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6900000003

第3章 白山黑水(黑、吉、辽民俗文化圈)(3)

·冰雪节——哈尔滨的现代新兴节日

哈尔滨的“冰雪节”虽然是现代新兴的节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冰雪节”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冰雪节”的冰雪雕塑已经成为哈尔滨的象征,成为哈尔滨人引以为自豪的民俗。

中国的东北降水量充沛且冬季寒冷,因此一年中有好几个月处于冰天雪地之中。漫天遍地的冰和雪虽然给那里的人们造成了诸多不便,却也给他们创造了创作冰雪雕塑的极好条件,而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也给自己和外来客人带来绝妙的精神享受。由于这些冰雪艺术品极富于情趣和地域特色,自然就成了冰雪节的主要内容。

黑龙江人在冰雪环境中庆贺节日,用冰雪制作的艺术品增添节日气氛,已有很久的历史。过去黑龙江沿江的居民每到元宵节的夜晚,有滚冰的习俗。在东北民间,汉、满、朝鲜、回等民族还都有在节日制作冰灯、冰雕的习俗。每到春节或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就摆上自己制作的各种冰灯,五光十色。到了夜晚,将这些冰灯点燃,农家小院便增添了一股温馨祥和的氛围。

黑龙江地区节日期间制作冰灯、冰雕的习俗,历史上也有记载。清代《黑龙江外记》描述齐齐哈尔的节景象时这样写道:“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说明至少在清代,齐齐哈尔地区就已出现巨型冰灯、冰雕了。

悠久的传统习俗,为冰雪节的问世打下了良好基础。1985年,黑龙江哈尔滨市政府将每年的1月5日至2月5 定为哈尔滨冰雪节。节日期间,全城到处张灯结彩,整个哈尔滨成为一座冰雪活动的大乐园。夜晚,人们涌向市内的兆麟公园参加冰灯游园会。进得园来,眼前突然一亮。哇!这里简直就是冰雪的世界,灯光的海洋。冰雕的万里长城比真的还要显得巍峨,在群峰之巅蜿蜒伸向远方;雪塑的玉龙和天鹅随时像要腾空而起;硕壮的大象、熊猫憨态可掬……它们是冰、是雪,纯净玉洁,它们又似乎有血有肉,灵性盈盈,在内外多彩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令人看得目不暇接,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置身其中,人们只觉得精神陶醉,不知是走入了仙境还是到了天堂。

冰雕不仅公园有,在市内的街道两旁,市中心的广场上,也随处可见活灵活现的冰雪造型。难怪南来北往的游客们,越是数九隆冬,越是要心情迫切地踏上奔赴东北的行程。

·射柳、叉草球——满族、赫哲族的狩猎遗风

满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满族人在庆贺年节时,也喜爱开展一些游乐、竞赛项目。但与朝鲜族人不同的是,满族人的这些项目明显受到本民族征战尚武、游牧渔猎等传统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如“射柳”(射箭比赛),就与满族人狩猎相关,“赛威呼”(独木舟比赛)就与满族人捕鱼相关。

满族人自古从事狩猎,善于征战,因此向来重视族人的骑射技能。为了促进这一技能的培养,保持传统,他们很早便创造了射柳比赛项目。在《金史》等史书中,曾对这一比赛项目进行了详细记述。“射柳”的举行时间,一般在每年的端午节祭天仪式之后。比赛时,在赛场悬挂两排柳球,参赛者依次上场,骑在飞快奔驰的马上,开弓射出没有羽尾、箭头横置的箭枝射击各自的柳球靶。如果射手既能把悬挂柳球的柳枝射断,又能将柳球接在手中,则被视为技能上乘;将柳球射下但未接住,也算不错。如果未将柳球射下,或箭根本未中靶,就算输了。可见,射柳比赛的难度,要比一般的射箭比赛大得多。正因为如此,尽管射柳比赛问世已达数百年之久,满族人对它的热情一直不减。直到今天,每逢重要节日或重大民族活动,满族人仍然要举行射柳比赛,向世人展示自己精湛的骑射技艺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

