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95500000001

第1章 学认知

学习认知自我,全面了解自我

想要学情商,唯有先认识自我。什么是自我?自我就是知道我是谁、敢于从反省中看清自己、绝不会随意否定自己、不会被别人的评价所影响……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孩子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稳当。看不清自己的人,势必看不清整个世界,这样的人何谈高情商?

孩子何时起不再用名字代替“我”

灵灵3岁了,这天她站在镜子前面,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一会儿摸摸鼻子,一会儿弄弄头发。妈妈刚好走过来看见了灵灵的举动,跟爸爸说:“你看,灵灵知道‘臭美’了,知道欣赏自己了。”

这时,灵灵走到妈妈面前,问道:“妈妈,‘我’漂亮吗?”

“当然漂亮了,在妈妈的眼里,灵灵是最漂亮的。”

“妈妈,‘你’喜欢‘我’吗?”

“哦,你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怎么能不喜欢你呢?”

灵灵突然又提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妈妈,‘我’为什么叫灵灵?”

妈妈愣了一下说:“因为妈妈给你取了灵灵这个名字啊。”

灵灵却嘟着嘴说:“‘我’不想叫灵灵。”

妈妈纳闷了:“为什么呀?”

“我们幼儿园里也有个小朋友叫灵灵,‘我’不想和她有一样的名字。”

“哦,那你想叫什么名字啊?”

“‘我’就叫‘我’。”灵灵说。

妈妈一听笑了:“这怎么行呢?”

突然妈妈意识到,平时灵灵说话都是灵灵如何如何,从来没用过“我”来称呼自己,今天她说了很多次“我”,而且似乎还加重了语气。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我”来代替灵灵这个名字的?妈妈竟然没有意识到。

这时,灵灵又说:“妈妈,你们大人都叫‘我’,爸爸说‘我上班了’,妈妈说‘我上街买菜了’,我也不叫灵灵了,我要叫‘我’。”

妈妈终于明白了,原来,灵灵长大了,有了自我的意识了,她知道自己是和别人不同的,想和其他的“灵灵”有所区别,而且她还想和大人一样成为“我”!

你的孩子怎么称呼自己?是说“妈妈,多多要吃雪糕”,还是说“妈妈,‘我’要吃雪糕”?父母有没有留意,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再用他的名字称呼他自己了,而是用“我”?

孩子开始使用“我”,标志着他开始对自我关注,标志他们的情商开始逐渐形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从3岁时,就有了自我的意识,虽然这种意识是朦胧的,模糊不清的,但代表着他开始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了。

“我”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我们每天都在说“我”,但并不见得知道什么是“我”。“我”离我们那么近,天天和我们在一起,却总被我们忽视;“我”又似乎离我们那么远,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想过“我是谁”,“我在哪里”。

“我”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词汇,简单到我们不用去想,就好像知道我是谁,又复杂到一想起“我”就头疼。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把目光投向了他人,很少关注“我”。我们在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总是衡量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却很少想到认识“我”最重要。

所以,当孩子有了“我”的意识之后,父母不要轻易地敷衍孩子,而是要考虑孩子这一生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我”,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好的“我”,一个优秀的“我”,一个成功的“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一个拥有强大内心的“我”,一个能良好控制自我的“我”。父母这么一想,就会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

同时,父母也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孩子这个“我”从今天起开始要离自己渐渐远去,父母培养孩子这个“我”就是让他离开自己的怀抱,能够独立,能够独自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唯有如此,孩子的情商才会呈现飞速增长之势,而不是永远做个幼稚、长不大的小婴儿!

我是谁?当孩子这样发问时

有一天,一位父亲正在看书。这时,5岁的儿子源源跑了过来,很严肃地看着他的爸爸,然后问了一个令他意想不到的问题:“爸爸,我到底是谁呀?”

父亲一下子愣住了。看来,这个问题一定在他的小脑袋瓜里想了很久了,否则他不会专门跑过来问这个问题。父亲想了想说:“你就是源源啊。”

源源仍然一脸迷惑,说:“是啊,我知道我是源源。可为什么妈妈也说自己是‘我’?爸爸也说自己是‘我’?有时候爷爷也说自己是‘我’?到底‘我’是谁啊?”

哦,原来如此,原来他对自己的认识不再只是源源这个代号,而是抽象的“我”了。

父亲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个问题,源源突然恍然大悟地说:“哦,我明白了。妈妈说‘我’的时候就是妈妈,爸爸说‘我’的时候就是爸爸,爷爷说‘我’的时候就是爷爷,源源说‘我’的时候就是源源!对不对?”

源源认真地看着爸爸,等待着爸爸的回答。父亲高兴地说道:“源源真聪明!爸爸还没想明白的问题,源源自己就想明白了。是的,每个人都是‘我’,‘我’可以是不同的人,‘我’就是自己。源源以后想干什么说什么的时候,可以不用‘源源’,直接说‘我’了。比如,想喝水的时候,可以说‘我要喝水’,而不用说‘源源’要喝水。”

听到爸爸的回答,源源开心地笑了,他调皮地朝爸爸喊了一句:“爸爸,源源——‘我’要去玩了。”说完跳着走开了。

“我是谁?”这个成人都无法解答的问题,一个5岁小男孩用他独有的方式解答了这个千古难题。

如果是你的孩子突然问你这个问题,你会是怎样的反应?相信,很多父母的回答是这样的:

“一边去,谁教你的,问这种无聊的问题!”

“你是谁?你不就是你自己嘛!”

“哦,你是谁?这可把妈妈难住了,要不,咱们晚上百度一下?”

“你是谁?你就是个人,像别人一样好好学习、快乐生活的一个人!”

