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路人笑了笑,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不幸会促使人发现新的机遇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有时痛苦是成功的催化剂,只要能战胜痛苦,成功的大门就开了。
毕业前的最后一堂社会心理学课,教授将学生们带到生物实验大楼。
教授说:“为了这最后一课,我前前后后准备了一周。请看——”他指着大长桌上的两只玻璃箱,“这是我饲养的白鼠,它们分别喜好栗子和山芋,我每天充足地供应它们,从不耽误。”然后教授将两根粗糙的木棍放进玻璃箱,另一头搭在半空中的篮子上。大家发现:篮子里有各种水果、甜品。一个学生笑道:“我懂了,人生不能小富即安,要不断攀登、进取。”
教授笑着点点头,又说:“我的柜子里还有一只白鼠。”他转身将第三只玻璃箱拿出来,里面有一只惊慌失措的白鼠,见光后,四处乱蹿,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教授将玻璃箱放到桌子上,同样拿一根粗糙的木棍将玻璃箱与水果篮建立联系。一个学生笑道:“我懂了,人生在困厄的时候,才可能寻求突破——这只白鼠饿了很久吧?”
教授笑着点点头,说:“这只白鼠饿了整整一周。但是,它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聪明,它并不能尽快寻求突破口。”教授转身端了一盆水。
一个女生小声道:“别折磨它!”教授没理会,“哗”地将水倒进饿鼠住的玻璃箱。那只饿鼠漂在水上,沿四壁乱窜,但爬不出去;最后,它发现了木棍,游过去,小心翼翼地爬到半空中,停了下来。有女生轻呼:“再上,再上就有吃的啦!”
教授说:“你催它,它不懂。”教授点燃酒精灯,托在手上,移到饿鼠下方。热空气呼地冲上去,饿鼠一颤,猛地向上蹿、爬……在一阵欢呼声中,饿鼠发现了篮子里的食品,开始大吃特吃。
教授说:“好了,实验做完了。你们就要走向社会,一部分人会事业有成,生活安定得像这两个吃山芋和栗子的白鼠;另一部分,则可能会遇到困难,一时难以自拔,而痛苦却不断加深,像这第三只白鼠。我不想赞美困难和痛苦,但假如同样面临一个美好的机遇的话,越是不幸的人,越有可能早些发现它。机遇大多是为那些倒霉的人准备的。”
不要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东西
做一个强者,首先是做一个精神上的强者,做一个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人。
有一个小男孩丹尼尔从13岁开始就对冲浪充满狂热,每天上学前放学后,他都穿上湿的泳衣,划到冲浪线外,等着接受挑战。有一天中午,他对冲浪的热爱受到了考验。
救生员在电话中对他爸爸麦可说:“你儿子发生意外了!”
“情况有多严重?”
“不大好,当他冲到浪的顶端时,冲浪板的尖端正对他的眼睛刺过来。”
他爸爸麦可赶快把丹尼尔送到急诊室,丹尼尔眼睛旁至鼻梁的地方缝了26针。
当丹尼尔的眼睛在缝针时,他的妈妈在飞机上,正结束演讲准备飞回家,麦可父子俩离开医院后就直接把车子开到机场,丹尼尔的爸爸在门口和他妈妈打招呼,告诉她丹尼尔在车内等她。
“丹尼尔在车内?”他妈妈问道。
“他发生了意外,但他会好起来的。”他爸爸回答道。
对一个必须经常旅行的职业妇女而言,最糟的噩梦成真了,他妈妈快速向车子奔去,以致高跟鞋的鞋跟都折断了,她打开车门,戴眼罩的小儿子俯身向前,对她展开双臂,哭着说:“哦!妈妈,我很高兴你回来了。”
他妈妈把他搂在怀里啜泣,告诉他当救生员打电话来,而自己却不在时那种内心的自责与难过。
丹尼尔却安慰妈妈说:“妈妈,没关系的,反正你又不知道怎么冲浪。”
“你说什么?”他妈妈问道,这下真的被他的逻辑搞混乱了!
“我很快就会好的,医生说我8天后就可以再下水了!”
他疯了吗?他妈妈原本想跟他说35岁以前都不准再靠近水,但相反的,他妈妈没有说,只祈祷他能永远忘记冲浪这回事。
接下来7天,他一直向妈妈要求让他再回去冲浪,第八天他妈妈坚决地跟他说了第100次“不”,他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把妈妈打败了。
“妈妈,你不是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吗?”
