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80500000002

第2章

人们还会记得,甘肃省歌舞团1979年5月首演的大型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以舞台艺术造型复活了敦煌壁画,将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以最生动逼真的形式呈现给世人,显示了我们民族艺术、文化传统的巨大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弹指一挥间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剧中创造了敦煌画工神笔张,及其爱女英娘与波斯商人伊努思等人物形象,用舞蹈讲述了他们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回味经典”、“重温自豪”的绝不仅仅是一出舞剧,还有历史上那诸多的“神笔张”和“英娘”以及他们创造的艺术珍品;当我们欣赏古代舞蹈“反弹琵琶舞”、“伎乐天舞”、“莲花童子舞”、“凭栏天女舞”、“霓裳羽衣舞”、“马铃舞”、“黑巾舞”、“印度舞”时,想到更多的自然是卓立于世的敦煌壁画和多民族融合、中外文化融会的丝路艺术!

文化兰州,是一个崭新的命题,一个美好的憧憬,一个有灵魂的定位,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

其实当我们如数家珍地翻检兰州书画艺术、民间艺术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兰州先后推出的两部舞剧《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它的根须深深扎在兰州文化艺术的沃土里。许多人士都曾这样说:“兰州是个很出戏剧的地方”,其实兰州也是一个很出书画艺术的地方。

既然兰州是一个从千年古渡发展而来的都市,是一个具有移民性质的城市,它的文化艺术形态中就自然而然地具有着开放的、流动的显著特点,具有着兼容天下艺术的特质。的确,如果兰州的艺术没有多方文化的渗透和提升,今天的兰州就不会有现在如此的魅力、灵气、品位和文化内涵。

文化遗存折射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我们得以考证城市历史轨迹的重要依据。浸润在浓厚文化氛围中的兰州,它丰厚的艺术遗存,体现着城市内涵和文化韵味,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深沉的民族文化。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西北交通要道,名胜古迹众多,人文资源丰富,在长期的民族交流和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汇中,兰州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绘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画家创作时对外部形与象在心中升华、迹化的繁复过程。古往今来,守着一方艺术圣土的陇上画家们关照造化、体悟生活,用多样化、个性化、地域化的笔墨赞美祁连黄河、戈壁大漠;赞美西部人壮丽的生活图景和万死不屈的生命意识,从而也营造出古雅清新、大朴不雕的高格调和西部人超拔的精神品位……

与书画终身为伴的唐琏

多才多艺的书画家

唐琏,兰州市皋兰县人。清代陇上有名的艺术家。字汝器,号介亭,别号栖云山人,因其书屋名为“松石斋”,故又号松石老人。

他生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享年81岁。唐琏一生坎坷,虽聪敏好学,只因家道贫寒,少年辍学,读书不多。他20丧偶,终生不再娶,绝意仕进,专心于笔墨。24岁时拜栖云山道士刘一明为师求长生术,并深入研究道教。他曾学画于崔蒿斋,学书于大劳山人王伯崖,学医于复初老人,学琴于王珊苔。由于苦学与不懈钻研,他精通诗、文、书、画、印、琴、医、道学等,集多种技艺于一身,尤擅书画和医学。清乾隆年间,他到栖云山(现兰州市榆中县境内的兴隆山西山)修道40余年,著有《松石斋印谱》等,作品流传甚多。

唐琏有三位书法老师,一是榆中县兴隆山的刘一明道长(道号悟元子)。二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唐琏赴京途中,在山东即墨得大崂山人黄先生指点,授以李后主拨镫法及王右军书法三昧。他的第三位书法老师王光晟,其字立夫,号柏岩,祖籍皋兰,寄籍辽州(今山西昔阳县),工诗文,妙八分,以蔡邕九势相授。他学书用功甚勤,常效法古人苦学精神,抱定“非笔秃万管,不得其妙”的决心,每日必写,谓之“书课”,身后留下许多本大小楷书册,就是他发愤好学的证物。

在书法上,他要求甚高,非常重视书道,要求书法与人品必须一致,书如其人,不作媚世之书。他很重视执笔和运指回腕功夫,学蔡邕九势和李后主拨镫法,主张学书贵在筋骨,不贵形貌,如魏钟繇说的“多骨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唐琏作书,极重视章法,认为一字、一行、一纸都有自己的章法。在一字上有错落、欹斜;一行有趋避、争让;一纸有忽大忽小、忽长忽短、忽轻忽重,不拘一格。他主张学书者首先应从楷书人手,然后再攻行书、草书。他的学生任国钧说他“行年七十有余矣,而画法入唐,且能日作蝇头千余字,勤勤忘倦。”

