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79100000053

第53章 生活与信仰(10)

我曾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提到一个关于罗马的故事:当年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讷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芳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讷。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莎士比亚曾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讷征服罗马帝国”。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讷,而是自然发生的生活。

顺着这个故事的思路,在此我想特别说明的是,我在书中屡屡提到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乡村,更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一种建设家乡不奢望天堂的从容不迫。这样的乡村,既不拒绝人类共有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与所谓的主流世界保持着必要的距离,它不会因为一时心血来潮而丢掉自我,迷失于狂飙突进的时代游戏。

电影《云上的日子》里讲了一则古老的寓言:如果走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悲哀的是,过去百年间,从革命到建设,从出乡村到城市化,急于赶路的中国人,一次次走丢了自己的灵魂。而我宁愿从中国有没有乡村来判断中国有没有未来。当歌星跑到乡下唱几首歌便傲慢地自称“送文化下乡”时,我更想说的是,乡村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文化正在消失。当城市像婴儿一样躁动不安的时候,我看到乡村就是一个可以安顿婴儿的摇篮。

结语

推土机年年作响,回不去故乡?

“农村”,多么暧昧而沉重的字眼!贫穷、愚昧、闭塞、落后,它是被时代遗忘的角落,又是改天换地的对象。而“农民”,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不是职业分途,而是因身份或素质低下缩略而成的一个蔑称。

相较于“农村”、“农民”而言,“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装载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日月星辰,田园牧歌,山明水秀,归去来兮。乡村既是游子的出发地,也是长系于心的家园。

有领悟的出家人会强调自己“不是出家,是回家”。古来征战者亦不忘借故乡见证平生,是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没有故乡,狂傲若项羽者,纵有千军万马也觉老无所依。至于乔治?华盛顿,那唾手可得的皇位,竟敌不过弗吉尼亚的几个葡萄架。

“回家!”影片《爱国者》、《角斗士》里的孤胆英雄,舍命相搏是为了回家;犹太人“出埃及”是为了回家;奥德赛跨越千山万水是为了回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盖一个木屋是为了回家;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是为了回家;中国人大包小包挤春运是为了回家;甚至,你对未来怀有某种乡愁,也是为了回家。

和爱情与自由一样,回家是一个贯穿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然而,就在各地经济建设搞得热火朝天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叹息“故乡沦陷”?为什么故乡成了一个“回不去的地方”?当人们“赶在故乡下葬之前,去看故乡一眼”的时候,是否不仅看到了孟德拉斯笔下的“农民的终结”,同时接过了一份千年文明的“死亡证明书”?

转型浪潮下的农村衰败

孟德拉斯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法国做出“农民的终结”这一断言的。他所指的文明是由千千万万户小农组成的传统农业文明,在大规模工商业文明出现以前,它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曾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形态,至今仍在一些后发国家顽强存在:

较之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可以给人一种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和工业的狂热相对照,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城市和工业吸引着所有的能量,但是乡村始终哺育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的田园牧歌式梦幻。

相信这也是许多人关于中国乡村的印象,即使有时它们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不过,事实上这种“千年平衡”从十九世纪后半叶便开始被打破了。鸦片战争以降,中国面临“两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的专制政治体制与农业文明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谓其“前所未有”,是因为虽然此前诸朝相隔若干年便有声势浩大、尸横遍野的农民运动,但这些巨大代价并未改变帝制,而只是完成了简单的改朝换代。社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城乡格局也没有因此“间歇性发作”脱胎换骨。此代价之惨烈,至太平天国运动,可谓登峰造极。

此“变局”,今人已习惯称其为“转型”。回顾二十世纪,现代化、革命化、城市化三大浪潮齐头并进、席卷中国,文明重心及大量人力、物力开始由乡村转向城市,这也是农村萧条之肇始。此衰败有自然发生,也有受暴力扭曲所致。

