨绝人寰,令人目不忍睹。无奈之下,臣在没有得到皇上许可的情况下,就以皇上特派使者的身份,下令河南地方官打开国库粮仓,发放黍粟稻粮,赈济灾民。现在臣下回来甘受因滥用使臣特权所犯下的欺君大罪而当受到的责罚。”汉武帝听后,认为汲黯虽有越权行为,欺君之嫌,但却是忠心为国,为民,便没有惩罚他,还任他为荥阳县令。
性情倨傲的汲黯认为自己有经世之才,皇上却只给一个小小的县令让他当,实在很没面子,感觉受到了羞辱便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受职,竟回家种田去了。
汉武帝得知原委后,便赶紧将倔脾气的汲黯召回京都,拜封他为中大夫。汲黯这才欣然受职。汲黯的耿介戆真和直言切谏在当时很是闻名,有时皇上对他也无可奈何。
传说,在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为丞相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田因是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弟,在武帝初年,田便被封为武安侯,任太慰后任丞相。田骄横专断,一天,一位高级官吏来拜谒田,一向骄横无礼的田十分瞧不起这位官吏,用不应有的礼仪很敷衍地接待了这名官吏。尽管田如此骄横不可一世,然而耿直清高的汲黯见到这位权势熏天的皇帝国戚时却从不跪拜,常常只是打打拱,作作揖。又有一次,汲黯去上朝,适逢汉武帝招揽四方的文学儒士在朝堂上讲他要施行仁义等等,汲黯忽然站出列说:“陛下内心里满怀着贪欲而口中却讲什么要施行仁义,想要仿效唐尧虞舜那样,施行仁义来治理国家,是能够做得到的吗?”汉武帝听完,气得脸色发白,一时哑口无言,随后大发脾气,宣布退朝,拂袖而去。朝臣公卿们都十分恐惧,不禁为汲黯捏了一把汗。汉武帝回到内宫,左思右想,对身边的人说:“汲黯真是太放肆,太过分了,这家伙的愚戆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啊!”朝臣中也有人指责,汲黯不该这样胆大妄为,竟敢当面顶撞皇上,触怒龙颜。汲黯却对劝戒他的人说:“天子设置公卿辅弼的大臣职位,又征召我们这些人到这样一些职位上来,难道我们可以对皇上曲意阿谀奉承,陷主上于不仁不义的地步吗?况且,我已在这职位上,纵然是爱惜我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也不能辱没朝廷啊!”由此可知汲黯的戆直非同一般。
史书载,汲黯身体多病,一病便是几个月不能痊愈。皇上常赐告诏恩,也还是不得痊愈。中大夫庄助为他向皇上请求赐告,皇上对庄助说:“你知道汲黯是怎样一个人吗?”庄助回答说:“如果让汲黯居官任职,他没有过人之处;然而要是让他辅佐少主太子,那他一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如同让他固守一座城池,招之不来,挥之不去,就是请战国的大力士孟贲和夏育来也不能够动摇他分毫!”皇上于是说:“的确是像你所说的。古代有一种身系国家安危的重臣,称做‘社稷之臣’,说到这个汲黯,同社稷之臣差不多了啊。”
汉武帝不仅在心目中视汲黯为社稷之臣,并且对他非常礼遇。据说大将军卫青在宫中值勤时,汉武帝可以蹲在厕所里见他。丞相公孙弘平常进见,汉武帝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但是,汲黯进见的时候,汉武帝一定要戴上帽子,不然的话就是不礼貌了,一定会受到汲黯的当面指责。有一次,汉武帝在用织有武士图像帷帐围起来了的殿堂里视事,忽然远远看见汲黯进来回报事情,汉武帝没戴帽子,一时也找不着,只得躲进帷帐后面,让人传来回答问题。由此可见汉武帝对汲黯是这般的敬重和礼待。
在朝中,汲黯很倨傲。当时,大将军卫青极为显赫、极有权势。卫青的姐姐又是皇后。因此卫青权位达于极端。然而汲黯却并不在乎他。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卫青功劳盖世,又是国舅,当今天子这么器重他,意欲让他位列群臣之上。大将军因此肯定是日益尊贵的,先生你不可以不去拜见他啊!”汲黯听了却很不以为然,说:“要是大将军能以他这样高贵的身份地位去拜见他的门客士人,不是更显得能礼贤下士,从而更会令人敬重他吗?”大将军卫青听人传说了汲黯的这个话后,觉得汲黯是位真正的贤能之才,便果真多次向汲黯请教有关国家朝廷重大疑难问题,对汲黯的礼遇甚至超过了平生最好的朋友
。在匈奴浑邪王来降一事上,汲黯因直言进谏,触怒了汉武帝,被罢官,归隐田园。但几年过后,即汉武帝无狩五年,由于国家实行用五铢钱,在百姓中间便有人偷着铸造假的五铢钱,在楚国这个地方尤其厉害。汉武帝决定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在家里得到诏书后,叩头谢恩,伏在地上不肯接受淮阳太守的印鉴。汉武帝又几次下诏,强迫汲黯接受了淮阳太守的大印,然后奉诏进京。汉武帝在大殿上召见了汲黯。汲黯流着眼泪,抽泣地说:“为臣自从被免官回家乡隐居后,便以为会老死于家乡,尸首将抛在山野之中,拿去填沟壑,再也见不到陛下了。出乎意料的是陛下复又起用收留我。臣是卑贱之人,身体有病,如同狗马有病一样,不值得陛下看重。因为有病,力气不加,不能胜任淮阳郡太守的事务。但臣下我还是愿意为陛下效劳效忠的,但愿陛下能给我一个郎中的官职,让我能出入宫中,进些谏言,补过拾遗,这就是臣下我的愿望。”皇上说:“先生该不是嫌淮阳太守官太小了吧?这次是我特意召见你。我是顾及到淮阳地方吏民关系紧张,郡治混乱,所以想借重先生到那里去帮助我将它治理好。先生身体有病,就‘卧而治之’,多躺着休息。用当年先生在东海任太守时的‘清静无为’的治术去治理吧!”
汲黯无奈,于是只得辞别汉武帝赴淮阳就任。途中经过大行官李息的官邸,对李息说道:“我被谪贬到淮阳郡,不能够参与朝廷的政议了。然而我看出御史大夫张汤不是一名贤良的臣子。他的才智全用在拒绝谏言上了。他精于以乖巧奸佞的话和诡辩的言辞,专门去阿谀皇上,而不肯正正当当地为百姓讲话。皇上不愿意做的事,他连忙去诋毁它;皇上高兴做的事,他马上去称誉它。对内,他怀着一颗欺诈之心想要驾驭主上,对外,他挟持奸佞的官吏来为自己壮大声威。将军您官位列在九卿,您要是不早向皇上进谏,让皇上有所警觉,到头来您将要受他的害了。”但李息为人谨小慎微,他自景帝到武帝,三度为将军皆无功,后常为大行。大行官掌大宾之礼大客之礼,负责国家朝廷礼宾事宜,位高而无实权。所以李息始终没有敢对汉武帝讲出汲黯对他讲的这番话。公元前115年,即汲黯病死前3年,御史大夫张汤的阴事被告发,张汤自杀。汉武帝得知汲黯曾对大行李息讲过张汤的事,李息知而不报,所以也一起被问罪。
汲黯到了淮阳,便用当初治理东海郡的方法治理淮阳,不两年,淮阳便治理好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汲黯在淮阳任太守七年,最后病死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