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比语言更伟大的真理,那就是沉默。一切的含义都蕴涵在一个眼神、一个笑容,甚至一个表情中,这恰恰能表达我们最真实的意图。当你能表达沉默并读懂沉默时,已经参透了与人相处的最大秘密。
技巧109: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默契需要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就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就会将关心寓于不言中,就会无声地做些有利于彼此的事情。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
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松,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善解人意不等于处处迎合对方,最重要的是尊重对方,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顾及对方的尊严和面子。能尽量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对方的心,用自己的感觉去体会对方的感觉。人无法要求别人善解人意,但自己要努力做到善解人意。善解人意的最大的受惠者往往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己。
朋友相处要善解人意,夫妻生活要善解人意,领导与下属之间也需要善解人意。拿公司来说,新进来的员工通常都是满腔热血,他们时常会针对公司的部分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或者认识不够,从而看法难免偏颇。作为公司的领导,即使知道你的员工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但最好不要直接指出来,而应该感谢他,以后再寻找机会婉转地让他明白真相。如果你说话的态度和方法让对方难以接受的话,也许他就会和你对立,拒绝接受你所说的事实。如果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以后他再也不愿提出意见,没有了创新的精神和开拓的勇气,以后怎么在公司发展?
优秀的管理人员,是不会扼杀员工的积极进取之心的。在员工犯错误的情况下,一味责怪是不可取的,每个人都需要鼓励,有鼓励才能产生动力。管理者都应以一颗宽容的、善解人意的心来对待他的员工。
技巧110:配合好,不在于说得多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或把工作做得更加完美,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领导的指挥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领导一人在上面喊破了嗓子,其他人在下面却不理解、不明白,那么也是浪费精力。所以说,千言万语不如心灵的感召。那么,该如何做到与他人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心有灵犀一点通呢?
某公司经理和秘书去局里参加房改工作会议。开会时,经理不是说说笑笑,就是进进出出,很不认真。回本公司传达会议精神时,他只是照本宣科。当职工提出具体问题时,他语塞了,无法解说清楚,而有些地方他自己也没有理解。
此时,有人问起在场的秘书。面对十分尴尬的上司,秘书很巧妙地回答了员工,他不说经理没认真听,也不对问题作具体解释,而是说这些问题上面也没确定,待过几天去问问再作答复。其实,秘书是清楚的,只是为了照顾上司的面子而故意这样说的。事后,秘书就职工提出的问题一一向上司作了解释。
秘书这样的做法,虽然有点虚假的成分,但从配合的角度来说,却是完全必要的。工作本来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来完成的,他们之所以配合默契,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况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事情都做完美,所以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其次,大家各有优点和缺点,互相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不足,平时多了解和理解对方,关键时就会很默契地处理问题了。
总之,人与人配合默契,并非话说得多,而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忍让,相互沟通,并且勇于承担责任,有错必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公司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
技巧111:让对方心领神会
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得不说、但又不便明说的棘手问题时,运用暗示法将是一种得体的选择。
①当下属出现不良苗头时,为了防患于未然而又保护其积极性,可运用类比式暗示法提醒点拨。
下属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领导者有责任及时给予指出,帮助纠正。对于处于苗头状态的问题,领导者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小题大做,此时可运用类比式暗示法进行说服。这样做,既可巧妙地点出问题,又可避免伤害下属的自尊心和挫伤他的积极性。
某机关一个很有才气的大学毕业生,因工作成绩突出而飘飘然,傲气十足,结果导致人际关系很紧张。
领导与之谈话时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问题,而是谈了一件类似的事:说有位青年能力很强,又有钻劲,成果突出,就是太傲气,瞧不起人,周围的人对他很有看法,在一次民意测验时,他的得分最低。此结果一公布,对他打击很大,他感到灰溜溜的,坚决要求调走。
这位领导惋惜地说:“本来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青年,就因为太傲,不善于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自己的发展受到影响,真是太可惜了。”
这位领导运用了类比式暗示法对下属进行善意提醒。下属也从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中,听出了领导的话外音,受到启示,从此觉醒起来,努力克服缺点,改善人际关系,很快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②当无法满足他人要求时,为了避免拒绝的尴尬,可运用关联式暗示法让对方心领神会。
