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0800000048

第48章 论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1)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逵夫

《老子》一书的内容包含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等, 十分丰富。研究《老子》思想的论著两千多年来汗牛充栋, 即使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之作, 也在数千以至数万倍于《老子》原文之上, 这些, 都用不着多说。我这里要谈的是: 《老子》一书中的重生思想,是前有继承, 而后有传承, 而且都同秦地有关。《老子》中的重生思想是道家思想向道教思想转化的重要基因, 是研究道家经典何以成为宗教经典、道家人物何以成为道教祖师、道教仙真的最重要的线索。所以, 本文想在这方面做一点探索, 以揭示出一些以往被学者们忽略了的现象。

《老子》一书, 马叙伦、唐兰、郭沫若、吕振羽等先生都以为是老聃的著作, 只是或者认为文经润色, 或者认为一部分后人搀入错乱。自1983年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老子》甲本、乙本两种帛书, 1993年在荆门郭店村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种简书以来, 这种看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赞同。尽管帛书、简书中个别文字与今本有些差异(尤其简本中有些地方与今本差异较大), 但总体上是一致的。所以, 本文中论述的《老子》的思想, 也就看作是老聃的思想。

一、容成子和空峒山———老子重生思想的来源初探

清末魏源有《老子本义》二卷, 其《序》云:

有黄老之学, 有老庄之学。黄老之学出于上古, 故五千言中动称“经言” 及“太上有言”, 又多引礼家之言、兵家之言他又有《论老子》四篇, 其第二篇云:

老子道太古道, 书太古书也。曷征乎?证诸柱下史也。国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故左史在楚, 能读《坟》、《索》, 尼山适周, 亦问老聃。今考老子书《谷神不死章》, 《列子》引为黄帝书, 而或以五千言皆容成氏书。至经中称“建言有之”,称“圣人云”, 称“用兵有言”, 故班固谓“道家出古史官”, 庄周亦谓“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斯述而不作之明征哉!孔子观周庙而嘉金人之铭, 其言有出老氏之口, 考《皇览金匮》, 则《金人三缄铭》即《汉志》黄帝六铭之一, 为黄老源流所自。” 魏源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即老子思想也有渊源的问题。历来学者们研究儒家思想, 只上溯至孔子; 研究道家思想只上溯至老子。而魏源提出老子思想是有所继承,并非凭空产生的问题。这应是一个大问题, 对先秦哲学思想的研究, 应该有很大的启示,可惜近二百年来很少有学者关注这一点。研究《老子》之书、之文汗牛充栋, 而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真如凤毛麟角。近年中始有人从这方面加以探讨, 成振聋发聩之声。香港的饶宗颐先生写了一篇《先老学初探———(传老子师)容成遗说钩沉》。《列仙传》云:

容成公者, 自称黄帝师, 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 取精于玄牝。其要:

谷神不死, 守生养气者也。发白更黑, 齿落更生, 事与老子同。亦云老子师也。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 有《容成子》十四篇, “房中家” 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俞樾《庄子人名考》云: “此即老子之师也。” 饶先生据《穆天子传》中言“群玉之山” 乃“容成氏之所守……先王谓之策府”, 认为容成氏亦掌守藏室者, “传容成公为老子师一说, 亦非完全无稽”。古者典籍书之竹帛、刻之金石, 副本不多, 故有藏之名山之制,以避兵燹之灾、水火之患。也因此守藏史有在山上者。后代论道讲学者往往驻之名山, 应亦同此有关。

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帛书中有《十问》一种, 其中有老子问于容成的内容。其中也有一些关于养生的内容。如说: “春辟浊阳, 冬辟凌阴, 必去四咎, 乃探(深)息以为寿”, 同《列仙传》中所言容成子的思想一致。

而据王叔岷《列仙传校笺》引《类聚》九十七, 《列仙传》中关于容成子的文字, 《类聚》作“广成子”, 因而王叔岷谓容成子即广成子。马王堆出土帛书《十问》中也有黄帝问于容成子的内容, 与《庄子·在宥》载广成子问道崆峒之上的说法一致。饶宗颐先生遂通过《庄子·在宥》中有关文字探讨容成子的思想。

由《列子·汤问》黄帝与容成子居崆峒之上的说法看, 容成子同甘肃有关。

当然, 我并不是要考定容成子这个人的籍贯, 而是想由之探索一下容成子的思想, 尤其是他的重生、养生思想的流行和影响范围问题。

二、杨子居与秦失———论秦地重生、养生思想与老子的关系

《庄子·寓言》云: “阳子居南之沛, 老聃西游于秦, 邀于郊, 至于梁而遇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 “老子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 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 于是, 老子乃著书,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 传为刘向的《列仙传》本传言“乃乘青牛车去, 入大秦, 过西关。……” “关令尹” 传更言“后与老子俱游, 流沙化明”。后代诸家都相信老子晚年是西游于秦, 终于秦地的。