前一种自然衰败,与人口的自然流动有关,是用脚投票的结果。比如,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式教育的兴起,全国数以万计举贡、生员不得不背井离乡,或涌入城中新式学校,或远渡重洋。一方面,本地精英的流逝使乡村政权渐渐沦落于豪绅顽劣之手;另一方面,私塾的废弃同样造成了大量乡村孩童失学。1928年,教育家舒新城便注意到,清末学制改革以来,中等以上学校集于都市,而使乡村青年不得不向都市求学,其结果是“三十年来新教育在数量上可言成绩者只有都市的教育,内地的乡村反而日趋日下”。也正是由于私塾的式微与农村精英外流等原因,抗战前中国的文盲率甚至高于清末的80%。除此之外,大量财富也开始流入京、津、沪、粤等大城市,农村凋敝日甚。

时至今日,因参军、入学及打工等导致农村精华大量持续外出不归,只剩下“386199部队”,也是自然衰败的结果。

至于暴力导致的乡村衰败,则有多种因素,可谓外患内乱,兼而有之。外患包括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军事侵占,其中以日军辱华为最。以永修为例,据国民政府时期的统计数据,在占领永修不到七年的时间里,日军在当地一共烧毁房屋12545栋,而1935年全县户数亦不过17972户。县乡受害之惨烈,略见一斑。

1929年,胡适先生在《新月》杂志上发表《我们走那条路》,感慨中国社会充斥了太多暴力与混乱,指出中国最要紧医治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和扰乱这“五个大仇敌”,由此希望能建立“一个治安的,普遍繁荣的,文明的,现代的统一的国家”。在胡适看来,“武力暴动不过是革命方法的一种,而在纷乱的中国却成了革命的唯一方法,于是你打我叫做革命,我打你也叫做革命。打败的人只图准备武力再来革命。打胜的人也只能时时准备武力防止别人用武力来革命……于是人人自居于革命,而革命永远是‘尚未成功’,而一切兴利除弊的改革都搁起不做不办。于是革命便完全失掉用人功促进改革的原意了。”

先不说战乱、匪祸、抓丁拉夫如何直接危害农民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单从养兵一项即可知道农民为暴力支付多少经济成本。

如果说上述“革命”、“革革命”或胡适意义上的“扰乱”、侵占代表着一种动荡年代的“革命暴力”,那么和平时期的“破坏性建设”同样是一种“建设暴力”。具体到后者,譬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采取的一系列强制措施,如兴无灭资,强迫农民加入合作社,砸锅卖铁吃公共食堂,“变戏法”式地收回农民私有的土地,禁止农民退出集体经济,驱逐长存乡间的文化传统,限制农民进城讨生活以自救等等。

准确地说,此一时期是“革命暴力”与“建设暴力”并存的时期。其后,伴随时代开放与进步,中国虽已经告别“不断革命论”,但“建设暴力”并未完全消退,如以公共利益之名强征农民土地、开建高污染工厂、强铲农民庄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而近年来席卷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拆村并居”、“进城上楼”的“灭村运动”,更是这一“建设暴力”的延续与升级。

乡村精英的流逝,政治上的不设防,法律上的缺位,自治精神的萎靡,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都是乡村衰败的重要原因。鉴于农民受到太多不公正待遇,阻止乡村衰败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农民的权利建设。除了赋权于民,更要确保他们可以将暴力与强制挡在私权的门槛之外。农人的房屋,不仅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更准确说是“君主不能进,民主不能进,地方政府不能进”。

鱼笱效应

前文谈到乡村人口向城市自然流动。在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农家子弟大量进城,此为大势所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乡村衰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它没有一个良性的回流,而止于“单向流动”。这也是本书结尾将着重谈到的“鱼笱效应”。