领导者对于下属提出的困难,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积极帮助,但是,对于有违原则或力所不及的要求,则应该说“不”。此时,运用关联式暗示法,就可以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使对方的期望值降低,或者打消其不切实际的念头。
在部队精简整编时,有一个军队干部不想转业,他去找自己的一位同乡兼领导,想通过他活动一下留下来。这位领导说:“你可能也听说了吧?师政委的侄儿想留下,最后也没成功……”讲到这里,这个干部已经明白,自己的条件不过硬,留下的希望几乎是零。于是,他打消了再去找其他关系的念头。
这位领导并没有直接拒绝对方的请求,只是摆了客观情况和条件,暗示出问题的难度,使对方由此产生联想,做出判断,意会到最终结果。这样,既达到了拒绝的目的,也未影响双方的关系。
③当需要传递坏消息时,为防止不测,也可以运用半遮式暗示法减少刺激。
有时,领导们还会面临一些家庭事件,比如离婚、纠纷等。在处理这类事件时,最好采用半遮式暗示法,即有意不把问题和盘托出,而是半遮半露,说半截话,留下另一半让对方去思索和意会。
有个公务员和妻子关系不好,经常争吵,后来这个公务员决定与妻子离婚。妻子找对方单位领导做工作,希望维持家庭关系。单位领导多次做这个公务员的工作,但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单位领导只得将此结果转告这位妻子。他说:“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看来,他的心已经飞了……”对方听后,终于明白事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她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运用半遮式暗示法传递不幸信息,既能给人留下思索空间和思想转弯的过程,又能展现领导的同情心,显然是处理这类问题的上乘表达方式。暗示法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暗示语的表面义与隐含义的联系要恰切。暗示语的表面义与隐含义要有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而且这种联系必须恰当。如果你的话语表面义与隐含义过于接近,则难以产生委婉达意的效果;如果表里意之间离得太远,就不能让对方产生联想,领悟暗示的真实意图。因此,在语言选择上要精心设计。
②运用暗示法要因人而异。暗示法是借助听者的理解与合作来实现的。如果对方不合作,或心怀偏见,或充耳不闻,那么暗示内容就不可能为对方所接受或正确领悟。一般说来,暗示法对于自尊心强且有自省能力的人效果会好些;对疑心较重的人,就不一定适用,这类人心胸狭窄,可能曲解你委婉暗示的良苦用心,甚至以为你是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③运用暗示法要因事而异。只有问题清楚,表达的目的才能明确,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你言不达意,对方不知就里,你的暗示语也就成为一堆废话了。
技巧112:工作中,不自怨自艾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工作太无趣了,天天看报纸、喝茶。简直就是浪费生命。”“我的工作没有一点挑战性,天天如此,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就是今天的重复,从这里就可以看到10年后的我。”发出如此抱怨的人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认为自己太“聪明”了,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毫无作为,工作上没有任何出色之处。其实,在工作中,还是得踏踏实实地做点事,干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让成绩来为自己说话,毕竟成绩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许文华,一个叫程家明。他们大学毕业以后同时应聘到了一家IT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他们虽然是好朋友,但性格迥然不同。
程家明言语不多,在公司上班时,把时间都用在上网收集资料和与客户电话沟通上,和同事谈的也大多是工作之事。相比之下,许文华则显得八面玲珑得多,似乎颇有人缘,夸女同事衣服好看,与男同事称兄道弟,更不忘抽时间陪部门经理搓搓麻将,他也因此了解到了不少的公司内幕,如某某是靠谁的关系进的公司,某某的奖金发了多少。许文华常点拨程家明,只有把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搞好,工作才更好做。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家明的销售业绩开始领先于许文华的业绩。同样提出的方案,大家对程家明的方案讨论得很详细,而对许文华的则往往是没有过多地注意。这让许文华很不平衡,心里有了情绪,工作也受到影响,他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是否要跳槽。后来,公司进行人事改革,有一些岗位在全公司内公开竞聘,程家明报了名。许文华则对程家明说:“报了也是白报!我们都是新人,参加竞选的人谁没有关系啊?怎么可能轮到我们呢?”经过积极筹备,程家明从12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区域技术销售部经理。总经理对程家明赞赏有加,他说:“IT公司具有年轻化的特点,因此新人的晋升机会很大,程家明好学实干、工作能力出色,公司当然会给这样的优秀职员提供锻炼机会。”
程家明通过自己实实在在地工作,已经赢得了总经理和同事的认可,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开始在公司担当重任。而许文华依然还在销售部原来的岗位上,比刚开始更多了几分牢骚和不满,经常自怨自艾。
在职场上,好口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干。公司人多嘴杂,容易传播流言,并且有的人并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你若少说多做,靠实力说话,必然会脱颖而出。
在工作中,首要任务是不断充实自己,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只要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了,还担心没有人赏识吗?
