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6900000004

第4章 大河上下(豫、冀、鲁、晋、陕民俗文化圈)(1)

·“二十八,蒸枣花" ——地域特色浓厚的河南年俗

对于北方人来说,馍是每天不可少的主食,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馍不仅是主食,而且长期以来已经成为当地风俗礼仪的重要物品。北方的馍主要有两类:花馍和礼馍。花馍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礼馍则是伴随着诞生、婚嫁、寿庆等人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

在河南地区,民间讲究“二十八,蒸枣花”,指的是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蒸年馍的习俗。枣馍的种类很多,有枣花、枣山、枣卷等。枣花馍的做法是:将发酵的麦面团擀成圆片,用刀从中间切开,把切开的两个半圆相叠,用筷子从中间一夹,一朵四瓣面花就出来了。然后在每个瓣上嵌上红枣,就成了一个精致的枣花馍。如果把枣花馍叠成山形,人们就称它为枣山。

不同的地区,枣馍的做法也不完全相同。河南郑州一带是把一个个枣花馍叠放在一个大面饼上,从下至上次第渐小,套成一个山形枣馍。河南新乡地区是把和好的面搓成长条,两条夹枣卷成古“万”字、“如意”形,然后一个个叠起,垒成大团圆花或山形的大枣饼,取其形状“万字不到头”、“如意”之意。豫北林县的枣山下有底盘,上面用各种花案堆积而成。小的直径约半尺,5斤多重;大的直径达一尺有余,重10余斤。林县枣花大多是莲花形,有单莲、双莲(双层)之分。总的说来,豫西的枣山枣花呈装饰型,富丽堂皇,精致细腻;豫东豫北的枣山枣花呈实用型,工艺简朴,体积庞大。

蒸枣馍的时候,气氛相当隆重而神秘,各家的主妇都小心谨慎,不说闲话。如果蒸笼漏了气,家中任何一位成员都不能大惊小怪,主妇会不声不响地赶紧封严,像“烂了”、“完了”、“不熟”等词语都被视为不吉利,此时是绝对不能说的。到了腊月三十这天,人们请出神像和祖宗牌位,把枣山年馍恭恭敬敬摆上供桌,一直要供到农历二月初二。 传说,河南人年前蒸枣馍是对山西洪洞县枣林庄的怀念。明朝时,枣林庄许多百姓移民来到河南黄淮平原,他们每到年首岁尾,就在宗庙里祭奠祖宗。由于子孙多,祭拜时宗庙里容纳不.下,他们就用泥巴塑起泥山在家里举行仪式。后来在蒸年馍时,有人用面做了个山形馍,上面镶嵌红枣,以表示对家乡的怀念。大家见了,觉得既美观又实用,于是纷纷仿效,就形成了年前蒸枣馍的习俗。

对河南农村姑娘来说,会不会做礼馍关系到将来出嫁,因此她们在出嫁之前,一定要学会做礼馍的手艺。这样,每当有孩子满月要送礼的时候,妇女们便可大显身手了。她们所捏的囫囵礼馍,都要到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让众人品评。那些精彩细致的囫囵,人们甚至不忍心吃掉。

·住窑洞、贴炕围 ——冬暖夏凉的陕北民居

进入陕北地区,随处都可见到一排排的窑洞,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筑成天井式院落。窑洞的门脸,一般由砖砌成,门窗为木构,雪白窗户纸上贴着艳丽的窗花,窗台门边挂着一串串红辣椒,这就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农家风情。

窑洞民居是由古代先民的穴居发展而来,黄土高原有着深厚结实的黄土层,非常适宜挖掘洞穴居室。窑洞主要有三种:石砌的叫石窑,砖砌的叫砖窑,在土崖上挖出窑洞,安上门窗而成的叫土窑。土窑有一种是在黄土断崖边,并列向里掘入,成为若干互不相通的单窑;另一种自平地掘入,先成一大平底四方阱,然后从三壁各自向里挖成若干单窑,一壁留出通道;更有自阱外地面掘斜洞以通于阱中,成为过道。

