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90200000084

第84章 文质本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应该是一个大题目。“质”,在这里是指人不加修饰的本性;“文”,则是后天的文明。孔子希望二者不可偏废。如果从《论语》全书的意思看,孔子是提倡文明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几乎是孔子提倡文明的宣言;但是在“先进”一章,孔子则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便足以证明,孔子是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依南先生的看法,所谓“质”应是人类原始本性。这个看法符合世间大多数人的看法。今天的人对“人性”的理解,大半是指的人的动物本性,所谓“文明”,也莫过是人的动物性的升华,这种升华不管如何高级,从终极意义上讲,还是脱离不了人的动物属性。这样,人们所谓的“野”,便是具有原生态的动物性的人,如果“野”是指这种原生态的人,孔子为什么还要说“吾从先进”呢?孔子崇尚原始人吗?

“质”肯定不是指原生态的人,而是指“空空如也”的生命的本来面目。既然是“空空如也”,也就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却又必有“文”在,才可知它是“质”,无“文”何言“质”?看来“文”与“质”是分不开的。所以孔子在这里用了一个“胜”字。“质胜文”,便如同在空空旷旷的长卷上,只有一朵花,必显得“野”。这个“野”,正好显示生命本来面目,所以孔子在后面会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吾从先进”正因其“野”,正好“用”,“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正是迷雾重重,迷信重重,整个画面连一点“白”也没有了,全是概念化了的“史”,反而无法“用”。

“空空如也”是就生命的本体而言的,实际上永远不存在真正的“空空如也”。真空了,也就没有“空空如也”了。所以,必须“文质彬彬”。有文,而不被“文”所迷;有“质”,质非空空无一物。生命的本来永远是如此。明白这一点吗?明白了,便可以成为君子了。

明白了这一点,也便明白了孔子下面的语录了。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  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应是史学家的工作。中国人对生命本来面目的体认,到底起自何时?又是如何演变的?这应是史学界,尤其是中国思想史界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早在孔子之前,“天人合一”便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倾向。比如关于“天”、“天命”的观念,古已有之,在孔子这里赋予了它非鬼神色彩。《周易》更是把宇宙自然的运行与人间的祸福连接为一体。关于“仁”,在中国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主要是“爱人”之类的道德观念,孔子将它提升为“大学”的一个范畴。古人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则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又如“礼”,便是从“天之经,地之纬,人之礼”的古老观念引申出来的,仍是属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据《论语》记载:“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据说是后人伪造的《尚书》中便有“允执厥中”的提法,这和孔子的“叩其两端而竭焉”的观点,明显是有联系的。

中国的古文化发展到周,周的大量文献都被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带回了鲁国。《左传》说:“周礼尽在鲁矣。”

孔子在这里把“齐一变”放在“鲁一变”前面,大概和孔子的下述说法有关。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也。”

“被发左衽”应是一种相当原始的生存状态。没有管仲的改革,像孔子及其弟子这样的人,只能是在愚昧之中过日子。管仲在齐国的政策,首先是打破了人才选拔的旧例,“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士经“三选”可谓“上卿”,这便开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先河。也许正是由此,下层士人得以进入文化领域,以他们的身份、经历,对古文献的发掘研究,就不会只停留在王朝的一般行政礼制上了,而是会如古之尧舜禹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最后以孔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终于达于“道”了。

这个“道”当然不是“道德”之“道”,而是真正的经天纬地之“道”。孔子是怎样识破生命的本来面目的,我们还找不到足够的文献,但他是见过老子的,老子的《道德经》劈头第一章,太明显不过是识透了生命本来面目的论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已经把开天辟地和“无名”、“有名”联系起来了,远不似西方人,把人与生命甩在一边,仅从物质的演变去讲“开天辟地”,直至康德,其思维仍是如此。无名,有名,就是说的生命的“明德”。被生命之光照亮,就是天地的开始,照亮了就有对万物的分别了,分别了,说出名号了,生命之光就是万物的母亲。没有生命之光照亮,什么也说不上。孔子对老子的这一学说思想当然不会一无所知。从《论语》等一系列着作看,孔子绝对是明“道”的,《大学》的前三句和《道德经》的开篇,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传说,孔子见老聃时说:“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弗受也。道于今难行也。”老子则说:“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知此二者,则道不可忘也。”(参看《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