技巧113:对诽谤置之不理
人与人相处,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彼此要信任,即使他人诽谤、离间,都拆不开你们友好的关系。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打算发兵征伐中山国。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叫乐羊的人,说他文武双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国。可是,又有人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做大官,怕乐羊不肯下手。
后来,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经拒绝了儿子奉中山国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与荒淫无道的中山国君为伍。魏文侯于是决定重用乐羊,派他带兵去征伐中山国。
乐羊带兵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动,只围不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是没有攻打,魏国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可是魏文侯不听他们的,只是不断地派人去慰劳乐羊。可是乐羊照旧按兵不动,他的部下西门豹忍不住询问乐羊为什么迟迟不发兵。乐羊说:“我之所以只围不打,还宽限他们投降的日期,就是为了让中山国的百姓看出谁是谁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为了区区乐舒一个人考虑呢。”
又过了一个月,乐羊发动攻势,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乐羊留下西门豹,自己带兵回到魏国。
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去再打开。
乐羊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箱子,原来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谤自己的奏章。如果魏文侯没有自己的判断,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乐羊见到这些诽谤信,只是一笑,他在前线时就料到会有人告他的黑状,并且知道魏文侯是不会相信的。
魏文侯相信乐羊,乐羊也相信魏文侯,这一对上下属都能把对方看清楚,所以无论相隔多远,不用交流,都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么,要干什么,这可是建立在平时观察基础上的综合判断,否则,以惯常的眼光看问题,容易把事情搞砸,把人看扁,情急之下也会乱了方寸。众人皆醉我独醒,好眼力多是这样。
技巧114:上司的意图要了解
一个人工作能力强,能够独立地处理手中的难题,会提高自己在上司心目中的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所独立解决的问题,是在上司要你独立解决的前提下完成的。否则,自作主张,干得再好,也不会有好结果。做得不好,麻烦就更大了。
工作中,我们要做到认真对待上司的要求,不论上司的要求在你的眼里是多么容易达成,多么不足以让你展示自己的能力,都要把它当成上司对你的考验及你积累经验的必要途径。对所有的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力求把简单的事情做到完美,把复杂的事情做到出色。深信上司的要求是有道理的,体会上司的思想,从上司的言行等方面加强对上司的了解,力争与上司的思想同步,这样才能让上司尽快信任和重用你!既然你是一块金子,无论放到哪儿,都要让自己闪光,让你的才能为大家所发现,让你的上司为你这个人才骄傲,这时你就前途无量了。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杂货商店,开始时大家都一样,都是学徒。可不久爱若受到杂货店老板的青睐,被委以重任。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依然还是打杂的。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杂货店老板提出异议并痛斥杂货店老板的不公平。杂货店老板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点什么,缺什么呢?他忽然有了个主意。“布若先生,”杂货店老板说,“请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
豆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杂货店老板问。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
“价格多少?”老板问。
布若再次跑到集上。杂货店老板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儿吧,你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请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杂货店老板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杂货店老板看了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