土窑一般根据土质而建,深5至7米,宽3至4米,高3至4米。窑的平面呈长方形,顶为拱券形,洞口安装木制门窗,一般在门上方开一窗,与门的宽度一致;门旁开一大窗,与门的上窗齐平,最上部留有一个通气的小窗孔,俗称“一门三窗”。为了防止坍塌,有的窑洞在窑壁内竖木柱,架拱梁,贴卧几根长木做成“窑楦”,以撑托窑顶。人们还用木料、石料在窑前筑成走廊,称为“穿厦”,既防雨水冲刷窑面,又美观大方。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多栽有草木花卉。窑洞上还可以行人走车,古人有“车马还从屋上过”的诗句来形容这个现象。

俗话说“家暖一盘炕”。所有的窑洞中都有土炕。炕既是卧床,也是妇女们做针线活、接待客人和孩子做作业的地方。土炕三面靠墙,炕内部用砖或土坯砌成循环相通的炕道,一头通过墙内烟道直达房顶,一头连接炕头的灶火。烧饭时,炉火的热量可以通过坑道传遍全炕,炉烟通过烟洞达于户外。炉火之妙在于“不扇而风,不呼而吸”,这种一举两得的取暖方法,既省柴火,又避免污染,使窑内的空气保持清新。到了冬天,随便走进一家窑中看看,俊俏勤快的媳妇正把柴火塞进炉内,用大铁锅做饭;慈祥和善的老婆婆盘坐在灶头取馍舀莱;一家老小坐在温暖的炕头围着饭桌吃饭,有说有笑,构成了一幅农家乐的生动画面。

在窑洞内绕炕周围一尺多高的墙面上,人们绘制了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图案,称为“炕围画”。炕围画最初形成是为了防止炕围墙皮脱落或减少衣被的污损,后来随着人们审美的需要,一些民间画工逐渐尝试在炕围上彩绘,慢慢就形成了炕围画艺术。炕围画的内容一般有戏曲人物、山水风景、蔬果花鸟,有的贴上祈望风调雨顺和庆祝丰收之类内容的剪纸和年画,还有的在灶台上摆着用面团蒸制的面花,就连锅台墙上,也常用油漆画一幅神龛似的图案,写上“荣华富贵”四个字。

陕北人在新建窑洞和搬住新窑时,都要举行“合龙口”和“暖窑”的庆贺仪式。合龙口是在窑洞拱形大功告成时举行。匠工预先在窑面拱洞中间留一小口,称为“龙口”,龙口上盖一块红布,然后选定吉日,由匠工或宗族长辈施礼祝福。届时鼓乐齐鸣,祝福人手端一个盛有五谷(糜、谷、麻、麦、豆)和碎馍、花生等的大碗,向东、西、南、北、中五方敬撒,并念祝福词,祈求家庭和睦、大吉大利。接着在“龙口”中放入五谷、五色丝线、书本、笔砚等物,砌上砖石抹上石灰。至此,合龙口仪式结束。最后,主人要宴请工匠及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合龙口”后,还要进行做窑头、盘炕、粉刷等内部装修。所有这些完工后,主人迁居新窑,村中亲友邻居都要前来祝贺,就叫做“暖窑”。

·白羊肚毛巾、红兜肚 ——衣饰中折射出的黄土风情

一说到肚兜和白羊肚毛巾,很容易想到有着古铜色皮肤而又朴实憨厚的陕北汉子,想到陕北信天游中那声“自生生的羊肚肚巾头顶顶上戴,叫一声我的亲哥哥你快回来”的高亢宛转的旋律。的确,这两件贴身的衣饰具有浓郁的陕北黄土高原的民俗形象。

肚兜是陕西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传统的贴身服饰,形状像背心的前襟,上端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在陕北,孩子呱呱坠地,母亲为其准备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红裹肚兜;孩子在12岁以前,每年端午节舅家都要送肚兜;及至长大定了亲,未过门的媳妇也会给未来的丈夫做肚兜;到了老年庆寿,以及“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叫你商量事”,必须让女儿做个红肚兜相冲以化凶为吉;最后寿终正寝离开人世了,给死者净身后仍要先戴上肚兜再穿寿衣。可以说,肚兜伴随着人们的一生。