鱼笱又称鱼筌,是一种头大尾小、中间束腰、形似喇叭的竹制捕鱼篓。入口处有内翻的竹片(倒刺),鱼一旦随水流入便无法逃出。本书作者年少时在乡间捕鱼,深知此物之奇妙。同样以乡村精英流出为例,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那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更不愿意回到农村,即使是在国外学农科的,也很少有人愿意搞乡村建设。1915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清华留美归国学生中无一人回县下乡镇工作。1907年前后,中国留学生共有5000人回国,然而十之七八都在北京谋职。1925年,584位归国留学生中有三分之一都留在了上海。今日同样如此。

费孝通先生曾如此感慨农村人才的流失:“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这种教育不但未能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任务,“反而发生了一种副作用,成了吸收乡间人才外出的机构,有一点像‘采矿’,损蚀了乡土社会”。时至今日,这种现象并未得到改观,甚至更为严重。同样耐人寻味的是难再见“告老还乡”。如有评论者感慨,城市变成了抽血机,只从乡村抽取养分和年轻人,从未给乡村反哺和滋养,甚至连一个老人也不回馈给它。

原因何在?前文提到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由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城乡差异,中国大城市的人均寿命比农村高了12年。无论其他,仅此一项福利,就足以决定大多数有还乡之愿的老人继续住在城里。

不唯人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乡出现严重裂痕,在经济上最显著表现莫过于“货币多由内地农村流至城镇,由城镇流至通都大邑,再由通都大邑流向海外”。在此且不论流到国外多少,当年农村的凋敝与大上海的繁华即已形成极大反差。1934年4月,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公权在《内地与上海》一文中不无忧虑地指出:“近年内地困难日深一日,上海的繁荣则相反地畸形地发达……内地农村脂血,一天天向上海灌注,现金完全集中于上海。”而这些“过剩”的资金,多用于投机,而非生产领域。相形之下,农村金融则几近枯竭。许多乡村,甚至包括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货币流通大量减少,一些地方甚至重回“物物交换”的年代。

同类推荐
  •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影视翻译语境论——对译制问题的语言学思考、从单性到双性:格·斯泰因的《埃达》解读、国内ESP教学与研究综述、浅析话语实践分析教学法、略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缘起及其三大主要流派、英语语言文化教育对二语教学的作用、英汉翻译中对含义的处理、论“情境演播”的语用意义——对促进快速掌握英语语言能力训练法的语用学理论点分析……
  • 国际传播概论

    国际传播概论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传播尚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分支。稚嫩的优势在于生命力的旺盛和生长点的繁多。《国际传播概论》对国际传播进行了综合的梳理,书中章节延承传播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侧重介绍国际传播本体及其各构成要素,同时关注国际传播的一些专项问题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国际传播概论》力图在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的总体观照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全书由刘利群、张毓强统稿。
  •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本书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为线索,从政府、媒介、受众三方视角,对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今一百多年内,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内政府的新闻政策、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定位、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和认知这三个层面进行的观察和梳理,探讨了不同时期响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环境与人类心理

    环境与人类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环境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这为普及和发展有关环境的学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探讨非常广泛的问题,譬如:大气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风甚至空气中的离子浓度如何影响我们?家居和办公环境的建筑特征怎样影响行为?是否可以合理设计建筑,使其更有效地促进亲社会行为?如何阻止环境灾难和技术灾难的发生并减少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何促使人们采取一些回收行为来保护环境?等等。
  •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与课程改革文论选读(上)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与课程改革文论选读(上)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异界之被雷劈出的强者

    异界之被雷劈出的强者

    能使一个天生图腾枯萎的废柴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需要些什么?奇遇?!重生!?更甚至母爱!左天死了,又活了,从此世界不一样了,九天惊雷为我所用!惊雷传承使他走上强者之路!特别说明,本书虽然名字有些雷人,但是故事却是绝对的精彩,请不要以名字取故事哈!
  • 易爻岁月

