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生命,越是渴望,就越有力量,越有力量,就越能生存下去。成功也是一样,当渴望成功像渴望生命一样时,就有足够的力量去奋斗,去与困难作斗争。但生存和成功的力量往往蕴藏在内心深处,不易被发现,哪怕是这种力量的拥有者也可能并不知晓,它往往只有在危急时刻才能被激发,并最终像火山一般爆发出震慑的威力。从另一方面来说,能激发你潜能的人或因素,是值得你一生感激和铭记的。
一支法国军队正在狂风暴雨中艰难地行进着。雨水和着汗水已经使他们全身湿透,个个像落汤鸡一样。队伍当中的统帅也同士兵一样,任由雨水浇在身上。队伍的前面是骑兵,后面是步兵,统帅和他的卫队则在队伍中间。
道路非常狭窄,在大雨中,只有路两旁高大的树林能够使人感到另一种存在。统帅心里想道:“这样的鬼天气,敌人一定会认为我们行军会非常困难和缓慢,那么,就让自己的军队突然出现在敌人的面前吧!”想到这里,他传令:“行军速度决不能减慢,要全速前进!”
这时,一个传令兵突然从前方向统帅奔来,那一定是前边的将军有什么事要请示统帅。骑兵们靠着路的边缘给传令兵闪开了道路,以让他能够更快些到达统帅那儿。就在传令兵到达统帅面前的时候,统帅卫队中的一个士兵因为给传令兵让路,连人带马滑进了路旁的一个池塘中。那战马落水之后,本能地往上一跃,一下就跳了上来,不想却将士兵甩入了水中,士兵一阵挣扎之后,开始惊恐地高呼:“救命啊!救命!”
这一切都被统帅看在眼里,统帅脸上的表情突然庄重起来,甚至有些愤怒,他为落水士兵的狼狈相感到不可容忍。
这时,旁边的一个士兵就要下水去救他,只见统帅立即举起了一只手阻止他,那双刚毅的眼睛死死盯着水中的士兵。雨滴在那士兵的周围砸起密密麻麻的泡泡,这名士兵虽然也呛了水,但他还能够始终让自己浮在水面上,这说明他还会一些简单的水中功夫。
看到这里,统帅一声冷笑,掏出了他的短枪,指向落水的卫兵。将士们都被统帅不可思议的举动惊呆了,他们将目光都集中在统帅和那名水中挣扎的士兵身上,他们搞不清楚将要发生什么。
这时,那水中的士兵也被统帅的举动给吓住了,他停止了喊叫,呛了一口水,一边挣扎,一边惊愕地观察着统帅。
只见统帅把枪指向水中的士兵,威严地喊道:“我命令你立即上岸,否则,我就枪毙了你!”
那士兵立即就瞄准了岸边一阵猛烈的扑通,虽然显得十分笨拙,但还是一点一点地离近岸边,最后,他终于自己爬了上来。
他浑身湿漉漉的,像一只落汤鸡,但他立即冲着持枪站在士兵中间的统帅跪下:“元帅大人,我不小心掉进湖里,幸亏您救了我。只是卑职不懂,我都快要淹死了,您为什么还要枪毙我?”
统帅哈哈大笑:“傻瓜,不吓你一下,你还有勇气游上岸吗?那你才会真的被淹死呢!”
士兵们拍拍脑袋,恍然大悟,朝统帅投去感激的目光。原来,统帅是用死来逼出士兵的求生意识,进而游回岸边,达到了成功救人的目的。
统帅把枪收起,问他的将士:“你们说,如果他淹死了,是水把他淹死的吗?”