可是,这样的回答能满足孩子吗?的确,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这个自古以来困扰人类的既深奥又神秘的哲学问题,即便是成人也很少有人触及。我是谁?当成人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是在迷茫无助、失去自我的时候。而孩子不是哲学家,也没有失忆,更不懂什么是“失去自我”,但他却提出了这个令哲学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我是谁?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自己当做别人而活,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活得和别人一样就是他们的人生目标。没有个性,没有自我。别人追逐名利,他也趋之若鹜;别人浑浑噩噩,他也从不管明天。只要和别人一样,不管活成什么样都没关系。在“和别人一样”的麻醉和催眠里,他们找到了“安全感”和“幸福感”。既然这样,何需再问“我是谁?”何必知道“我是谁?

我是谁?当孩子这样发问时,父母应该欣喜——这代表孩子开始关注自我了。一个拥有自我的人才能成为他自己,他的灵魂不再虚空,他的人生才更有价值。因此,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不妨这样回答:“你是谁?嗯,你是爷爷奶奶的乖孙子,是爸爸妈妈的好儿子,你和别人都不一样,你有自己的想法、看法,你是独一无二的。其实,你是谁并不重要,但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重要。”

是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最重要,如果只是复制别人的生活模式,那岂不是辜负了父母给予他的生命!

孩子是否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

有一个小孩跟着他的爷爷一起去赶集,他们牵着一头驴,准备到市场把它卖掉。两个人走在路上,一个路人对他们说:“有驴子不骑,真是笨蛋!”

小孩儿一听有人说他们是笨蛋,不干了,央求爷爷和他一起骑上驴背,继续赶路。

又走了一会儿,又一个路人指责他们说:“太没人性了,两个人骑着驴子,驴子都快被你们压死了。”

小孩儿一听,赶忙从驴背上跳了下来,让爷爷一个人骑在驴背上,自己跟着驴子跑。

接着,他们又遇到了一个老婆婆,看到他和爷爷,那老婆婆说道:“唉!这个老人怎么这么狠心,自己倒是舒服得很,孩子可苦了!”爷爷一听,脸上挂不住了,连忙下来,让孙子骑上去。

他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一条街上,几个女人坐在门口纳鞋底,看到他们走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是什么世道啊!小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只顾着自己享受,让老人走路。”

小孩儿一听,心里这个气啊,心说:“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要我怎么做呢?”

他和爷爷一商量,干脆,把驴子扛在身上走。这下路边的人全围了过来:“有驴子不骑,真是傻瓜!”“第一次看见扛着驴子走的人。”“这两人脑子有毛病!”

这个故事好笑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对同样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评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些人认为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的。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因为有人批评了自己就伤心,表扬了自己就忘乎所以,那么,我们的鼻子将被别人牵着走,将不知道该如何生活。

对于孩子,更应该让他懂得不被别人束缚的道理。他们正处于认识自我的过程,对自己缺乏一定的判断意识,所以成人的评价很容易成为孩子判断自我的标准,他们对评价的不同反应,会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或障碍!所以,有人才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太过在意别人评价的孩子,永远不可能拥有一个高情商!”

因此,父母一定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父母不妨这样进行尝试:

1.对客观的评价要学会接受

评价总是有好有坏,对于正面的评价,孩子们都很乐意接受,这时,父母要提醒孩子:“别骄傲,别自满。”

而负面的评价,孩子们接受起来就不太容易了,这时,父母就要帮孩子分析这些批评哪些是客观的、符合事实的,并让孩子学着接受。例如,老师说孩子的字写得不好,而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父母就要告诉孩子:“虽然是批评,但你写字时确实不太认真,你必须改掉这个毛病,好好写字。”

2.对错误的、不同角度的评价可以置之不理

在评价里面,有很多随意的否定,恶意的抨击,或者像上面故事中的那些人一样,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小孩作出不同的评价,对于这样的评价,孩子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如同班同学因为忌妒孩子的学习成绩好,说他:“笨死了,打个球都打不好,画画也很丑,真没见过这么笨的人。”对于这样的评价,孩子有必要在意吗?

3.告诉孩子:你就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那些总被别人指挥的孩子,我们要告诉他们:“你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按着别人的评价走!就像刚刚飞出巢穴的小鹰,它们会按着自己的想法展翅翱翔,这样才能收获一片自己的蓝天。”当孩子从小鹰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后,就会开始学着独立和自我,不再被他人约束,从而激发情商的大爆炸!

让孩子凡事从检讨自己开始

在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中,有两座寺庙依山傍水而建。这两座寺庙中,和尚们的生活状况截然不同。第一座寺庙的和尚动不动就因小事发生口角,轻则对骂,动则动手,关系剑拔弩张;而第二座寺庙的和尚个个笑容满面,如沐春风,彼此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

第一座寺庙的住持对此非常纳闷,便前来请教第二座寺庙的小和尚:“为什么你们庙里的和尚可以相处得这么融洽呢?”

小和尚谦恭地回答:“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这个住持不明白小和尚说的是什么意思,正想继续追问,忽然看到一个和尚匆匆从外面回来。他走得非常快,突然脚下一滑,身子一仰,摔在了地上。旁边一个和尚正在扫地,看到这个情形立刻跑了过来,一边扶他,一边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洒水洒得太多了!我应该拖一下的,都是我的错,害你摔跤了。”

门口站着的和尚也跑了过来,他懊悔地说:“真是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应该提醒你刚刚洒过水。”

摔倒的和尚揉着屁股站了起来,说:“不!不!不怪你们,都怪我自己走得太快了!”

住持看到这里,双手一合,心中有了答案。

第二座寺庙的和尚之所以能够和睦相处,就在于他们个个都能够主动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检讨自己,而不是逃避责任、互相推诿责任。

人一辈子都会犯很多错误,但绝大多数人都习惯将错误归结于他人或客观原因;幼小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他们的口头禅就是:“这不是我干的!”