    易爻岁月

    大清中晚期,迫于生计,鲍德山率领家人,离开了祖先生活的热土——山东淄博周村,几经辗转,来到了肥沃的东北大地,开始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难生活。虽靠手艺和农耕谋生,但秉承厚德载物,忠厚传家理念的鲍家,终有所成: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告别了昔日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昔日走东家串西家的手艺人的后人们,迎来了“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美好生活;几代人的努力,自强不息的后人,终于踏出国门,成为留洋博士。同时亦揭示了人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时代是人悲欢离合的主宰。此篇作品,亦是东北近200年开发史的一个缩影。该作品,全篇以先人居住的老屋为引子而导入,继之以《寻风》、《得风》、《逆风》、《顺风》、《长风》五部分,以时代的发展为主线,展示了不同时代下人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画面,亦不失为新时期,一部励志向上,激励人们改变个人、家庭、乃至国家命运之佳作。
  • 九源至尊

    九源至尊

    人若欺我,我便杀人!天若欺我,我便逆天!一个落魄少年,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偶得逆天功法源决……
  • tfboys爱上你

    tfboys爱上你

    tfboys和三位首富千金从小是好朋友,因为特殊原因他们分开了,后来在一起机缘巧合下遇到,一起来观看我的作品吧!
  • 独武为情

    独武为情

    若你死,我为武癫;若你生,我为情痴。无论这世间万物点头与否,在这万千世界中,我要用我的手,为你撑起一片天空!
  • 世间险恶:别太善良

    世间险恶:别太善良

    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上,‘’哇塞这是谁啊,长那么漂亮,我们班有张这么漂亮的人吗?‘’她一出现就引得全场人惊呼。她是以前那个被人瞧不起的她,现在却是一手遮天的总裁,她的命运坎坷,如今却被人仰慕。
  • 荆夜之枭

    荆夜之枭

    我从哪里来,我要往何处去?一场惨变,家破人亡,兄妹失散,皆以为自此孤身一人世间。哥哥屡历生死,修得魔法奥妙,为寻得所惑之应答,闯入纷乱大陆硝烟争霸。妹妹渡劫失语,锻造灭魔之剑,为守护心灵的至宝,坠落罪恶凡间轻舞吟唱。若一日,擦肩而过,彼此可还记得……那一抹黑色的眼眸?加斯兰大陆,被禁忌的海,四面环抱,万千风物,群族争雄,人与魔,兽与灵,未知之地鬼魅幽影。一个成就史诗的故事,一场掀翻命运的冒险。
  • 星战边缘

    星战边缘

    机器人“根”(历经三百年灭绝战争的淬炼,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循环!拥有了人类的情感,进化成“人”):我相信机器人也能成为一个种群,甚至可以主宰整个星球和宇宙。机械人“毕”(星球最伟大的科学家,第一个机械人,长生不老不衰):机械人代表人类进化的未来,我要将所有的人类都进化成机械人,建立真正的天堂。地球人江熠(地球最年轻最优秀的科学家):我的职责是阻止一切对地球和人类的野心!当然,我也有我的野心!当别人的野心被扼杀,自己的野心便像野草一样滋生,一发不可收拾!
  • 星际狂人

    星际狂人

    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在第一宪法的压制下维持着巧妙的平衡,直到一位少年的身体改造之后,这种平衡被悄然的破坏,最终化成了一颗黑洞弹猛地爆开。“宇宙是有限的,而我征服的心是无限的!”——来自狂人秦洛。
  • 彼岸时雨之冥界叹歌

    彼岸时雨之冥界叹歌

    那一刻,是瞬间,还是永恒……京城郊外,梨花林里,两人相遇相知,他本是京城第一捕快,她本是冥界之使,在一次调查案件中,两人邂逅。恒水河畔,他生命垂危,她拼死相救,在临终那一刻,她将手中长剑交予他,从此他发誓成为那把长剑,改名时雨,带着她的一切活下去。替她报仇之后,他来到当初的梨花林缅怀过去,无意中救了一对小狐狸,从此狐狸跟从了他,并帮他看守枫林渡。人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诸法万象,他经历了太多,如今,他是时雨书斋的老板,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冥使,专门度化现世迷路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