肚兜一般以菱形为基础剪裁,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称为“兜子口”,于半圆两边角处系带挂项上;下角或尖或圆,横侧两角各设带扎于腰问。它的实用价值是避免肚子着凉。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则多用白布。向外的面料上绣有五颜六色的图案,除了蛤蟆图案外,有些地方还绣上葫芦、南瓜,这些曾是农耕先民的主食之一,加之多籽,绣在肚兜上便象征多子多福,带有古代生殖崇拜的遗俗。人们还在小孩的肚兜上绣着虎头像、“五毒”图案,以此祈望孩子健康成长。暑天孩子仅穿一件肚兜,显得天真烂漫。成年人的肚兜虽贴身不外露,却同样制作精美。年轻女人们常自做肚兜,在上面绣上“金鱼串荷花”、“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等图样,除寓意吉祥、避邪之外,又富于爱情、幸福意味,常用来私赠恋人、丈夫,作为传情与恩爱的信物,饶有情趣。

白羊肚毛巾,则是陕北庄稼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有头饰。穿一身黑袄、黑棉裤,外披一件老羊皮大衣,头扎自羊肚毛巾,这是一身道道地地陕北农民的装束。养羊、放羊是陕北主要的畜牧业生产活动,为当地农民解决了衣食方面的大问题。人们喝羊奶、吃羊肉,穿老羊皮大衣、盖羊皮被子,对羊有着深厚的感情,便连头上扎的毛巾也叫做“白羊肚毛巾”。不过,白羊肚毛巾并不是羊皮做的,雨是当地农妇们手工织成的,因其看上去自松松、毛绒绒的,像羊肚子,由此得名。

白羊肚毛巾是陕北农民的贴身宝。他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它,都爱扎着它去干活、赶路、上山放羊。春秋天气,不冷不热,把毛巾往脑门上一扎,能遮风沙尘土;数九寒天,出门冻耳朵,只消将毛巾往下一拉,便可将耳朵包住;三伏天热,下地时顺便在村渠或小溪里蘸上凉爽爽的水洗脸,然后拧个半干搭在头上,既遮阳,又透风,擦汗撩手也很方便;农时紧了,家里老人孩子把饭送到地头,顺手从头上扯下毛巾一撩脸,便可在田边开饭了;至于收工回家,用毛巾将浑身上下拍打一通,全身就干干净净。有先“否”后“泰”、初“贱”终“贵”之用意。二是来自僧尼所穿之“百衲衣”,表示小儿已入佛门,受神保佑,将会逢凶化吉。开封有俗语说“穿了百家衣,能活七十七”,也说明了穿百家衣是为了达到给孩子祈福的目的。

开封民间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习俗。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由爷爷抱着未满周岁的孩儿,佯装乞丐模样,手执破碗,沿街挨家讨要米面,以乞得一百家的饭食为宜。人们不管认识与否,凡遇上求饭的祖孙,都会乐意相助。将讨来的馍、莱、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害。吃过百家饭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个小馍给他。馍发完后,即表示潜在的灾祸已经让别人嚼完了,孩子就会平安健康地长大成人。因而此俗又称为“嚼灾”。

“随身饭”、“离娘肉”——豫西地区的古老婚俗

在中国各地的婚俗中,新娘带嫁妆,男方送彩礼,已是约定俗成的风俗。在中原地区,新娘的嫁妆除一般衣物、被褥、家具、电器外,还有一种必备的饭食嫁妆——“随身饭”;而男子娶亲时,都要准备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猪肉给女方送去,此肉称为“离娘肉”,是彩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随身饭的品种有肉、莱、馍、面条和饺子等。因为此种饭莱需事先由娘家备好,姑娘出嫁当天随迎娶的花轿或汽车带至婆家,故名“随身饭”,肉则叫“随身肉”,面条称“随身面”。姑娘出嫁的头一天,父母将肉煮熟,配上青莱,装入几个饭碗内,出嫁之日用食盒抬上,到婆家加热后给新娘食用。面条是生的,在农村,庄户人家多是自己动手擀好面条装入篮中,盖上红纸,在姑娘出嫁当天送到婆家。现在城市居民则要买来精粉挂面,用红纸条缠好放进新脸盆,配上两套新碗筷,用红布兜上作为嫁妆。面条的数量2斤、4斤、6斤不等,一般以双数为宜。到姑娘出嫁之日,由姑娘的嫂嫂提上脸盆,将面条和妹妹一道送到妹夫家。

若是随身饺,娘家需将捏好的生饺子摆在陪嫁的写字台抽屉里,派人送嫁妆时一并送至男方家。饺子的数量也有讲究,由姑娘出嫁时的年龄来决定。如果姑娘是20岁,就要准备20个饺子。也有的地方饺子数要比姑娘年龄多出一个,为的是图个吉利有余。父母为女儿捏饺子的目的,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以免女儿过门后,婆家人絮絮叨叨使女儿受气。

