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欣喜若狂地向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歇一会儿,但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和儿女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所以又没命地向前跑。后来累得实在跑不动了,就想坐下来休息,可又想到将来老了可能没人养活,所以要得到更多的土地,赚更多的钱,于是又打起精神,拼命地向前跑。
最后,农夫被活活地累死了。
舍得智慧:
人活一世,需要不停地奋斗,不懈地追求。但当你的所得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懂得及时“刹车”,欲望是难以满足的,诱惑是无穷无尽的,不懂得适可而止,到头来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学会“敝帚自珍”
在社会飞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你可能不赞同甚至会鄙视“敝帚自珍”这种行为和说法:一把破烂的扫帚,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
其实,一把破烂的扫帚确实值得我们珍惜。道理很简单,扫帚虽破,却能每天与你朝夕相处,早上扫扫院子,傍晚拄其而立,夕阳西下时一起观赏美丽的晚霞,你进入梦乡时它又在一旁为你站岗。在它破损后,你一针一线地为它缝补,缝进去的不只是针和线,还有你的丝丝情意。正像与人相处可以日久生情一样,与它相处久了,我们同样会产生一份感情。所以,虽然它已破烂不堪不再好用,我们仍会对它存有一份珍惜之情。
一把破烂的扫帚与我们相处久了,我们会对它产生感情。生活中与我们相处久了的东西远不只一把扫帚,而且都可以使我们产生感情,所以同样值得珍惜。
俗话说:“穷死不卖看家狗,饿死不杀下蛋鸡。”这就是“敝帚自珍”精神的一种体现。
为什么说穷死不卖看家狗呢?你想,在你最贫穷最落魄的时候,亲人背叛了你,朋友离开了你,惟有这条看家狗还对你忠贞不贰,在你身前身后跑来跑去,正所谓“狗不嫌家贫”;况且,它平日里全心全意地给你看家护院,让你夜里可以睡个安稳觉,出门时不必担心家中被盗,它可以说是一位忠诚的“守门神”。如此,当你为了解决一时的经济困难,就想把跟随多年的看家狗卖掉,怎么忍心呢?大凡有点良心的人,都不会做出这种无情无义的举动。
那么,为什么又说“饿死不杀下蛋鸡”呢?仔细想想,当你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时,你吃了多少营养价值极高的鸡蛋,从“下蛋鸡”身上你汲取了多少回春的力量?你能迅速康复重新站起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难道不是多亏了它的滋补吗?另外,平日里它为丰富你的餐桌又做出了多少贡献?而当你陷入窘境揭不开锅时,就想把它杀掉烹一顿香喷喷的鸡肉果腹,怎么下得去手呢?就算你填饱肚子后确实有了精神,但在精神之余,你的内心深处是不是会有一分不安呢?凡是有点良心的人,都会有的。但真正有良心的人,就算饿死也不会宰杀那只“下蛋鸡”。
除了“看家狗”和“下蛋鸡”,另外一些没有灵气的物件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比如一块手表,在今天,它的地位虽然受到了挑战,正在逐渐被功能齐全的手机所取代,但在手机走进我们生活之前的那段岁月,毕竟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时间,才让我们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把一件件杂乱无章的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以至最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除了手表,还有使你的童年变得开心快乐的玩具,陪你走过学生时代的书包,帮你写下过所有心情的钢笔……
一生中,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太多了。虽然它们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或者已经根本没有一点价值,但它们毕竟陪我们走过许多风风雨雨的日子,给我们带来过方便,增添过乐趣,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并且要好好珍惜它们。不要为了换几个零钱,就把它们当成一堆“废品”卖掉,何妨把它们当作一件件纪念品珍藏起来呢?那样,在你两鬓斑白回首往事的时候,将其一一陈列出来,一段段美丽的回忆便会浮现眼前,令你激动不已。
时代虽然变了,但有些东西永远走不出我们的记忆,永远值得我们珍惜,不是吗?