过去,居住在江河湖泊附近的满族人多以捕鱼为生,“威呼”是他们使用的一种独木舟。这种独木舟两头尖,长约五六米,每只可乘坐数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满族渔民们都要在水上划着这种木船举行“赛威呼”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渔猎活动在满族人的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加上生活环境的改变,许多地方已经不再适合举行水上赛威呼活动了。但是聪明智慧的满族人将其改为“陆地赛威呼”。陆地赛威呼实际上已由划船比赛转变为团体赛跑,奔跑的距离由30米到100米不等。参赛者五人一队,排成纵列,前四人面向前,左右手共同各握住一根木杆,最后一人面向后,手持一支代表船舵的木棍,跑的时候仍要保持这种队列。正面跑的四个人很快就到达终点,观众的目光便集中在倒退跑的舵手们身上,因为究竟哪队能够获胜,关键就看谁的舵手最先倒退跑到终点,欢呼声、加油声、欢笑声这时也一浪高过一浪。

赫哲族人是以善于捕鱼而著称的。他们掌握一种捕鱼绝技——飞叉捕鱼。为了使年轻一代掌握高超的飞叉技能,他们有多种训练方法。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独具赫哲风格的体育竞赛活动——叉草球。这项活动使用的草球大多用杂草团捆而成,直径约为30厘米。比赛时参赛者分成两队,双方轮流将草球高高抛起,另一方的队员则瞄准草球将手中的木叉飞出,看谁能准确地将草球叉中。这种竞赛乍一看好似比较简单,但实际上要想飞叉百发百中,可得经过刻苦练习才行。

·扭身歌——东北地区老少咸宜的游艺活动

如果问外地人对东北地区的印象,恐怕都会提到随处可见的东北大秧歌。秧歌是一种用锣鼓、唢呐伴奏,将舞蹈、歌唱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迄今为止,中国的秧歌主要分为四大流派。在这四大秧歌流派中,除了陕北秧歌之外,最著名的莫过于东北秧歌了。一提起秧歌,有许多人会马上联想到“东北”两个字,有的人甚至以为秧歌是东北地区的“特产”,可见东北秧歌影响之大。

据《王曾行程录))记载:“渤海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先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这里描绘的正是逢年过节扭秧歌的民阅习俗。清代中期诗人杨锡恒曾写过“倾城鼎沸闹秧歌”的诗句,生动反映了当时沈阳民间秧歌活动的盛况。

东北秧歌又称大秧歌,大致可以分为“地蹦子秧歌”和“高跷秧歌”,其形式红火、热烈、强劲、豪放、粗犷,具有令人振奋的艺术个性。东北秧歌队的装束极具中国民族风情:表演地蹦子秧歌的,脸上浓妆艳抹, 有的绿衣红袄,有的全身素装却又外套一方极具传统风格的中式大红兜 肚。有的手持彩色折扇,有的则捏着一条彩色手帕,但毫无例外均是腰 系一条鲜艳夺目的长长彩绸,女的还要头戴五色缤纷的大花朵。表演高 跷秧歌的,则装扮成各种古代或戏剧中的人物,脚踩长长的高跷,随时 展现个人的表演绝技。走在街上,还未见到扭秧歌人的队伍,就已先听 到锣鼓伴着高亢的唢呐之声发出阵阵轰鸣。随着秧歌队越走越近,只见 一股彩流迎面涌来,锣鼓之声也越来越响亮,最后达到震耳欲聋的程度。和着鼓点的节奏,舞蹈者的脚步左腾右挪,腰肢手臂左扭右摆,手中的 彩绸、彩扇和彩帕也上下翻飞,更有一股兴高采烈、欢乐至极的情绪在 舞者与观者之间回荡。面对这种场景,即使是初次见到扭秧歌的人,也 会情不自禁地停住脚步,凝眸观看。