关于老子西游的原因, 《史记》中言是因为“见周之衰”。据各种文献记载, 老子西入秦应是在五十多岁之时。《庄子·天运》云: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 乃南之沛见老聃。” 孔子见老子, 应不止一次, 这一次是今所见文献中时间最迟的一次。那么, 他的西游于秦应是在公元前501年之后。有的学者认为鲁哀公十七年(前478)楚国灭掉了陈国, 老子遇亡国之痛而去国西行。但恐怕老子的去国入秦不致如此之迟。而且, 老子为宋人, 也并非陈人, 因陈被灭而去国之说无据。老子当生于前570年前后, 至其入秦之时, 已六十多岁。

我以为他应是在彻底厌倦了当时的社会之后, 从人生的方面考虑问题, 一方面希望逃避在耄耋之年死于刀兵, 另一方面想进一步了解秦地所传重生、养生的思想。

《庄子·应帝王》云: “阳子居见老聃。” 《寓言》篇又云: “阳子居南之沛, 老聃西游于秦, 邀于郊, 而于梁而遇老子。” 《释文》: “阳子居, 始阳名朱, 字子居。” 又《庄子·山木》: “阳子之宋。” 《释文》引司马彪云: “阳朱也。” 阳朱也作杨朱, 因古书“阳”、“杨” 通用。故上引《庄子·寓言》、《庄子·山木》中两段文字, 在《列子·黄帝》中均作“杨朱”。

杨朱的名字见于《孟子》、《庄子》、《列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之书, 而且《孟子·滕文公下》言“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今天下不之杨, 则之墨。”

可见其思想在战国前期影响之大。

关于杨朱的思想, 先秦文献记载大体一致, 但从孟子以来就对杨朱的学说有所曲解。

《孟子·滕文公下》云: “杨氏为我, 是无君也; 墨子兼爱, 是无父也。……杨、墨之道不息, 孔子之道不著, 是邪说诬民, 充塞仁义也。” 可见, 孟子是完全从维护儒家思想的方面否定杨朱之说的。《孟子·尽心上》又说: “杨朱取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 孟子是将杨朱的思想解释为绝对的个人利己主义, 只要拔一根毛就可以使天下人都受到很大的好处, 他也不会干。但实际上这是孟子的曲解, 不仅将杨朱的思想定性为“无君”, 而且定性为极端的利己, 毫无利他人之心。韩非的解释却并非如此。《韩非子·显学》云:

今有人于此, 义不入危城, 不处军旅,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毛, 世主必从而礼之, 贵其智而高其行, 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

杨朱的“为我”, 其实就是这种思想。《淮南子·汜论》云:

全生葆真, 不以物累形, 杨自之所孟也, 而孟子非之。

同《韩非子》中的解释一致。《列子·杨朱》引杨朱之语:

人人不拔一毛, 人人不利天下, 天下治矣。

杨朱的思想、言论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统治阶级中很多人借“利天下” 的名目杀人掠地、盘削百姓而发的。《荀子·王霸》云: “杨朱哭衢涂。” 《晋书·阮籍传》云: “时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 车迹所穷, 辄痛哭而反。” (本于《世说新语·栖逸》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我以为二者之行为、思想实质上是一回事。杨子的“为我”, 阮籍的轻蔑礼法, 都是一种看透了当时所谓“仁义” 与“礼法” 的表现。

整个春秋战国之间, 相互攻伐, 争战不休, 最严重的是中原地带。相对来说, 南方的楚国、东南吴国之地和西部的秦地要好一些。而春秋以前中原地带都以江汉一带为南蛮之地。孟子称楚人为“南蛮鴂舌之人”, 可见在孟轲的时代, 尚因语言上的隔阂太大, 北方同南方的交流比起北方各地之间来, 还是要少一些, 因此在当时中原一带混战的情况之下,除一些士人游说于各诸侯之间, 希望实现政治理想, 或谋求卿相、大夫之位外, 有些避世之士, 便向西部的秦地流徙。老子的入秦, 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现象的反映。这是以往的学者们没有能够注意到的, 研究老子生平的人, 也只知道老子西入秦, 而不知其入秦实也是春秋战国几百年中一种潜流的反映。