然而,这样的孩子会得到他人的喜爱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用说谎和隐瞒来逃避责怪和惩罚,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长此下去,还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阻碍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曰:“吾日三省吾身。”可见,检讨和反省自己,历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修为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遇到任何事情,先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把“对”留给别人,把“错”揽在自己身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并得到他人的尊重。

所以说,身为父母的我们,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摩擦和冲突时,就要意识到:这正是培养孩子主动检讨自己的好时机。此时,我们不应该劈头盖脸地骂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没有原则地一味维护自己的孩子,气势汹汹地找对方家长“算账”,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让他认识到自己哪里做错了,并和他一起采取措施去弥补错误。唤醒孩子内心的责任感,才能让孩子在心理和思想上得到升华。

凡事检讨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别人、推卸责任,是父母给予孩子重要的品格教育。而以下的这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和学习:

1.用沉默应对孩子的谎言,让孩子主动检讨自己

孩子经常会通过谎言来逃避大人的责罚,但事实上,孩子的每一个谎言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当孩子犯了错时,如果一味地问:“是不是你干的,是不是你干的?”只能将孩子引入谎言的深渊;如果再当面戳穿孩子的谎言,只会让孩子陷入更尴尬的境地,他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不断地狡辩。

此时,父母的最佳方法应该是——保持沉默。保持沉默,给孩子一点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沉默是一种无声的责问,无论谁做错了事,内心都会有不安的感觉,让他受到内心的责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反省自己的行为,这远比训斥要更有效果。这样,我们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又达到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2.不要替孩子承担后果

许多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怕孩子太难过、太自责,会主动替孩子去承担后果。这种做法其实是很不可取的,这样会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反正有父母担着,他不但不会检讨自己的错误,下次还会更容易犯错。

例如,孩子打碎了邻居的玻璃,你不让孩子去认错,而是自己去赔偿邻居的损失,甚至护起短来,这就会导致孩子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要做的,是让他自己去认错,协助他弥补损失。只有让孩子懂得,自己做错了就要负责任,就要承担后果,他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主动去检讨自己并避免再次犯错。

3.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羞耻心

正面的道德情感可以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羞耻心会促使他不断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可平静地、迂回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让他为此感到羞愧和内疚,促使孩子自我检讨,避免以后再犯此类错误。

就像孩子偷拿了超市的东西,我们不妨这样对他说:“偷窃是可耻的行为,没有一个人喜欢偷东西的孩子。如果你想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喜爱,那么这样的行为以后一定不要再有了,否则你就会在所有人的面前抬不起头!”

给孩子三分之一的决策权,

让他明白自己的能力

这天中午,小茜午睡醒来后,看到爸爸妈妈围在一起商量着什么事情。他们的表情很严肃,仿佛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于是,小茜揉着眼睛,来到妈妈身边,拽着妈妈的衣服问:“妈妈,家里出什么事情了?”

妈妈说:“你就要上小学了,我和爸爸在商量你去哪个学校好。”

小茜说:“真的啊!那你们让我去哪个小学?小龙、小紫他们都是去第二小学……”

小茜还没说完,妈妈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去,小孩子打听那么多干什么?”

这时候,爸爸也蹲了下来,说:“小茜,你先回去吧,爸爸妈妈商量好了就告诉你……”

就这样,小茜被爸爸“送”回了屋里。站在屋子中间,她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她在心里大声地喊道:“爸爸妈妈,可以让我也参与讨论吗?为什么是我上学,我却没有任何的决策权?难道,我真的就没有一点能力,连这点事情也做不好吗?”

把孩子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这是很多父母的习惯。的确,这样做决策的速度就会快了许多,但是,孩子却失去了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得不到尝试,孩子就没有办法提高,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认为自己是无用的。这样的孩子,谈何拥有高情商?

可是,父母是否意识到,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本来就有参与家庭生活的权利与义务,父母要意识到,孩子并非自己的私有物。父母不要总是担心这、限制那,要明白你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不要包揽孩子生活的一切内容。父母应该适当地给他们话语权,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允许孩子负起与年龄相适应的责任。哪怕他的观点很幼稚,我们也不能随意剥削。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当然,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我们不可能给予他所有的权利。给予他三分之一的决策权、三分之二的讨论权,这样的父母,才能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具体而言,这三分之一的决策权,由以下三点构成:

1.重大问题的定夺

父母不要以为,只有小事孩子才有决策权。其实,事情越大,孩子越应有权利表达内心。例如,要为孩子聘请家教或保姆,这就相当于为家庭引入新的家庭成员,而且这两者与孩子的关系密切,如果聘用期较长,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的影响也较大。

所以,如果父母有聘请家教的想法时,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使孩子心理上有所准备,并在一定程度上征求孩子的意见。甚至,父母还可以让孩子自行选择,然后在一旁为孩子“把把关”。否则,父母来个“突然袭击”,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聘来保姆或家庭教师,孩子反而会无所适从,曲解了父母的一番好意。

2.别出尔反尔

当父母最忌讳的,就是出尔反尔,给了孩子决策权,却在最后一刻剥夺。这么做,只能让你和孩子之间出现裂痕。

为了让儿子赶紧写完作业,妈妈对阿星说:“如果你能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作业,那么做完后你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

“妈妈一言为定!”阿星趴在桌子前,认真地做起功课。没过40分钟,他就写完了。他对妈妈说:“妈妈,我做完作业了,我想去滑旱冰。”说着,阿星便准备去换鞋。

“不行,滑冰容易受伤,你去打篮球吧!”