东北秧歌还广泛流传于满族、回族、锡伯族等民族地区,其中以满 族秧歌最具代表性。秧歌队的服装,男着满式彩色箭袖长袍,头戴满式 缨帽;女着素色宽大滚边衣裤,外套彩色长坎肩,头梳满式“两把头”。 腰中不系彩绸,手中也不拿彩扇,而是左拿彩帕,右持响板,伴奏的锣 鼓则改为满式八角鼓。秧歌队的人数一般为48人,但有时会酌情增减。 表演时,手持花棍的舞蹈者走在前面开路,随后由多才多艺的艺人歌手 扮演的煞公领队,他们反应机敏,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引来观众一阵 阵欢笑。煞公之后,跟随着秧歌队各色人马,扮相表演不一而足,别有 一番满族风情。

近年来,东北秧歌又逐渐成为一种健身手段,从沈阳,到天津,再到北京,每到清晨黄昏,都会看到男女老少在街头巷尾或公园空地和着锣鼓尽情扭摆,可谓娱乐健身两全其美。

·二人转——情味难舍的东北乡土艺术

东北地区二人转是一种给人印象极深的民间艺术,真是浓极烈极,俗到了极点,幽默到了极点。这种民间艺术形象地表现了东北人的性格,带上了强烈的地域特点,走到哪里也能一眼就认出这是东北人的东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东北品牌。

“二人转”又称小秧歌、蹦蹦、对口、双条、棒棒、碰碰、边曲、凤柳、春歌、天平、悠唱腔、小落子、半戏班等。顾名思义,“二人转”就是只有男女两个演员在台上“分色赶角”,演绎整台故事,即所谓“千军万马,全凭咱俩”,实在是属于“小戏”。二人转虽然是乡间小戏,但它的成分却非常复杂,地秧歌、莲花落、什不闲、八角鼓、太平鼓、子弟书、东北民歌、少数民族歌舞及民间讲唱、萨满歌舞,以及河南坠子、凤阳花鼓、皮影、梆子、民间笑话与杂技,这些东北本地和外来艺术形式几乎都或多或少与二人转有着一定程度的渊源。正是扎根于这样的艺术沃土之中,才使得二人转具有精妙绝伦的艺术特色,成为东北地区最“有人缘”的民间表演形式。

二人转在表演技艺上,讲究唱、说、做(扮)、舞加“一绝”。“唱”要字清音美,底气十足,把“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中的丰富曲牌灵活运用在不同情节的表演之中;“说”要滑稽幽默,俗不伤雅,引人入胜;“做”是指包括面部表情和体形动作在内的身段做派表演,要虚实结合,形象生动而感人;“舞”则时而激情火爆,时而柔婉抒情,饶有情味;“绝”是指演出时手持道具进行的各种绝技表演,但见扇子耍得团团飞舞,小竹板(手玉子)节奏点花样百变,大竹板打起来响声震耳,抛接时又来往腾旋,彩棒、灯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手绢耍起来更令人拍手叫绝,时而上下飞转,时而飞去又复返,一会儿像蝴蝶,一会儿又像花伞。

二人转仅传统节目就达三百多个,其中《包公赔情》、《蓝桥》、((西厢》、《小拜年》、《小姑贤》等达到了观众百看不厌、常演不衰的程度,现代剧目也在层出不穷。这些节目,有的使人开怀大笑,有的使人掩面唏嘘,有的使人痛快淋漓,有的又使人沉思不已。对于许多东北人来说,“宁含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过去,东北二人转号称有东(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南(以辽宁营口市为中心)、西(以辽宁黑山县为中心)、北(起源于黑龙江广博的北大荒地域)“四大流派”。特点是“南靠浪,北靠唱,西讲说,东耍棒”。后来又有了“北唱,南浪,中间两边晃”之说。到如今,二人转已经不再是仅为东北人熟知的乡土艺术,而是在国内外广为人知。