正由于由中原入秦者多为避世以求全生的人, 故其中经天下、轻外物而重生的思想,也便在这一片土壤中滋长起来。

关于杨朱的籍贯, 《庄子·山木》篇成玄英《疏》云: 姓杨名朱, 字子居, 秦人也。

但《骈拇》成玄英《疏》又云: “杨朱, 姓杨名朱, 宋人也。” 这个“宋” 字乃是“秦”

字之误, 以两字下部相近, “秦” 字的上部磨损字迹不清则误认为“宋”。何以言之?因《山木》云: “阳子之宋。” 如本为宋人, 则不当言“之宋”。则杨朱为秦人无疑。又《荀子·王霸》: “杨朱哭衢涂”。杨倞注: “衢涂, 歧路也。秦俗以两为衢。” 则杨朱之“哭衢涂”, 应为杨朱论著中文字, 后人引之以见其思想。由这个词语也可以证明杨朱为秦人。

当然, 从先秦文献看, 杨朱后来的活动主要在宋、鲁之地。《庄子·山木》言“阳子之宋”。《列子·杨朱》云: “杨朱游于鲁。” 可以看出他是因为不能完全置身于世外, 结果便出了名, 并被孟子作了攻击的主要对象。由他不甘寂寞于偏僻的秦地看, 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冷心肠人, 而同阮籍一样, 是一个真正的热心肠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吕氏春秋》的《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审为》这几篇中保存的有些辩论, 是杨朱一派的学说。 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关于其思想的进一步探讨和评说又是一个大题目, 这里不作深论。老聃和杨朱二人思想有相同处, 而老子入于秦,杨朱至宋、鲁之地。从老子方面说, 因以其久在中原, 宋、周两国所遇重大事变, 已使他对当时社会失去了信心的缘故。

请看:

鲁襄公三十年(前543), 周儋括(景王从兄弟)欲以潜夫(景王弟)代景王, 事败, 潜夫被杀,儋括及其党羽奔晋。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 宋公族华氏、向氏为乱, 宗族内残杀, 后宋元公请和, 各以子为质。后宋又逐华氏、向氏之谋公室者。次年, 宋司马华费遂、少司马华貔叛, 诸侯助宋公室平乱。

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 周景王卒, 景王庶子王子朝与长子猛(悼王)争位, 败王师, 悼王出奔于晋, 晋率九州之戎护悼王归王城, 旋悼王卒, 猛的母弟王子匄立为敬王, 晋师、王师伐王子朝。次年王子朝又败王师, 而入居王城, 敬王出居于狄泉。于是二王并立。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 晋、赵之师助王师伐王子朝, 王子朝奔楚, 敬王还入成周。

然而王子朝的余党犹存。周王城自此无太平之日。且王城残败, 鲁昭公三十二年有诸侯为周筑城之事。

老子的失守藏史之职, 大约也就在王子朝之乱的前后。宋、周之乱, 皆宗族内部的争夺与残杀。那么, 这些人所谓的“仁”、“义” 之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老子看来, 诸侯的筑王城, 恐怕也同样是包藏祸心, 出于自己的打算。或者在这前后也还发生了其他的事情。大约去职之后居沛数年, 便去而入秦了。

以老子生于公元前570年计, 至入秦之时七十来岁。作为一个哲人, 他大概更希望多活一些时间, 也多了解一些以后社会的变化, 再不抱有由自己的思想来影响社会的想法。这应是他入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反, 年纪比较轻一些的杨朱却仍然抱着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天下的想法, 而由秦到宋。

当然, 杨朱东行时, 老子正要到秦地去, 二人的相遇, 就在老子入秦之年。

杨朱在秦时并未出名而到中原东方之后名声大振, 除了西北秦地文化方面相对落后,学术交流滞阻之外, 我以为也同杨朱的思想在秦地之时尚未形成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关。杨朱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应在接触过老子, 向老子请教之后。儒墨两家对他的攻击, 迫使他对有些问题做深入的探讨。老子的思想, 成了他使自己的理论进一步深化的依据。冯友兰先生所举《吕氏春秋》中《本生》等篇反映的一些辩论, 应是他到中原入鲁之后所写的。应该说, 杨子遇见老子虽晚, 但同老子的接触加深了他“为我” 理论的深度, 也使自己的思想在老子思想系统中成为一个组成部分, 他也成为老子思想的—个传人。

只是, 他仍然是侧重于重生养生的方面。

杨朱是老子晚年所收入门弟子, 而秦失是老子入秦之后所结识的知音与后学。

同类推荐
  • 鬼谷子全书(第六卷)

    鬼谷子全书(第六卷)

    《鬼谷子》作为一部谋略学的巨著,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读,在今天,它的思想精髓仍被广泛应用于内政、外交、军事、商务及公关等领域,为当代政界、商界等领域人士所追捧的智慧法宝。
  • 老子的提醒