古朴雅健,是唐琏的书法特色。他所著《松石斋集》其书包括《证道录》(谈“道”的专集)、《书画琐言》、《三十二书品》、《三十二画品》、《信手拈来》、《松石斋印谱》几部分。其中《书画琐言》虽“不数页而终”,却保留了一个勤劳艺术家毕生的心得。唐琏论书法,首重骨力,他说:“学书不贵形貌,筋骨精神尚焉”,如学形貌,依样葫芦而已。假使学二王者欲书“道贯古今”四字,倘二王法帖中只有“道贯”二字,并无“古今”二字,将依何样乎?是以唐太宗云:“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但求其骨力。骨力得,形势自生矣。”(引自《松石斋集》,下同)他说:“书法一道,为师者只授其规矩法程,至于变化之巧妙,为要自己心领神会。历观古人每见万类以画象之,如闻江声,看蛇斗,观舞剑,非心领神会,何能笔意变化多端,不拘一定乎?学者若尤悟心,欲求毫端神妙难矣。”

唐琏喜爱草书,他写了《草书赞》寥寥数语,却入木三分。其诗云:

草书之妙,放纵为先。

急就恰好,颠狂天然。

快健险绝,刚柔绵延。

生死相托,浓淡牵连。

唐琏积累了数十年书法实践的经验,总结出《学书七要》。曰:一要师授法,凡执笔、筋骨、轻重、缓急、向背、开合等法,必由师授。二要考古,必须从篆、隶、八分学起,考究其文字结构。三要读古论,从秦汉以来,各家立论,都要一一阅览。四要专攻,初学时务要专攻钟繇、王羲之或唐人一家小楷,每日摹写三五百字直至二三千字,十余年后再攻行草。五要领悟,书法的神奇变化,要由自己去体会领悟,以求触类旁通。六要心手相应,即心应手,手应心,随思随造,进入规矩准绳。七要心手相忘,要达到心忘手、手忘心、笔忘字,才能进入妙境。唐琏著有《证道录》、《书画琐言》、《信手拈来》、《印谱》等,收入《松石斋集》,雕版传世。《书画琐言》是他学习前人书画理论和从事书画创作的经验总结,这里先介绍他的书法理论。

他还提出了《三十二书品》,其中较形象的有“端正”、“欹斜”、“怒容”、“笑语”、“放纵”、“收敛”、“参差”、“错落”、“险绝”、“奇特”、“变幻”、“筋骨”、“快健”、“闲逸”等。在《三十二书品》中,每一品配有一首四言诗阐明其内涵和境界。如书品之二“欹斜”诗云:

农夫日暮,荷锄还家。牛背牧童,笛声哑哑。

月映前溪,水边鸣蛙。林下高士,醉卧欹斜。

在其他书品中,他或以“金刚怒目”、“宝杵特立”表示“怒容”;或用“旭日初出”、“宫女晓妆”借喻“笑语”;或用“风雨晦明”、“海市蜃楼”比喻“变幻”,都十分恰切地说明了每种书品的特点与变化。唐琏书法涉及的范围很广阔,从篆隶到草行楷再到篆刻,无一不精。其书法大轴多行草,小帧以楷书居多。他对小楷用功最勤,临习王羲之《黄庭经》,日书千字,至其老年,尤具功底。

《恩师刘老夫子赞并塔铭》是唐琏为其恩师刘一明所写的具有墓表性质的塔铭。刘一明卒于道光元年(1821),火化后藏骨灰于兴隆山灵塔中,唐琏为之题塔铭,中有“住世逍遥,自在随缘,栖隐云山,演道阐真,四十余年”,“紫府传诰,顺时承天,羽化金蝉,脱壳崇山,筑塔长眠”等语。他怀着感恩的心情,以道家语言写下这篇赞铭。全文用正楷书写,严肃而不板滞,端正而有变化,疏密得体,虚实相辅,不落馆阁体窠臼,甚为难得。唐琏还留有一副行书对联:

花间闲披长庆集;