没有人回答,但是许多人沉思地点头,他们知道了那个答案。
“在战斗中,将士们,你们经常会处于孤立元援的境地,甚至,只有你一个人,难道你就被恐惧和绝望给击倒了吗?你就不战斗了吗?惊惶失措和绝望永远不会拯救你!”统帅的声音盖过了雷声。
统帅的手伸向传令兵,传令兵这才想起自己的使命。
据说那一仗打得很激烈。但是这支军队胜利了。
那个统帅就是大名鼎鼎的拿破仑。
不要被遥远的目标吓住
如果我们将远大的目标分解为一步步明确可及的小目标,那个远大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回头看时,我们就会感觉到轻松,感觉到容易。
美国专栏作家弗兰克·A.格拉顿年轻时深受英国作家威廉·科贝特的影响,他辞掉了报社的工作,一头扎进创作中去。由于没有收入,连房租都交不起。白天,为了躲避房东催交房租,只好漫无目的地在马路上走来走去,可他心中的“鸿篇巨制”却一直写不出来,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有一天,他在42号街散步时意外地遇到了他当记者时曾采访过的俄国著名歌星夏里宾先生,没想到这位名噪一时的人物还记得他。
“您好,这不是格拉顿先生么?”
“哦,原来是夏里宾先生,非常荣幸,您还记得我。”
“好久不见了,最近怎么样?”
“最近确实过得不怎么样。”
“遇到麻烦了?”
“是的,我正面临一个令我十分头痛的麻烦。”
“说说看,也许我能够帮助您。”夏里宾先生显得非常真诚。
“我觉得这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得到解决的麻烦。”格拉顿用怀疑和沮丧的目光看了一下夏里宾。
“是吗,说一说又何妨呢?”
“我原来希望自己能够像英国作家威廉·科贝特先生一样,辞掉工作,一心一意地完成我的一部小说。可是,我写来写去,总感到缺乏头绪,越来越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具备写小说的天分。小说毕竟和新闻稿不一样,小说的结构太复杂,部头又太长,我觉得我完全缺乏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
“原来如此啊。我们现在先不谈这个,我的旅馆在103号街,跟我一同过去,好不好?”
“什么,103号街,我怎么可能一下子走这么远的路?!”格拉顿惊叹道。
“是呀,从这里到103号街要过60个街口,少说也要走上两个多小时呢!”
夏里宾换了一种口气说:“我们不到我的旅馆了,咱们向前走,过6条街,到贝里射击游艺场玩玩怎么样?”
夏里宾的这番话打消了格拉顿的顾虑,他们到了游艺场门口,看了一会儿两名屡次射不中目标的水兵,然后继续前进,不一会儿就到了长纳奇大戏院,在那里看到有众多的购买戏票的热情观众,之后又前行。
“现在离中央公园只有5条横马路口了,我们去看看那只奇怪的猩猩吧。”夏里宾愉快的话语让格拉顿感到说不出的轻松……
就这样走走停停,不知不觉间已到了103号街。原该精疲力竭的他,却并没感到一点累。格拉顿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间已过去了将近4个小时。
夏里宾先生满意地对他说:“并不太远吧,现在我们到那家别致的餐馆去吃饭吧。”
在餐桌上,格拉顿听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席话:“今天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无论与你的目标之间有多远,你也要学会轻松地走路,那样,你在走向目标之时,才不会感到烦闷,也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住。”
后来,格拉顿把自己的这番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当地的一家晚报上,从此开始了他的专栏作家生涯,并写出像《莫德》、《交际》、《利格斯的档案室》等数百部名篇佳作。
梦想只有坚持才能实现
诺言需要坚持很长的时间,梦想也是。只有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把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南加州一个小小的城镇中,一个小女孩抱着一堆书到图书馆的柜台。
这个小女孩是个小读者。她父母的书满屋子都是,但都不是她想看的。所以她每个礼拜都会到坐落在一排木结构房子中的黄色图书馆浏览,里面的儿童图书馆在一个隐蔽的角落,她就在这个角落里碰运气找她想看的书。