    老子的提醒

    本书收录了道德经的原文,给出译文,并结合实例总结了老子对人的生存本原、根据、价值、意义、修养、方式等提出的见解。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 孟子全书

    孟子全书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其著作《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亦源于《孟子》。古代学问大家韩愈有言:“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可见,不学习《孟子》将会蒙受无以弥补的损失。
  • 心灵故乡

    心灵故乡

    故乡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躯壳自我的故乡,另一种是心灵自然本性的故乡。躯体的故乡是生我、育我、长我、成我的地方;心灵的故乡是自然本有、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归依处。本书集结证严系列演讲中的精华文稿,完整呈现出证严诠释事理的用心,在人人追求感官物质享受的今天,让迷失在滚滚红尘中的自性重现,实在是刻不容缓的事。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妻本风流

    重生之妻本风流

    感情被骗,她意外重生,再不愿重蹈覆辙,只求远远逃开,没想到,等她阅尽美男无数,历经万水千山,他仍然为她默默等候,为了一句承诺,他财阀大少竟能为她做到如此?可惜,她再也不信爱情!痴心的他还能等到心静死水的她的回首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 任意间

    任意间

    节操是一行潦草的诗很可惜这里并没有那种高昂的东西“封面本来做好了但是忘记保存了结果整个文件没了,只能以后弄了”
  • 剑童

    剑童

    都说修真世界无奇不有,就有这么一位走火入魔使得身体停止发育,始终保持着十二岁那年的样子。半大小孩、修为低下、门派上下都将他看成了孩子,却有谁知道心智成熟的他渴望强大、渴望异性的关注,而不是师妹带着有趣的眼光嬉笑着叫他“师兄”。就在他暗自努力改变身边一切时,修真界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混乱。
  • 九家半人

    九家半人

    作品主要抒写了贫困落后的西部乡村时下颇为乡民羡慕的一群人,一伙教师的生活和婚姻的困惑,计划生育的困扰,理想爱情与现实家庭的矛盾,传统的伦理道德与人性、人情、人欲的纠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奈与同命运抗争的痛苦。
  • 遇见不过

    遇见不过

    人生就像冒险的旅行,走在未知目的地的路途上,永远无法预知下一刻会遇见谁,会错过谁,会爱上谁,会失去谁,只能倔强的前行。很多年以后,韩奕在他的王国建立宫殿,陆离在她的战场奋力厮杀。你们之间的爱情是怎么样的呢?有人问。他说:当我们之间有距离的时候,我会走向她,她也走向我,不管距离有多远,一生不够,那就许来生。有些人,一走,就走了一辈子。有些人,一来,就守了整世纪。
  • 远离女人

    远离女人

    对于那些心怀大志,想要有所作为的男人来说,一定要睁开一双慧眼,善于识别你身边的女人,远离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女人。当然,对于那些有益于你、真心为你、永远爱你的女人,你也要善于读懂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关心她、爱护她,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和谐家庭、和谐集体、和谐团队。通过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大量生动鲜活的故事,对女人的内心世界和言行举止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挖掘,为男人们总结出了诸多最实用、最有效的识别和“对付”女人的技巧。希望本书的出版发行能帮助男人们正确认识女人、对待女人,更好地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 王俊凯你可知我从未放弃

    王俊凯你可知我从未放弃

    年少的单恋,长大的追求,这似乎是林孟颖整个青春唯一的追求。即使,在那段青葱岁月里,他的世界从来没有她的一丝一毫的影子,但她真的爱过了,深爱了,直至永远。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林孟颖那么渴望霸爱从心底说出来,让他听听,从事世间种种变化。纵使你身边的人离开了多少,我永远会在你的身后,只要你回一回头,就可以抓住的地方。
  • 白富美的艰辛爱情

    白富美的艰辛爱情

    她金手指与生俱来,颇为傲娇,而且有仇必报,略带女王公主病,就这样攻略了一个霸道男而已。但是这个攻略的过程,实在是太辛苦了,要不行,算了?
  • 三国无双之三国是啥

    三国无双之三国是啥

    三国?什么是三国?游戏?我不会玩游戏。。。。。什么可以赚钱?好啊好啊,那我就去玩三国!我要赚好多好多钱!
  • 穿越之紫影蝶飛

    穿越之紫影蝶飛

    一个纹身,让她陷入千年前一场国恨家仇的争纷之中。几段情,让她尝尽悲欢离合。英俊的王爷,好色的皇上,权力的漩涡,阴谋的斗争,她究竟该站在谁哪一边?谁又会和她执手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