·皮影、木偶戏——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

东北土生土长的表演艺术除了二人转以外,辽南皮影戏也是富有乡土特色的一种。

皮影戏因有固定的行当唱腔,所以被划入戏曲范畴。但它的表演是由艺人在幕后操纵用皮革制成的平面 傀儡(影偶),投影于影窗上来演出,所以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戏剧表演艺术。过去它所使用的傀儡大多用驴皮制成,所以往往被俗称为“驴皮影”。

据记载,辽宁的皮影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陕西赴辽东戍边的兵士带入的。清代的《滦州影戏小史》记述:明末时期,皮影戏在“长白黑水间颇盛行焉,满洲人尤悦之”。清代嘉庆年间,河北唐山地区的滦州皮影和山东的登州皮影也传入东北,于是东北的皮影戏开始形成了东北影(本地影)、滦州影和登州影(南口影)三个流派。 辽南是东北地区皮影戏的主要流行区,这里的皮影戏逐渐形成了两个派别:“北派”和“南派”。北派皮影主要流行于海城、盖州等地,唱腔丰富,影人刻制造型精美,色彩鲜艳,刀工细致,皮革薄巧耐用。因为这一派皮影各剧目都有毛笔大字手抄剧本“影卷’,演出时放在前面供演唱者翻看,所以又叫“翻书影”。南派主要流行于旅顺、大连、金县等地,音乐唱腔(特别是女腔)与二人转、单鼓、民歌等辽南地区的民间演唱艺术颇为相似,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属于本地影流派,但有时也兼具南口影的一些特征。因为这一派皮影的剧目没有剧本,只靠艺人口传背诵,所以又被称为“流口影”,后来虽然这一派也有了文字剧本,但习惯上仍被称为流口影。

皮影的演出方式非常独特,在高台上设一个1米高、2米多宽覆以粉莲纸或白布的“影窗”,演出人员一般有6至8人,分两排坐在影窗之后,其中两人负责分工操纵影偶投影在影窗上表演,其余人有的司鼓,有的演奏各种乐器伴奏,同时每个人还要分担角色,承担剧中相应人物的演唱和道白。于是,造型生动的影偶在人操纵下的活灵活现表演,便与真人的唱念结合,融成一种浑然一体的表演艺术。细腻、委婉的女腔,粗犷、豪放的男腔,时而将观众带入哀怨忧伤的场景,时而又使观众情绪舒畅激昂。历史上的忠良奸佞,江湖上的游侠好汉,生活中的纯朴善良,传统伦理道德上的正反榜样,轮流在小小的影窗中亮相,紧紧抓住观众的目光,即使一出戏连续演上数月半年,许多人也忍不住要天天到场。

同类推荐
  • 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一书把文化象征当作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和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思维的方式。例如通过美国人对橄榄球的痴迷,意大利人对歌剧的热爱,德国人对交响乐的推崇,西班牙人对斗牛的狂热,巴西人对桑巴舞的陶醉,等等,描述不同国家的特色和这些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思维。这样,文化象征就成了向异或地图,引导我们进行一次探索世界文化的旅行,从而真正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运行的。
  •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即为殷墟。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辉煌历史,也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 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开拓进取、注重实效、积极行动、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升华的一种宝贵品格,也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向自由王……
  • 丝路要冲:嘉峪关(文化之美)

    丝路要冲:嘉峪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民族战争的历史话题;这里,流传着无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故事……
  •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繁忙的工作、沉重的压力、奔波的旅程、浮躁的心绪……,您是否愿意享受片刻的宁静?《轻松阅读·人文手卷》,史海撷英,去粗取精,能让您在文化经典的海洋中享受心灵的清闲!本书所选的楹联在时间上纵贯古今,内容上横跨生活的各个方面,风格上雅俗共赏,浓缩了我国楹联文化的精粹,既可指导初学者快速入门,又可作为专业人士的工具书。参照本书欣赏和学习楹联,相信您一定会受益匪浅、触类旁通。
热门推荐
  • 修真小道士

    修真小道士

    一个小道观里走出的小道士,遇见了耐心体贴的“修真系统”,本来只想好好做个平凡人,奈何总有些刁民想害人。纯良的小道士化身修仙问道的天纵之才,且看他如何破开仙境,踏破昆仑。
  • 黑猩猩之屋