很明显,孔子说的“道”,与老子说的“道”无疑是一个“道”。尤其是老子指出的“传道”的两个流弊,更证明他们说的“道”,是对生命本来面目的体认。生命本来面目无质无形,是以一切存在为其存在的,“流于辩”、“乱于辞”都是大病,传道之难也正是在于此。

东方文化真正的传播,必待一切迷信、尤其是人类的“肉身迷信”破除之后,方可大兴于天下。今日正其时也。

没有“文”的发展,“质”的本来面目是很难真正显露的,文质本来彬彬。人们,学于文,莫迷于文,请从繁乱和谐的文化迷雾走出,太阳就在你面前,你能目睹的这繁乱且和谐的“文”的能力是什么?这“文”的底色是什么?(注意,今人又有从这里走入“反文化”的,那便是矫枉过正了。)

关于何谓“道”的问题弄明白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生也直”,与孔子“吾从”先进是相呼应的。婴儿之观世界,虽粗陋却也本真。“罔之生也幸而免”,这一句在解释上歧义最多,有人解为:“歪门邪道的人也成长,在于侥幸免于祸患。”南先生认为应译成:以虚伪手段活着,不一定好,幸而免了灾祸。这两种译法不能说不对,但极易把“直”、“罔”当成道德区分。这便是减弱了原文的深意。这后半句应是一个倒装句。原意应是:

“人之(初)生也直,幸而免罔之生也。”这是告诉你,真正的人心,天生便应是直心道场,只是由于后天不明白人心的基本特色,反而被一层层的虚妄蒙蔽了,小孩子们很幸运地避免了这种“罔”在心上的生出,所以他们仍是直心,这便与《道德经》的观点相通了。

同类推荐
  • 心归何处

    心归何处

    又是个晴朗的早晨。心儿站在院子里给她的太阳花浇水,已经记不清是第几年在种这种漂亮的花儿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宁静的、几乎人人家都种有太阳花的小镇上,只有经她种的太阳花能开到这么大朵又灿烂,她的花好象有种魔力,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这些花儿前驻足片刻,仿佛就能看到它们展开的笑容。
  • 温暖·爱

    温暖·爱

    这一生,没有事情不会过去。当时光以一种从容而又匆忙的态度掠过生命,我们便懂得了对旧事宽容。就像汹涌多年的海洋,在经历了无数江河的冲击之后,轻而易举地将曾经深埋在流水中的石子包容一样。亲人的爱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所以不要抱怨父母的严厉与无情,在你看不见的背后,他们的爱正在悄悄地把你包围。回回头,你会发现生命中许多的美好。行走在爱的世界里,你的生活一定会充满阳光!
  • 弯弯的沙河

    弯弯的沙河

    你来自那名不见经传的七十二条沟八十一个山头,你斗折蛇行,串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村寨,也串起了沙河场,然后你不顾儿“拖”女“拉”,你不惧屎污尿染,纵身跳进“坑”中,来不及整理行囊,又匆匆地裂开河谷平坝钻出重围汇入渠江涌进长江投身大海……
  • 揭秘取经门

    揭秘取经门

    玉帝统颁诸仙,如来不甘坐拥西方,遂令地藏王菩萨转世力孙悟空贯彻他的佛教“东扩大计”唐僧取经一路招摇过市多位仙佛高层费尽心机意图从中渔利这场暗流汹涌的斗争将会走向何处?
  • 吃茶去!

    吃茶去!