舍得智慧:
有些东西虽已过时,不再新鲜,不再适用,但它仍具有极大的纪念意义,不妨把它收藏起来,作为永久的回忆。
不可兼得时,须明于决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在面对财物的取舍时,常常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权衡利弊、明于决断,善于放弃价值较小的,而选择价值较大的。
就像一个人抱着一大堆东西,在路上看到一粒米还要捡起来,结果怀里的东西全掉了。想得到的越多,结果却适得其反;要享齐人之福,结果失去了元配;要赚得更多的钱,结果折了老本,想兼更多的工作,结果丢掉了原来的工作。这一切,皆缘于不谙取舍之道。
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必须明于决断。当两个都不想放弃时,你要知道,你无法同时拥有,所以必须忍痛割爱。其实,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就像下围棋一样,虽然放弃了小的利益,而得到的却是更大的利益。但如果想兼得“鱼和熊掌”,恐怕连鱼也得不到了。
在滑铁卢大战中,大雨造成的泥泞道路使炮兵移动不便。拿破仑不甘心放弃最拿手的炮兵,但如果推迟时间,对方增援部队有可能先于自己的援军赶到,那样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在踌躇之间,几个小时过去了,对方援军已经及时赶到。结果,战场形势出现大逆转,拿破仑遭到了惨痛的失败。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遭遇挫败的事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紧要关头,在决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我们不能犹豫不决,徘徊不前,必须明于决断,敢于放弃。一名卓越的军事家,必须能在最重要的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而甘愿在次要战场上做些让步和牺牲,坦然面对耻辱和失败。
舍得智慧:
有当两个都不想放弃时,你要知道,你无法同时拥有,所以必须忍痛割爱,放弃其一。只有善于放弃,才能更好地得到。
英明取舍,才能更好地生存
要想更好地生存,在选择时必须英明取舍。若取舍不当,非但无法扭转现状,反而会使现状进一步恶化,处境更加悲惨。
有弟兄两人,老大贪财,老二勤俭。有一天,老二上山砍柴遇到一只神鸟,把他驮到了太阳山。那里遍地都是珍奇异宝,老二只拿了一点就走。这一点就已经使他过上了好日子。老大知道这件事,也去找神鸟,让神鸟驮他去太阳山。神鸟答应了,把他驮到太阳山。他看见漫山遍野的金银珠宝,顿生贪念,想把它们全部带回去,什么都舍不得丢下。虽然神鸟提醒他,如果不放弃这些财宝,他就要被太阳发现,难以活命。但贪心使他放不下这些财宝。结果,太阳回来了,老大被晒死在太阳山上。
生存是第一要义。面对危险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生存下去,必须明确一点,为了保住性命,其他一切都要从容放弃。只有分清轻重缓急,把重要的和紧急的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印度有个小男孩独自上山去砍柴,在荒山野岭被毒蛇咬伤了脚趾。在毒液刚刚扩散,离医院较远的情况下,男孩毅然用镰刀砍断了受伤的脚趾,忍着伤痛,一瘸一拐地来到医院。结果,因为病毒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避免了扩散至全身的各个部位,小男孩保住了生命。
舍小取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为了维护集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必将得到集体的尊重与回报。
有个服务员端着托盘在大厅行走时,不小心与顾客发生碰撞,托盘左右晃动,即将倾倒。这时,服务员果断地将倾斜的托盘投向自己,结果弄得一身果汁。顾客则安然无恙。此举被老板看在眼里,不久这位服务员被提升为餐厅经营部经理。
成功往往蕴含于取舍之间,不少人看似聪明机智,却因为难以舍弃一时的蝇头小利,而忽视长远的利益,这便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成功没有秘诀。有些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一两次被人忽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一个人能否在人生道路中英明地进行取舍。
舍得智慧:
要想更好地生存,必须懂得满足,知足者才能常乐;必须懂得舍小取大,这是明智的选择;必须懂得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如此才能得到他人给予的回报。
经典案例一:
舍小取大,吕不韦终成大业
吕不韦起初是个商人。
有一天,他想:“自己经商已达到了鼎盛时期,再继续下去已没有太大意思,应该做些买卖以外的大事情。”他开始关心政治。“如果能当个成功的政治家,就能操纵国事,倘若顺利,天下就是自己的,比起卖命经商一定更有趣。”他决心从政。
从此,他在各地来往穿梭,收集天下情报,战国时代各国政情几乎都掌握在他手中。战国七雄中最强的是秦国,不久的将来秦国会统一天下,所以要先设法在秦国谋求个职位。
当时的秦王是高龄的昭王,但实权握在太子安国君手里,而太子岁数也不小了。因此,称霸天下的重任落在了安国君的二十多个儿子身上。
吕不韦在安国君的二十几个儿子中终于发现一个人,就是在赵国邯郸当人质的异人。异人是众兄弟中境遇最不好的。秦国当时有攻打赵国的打算,以人质送往赵国,如果关系恶化人质就有被杀的危险。但吕不韦偏偏把他当作目标,因为身处逆境中的人更能磨练出才智,也较容易接近。