“可是,是你说的我可以自己决定……”

“我这是为你好!还是听妈妈的话,打篮球安全。”

“那,那算了,我哪儿也不去了。”说完,阿星躲回了屋子,整整一天没和妈妈说话。

给予孩子的决策权,绝不停留在口头上。有言在先,而后又自食其言不仅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权,更会严重地削弱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3.别因孩子的错就大发雷霆

也许孩子拥有了决策权,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给你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大发雷霆,对他说“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之类的风凉话。既然放手让孩子决定、行动,就要让他学会承担后果。面对孩子决策后的失败,父母应该做的不是打击,而是帮助他分析总结,让他有勇气继续尝试。唯有敢于尝试,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才能激活情商。

想让孩子认识自己,就别给他贴标签

小冉今年刚刚升入幼儿园中班。元旦前,班里要举办一个晚会,老师希望小冉能出个节目。可是别看小冉平常聪明可爱,此时却迟迟不敢上台。最后她勉强答应了,不过在晚会开始前,她还是吓得没敢上去,而是躲在了妈妈的怀里。

晚会结束后,老师找到了小冉和她的妈妈。妈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真不好意思,小冉从小就胆小,所以她不敢上台。”小冉也点了点头。

老师看着这对母子,继续问:“没关系,不过她总是这样不好,不利于未来的成长。”

妈妈说:“我也知道,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啊?她从小就怕这怕那,连一只小毛毛虫她都不敢碰。你说,我不说她胆小还能说什么?哎,也许这个孩子的性格就是这样。”

老师听完,感到有些不对劲,于是问小冉:“小冉,说实话,你自己想表演节目吗?”小冉轻轻地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敢上台唱歌呢?”

小冉看了看妈妈,怯怯地说:“因为,因为我胆小。连妈妈也这么说我。”

小冉的妈妈一定没想到,竟然是自己贴给孩子的标签,让小冉再没了踏上舞台的勇气。否则,她怎么会说“连妈妈也这么说我”的话呢?也许在小冉妈妈的心中,说她胆小不过是个玩笑,可是她没想到,这个胆小的标签会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

现实中,像小冉妈妈这样的父母还有很多。不可否认的是,父母给小冉“贴标签”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孩子、激励孩子,但是孩子远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成熟,他怎么能够听到背后的话?能看到孩子的缺点并不是坏事,这反而是父母称职的表现,说明了父母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可问题在于,父母在看到孩子缺点的同时,是否也敏锐地意识到: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孩子加以改进,而不能总将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孩子还在幼年,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做反话和讽刺,根本无法通过只言片语,来揣摩出父母的心思。

父母要明白,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人的教育不同,这张白纸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画面。父母总在念叨着孩子的缺点,无形中就等于告诉他:你应该画出缺点的样子!这种负面的暗示,会被孩子牢牢记在心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主动给自己贴上“坏蛋”的标签,一旦自我定格就很难改变了。要知道,孩子最信任的就是父母,尽管他有时会耍些小脾气,可是在对于评论自己的问题上,他们却是那么敏感,那么在乎父母的言语。

好标签,坏标签,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想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父母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别总是强调孩子的某种特点

在孩子的身上,势必会表现出某种特点,例如爱哭,或者好动。父母总是强调,只会让这种习惯更加根深蒂固。所以,父母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对他的行为进行表态:表扬做对了的,纠正做错了的,所有的肯定和否定最好都要就事论事,而不是一味地评论孩子的人品怎样。

2.学会放手,鼓励孩子多尝试

如果你曾经有过贴标签的行为,并导致孩子出现了一定心理问题,那么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学会放手,不要再强调标签的内容。如果孩子胆小,那么你应多鼓励他登台,并且不要总盯着这件事,给他太大的心理压力。你可以对孩子说:“儿子,学校不是要比赛歌唱比赛了吗?咱们试一次吧,不能让别人瞧不起!爸爸在家里等你的好消息,好吗?”

3.注意自己的言行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尽可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抓着孩子的一点不放,否则孩子就会认为,原来自己在这个方面,是永远做不好的!这在无形中,就等于给他贴了标签。孩子还小,贴什么标签都为时尚早。否则,等孩子长大后,他一定会怨恨父母,为什么要给我贴上一辈子都摘不掉的标签!

总而言之,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贴标签行为,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怎样的。不仅是坏标签,好标签也要慎贴。因为,孩子在一片赞扬声中,有时候会不情愿地压抑本不过分的愿望,目的只是为了做个“乖孩子”、“好孩子”。这些被看做对孩子有好处的美丽标签,却成了一种温柔的枷锁,锁住了孩子真实的自我,锁住了孩子拥有高情商的机遇!

为什么一点点成功就能让他“翘尾巴”

有一只小老鼠,它有一面神奇的镜子,不论谁照都会显得非常漂亮。而且,这个镜子能把这种漂亮夸大好多倍。这只小老鼠经常在这面神奇的镜子面前自我欣赏,一边照一边自我陶醉:自己真是了不起啊,形象高大,魅力非凡!

有的时候,小老鼠还用脚在地上踩两下,然后把耳朵贴到地面上,它好像听到地球都因为它的踩动而震动。它觉得自己太厉害了,相比之下其他老鼠太一般了,渐渐地,它不愿和其他小老鼠玩耍了,甚至连理都懒得理它们。

这一天,妈妈对它说:“孩子,你可要注意,现在大家都说你太自大、太骄傲了,以为自己就是兽类中的佼佼者,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你知道吗?大象那么高大还那么谦虚,你应该向它学习。”

“大象?它能有我厉害吗?我不相信!”小老鼠很不服气地说。

于是,它出发去寻找大象,它要和大象比一比,看谁更强大、更厉害。它来到草地上,看到一条绿色的虫子,问道:“你是大象吗?”

“不,我不是大象,我是蜥蝎。”

“算你运气好,如果你是大象,我非把你捏死不可。”

蜥蝎听了它的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可惹恼了小老鼠,它要给蜥蜴一点颜色看看,就用爪子在地上顿了顿,刚好这时候天上打了一个响雷,蜥蝎吓了一跳,慌忙溜到石头缝里去了。

蜥蜴心里想:“这只小老鼠果然厉害,能发出这么大的声音。”小老鼠看见蜥蜴害怕的样子,得意地大笑了两声,扬长而去。

小老鼠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密林深处。它看到了一个动物像小山一样高大,腿像树干一样粗,前面和后面各长了一条尾巴,前面的尾巴比后面还要长。小老鼠看着这个庞然大物,用尽力气高声问道:“你是大象吗?”

“哦,小老鼠,你好!是的,我是大象。很高兴见到你!”