    闲情雅致、风俗人情、体悟生活、闲情逸致,诸如此类和茶有所关联的词汇琳琅满目,其实,这些完全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吃茶”,一个“吃”字,是何其潇洒地把茶的语境体现的酣畅淋漓。历来的文人墨客们几乎无一不对茶情有独钟,在他们的笔下更是把吃茶的意境描绘的美奂绝伦。在这本书里,编者精选了一些名人的文章,与其说是文章,倒不如说是茶语,读之如品茶,意在其中,或许读罢会张罗一声:吃茶去!
热门推荐
  • 水魅莲:异世重生步步生莲

    水魅莲:异世重生步步生莲

    原是世家少主的她,一遭家族背叛,重生异世王爷,她步步为营,于皇族斗争中开辟盛世神话,在废材压力下脱变魔法全才!一妖出,万世惊,妖冶血红,半裸臂膀,当邪魅腹黑的始祖妖遭遇惊艳绝世的魔法全才,世界也为之振颤!
  • 酷男独爱:逃妻送上门

    酷男独爱:逃妻送上门

    他,袁立豪,本是一名轰动一时的当红歌手,却在忽然之间改行当了远航集团的总裁。她,徐菲菲,本是他的妻子,却因当年迷失在婚姻的漩涡中找不到自我,意外的突然降临,让她加快与他离婚的步伐。任职一年时,他收购她父亲的工厂是为了逼她出现。于是她回来了,但是容颜早已全然改变,她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自己。
  • 以魔证仙

    以魔证仙

    总有那么一场人生,从开始,到结束。总有那么一个故事,从低沉,到高亢。总有那么一个人,舍弃了很多,得到了很多。一把剑,一支戟,一壶酒,一首歌。一身黑衣,总是沉默。天若不仁,我可化魔!待到仙路重开日,以我魔血染青天。请看苏行漫漫修行路,这一场精彩纷呈的人生。
  • 美国人

    美国人

    本书讨论了美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含义,其中先讨论殖民的背景和含义、美国人对自由的认识,然后讨论美国的地理背景和种族多样性,最后探讨美国民主制度的优缺点、功利主义文化的特点和危害等内容。
  • 二战惊魂:莱茵河的歌声

    二战惊魂:莱茵河的歌声

    编织恶梦的鬼才,掀起华人惊悚旋风的SENGO回来了!继血腥巨作《红衣玛莉》后,再度挑战你的战栗极限!一艘二战时期的轴心国军用运输船「马维拉号」在北大西洋上执行任务时,神秘地消失无踪,船上所有人员与货物亦随着船一起消失……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天之树

    天之树

    帝应十六年,大殷五年一次的神祭到来,东荒鬼夜氏,南岭上氏,西漠大月氏,北原犬良氏应邀前往朝歌观礼,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中。山野少年葫芦阴差阳错地成为祭品被押往朝歌,一个雷雨之夜,天空翱翔着远古的身影,神俯视人类,一个被刻意隐藏的世界徐徐展开。
  • 清宫绝恋之情残雪夜

    清宫绝恋之情残雪夜

    入宫一年还余、争尽后宫万千宠爱、此生如花、注定唯能在此绽放、些许不甘、些许不安、隐没风中、不着痕迹暮色未尽、才是黄昏残阳余空恋恋不舍怕是不愿就此没落、轻轻甩甩头、半缕青丝随动素手抬、理之绾儿张口欲言却复垂首又是沉默秋风扫落红不断忆及幼时、红叶风扫即落却总落不尽如今树影稀疏了添一份凄凉。
  • 天工落凤

    天工落凤

    习惯遗忘,方可与人无争;天工落凤,悲欢离合重游。天工之作,杯泣燃尽心瘦;落凤之姿,叹喜清多怀旧。不敢妄言,与之大作之欲;呕心沥血,一番苦口偏揪。您的收藏,恍如福人播泽;您的点击,再造恩同天寿。路遥知马力,童谣归幻里。功成带月日,天湖炖涟漪。苍崖之路,暗听落叶三更;背对之时,孤溪废东西走。天涯咫尺,孤路谁与同归;辞去风韵,青花待而秋落。止住泪水,让心灵在飞会,停住呼吸,济小流沁几多。红尘劫数非旧事,愿化一缕香气、为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