接着他拿给妈妈一件东西以便收买她,那是一首兰斯登·休斯(Langston Hughes)的诗,诗框在画框里。“因为这首诗让我想起你,这首诗在提醒我不要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东西。”
她拯救了219人
只要肯付诸行动,不怕碰钉子,而且有毅力坚持下去,天底下没有做不到的事。
贝蒂·杜丝代女士一生行善,她的事迹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1975年4月,越战打得正激烈时,她决心拯救400个当地的孤儿,以免他们流落街头。先前她已收养了5个越南孤女,她的前夫,派屈克·杜丝代曾有过一次婚姻,他与死去的妻子早已育有5个子女。
汤姆·杜利1954年曾在越南担任美军的海军医官,他帮助过不少难民逃离战火。贝蒂表示:“汤姆·杜利是我心目中的伟人,他改变了我的一生。”由于受到杜利著作的影响,贝蒂拿出她所有的积蓄,利用假期前往越南,到当地的医院或孤儿院服务,多达14次。她曾在西贡一家由一名阮太太负责的“快乐地”孤儿院服务,与院里的孩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阮太太在贝蒂的协助下逃离了越南,前往美国佐治亚州,与她的10个孩子同住。
贝蒂个性积极,有了困难就会想办法解决。当她知道原孤儿院那400名孤儿即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后,她立刻打电话给阮太太,表示她会赶去越南,收养全部孩子,把他们带到美国来。这是项相当艰巨的任务,但贝蒂下定决心要救出这些孩子。她的这段事迹后来还被拍成电影《快乐地的孩子》,贝蒂一角由雪莉·琼斯饰演。
她开始四处奔波,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筹集必要的经费,包括接受捐款。她坚定地表示:“我要让这些孩子在美国温暖的基督教家庭中成长,绝不让他们受到战争的摧残。”这个信念是她最大的动力。
某个星期天,她由佐治亚州的班宁堡出发,前往越南,经过两天的行程,抵达了西贡。一踏上越南的土地后,她开始马不停蹄地四处协调,希望能克服种种障碍,在周六早晨前将400名孤儿顺利地送上飞机。但就在她抵达时,社会福利局的官员临时通知她,他们只能核准10岁以下的孩童离境,而且这些孩子还必须有出生证明。然而这些战时孤儿能保住小命就算很幸运了,哪有可能拿到什么出生证明呢?
贝蒂硬着头皮,到当地医院的小儿科部门,为够资格的219名孩童争取出生证明。她回忆道:“我根本不知道这些孩子的亲生父母、出生日期和地点,我只好全部自己编造。”这是这些孩子安全离开此地的唯一希望,若是错过这次机会,他们就只能永远陷在此地了。
贝蒂接着得为孩子安排住处而伤脑筋。她打电话给班宁堡的军方,请求支援,但遭到拒绝。她转而向陆军上将陈情,也碰了一鼻子灰。最后她只好求助于陆军最高长官,无论她如何强调这件事有多急迫与重要,长官仍是不肯给予正面答复。然而贝蒂并不灰心,她为此事已付出如此多的心力,绝不能这样半途放弃。她知道长官也是佐治亚州人,所以她打电话给长官的母亲,恳请她助自己一臂之力。果然隔天晚上,长官亲自来电向贝蒂表示,他已安排好班宁堡的学校,可暂时让这些孩子栖身。
虽然住宿的问题解决了,但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孩子带离越南。贝蒂一抵达西贡,便立刻请求美国驻当地的大使马丁先生,协助她安排交通工具,好将孩子带走。因为贝蒂原本打算包下一架泛美班机,但保险公司大幅提高保费,她实在无力负担。马丁大使表示,如果贝蒂能将孩子的离境手续办妥,他将全力支持。最后当地政府官员终于签署了文件,马丁大使决定安排两架军机,将这200多名孩子送离越南境内。
这些孤儿因为缺乏照顾,个个营养不良,面有病容,而且他们从未离开过孤儿院,对外界的一切都十分害怕惶恐。在等待离开的几天内,贝蒂召集了美国士兵和义工来帮忙照顾这些孩子。终于在那个美丽的星期六早上,200多名孩童离开了越南,飞向另一块和平的土地。每位来送行的义工见到这一幕都深受感动,他们含着眼泪和孩童告别,心中充满了喜悦及安慰。
由于军机只将孩童送到菲律宾,于是贝蒂必须承包另一架飞机。虽然她得负担21000美元的费用,但为了这些孤儿,她这个腰包掏得心甘情愿。情势若不是如此急迫,贝蒂其实有机会争取到免费飞行。但她一刻都不愿拖延,决定尽快采取行动。
这些孩子在抵达美国后一个月内都纷纷找到收养的人家,而某些残障孩童也在宾州约克的卢森伦慈善安排下,寻得合适的寄养家庭。
贝蒂的这些善行再次证明了一件事:只要肯付诸行动,不怕碰钉子,而且有毅力坚持下去,天底下没有做不到的事。
正如汤姆·杜利医生说过的一句话:“不平凡之事都是成就于平凡人之手。”
正确面对生命中的逆境
当你似乎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绝境的时候,离成功也许仅一步之遥了。问题在于,你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逆境。
一个小女孩向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她已厌倦抗争和奋斗,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
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厨房。他先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他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碾成粉末状的咖啡豆。他将它们倾入开水中煮,一句话也没有说。
女儿咂咂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20分钟后,他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