竹窗静仿永和书。

“长庆集”即白居易诗文集,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时称“元白”的元稹为白居易编纂诗文集五十卷,名《白氏长庆集》。“永和书”即王羲之书于永和九年的《兰亭序》。此联道出唐琏一生以读书、写字为乐,其诗宗元白,书法右军的艺术苦旅历程。

时人誉为小“伯虎”

崔蒿斋是唐琏的绘画老师。崔氏字奇石,山西文水人,善书画,尤工山水。“先生作画,古峭淡雅,其源盖出倪云林。”蒿斋先生又摹清人李世倬山水、人物、花鸟和指画多年,介亭善倪派平远山水和指画,就是得益于崔先生的传授。临洮诗人吴松崖曾赠唐琏诗云:

崔君信妙笔,乃感六如唐。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诗中的“六如唐”,就是将唐琏比之于唐寅,说崔先生将绘画妙诀全都传给了唐琏。因吴镇先生诗意,时人多称唐琏为“小子畏”,即小唐伯虎也,可见评价之高。唐琏论画主张“骨格清奇,笔意生动”,主张“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在用墨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古人用墨,浓淡不拘;盖浓处固宜浓,淡处亦宜用浓,且浓之天然虽有定法,却无定位。”同时,在学画方面,也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从名师,二要避俗,三要读古人论,四要会悟,五要师造化。这几点要求,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可以说是学画者的必经途径。这些理论,简明剀切,不像过去一些士大夫那样故神其说,使人如坠五里雾中。在艺术上他非常重视实践,强调学力功夫。他说:“真行草之法既明,然后效古人坐则画地,眠则画被,万类画象,务使铁观磨穿,何患不到魏晋之室也。解大绅云:‘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余谓非笔秃万管不得其妙。”这些话,比那些妄谈性灵,谬说天分的言辞,似乎要踏实得多,中肯得多。

唐琏所绘的花卉不多见。他的一幅指画梅花图上,清癯老健的树干,发出瘦硬横斜的新枝,蓓蕾、繁英直傲霜雪,写出了他心中的圣洁。右下角题:“癸巳秋八月,栖云山人唐琏指画。”此画作于癸巳,即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时年78岁。作品上还留有《题梅》诗四首,其二云:

贞姿瘦骨,雅操孤根。

冰心皎皎,俗尘不昏。

千红万紫,莫可比论。

惟此清气,充满乾坤。

这首诗,正是这幅梅花图最好的注脚。

唐琏的绘画以山水为主,兼及花卉、人物。他先学倪云林平远山水,但“平林远岫”的景色多在江南,不符合陇右实情,有违“师造化”的主旨。后改习荆、关山水。山西荆浩、长安关仝常以高山大壑入画,同陇上自然景色相近,可供借鉴。介亭虽出入倪、荆、关,但只取其气势,不循成法,喜用小斧劈皴,以篆隶笔法点染雄浑豪放的陇原山水,略施赭、黄色,劲而不板,细而不碎,为创立陇原画风,开辟了一条道路。他的墨画和指墨画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小品和其他种类:其特点为:以书入画,讲究线条,浓淡相问,枯润并施,虽以指画,但求通神,虚实有度,构图别致,气势雄伟,生动自然,禅味十足,款式干练,钤印到位。

《国朝画后续集》、《墨香居画识》这两部书对他均有很高的评价,说他“点染云山,苍茫古秀,陕人目之为小子畏”。他的《秋山萧寺图》,在尺幅中真有千岩万壑之势。山峰庙宇,掩映有致,数株老枫,色极浓艳,而古淡萧瑟气象,已然在笔墨外。又有一幅《古木寒鸦图》,树身苍劲离奇,枝乱而整,简而有趣。寒鸦数十,姿态横生。有的缩着脖子,有的反顾相呼,有的盘桓将落,有的还没有站稳,树枝儿仿佛还在颤动。每一只鸦虽只有三四笔,但却一个有一个的样子,没有雷同。

对绘画理论,他作过不少精辟论述。他在《作画管论》中说:“要皆骨格清奇,笔意生动,远近相称,前后左右有情。如画树木,不论多寡,凡趋避、争让,虽极狂怪,亦须四肢分开,繁简恰好。如画山否,峰峦凸凹,随处峻峭,即纵笔写去,亦须三面毕现,姿态横生,奇怪叠出。山石树木既能随意纵横,心手不违,然后布置分合、向背、俯仰顾盼之势,使云烟之逗合、水之源流出入,与夫桥梁、道路、楼台、屋宇俱若天成。”他认为作画要力求画面清奇、生动,用笔矫健、放逸。书画同源,凡书法上的趋避、争让、分合、向背、俯仰、顾盼等法,都可用在绘画上。他特别指出,切忌“画云烟如板片,画泉渊如披练”,“以软弱脆嫩为细秀,以干枯板滞为苍老”。如此,就犯了作画之大忌。