当白发苍苍的图书管理员正在为这个10岁的小女孩所借的书盖上日期戳印时,小女孩渴望地看着柜台上“新书专柜”的地方。她为写书这件事一再地惊叹,在书中开创另一个世界是何等的荣耀。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她定下了她的目标。
“当我长大以后,”她说,“我要当一个作家,我要写书。”
图书管理员检索了她的戳记后,并没有像其他大人一样叫小孩谦虚点,而是微笑着鼓励她说:“如果你真的写了书,把它带到我们图书馆来,我会展示它,就放在柜台上。”
小女孩承诺说:“我一定会的。”
她长大了,她的梦也是。
她在九年级时有了第一份工作,撰写简短的个人档案,每写一个档案,地方的报社都会给她1.5元钱。对于这份工作,钱的吸引力比让她的文字出现在报刊上的魔力逊色多了。通过这份工作,她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这离写一本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后,她编学校的校内报纸,结婚,有了自己的家,而写作的火焰还在内心深处燃烧着。她有了一个兼职的工作,把学校发生的新闻编成周报。
但书还是连影子也没有。
以后,她又到一家大报社从事全职的工作,甚至还尝试编辑杂志。还是没写书。
最后,她相信她有话要说,于是开始了创作。她把成品送给两家出版商过目,但遭到拒绝,于是她悲伤地把它丢在一旁。7年后,旧梦复燃,她有了一个经纪人,又写了另外一本书。
她把藏起来的那本书一起拿出来,很快地两本书都找到了出版商。
但书的出版比报纸慢得多,所以她又等了两年。有一天,内含这名自由撰稿人新书的邮包寄到她门前,她打开一看,哭了起来。等了这么久,她的梦终于实现在她的手上。
她记起了图书馆管理员的邀请和她的承诺。
当然,那个特别的管理员早已去世,小小图书馆也扩建成大图书馆。
她打电话问了图书馆馆长的名字。她给这位图书馆馆长写了一封信,说以前的那位图书馆对一个小女孩的意义有多重大。她在高中毕业后第三十年校庆会回到小镇来。她写信问她是否可以带两本书送给图书馆,因为这对当时那个10岁的小女孩而言是件大事,图书馆复电表示欢迎,所以她带了她的两本书去了。
她发现新的大图书馆就在她母校对面,几乎就在她老家旧址,从前的隔壁人家已经都拆除了,变成一个市中心,还有这间大图书馆。
然后,她把她的书交给图书馆工作人员,而图书管理员把它们放在柜台上,还附上了解说。泪水流满了她的面颊。
她拥抱了图书馆工作人员之后离开了,在外面照了一张相片来证明虽然经过了三十多年,但梦想成真,承诺也兑现了。
站在图书馆公布栏的海报旁,10岁小女孩的梦想和这名作家终于合而为一了,海报上头写着:欢迎归来,姜·米歇尔!
光给别人梦想还不够
有能力的人会给别人梦想,给别人梦想的同时,还需要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实现梦想。因为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他们是一群从未离开过自己小城镇的穷孩子,却一下子被克拉克老师给他们的梦想给迷住了:“我们要周游世界。”
可是,周游世界需要巨额的资金,这些靠政府救济的孩子们,突然问从哪来那么多钱啊?
一个同学建议:“我们为什么不在《今日美国》上登个求助广告呢?”
克拉克老师说:“好主意,那就请你打听一下广告的费用。”
一天以后,这位学生对克拉克说:“广告费是1.2万美元。”
克拉克沮丧地说:“太贵了,从哪里可能找到这么一笔钱啊?”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学生们非但没有沮丧,反而感到兴奋:“老师,你常说只要我们一条心,不放弃,我们什么都可以做到。”
克拉克先生想,为何不让学生们尝试一下,挣出1.2万美元是个什么情景?
孩子们立刻开始找到所有力所能及的杂活,比如周末为别人洗车,卖报纸,卖花。几个星期下来,全班才挣了800美元,这个数字离目标实在遥远。
正在大家发愁之际,学校收到一张1.2万美元的支票,原来孩子们的壮举被媒体报道了,一位也是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美国名人被深深感动,为了圆孩子一个梦想,他送上了这张支票,支票上没有留下任何姓名,他对学校说,把这份心意归为“来自圣诞老人的礼物”。
大家精心想出的广告终于刊登出去了,结果学校的传真机忙得快要爆炸了,从世界各地不停地发来8000多封回信,每天都有好心的捐款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