“哼!它们都说你很厉害,今天我就是来找你挑战的!”说完,小老鼠用它的小爪子拍打着石头,大声尖叫着,但是周围一点动静都没有。大象泰然自若,没有丝毫的惊慌。

然后,大象吸了满满一鼻子水,朝狂妄的小老鼠喷去。一股巨大的水柱把小老鼠冲到了很远的地方,小老鼠灌了一肚子水,差点被呛死。它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灰溜溜地走了。

这只狂妄的小老鼠,根本就不知道大象的威力有多强。而这,正是如今很多孩子的写照!很多孩子由于年龄和知识所限,取得了一点成绩,就以为自己多么优秀,骄傲自大,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其实他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这样的孩子情商极低,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谦虚”,什么叫做“良好的沟通”!

此时,父母就要及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让孩子既要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告诉孩子:只有正确对待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前进;真正强大的人,就像大象一样,都十分低调和谦虚,但没有人会因此否认它的强大。

生命有限,知识无涯,没有谁可以精通所有学问,因此,也没有谁可以骄傲自满、翘尾巴。只有虚心的孩子,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和能量,才能拥有一个高情商。

正因为如此,父母要因势利导,在生活中一点点让孩子学会收敛他的“尾巴”:

1.不要过度夸奖孩子

孩子之所以会骄傲、翘尾巴,和家长的过分宠爱、夸大其词的表扬也有一定的关系。就像有的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俺孩子啊,才学了两个月钢琴,就弹得可好了。嘿,我就没见过这么聪明的孩子!”孩子听到父母这么夸奖他,能不得意吗?所以,父母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才能让孩子正确地对待自己,既不自负也不自卑。

2.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孩子“翘尾巴”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见识和阅历都太浅,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父母不妨多带孩子见见“高人”,多接触更优秀的孩子。闲暇之时,我们带孩子接触一下同事的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比赛,让他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当他认识到“强中还有强中手”时,就不会为自己的一点点成绩而得意忘形了。

3.让他尝尝失败的滋味

适当的挫折和失败可以使孩子得意忘形、目中无人的狂妄心态冷静下来,所以,家长可以适时给孩子创造一点儿遭遇挫折的机会,让孩子品尝一下失败的滋味。所以在某些时候,我们不妨让他做一些稍微超过他能力的事情,当孩子做不成时,父母要适时地告诉他:“还有很多知识是你不知道的,很多事情是你做不了的,所以,你没有资格骄傲自满。”

为何孩子总要逞强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小伟10岁了,他总觉得自己很聪明,什么都会干。小小年纪电脑就玩得很熟练,常常说妈妈笨,电脑水平还不如他。家里的东西如果哪里坏了,他也爱指指点点,好像什么都会似的。

这天,家里的电视不知道怎么了,图像突然变得很不清楚。爸爸不在家,妈妈也束手无策。小伟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我来,我知道是怎么回事。”

小伟动动有线电视的线,又按按遥控器,看到没什么反应,就在电视机上猛拍了两下,突然电视屏幕的图像一点没有了,变成了一片雪花。这下小伟没辙了,遥控器一扔,出去玩了。

下午的时候,妈妈在电脑前工作,突然说:“这电脑怎么回事,总是自动关机。”

小伟一听过来了,“我来我来,我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他拿着鼠标一阵狂点,不停地关机开机,电脑还是没好。他说:“可能是主机里太脏了,把机箱盖打开,里面有个小风扇,擦擦里面的灰尘,说不定就好了。”

说着,他拿来了螺丝刀,打开了电脑主机的机箱盖,在里面又鼓弄了半天,最后又试着开机,这次,电脑彻底罢工了,黑屏了!

妈妈看到这个情况,说:“这下好了,电视、电脑都让你彻底修坏了,我今天也不用工作了。”

小伟有点尴尬,没说什么,悻悻地走开了。

你的孩子是否也像小伟一样总爱逞强,做不了的事情总喜欢抢着去做?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天性使然。小孩的个性本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对什么都好奇,也有很强的表现欲,任何新鲜的事物不试过决不罢休。但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达到,所以不能量力而为,总爱做出“逞强”的举动。

比如,孩子还不能独立走路的时候,就固执地要挣脱开父母的手,要试着自己走路,就算他摔倒了,起来了还是要自己走。这时,父母很想跟他说一句:“孩子,别逞强了。”

再比如,一个几岁的小孩,哭着非要拉一个和他差不多高的拉箱,没办法,他的父母只好让他拉,不料没走几步路,他就被箱子绊倒了。父母有点生气地说:“知道你拉不了,你非要逞强。”

生活中孩子“逞强”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明明自己够不着电梯的按键,偏偏争着要按;明明东西很重他们拿不了,却偏要去拿;放在高处的东西,明明拿不到,非要搬个凳子去拿,最后自己摔下来,大哭一场。

还有一些男孩子更爱逞强,看了一些奥特曼的片子之后,就迷上了舞枪弄棒,动不动就摆出奥特曼的造型,以为自己就是“超人”,就是英雄,甚至替其他小朋友出头,其实不过是在逞强。

为什么孩子这么爱逞强,总爱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欲望太强,喜欢别人把他们当做大人看,更喜欢别人表扬、佩服甚至是崇拜他们,这也是一种虚荣心理。虚荣心,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错误认识,以为自己是唯一的明星。这样的孩子,势必会出现很多问题,导致情商不升反降。

所以,父母就要教育孩子,能做到的就做,做不到的千万不要逞强。特别是以下两点,父母一定要有所重视:

1.孩子可以勇敢,但不能逞强

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的意识,再大一点,他们开始崇拜英雄,崇尚勇敢精神,孩子的这种追求是美好的,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分不清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逞强,他们模仿“英雄”的动作,却不知道英雄人物的真正精神,因此需要家长去引导。

父母可以为孩子找一些真正的英雄故事影片、画册,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英雄精神。给孩子讲讲什么是“英雄”,这样,您的孩子也许就不会把逞强当做勇敢了。