带随身饭的风俗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旧时女子地位卑微,婆媳等级观念强烈,加之新娘初到婆家,人地两生,姑娘的父母怕亲家对:女儿刻薄,使她受屈,便在女儿出嫁前为她准备好充足的饭莱。如今随身饭的数量已逐渐减少,只是作为象征性的礼仪继续存在。

“离娘肉”的风俗起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从前有户人家中只有母女俩相依为命。女儿出嫁时,母亲难舍难分,放声大哭。而女儿心里也很难受,站在门前迟迟不肯上轿。前来娶亲的人急中生智,到肉铺买了一块猪肉,劝老人说:“女儿大了总是要嫁人的,割你一块心头肉,再给你补上一块。你吃了这块肉,心里就不难受了。”就这样,人们连哄带劝,总算把姑‘娘娶走了。从那以后,别人家娶媳妇也怕丈母娘拦住女儿不让走,便也送上一块肉,表达女婿对丈母娘的安慰。渐渐地,就形成了送“离娘肉”的风俗。在丈母娘看来,自己辛辛苦苦二十多年,女儿出嫁时收到女婿送来的“礼。肉”,心里获得一些安慰。而女婿则更是对送“离娘肉”备加重视,因为它可以取悦丈母娘和未婚妻,以保证婚礼顺利、新娘愉快。

“离娘肉”的选择很有讲究,一般多为新鲜的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农户人家讲究数字吉利,送肋条肉时,肉块的大小以有6根肋骨为最好。有些地区送肉的数量要根据新娘家亲戚的数量来决定,每家亲戚都会得到一块重四五斤的猪肉。若是送猪后腿,必须是整腿赠送,不能切开,这叫“有腿去有腾回”,表示丽亲家以后常来常往。

·“坐帐”、“上头”——寓意吉祥的陕北婚俗

陕北婚俗中仍保留着许多古风俗,如新娘子过门入洞房后,仍有古老的“坐帐”和“上头”风俗。陕北人把洞房又叫“帐房”,因为洞房中贴满了“坐帐花”,即一种贴在洞房屋顶的喜花。一间新房家具摆设如何要视新郎家经济能力而定,但新房内的“坐帐花”却是必不可少的。聪明伶俐的巧媳妇都是自己拿起剪刀剪出象征幸福美满的坐帐花。坐帐花一般都为菱形或圆形,有牡丹、莲花、龙凤、石榴等吉祥图案,祈求婚姻美满如意。陕北有“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因此即使男女双方都不属蛇、兔,也要剪个蛇盘兔帐花贴上。

婚礼进行以后,新郎新娘就入帐房坐帐。坐帐前要先由一个人(必须子女双全)端一个盛着五谷的碗“撒帐”。据《戊辰杂钞》中记载:“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共坐,饮合卺酒,予告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裙盛,云得果多得子多也。”乡间很少能觅集五色花果,便以五谷杂粮代替,然而乞子的目的相同。一边撒着五谷杂粮,一边还唱:“脚踏吉祥云,手端白玉盆,五谷撒空中,天上降甘霖。一撒金,二撒银,三撒聚宝盆,四撒四季吉庆,五撒五谷丰登……”

撒帐以后,新郎新娘就步入帐房,坐在床沿上,男左女右,并将新郎的右衣襟压于新娘左衣襟上,表示已同房同床。

坐帐以后就开始上头仪式。人们取一个装粮食的斗放在坐帐花的下边,新郎新娘背靠背坐在斗上,由一老年妇女主持,甩一把双齿木梳把新娘的头发搭在新郎的头上梳理,这叫“并头”。一边梳,一一边还要唱《上头歌》。

同类推荐
  •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本书以汉承秦制铸造半两钱为切入点,论述秦半两的深远影响,同在另一方面也阐述其在生活中造成的种种不便,从而使得汉代统治者下决心将货币政策大刀阔斧改革一番,而这一改革在汉武帝时期终于得以实现。统铸五铢钱这一措施不得不说是极其明智的,其为以后的经济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印象美国

    印象美国

    本书为一部文化散文随笔集,主要内容为作者留美期间对美国文化、社会管理、民众生活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整理成二十三个“印象”主题,如“民众精神积极乐观”“公共秩序井然和谐”“经营理念新颖独到”“以人为本理念至上”等,对读者了解美国社会具有参考价值。
  • 伟大的西北