吕不韦在邯郸有一套宽敞的宅院,还有一个自己十分宠爱的叫赵姬的名歌舞妓。吕不韦试着接近过着寂寞生活的异人,并赠送500两黄金,劝他用这些钱招待来访的邯郸名士,借机打入上层社会。
果然,异人按照吕不韦所说的去做后,得到了贤士们的尊敬与爱戴,通过他们之口,异人的名声开始传播到各国各地。同时,吕不韦也叫人散布说,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王孙异人是个杰出的人物。
这些话在秦国也广为流传。吕不韦又选准时机前往秦国,面见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
吕不韦告诉她,异人是个难得的人才,很想念家乡,又说些他尊敬父王安国君,把华阳夫人当成母亲一般敬仰的好话。他终于说动了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养子,使异人在众兄弟中最接近王位。
随后吕不韦又把怀了自己孩子的宠姬让给异人。不久,赵姬生下一子,取名为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政出类拔萃,年幼时就察觉出自己的身世秘密。
政还是婴儿时,秦国攻打赵国,包围邯郸,吕不韦以600两黄金买通军役,帮助将要被处死的人质异人逃出了邯郸,赵姬和政被留在赵国。赵国要杀赵姬和政。由于赵姬娘家是赵国豪族,再加上吕不韦从中协调,最终免于一死。
六年后,秦昭王煞费苦心,太子安国君继承王位,这时华阳夫人已认异人为亲生子,改名子楚,并被立为太子。安国君的健康状况不佳,即位后一年就死了。
太子子楚即位,是为庄襄王。吕不韦的计划终于实现了,以低价买来的人,现在成了超级大国秦国的国君。庄襄王任吕不韦为宰相,封为文信侯,赏赐洛阳10万户领地,以前所投资的金钱全都收了回来。
舍得智慧:
吕不韦可谓一个大商家。为了使自己的计划预期实现,他确实损失了一笔财产。但是,失去这些对他来说只是一点蝇头小利,而最终却换来了更大的利益。
经典案例二:
乐善好施,萧蔼堂好心终得好报
中国宋朝有一个品学兼优的青年,名为萧蔼堂。他以教书为业,又因略通医术,便一边教书一边给人看病。有时碰到一些穷人,他不但不收钱财,还出钱给人买药。因此,附近的人除了称赞他是位“好先生”外,还称他是名“好医生”。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异常紧巴,萧蔼堂的教学收入大大地受到了影响。
一天,有几个学生的家长送来学费,共计七两银子。他把这七两银子藏在袋子里。在回家途中,有位妇人抱着婴孩哭哭啼啼从他身边走过,萧蔼堂驻足观瞧,见那女人把孩子丢在路边,要离开时,又伤心地抱起来一连吻了几下,然后站起来,头也不回地向河边走去。萧蔼堂猜想她要投河自杀,急忙飞跑过去阻拦,并诚恳地说:“这位大嫂,你为何要寻短见?那么可爱的孩子,你忍心抛弃吗?有什么困难,不妨直说,也许我能帮你。”
那位妇人哭道:“好心的先生,不瞒你说,在这灾荒之年我实没办法生活,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妇人说到这里,哭得愈加伤心。
萧蔼堂同情心油然而生,对妇人说:“大嫂,请不要伤心,我这里有七两银子,你拿回去用吧,应该可以维持一段时日。过些日子,可能会时来运转,到时再设法谋生。千万不要寻短见,赶快抱起孩子回家吧。”说完,掏出身上的银子送给妇人。妇人连忙下跪,向蔼堂磕了几个头,转身抱起孩子回家。
萧蔼堂用仅有的七两银子救了两条性命,感到十分欣慰。可是回到家里,妻子向他诉苦说:“你回来正好,缸里一粒米也没有了,我等你拿钱回来买米呢。”萧蔼堂一听,不由犯起难来,就把路上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像他一样善良,就安慰地说:“救人是好事,我不怪你;可是你也应该为自己的家里设想,留一些自己用。你统统都给了人家,就未免有些糊涂了!”萧蔼堂仔细一想,觉得妻子的话也有道理,只好向妻子认错:“这都是我不好,我当时只想到人家的难处,自己家的竟然给忘了。”妻子总算深明大义,听萧蔼堂这么说,就原谅了他:“难得你有这副好心肠,我不怪你。还好家里剩下三升黄豆,暂时可以煮来充饥,两三天的生活还可以维持。”
萧蔼堂听妻子说家里还有三升黄豆,心里不免宽慰多了。可是,当妻子正准备煮黄豆吃晚饭时,忽然听到外面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隔壁张大爷。萧蔼堂把张大爷刚请进屋子,张大爷就摇头叹气地说:“这年头,真让人没法活啊!家里断炊三天,实在是揭不开锅啦!”萧蔼堂为难地说:“唉!遇到荒年,大家都没有办法,本来我应该帮你老人家一把,可我们现在也是一贫如洗了。”张大爷听到“一贫如洗”,知道没希望了,便用他那饿得颤抖的声音说:“本来我不想麻烦你,实在走投无路才厚着脸皮向你求救,现在既然你也和我一样,那么我只有等死了!”萧蔼堂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难过极了,就悄悄走进房里对妻子说:“张大爷太可怜了,把我们的三升黄豆,分一半给他吧?”妻子说:“那么我们一两天后怎么办呢?”萧蔼堂说:“不要紧,一两天后再打算,说不定那时候会有人送钱来。”妻子正在犹豫,萧蔼堂已经下手量了一升半黄豆,送了给张大爷。张大爷老泪纵横地再三道谢,才缓缓离去。
第二天,有一个富翁患了打嗝的病,派人来请萧蔼堂去医治。萧蔼堂给他开了一剂药,富翁吃了药后很快就好了,便派人送一百两银子给萧蔼堂。萧蔼堂绝处逢生,欢喜极了,对妻子说:“好心总是有好报的,这话一点儿不假啊!”
舍得智慧:
萧蔼堂由于广施博济,处处积德行善,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充分印证了“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