2.逞强只会让自己心里更苦

有些孩子喜欢装坚强,明明身上很疼,心里很难过,嘴上却逞强说:“没事,没事。”例如,孩子喜欢和大孩子一起玩耍、打球,不小心磕着碰着了,明明很疼,嘴里却逞强说:“我不疼!”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告诉孩子:“不要逞强了,疼就是疼,以后不要跟比你大那么多的孩子一起打球,你的能力还达不到。”

还有一些孩子心里难过,但从不在别人面前流泪,表面上总是很坚强,这也是一种逞强。这时,父母就要告诉孩子:“想哭就哭,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强忍着只会让自己更难过。”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天才

德国有机化学家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他的父母都是律师,所以希望他长大后能够从事社会科学领域。瓦拉赫上中学的时候,他的父母开始引导他走向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结束后,语文老师却这样评价他:“瓦拉赫学习很努力,但性格循规蹈矩,缺乏创意,没有文学细胞,所以,即使他再勤奋,也难以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

瓦拉赫父母听了老师的话,感到很失望,但也只好尊重现实,于是让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不善于构图,对色彩也不敏感,他的绘画成绩很差。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虽然你很刻苦,但我们不得不告诉你,你在绘画方面不会有什么成就!”

连连遭受打击的瓦拉赫的父母有些灰心了,他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只能是一个庸常之辈。这时,瓦拉赫的化学老师向他们建议,让瓦拉赫往化学方面发展。

瓦拉赫的父母听了连连摇头:“瓦拉赫不是很聪明,平时也没看出来他在化学方面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做父母的更没有给他一点化学基因,他学化学,肯定不行!”

而那位化学教师却坚持自己的意见:“瓦拉赫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细心、一丝不苟,而且非常勤奋并富有耐心,这正是学好化学必须具备的素质。”然后,他转过头对瓦拉赫说:“孩子,你就是一个化学天才,希望你可以努力!”

看着老师真诚的目光,瓦拉赫的眼圈红了。他用力地点了点头。从此,他一头栽进了化学领域,并一步步取得了令父母和老师都为之惊叹的成就。终于,瓦拉赫赢得了他事业上的高峰,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研究成果大大改进了现代香料工业。

这位一度令父母失望,并被很多老师不看好的孩子,最终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化学大师”。

瓦拉赫是天才吗?您一定会说不是。天才就是天生的奇才,这样的天才总是少数,大多数的孩子天资并不是那么聪颖,他们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成才。

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类的智能可以分成八类: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在这众多的智能中,每个孩子至少拥有一两种,只要找到孩子身上潜在的能力,并通过正确地引导和教育,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很多父母之所以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一般,那只是因为:孩子身上的宝藏还没有被您发现和挖掘而已。

有实际的例子来支持以上的观点: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被老师认为“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日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奥古斯特·罗丹:曾被父亲当做白痴,参加三次艺考都被淘汰,并被自己的叔叔评价为“孺子不可教也!”日后成为了法国著名的雕塑家。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进化论的奠基人,《物种起源》的作者,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年少时被父母认为资质平庸,不喜欢学习,整天只顾玩耍,经常受到父母的责备和训斥。

童年不太优秀的孩子,并不代表长大后没有大的成就,父母要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找到他们身上的优势,精心栽培,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爱因斯坦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天才。”

我们都知道,天才的情商是卓越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挖掘孩子身上的潜能,使他们成为天才呢?来看看下面这几种方法:

1.勿打击,多鼓励

不要用打击毁掉孩子的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会对很多事物失去兴趣。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当孩子在某方面有了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对孩子说:“你真棒!继续努力,一定会做得更好!”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适时地鼓励孩子,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对这个世界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帮助孩子挖掘自身潜能

孩子身上的天赋就像未经加工的钻石,不能因为暂时没有光泽而放弃这颗石头。作为父母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自己孩子身上独有的天赋,并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去发挥自身的潜能。就像我们看到孩子在学校里能说会道时,这时就应该想到:他的口才很棒,如果在这方面多培养,那么他也许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3.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

很多家长都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经常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唠叨:“老王家的孩子都是自觉写作业,从来不需要父母督促,就你成天让我操心。”或者“老张家的孩子钢琴都过了八级,你画画都学了两年了一点成绩都没有。”孩子听了这话心里当然不舒服,一旦有了“不如别人”的想法,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就会产生自卑或者忌妒他人的不健康的心理,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盲目地比较没有任何意义,与其比着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找缺点”,不如集中精力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找潜能。

想要孩子情商高,就别打击想象力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想法总是非常多的孩子,想象力大得简直让人吃惊。然而,他的妈妈却并没有感到有什么问题。她总是这样和那些劝慰自己的人说:“为什么要阻止他?他只是个孩子,有一个丰富的想象力,这说明他很正常!”

这天,这个孩子在院子里玩,妈妈正在厨房做饭。这时候,她听到院子里传来了一阵巨大的声音,于是她急忙问道:“孩子,你在做什么啊?”

这个孩子大声回答道:“放心吧,妈妈!我只是想要跳到月亮上去呢!”

听完孩子的话,妈妈不由大笑了起来:“好呀,你在月球上好好玩吧,不过,可别忘了回家吃晚饭哦!”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个妈妈要和孩子一起“疯”?然而多年之后,他们都意识到自己错了:这个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

当你的孩子取得了如阿姆斯特朗一般的成绩时,身为父母的你,一定会感到无比自豪!可是,为什么你的孩子终究还是碌碌无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想象力已经被你彻底摧毁。试想,如果阿姆斯特朗的妈妈总是批评他,他怎么能产生“月球行走”的梦想,怎能成为登月第一人?