唐琏提出的艺术论

唐琏提出学画要有师授法,如画技、画风、布局等,都须师授。他善指画,即由其师崔奇石传授而来。他把“师造化”看成作画最重要的一条,说:“天地之四时变化,阴阳晦明,活活泼泼,均是自然粉本。其间如奇峰峭壁、怪石嶙峋,林木茂密、烟云缭绕、泉渊曲折、瀑布飞溅、仙窟灵宅、楼台屋宇,又如江湖之风浪汹涌、舟楫繁杂,渔网罾钓、樵子野叟,其闲情逸致,果能从游览中豁然贯通,加以学历年久,下笔自有天地造化之妙也,此为妙境。”他主张将各种自然奥妙、人间奇迹都当成创作素材,比一味临仿古人作品要高明得多,如此坚持下去,自然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来。

他的学生梁宗礼说:“介亭唐君,余父执也。先生以书画驰名,凡周籀(大篆)、秦斯(李斯简化大篆而成的小篆)、汉繇(钟繇)、晋羲献(王羲之、王献之)、唐颜柳诸书法及顾氏虎头(顾恺之)、吴氏道子、王维摩诘、唐寅伯虎诸画家,吸精敲髓,神妙天然。”而唐琏的另一个学生徐悖文论唐琏的画说:“初学倪高士(云林),壮岁变通诸家,不拘一格,近年(道光初年)出入荆浩、关仝、李龙眠,遂成一家法。至楷隶行草,专宗钟(繇)、王(王羲之、王献之),若分书,则直入汉人之室矣。”总之,唐琏在书画方面,出入于汉唐,涵泳于宋元,博采众家之长,兼师造化,参以己意,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风格,书法古朴雅健,运笔峭拔不凡。绘画点染云山,苍茫古秀,有出尘之致。唐琏在诗、书、画、篆刻上的成就很大,受到当时不少名人的称赞。如临洮吴镇《赠唐介亭》诗云:

潇洒唐生号介亭,图章人妙画通灵。

几家篆籀镌奇石,随处云岚挂小屏。

白塔山前风浩浩,红泥岩下水泠泠。

与君把酒欢无极,沉醉何妨倒玉瓶。

综观唐琏的艺术成就,他的确是清代兰州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书画篆刻大家。他一生却如他在“松石斋”一诗中所说,生活是在“淡饭充饥肠,读书务农圃”中度过的,这在当时也至为难得。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秋天,即唐琏逝世的前一年,他为自己写好的碑文中,还深有感慨地说:“生平所学,自知不足”,“自愧志不坚”。他的坟茔据说在兰州市伏龙坪附近,其墓与碑至今在何处仍不得而知。

温虚舟父子的山水缘

同类推荐
  •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 艺术文化史论考辨

    艺术文化史论考辨

    本书收录作者有关艺术、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与学术随笔,共分了六章,反映了作者在上述领域的学术观点与造诣。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八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八卷)

    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
  • 知行合力:宁夏电力公司职工文化创新成果集

    知行合力:宁夏电力公司职工文化创新成果集

    本书是一本集中展示宁夏电力职工文化生活成果的图书。全书收辑了职工围绕“三集五大”活动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的演讲、发明、建议、征文以及格言警句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文章数十篇,从而也集中展示了宁夏电力职工的精神面貌和追求。建议出版。
  • 难忘的沽河人

    难忘的沽河人

    朋友,你若足踏胶东,就能叫你吃之不尽的享受,就能叫你产生走之不舍的心情。胶东真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呀!上有天宫,下有胶东的美称呀!真是不愧为之。
热门推荐
  • 两世情缘锁来生