    黑猩猩之屋

    位于堪萨斯城的黑猩猩语言实验室是个特殊的大家庭:伊莎贝尔和她照管下的六只黑猩猩。受过训练的黑猩猩拥有出众的语言能力,他们可以像真正的家人那样沟通玩耍,彼此信任。在伊莎贝尔眼里,它们是比人类更好的朋友。然而,一次飞来横祸使这个家雨打风吹散。黑猩猩们神秘消失,伊莎贝尔也身受重伤,面部严重毁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失踪的黑猩猩突然成了一个24小时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主角,无数人涌到电视机前,看它们玩耍嬉戏、电脑订餐,以及,花样繁多的性活动,这个节目也因此成为传媒史上的奇迹。可只有伊莎贝尔知道,它们在呼唤她,等待她。到底谁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为了将黑猩猩从人类的贪婪和荒唐中拯救出来,伊莎贝尔决心走出脆弱的自我……
  • 入幻

    入幻

    万物生而有命,皆可修,意外来到众生界,五行不具的他却痛失父母,面对强大的敌人,面对残酷的世界,他在一张太极图的影响下义无反顾的走入了玄幻世界,从此历经万险,克服磨难,在一众美女的陪同下,向着解救父母,追寻大道的目标而去!此后有诗云:涅盘只为续前生,跨界重修求至真。尊强凌弱人性冷,千磨万险历红尘。入玄至幻显通神,红颜绝代竟相争。阴阳化一混沌成,众生狂震雨纷纷。
  • 沉沦在梦里

    沉沦在梦里

    “两人相遇人们总会说是缘份,但在我眼里,叫缘份更不如叫做缘分。缘是一个开始,分是一个结束。得到了缘的人也就面临着分,所以我只追求缘的开始。”
  • 三国贱侠

    三国贱侠

    中国体育队新星击剑员刘文在南京到重庆的船上遇到强气流引发龙卷风,导致船翻了,被风浪冲昏过去的刘文醒来发现自己身在三国,看贱手刘文如何泡貂蝉,探二乔……看剑手刘文在三国平黄巾贼,反董卓……“一剑直挑天上星,一贱弯探身下洞。”看刘文如何闯三国。开心阅文,关注新书。
  • 莫言情否

    莫言情否

    我们在爱情里慢慢消亡走向不知名的永恒。不打不相识的缘分,是福是祸谁知道呢?我们行走着,有许多不确定,什么才是真的爱情?也许有时,只是一个选择,便成就了它……
  • 超空间基地

    超空间基地

    神秘的百慕大,时空的补给站。主角的超空间,未知的世间物。
  • 东宗十二奇闻之百里凰歌

    东宗十二奇闻之百里凰歌

    据民间说书艺人所述,不知在哪两个朝代之间有一个宗国,又不知为何在那史册上删了名。而我偶得之,又因终日无所事事,才写此文章。(以上所述纯属虚构,请勿当真。)
  • 神迹觉醒

    神迹觉醒

    神迹觉醒;战争不断;真神之争;魂师之灾;沫白的命运!随之降临!神迹!觉醒!
  • 萌丫头:王爷别玩了

    萌丫头:王爷别玩了

    倘若沐浴时,你赤裸着全身:突然从天掉下一个男人!你是该遮上面还是下面?!某女惊恐地瞪大眼睛,目不转睛盯着眼前陌生的男人,古代的衣装,及腰柔顺的墨长发一个真真实实的古人!哇塞!还是倾国倾城的古人?!等等!貌似哪里不对劲……某男一把封住她的嘴巴,“不想我现在就将你吃干抹净!最好闭上你的嘴!”严肃地呵斥:那双凛冽与生俱来的王者风范双眼!发……发生了什么事?某女眨巴眨巴一双大眼睛,震惊的看着面前陌生男人!你说,生既尽欢,死亦无憾,后来,留倾一人,独守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