一个拥有想象力的孩子,才能有一颗敢于追梦的心;一个拥有想象力的孩子,才能正确审视自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然后做出改变;一个拥有想象力的孩子,才能将情商无尽提高;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他不仅要和其他人打交道,还要去钻研各种知识,这对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知识储备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然而,有多少中国的父母可以想到这一点?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拥有想象力就是一种“发疯”的征兆,尤其当他的想象力太过不切实际时,就会大声地训斥,将孩子的情商彻底扼杀。

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关键一点就在于:他们总是用成年人的思维看孩子。想想看,为什么孩子说要“成为科学家”、“要当运动员”时,你会表现得那么高兴?难道孩子的这种话,不是“胡思乱想”吗?但是,为什么听到孩子说“要成为一个木匠”、“想成为一名美食家”、“最想当石油工人”时,你却不由勃然大怒?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你不了解孩子的思维,总以成年人的思维来要求他。训斥孩子,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把他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现在的80后父母,多数都不会对郑渊洁这个名字陌生。这位国内首屈一指的儿童文学家,只有小学文凭,却创作出了皮皮鲁、鲁西西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幻想,并且这份幻想,不会受到父母的阻挠。郑渊洁的例子告诉我们,孩子们那种看似离谱的思维,往往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

或许,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思维是混乱的、是可笑的。但正是因为这种可笑的思维,一些孩子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小瓦特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开启了蒸汽时代的大门;爱迪生脑子里全是各种另类思维,才让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你能说,这些人的情商不够高吗?所以,面对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我们必须做到鼓励:

1.不要表现得不耐烦

的确,有时候孩子的想象力看起来太过无厘头,例如会问:我能不能把左胳膊按到右胳膊上?此时父母万万不可表现得不耐烦,说些诸如“去去去,没看见我正在忙,捣什么乱啊”的话。父母应当做的,是听完孩子的诉说,然后鼓励他去探索为什么不可以。甚至,父母还可以翻阅有关资料或向专业人士请教,然后向孩子进行解答,以此满足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2.赞扬孩子的思维

听到孩子的发散思维,父母要意识到,这是他探索世界的第一步。所以,父母一定要把它当成孩子的一个优点来看待,并积极地鼓励孩子,对孩子说:“你真棒!爸爸都想不到这一点!”

3.允许孩子探索未知

不打击孩子想象力的关键,是允许他探索那些未知的失误。例如,孩子都很喜欢拆装玩具,有时候还会把钟表、手机拆得七零八落,这时候父母不要激动,“再拆东西,就打你屁股了”的话不可脱口而出。父母应当鼓励他们去进行探索,引导他们了解为什么手表会转动。当然,对于带有危险的东西,例如电视机、电脑等,这些容易导致孩子触电,我们也应当进行合理地劝阻。我们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很高兴看到你对科技感兴趣!但是,现在你还不能完全掌控他们,你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当你明白电是怎么回事之后,再来研究他们也不迟!”

孩子,一次考砸不代表你是“笨蛋”

马涛是个聪明的孩子,从小学习优异。今年,他已经升入了初一,但此时的他,却感到世界变了。原来,初中的课程结构与小学完全不同,马涛一时间无法适应,尽管做了多次调整,但依旧收效甚微。结果,他在第一次月考时就考砸了。

从这以后,他很害怕考试。他不明白,为什么同是在一起学习,别的同学能够轻松获得好成绩,自己却名落孙山。他不再能如小学那样风光,三好学生不再有他,学习课代表没有他,单科竞赛得奖也没有他,他感到处处不如人,也从父母和老师的眼神中看到了失望。

就这样,他一点点丧失了自信,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学习热情也因此提不起来。好几次,妈妈找他谈话,问:“马涛,你最近这是怎么了啊?为什么情绪这么差?”

马涛吞吞吐吐地说:“妈妈,我这几次考试总是考砸,我是不是个废物啊?我不明白,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我总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为什么现在就再也不行了。论智商,我绝对不比其他同学差;论刻苦,我也敢保证自己绝对是个勤奋的孩子。可是为什么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了?以前老师和同学,都把我称作‘小诸葛’,可是现在,再没有人这么称呼我了。我很痛苦,我是不是成了废物了?”

因为成绩的不甚理想,马涛出现了严重的心理波动。不仅是马涛,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知心姐姐》杂志曾做过一次有关中小学生苦恼的调查,共收到问卷5782份。结果发现,在造成中小学生苦恼的六大因素中,考试占了42.26%。

其实,像马涛这样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一次考砸根本代表不了什么,并非是由智商造成。他们缺乏的是一种自我认知:总是看低了自己,看低自己,看高考试,这样一来,他的自信心必然迅速降低,不敢迎接任何挑战。

此时,作为父母,就应该主动协助他,让他从这种状态中逐步走出,恢复正常的情商。一般来说,父母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孩子处理可能的障碍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应当做的不是训斥,而是帮助他解决遇到的障碍。父母首先要明白知识的学习是积累性的,如果孩子以前学习的知识不扎实,那么除了要学好现在的知识外,还要对以前的知识缺漏进行弥补。家长可以想想办法,帮助孩子补上缺漏。因此,父母不妨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培训班,让他在业余时间将之前的知识查缺补漏。同时,父母应当进行鼓励教育,对孩子说:“你看,之前你不懂的地方现在经过学习都掌握了,爸爸妈妈相信你下回能做到最好!”