    两世情缘锁来生

    千影拾柒,绝莫离,剜心灭灵,轮回拾柒。无绝莫离,寻拾柒,叛族毁心,许其莫离。
  • 我终究选择了你

    我终究选择了你

    三年后,傅卿卿留学归来。她对蒋泽恺的爱情没有因时间与距离的原因变淡,反而变本加厉。穆诗曼的突然消失,致使蒋泽恺莫名其妙被单身。傅卿卿抓住机会,猛烈出击。再一次浪漫的晚餐后,傅卿卿终于安奈不住,对心中的男生伸出了魔抓。几天以后,穆诗曼突然回到风筝市。蒋泽恺像是重新找回了生活希望,对穆诗曼百般宠爱。傅卿卿不服输,对蒋泽恺进一步实行各种计谋。与此同时,泽曼面临又一次困境,被人告上法庭。廖辰风出手相救,结果却招来事端,被许颖棒揍一顿。两人感情面临第一次严峻考验。唐雪和邵婉晴的生意越做越大,生活变得忙碌,与尹尚的感情也被逐渐淡化。
  • 权力野兽朱元璋3

    权力野兽朱元璋3

    《权力野兽朱元璋》:全面讲述朱元璋无权、谋权、夺权、掌权的权术人生!公元1345年,18岁的乞丐朱元璋,三天没要到一碗饭,躺在破庙门口快饿死了,还捧着《资治通鉴》在看!5岁时,朱元璋投靠起义军头目郭子兴,为一块烧饼,当起了哨兵;两年后,因功高震主,遭郭猜忌,他果断交出全部兵权,静观其变,伺机而动。一年后,郭病死,28岁的朱元璋乘机上位,独揽大权,制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用三年时间,就将众多实力曾远远强于自己的对手或劝降、或吞并、或击溃。41岁时,朱元璋称帝,此后独掌中国30年,数次血洗宫廷,杀功臣李善长、杀功臣蓝玉、杀功臣傅友德,将朝廷百官完全笼罩在自己不可挑战的威权之下。朱元璋对待权力,拥有野兽对待猎物一样的本能:强烈的欲望,可怕的耐心,漫长的潜伏,混乱中保持警醒,判断出真正的机会,露出獠牙,发出致命一击。这个嗜权如命的明朝开国皇帝,留给世人的却是一个太平盛世,史称“洪武之治”。
  • 最强帝王系统之我是鬼帝

    最强帝王系统之我是鬼帝

    故事好不好,进来看就好内容妙不妙,看了才知道
  • 心语心说

    心语心说

    心跳的律动能够奏出一首和悦的音乐,而从心而动,却是个难以达到的境界。肉身走的太远了,是时候该重视内心了。
  • 掌御九天

    掌御九天

    万古前,人族发生无名大劫,无数传承被打碎。人族壮美山河被彻底打碎,成为一片荒原。原本极度昌盛的人族一下子沦落为末世!大荒之上妖兽横行,以虐杀人族为乐。人族到了最后的末世。为了生存,人族想出各种办法,有被祭灵背负在身上的武者村。有漂浮在天空之上的飞天城,有建立在遗址上的绝世洞府。有弱者生活在部落当中,有强者生活在仙古遗迹成绝世飞仙。人族末世有一少年问是云心鹤性死也冲霄,还是终生盘旋在野草之上,老死荒原?少年选择云心鹤性死也冲霄!
  • 特种部队之英国篇

    特种部队之英国篇

    特种部队自从二战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战争年代,它利用自己精悍而灵活的特点起到许多不可思议的战略效果,事实证明,特种部队在侦察、偷袭、暗杀、破坏敌方重要设施等方面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常规作战部队难以比拟的。
  • 无限的动漫配角

    无限的动漫配角

    第一个世界:《甲铁城的卡巴内瑞》召唤小鸟游十花作为仆从,初始身份:菖蒲的未婚夫第二世界:《从零开始的异界生活》召唤锁之巫女作为女仆,初始身份:罗兹瓦尔的朋友
  • 绝宠呆萌小师妹

    绝宠呆萌小师妹

    告诉我,为什么我醒来后,身边会躺着一个“绝世美人”不仅抢了师父的宠爱,还处处诬陷她。行!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下山捉妖去。为毛又遇见他?你现在告诉我,他是男的?关我屁事,跑吧!!玉手揽腰,“萌萌,嫁给我!”热气吹在耳边,“不要!”“我每天给你做好吃的!”“我愿意!!”某男邪笑。扑倒萌妹,狩猎成功!
  • 诛圣纪

    诛圣纪

    一下随心的点击,让张恒经历了复杂的人生,战主神空间,斗高魔位面,诛五邪圣人,你欲苍生为你食,我欲诛你为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