    伟大的西北

    《伟大的西北》是抗战期间蒋经国游历考察大西北的见闻。对西北的开发和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出了要种树蓄水、改善交通、治理风沙、振兴农业、发展教育等主张,并鼓励青年到西北去进行开发建设。今天重读书中对“开发西北”的积极倡导,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蒋经国“一个中国”观念的形成脉络。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
  • 美丽的家园

    美丽的家园

    本书主要分为故土·建瓯篇;故乡·福建篇;故园·华夏篇。主要内容包括:黄窠山、坑里、党城、千柱厝、伍石山庄、大汴地、巧溪、宝莲禅寺、三清宫、古道、安国寺、武夷山、茫荡山、太姥山、九鲤湖、三都澳、上清溪等。
热门推荐
  • 金箓大斋启盟仪

    金箓大斋启盟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记忆七秒钟

    记忆七秒钟

    如果我的记忆能像鱼一样只有七秒就好了,那样我就能忘掉他,忘掉那些甜,忘掉那些苦,那样我会不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 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本书记录了2000~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那一段冲突与矛盾交织的历程,特别是2001年9月到2002年11月对每周证券市场的变动做了重点评述。内容涉及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上市公司质量等诸多方面。
  • 无尽炼神

    无尽炼神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对力量的追求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古武者、修真者、异能者等等,都是追求力量的代表人物。随着历史的变迁,千百年后,这些人物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一种新生的职业却应运而生,炼术者。少年李凌因为外公与老友之间的一个私下协议,来到了流星岛,开始了他的炼术者之路,开启了精彩的旅程...
  • 苏有子衿

    苏有子衿

    已过摽梅之年的大龄剩女同毒舌傲娇的豆浆王子――一个身披长衫,不施粉黛,一个白衣轻飏,风月无边。两小无猜的青梅时光,十年离别,再度相逢,他们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大明宫畔

    大明宫畔

    笛声梦回大唐,一曲比翼双飞。风流倜傥的萧逸在西京大明宫畔一曲红尘,吹尽人间沧桑。当代社会中,风流才子如何在豪门中夺取爱情,逍遥英雄当代社会的武侠之旅,奇幻,浪漫,一起为你揭开!
  • 花都小道士

    花都小道士

    道士下山,法力无边,带着逆天医术,小道士邱云下山闯荡江湖。“病可以治,不过诊费有点贵。这这栋别墅不错,就当第一疗程的诊费吧……”邱云看着那栋价值几个亿的豪华别墅说道。“邱神医,我知道你的规矩,这是我公司一半的股份。只要我的病好了,这些股份全是你的……”大富豪心疼的说道。“他是中医界的败类,一个死要钱的家伙。不过不得不承认,他的医术比我强……”著名中医无力的说道。“太神奇了,国王的病已经好转,真的太不可思议了。神秘的华夏,神奇的中医……”某中东王室的发言人……
  • 贴身异能修真者

    贴身异能修真者

    一个来自重明岛的少年——陈锋,拥有强大的先天异能,同时也是强大的修真者。在一次任务中意外受伤,功力全散,从之前的异能修真者沦落为单纯的异能者。从而无法回到重明岛,只能在世俗界恢复伤势,提升修为。为了避免仇人找上门,只能伪装成为世俗界的一个学生。在此期间陈锋也渐渐的喜欢上了世俗界的几个女孩…………
  • 系统纵横草包变凤凰

    系统纵横草包变凤凰

    看御西语怎么打倒小白花,绿茶婊,凤凰男,倒追霸道总裁、竹马哥哥、黑心皇上、恶魔校草、高冷大神······搞得了怪,卖的了萌。指外表柔弱、楚楚可怜、貌美如花、动不动就泪盈于睫的女子,而内心强悍、阴险、狠毒、常常通过自己柔弱外表获得同情、爱怜的心计女。承蒙编辑连续增加点击率,此发文特谢!新手真的真的是好不容易的,萌萌希望大家点击、收藏、推荐等等一切。凡收藏者我必然回访。望与朋友们共勉之!O(∩_∩)O谢谢!
  • 看见异世界

    看见异世界

    她本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因为半年前一场车祸,她的身上开始发生奇怪的变化,直到她被卷入一场少女连环杀人案中,一个神秘的男人屡次救了她,并给她带了一个惊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