2.告诉孩子:合理设定目标

为什么马涛会对自己感到失望?因为他的目标太过“功利”,总想着一下子就成为优秀。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帮助他建立合理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假如孩子在班上的成绩是在中下水平,那么不妨为孩子设定提前两至三名的半学期目标,依据这一目标再设定每一天的目标;当一天的学习目标顺利实现后,尽管这种微小的成功得不到师长和同学的称赞,但应当让孩子学会为自己庆功,学会自我强化,这毕竟是孩子学习进步的一个有力证明,父母应鼓励孩子积极地去体验这种能力感。

3.强化孩子的自信心

马涛的失败心理,与他的自信心大大磨损不无关系。可以说,一个人的学习是否取得成功,不仅与自身的能力有关,而且与信心有关。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总担心自己学不好,那么就没足够的学习动力,就不能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所以,我们应当强化孩子的自信心。平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给孩子尝试胜利的机会,例如和孩子打乒乓球有意地输掉、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就会感到自己同样能够做成很多事情。尤其是当战胜父母时,他们会更加兴奋;在他们的眼中,父母就是强大的!当然,“让孩子”不是要什么都依着他,否则,那就成了溺爱。

同类推荐
  • 智慧教子的八大方法

    智慧教子的八大方法

    本书提出一种以家长思路观念全方位转变为基础,以系统思维、辨证施教的方法为桥梁,以实现“三和谐”为目标,从而实施家庭智慧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书中向人们展示了智慧教子的八大方法:共同成长法、环境塑法、相似性思维法、三爱激励法、唤醒童心法、人生管理法、社会教育法,提供了家庭教育的创新理论和实践,具有显著的思想内涵和可操作性。
  • 培养孩子成功个性的66种方法

    培养孩子成功个性的66种方法

    本书由小故事入手,将富有哲理的故事与睿智的理论结合,向父母们翔实地诠释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将形成的种种良好个性及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变不良个性以及培养成功个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而帮助父母引导孩子,锻造优秀的自我,由平凡走向卓越人生。
  •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中学生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中学生

    本书分为三部分,主要内容为0~3岁乳婴儿的家庭养育、3~6岁幼儿的家庭教育、婴幼儿行为异常案例分析及治疗。
  • 为什么孩子会撒谎

    为什么孩子会撒谎

    本书分析了为什么孩子会撒谎,以及在发现孩子撒谎后,父母怎样才能妥善地处理的引导,找到孩子说谎的根源,纠正孩子撒谎的不良习惯。
  • 妈妈告诉女儿的悄悄话

    妈妈告诉女儿的悄悄话

    本书内容包括:爱的秘诀、上帝的苹果、无价之宝等流传于成功母亲之间的教子故事和教子感悟。
热门推荐
  • 龙潭谍影之刀尖之上

    龙潭谍影之刀尖之上

    他是抗日名将之子,因生性顽劣、到处惹是生非被家人强送至美国军校。在校期间他仍是嚣张跋扈,麻烦不断,直到父亲神秘被害,他被赋予了一个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使命。家仇国恨让他迅速成熟起来,为了达到目的,他精心策划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计划——当了一名可耻的汉奸,不想却因此奇遇各色人事。随着他逐渐接近事情的真相,却发现原来另有不可思议的隐情,而且他自己已经卷入了一个神秘、诡异的巨大阴谋当中。他将会如何面对这些呢?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经历了千难万险,他终于成为一个意志坚定、能力超众的中共精英特工。
  • 循界神迹

    循界神迹

    浩瀚冰冷的恒宇深处一颗硕大的古星在一次大战中变得四分五裂,原本的一个世界变为了几个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浩瀚的世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无尽的宇宙深处究竟隐藏着多少太古年间鲜为人知的秘密,万载岁月,满地沧桑。
  • 网游之战斗

    网游之战斗

    在舍友的挑拨下,买了游戏头盔,进入了游戏世界,却不知命运因此而改变。
  • 梦断龙生

    梦断龙生

    描写股市众生相,刻画股市涨跌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对命运的冲击甚至改变,其中有惨败者的痛苦教训,也有成功者的宝贵感悟—从成百上千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经过反复验证过的,可靠的股市技巧,是大概率股市取胜的智慧结晶,是投身股市所必备的秘密武器。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所有结论都来自鲜活的炒股实践,所有总结都是经过血汗浸泡过的经验积淀。
  • 静姝

    静姝

    重生胞姐之身顾静姝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和蚂蚁交流如此坐一屋而览全宅什么???!!!婆母居然和公公……小叔竟然爱慕自己!夫君的几个小妾都是摆设!!!Orz(咱还能不能好好的宅斗啦~)
  • 重生之草包小姐华丽归来

    重生之草包小姐华丽归来

    女王重生之千金华丽归来!16岁之前,她是孤儿唐小诺,一个浪迹街头的社会诺。16岁时,她回到了墨家,成为了墨家大小姐,墨子兮。本以为脱离了苦海,实际上是来到了地狱。16岁被人设计失身,容貌尽毁,成了被墨家唾弃的草包大小姐。22岁,他成为了替墨家做尽坏事的金牌杀手,却惨遭妹妹墨云络和未婚夫萧承浩的杀害。原来,她那个她爱了新年的男人,从一开始就在骗她!谁也不料她竟然重生了。这一世,前有帮派老大替她斩妖除魔,后有霸道总裁为她保驾护航,重生一世,且,看他是如何完爆渣男狗女,着手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阻挡她的人都得死!【本文爽文,男女主身心干净,女主强大,男主更强大。欢迎入坑!】
  • 帝少蜜宠:萌妻有点拽

    帝少蜜宠:萌妻有点拽

    白天,她是简家二小姐,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晚上,她是绝世神医,游走在黑暗的边缘,当绝世神医遭遇暗夜帝王,他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网游之神行白虎

    网游之神行白虎

    他,是一个资深游戏宅,同时也是游戏界的独行帝君!在一次意外情况下,他被强行带到了一个以游戏为主题的奇异世界中!而他,竟意外的抽中了世界唯一种族,成为了一只独有的猛兽类——白虎!然而,他之后才发现,来到这个奇异游戏世界的人,并不只有他一个!就连他的父亲,姐姐,都未能幸免!在这个游戏中,死亡!那是恐怖的。为了保护对游戏十分陌生的姐姐和父亲,为了解开这个游戏世界的谜底,这只与众不同的小白虎,开始了他一段不一样的游戏人生......
  • 我的单人独骑西藏之行

    我的单人独骑西藏之行

    2000年的时候,我为了解决心里对社会和人生的一些困惑,进行了一次单人独骑的青藏旅行.经历了很多艰险,也得到了很多启迪.闲着没事的时候就整理撰写了这部18万字的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