爱若心明眼亮,善于领会老板的意图。老板喜欢他,及时给他加工资是对的。与上司共事,最关键的是领会上司意图,这样你才能真正辅助上司,做好自己的工作。上司的意图通常会以三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明说,二是暗示,三是没有任何表示,全凭你自己的悟性和揣摩。
明说的意图好办,除非话里有话,或者口是心非,否则很容易理解。上司一旦口是心非,要么是他还未考虑成熟,只是在本能地自言自语;要么就是他另有隐情或尴尬,不得不如此掩饰;要么就是他有意混淆别人的判断,为着引诱或套取别人的看法。总之,上司言不达意一定有其道理,凭你对上司的了解,应该能够辨别上司的意图所在。
处事果断的上司,大多会用明说而不是暗示的方式来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意图;而喜欢暗示的上司,如果不是因为处事谨慎,那一定是比较讲究策略。
没有任何表示,其实也是一种态度——捉摸不定,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有些城府和自制力的上司往往会在表面上不露声色,让你难以察觉他内心的状态。这样的上司,说句实话,比较难以配合与服务,因为你的聪明过头与反应过慢,都会导致他对你的不满。
其实,领会上司的意图有以下几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借鉴:
一是察言观色。无论表演天分多高,人的眼神、表情及肢体语言也总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他的内心变化。长期跟随上司,只要稍微长个心眼,用些心思,就能很容易记住并识别上司一些非常有特征的表情及动作,从中作出相应的判断。
二是听话听声。上司说话时的用词、声音、语调、口吻、节奏,甚至隐藏其中微妙的感觉,其实都在传递一种特定的信息。你的听话能力和辨别能力,就是能在各种语言状态中抓住要点,抓住其中真正的潜台词,因为很多时候,上司说出来的话并非完全是他的真实想法。
上司直接交代的都是明示性意图,即在正常情况下明确表达的想法,这种领会比较容易和简单,你照办就是。
上司间接交代的都是非确定性意图,即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或是通过暗示的方式表现出来,甚至什么也不表示,但意图却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必须综合自己对上司一贯的为人处世习惯的了解,以及对当时当地特定状态的判别,感悟并领会上司的真实意图,包容及消化上司的真实意图,就此作出准确有效的处理。
领会了上司真实意图之后,你有三种选择,一是直接挑明,请求上司确认;二是心照不宣,按照理解执行;三是婉转暗示,诱导上司明示。
至于究竟采用什么方式,主要视你与上司的共事习惯而定,尤其是根据上司的感受和做事风格决定。和上司对这种默契进行事先的约法三章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自己的用心。
对于领会上司意图,应注意防止和纠正以下问题:
第一,不能一知半解。在接受任务时,有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弄清上司的本意,但怕上司说自己理解能力弱、工作能力差,担心在上司那里留下不好的印象,不敢向上司询问明白,更不敢提“为什么”,而违心地回答“明白”、“是”。由于授意模糊不清,理解起来往往陷入困境,甚至“卡壳”。有时之所以“出力不讨好”,甚至让上司生气,出现落实结果与上司意图“南辕北辙”的难堪局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开始并没有完整准确地领会上司意图。
第二,不能生搬硬套。有的在理解上司意图时,习惯于照话直录,机械套搬,从表面上孤立地去理解,也有的拘泥于只言片语,片面咬文嚼字。由于理解不全面、不系统,缺乏连贯思维和综合思考,往往只能依葫芦画瓢,挖掘不出深层次的东西,只能生产出“半成品”。要创造性地领会好上司意图,就要努力提高思维层次,拓宽思维渠道,善于集思广益,不断积累学习,否则就难以向上司交上满意答卷。
第三,不能唯命是从。有的人在理解上司意图时缺乏正确分析和深思熟虑,有顺风倒的现象,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司说什么是什么,建议不敢提,问题不敢指,见解不敢说。表面上看是对上司负责,实际上是对上司的不负责。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上司没有改变意图时,绝不能消极怠工,但也不能不负责地一味照办。
第四,不能固执己见。有的人在领会上司意图时,喜欢用自己的“口味”取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上司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自视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对上司意图你按你的想法说,我按我的想法办,那就更不对了。当自己的观点与上司意图有分歧时,最好适时提出有理有据的建议,供上司参考,最后还得由上司定夺,不能先斩后奏,喧宾夺主,更不能我行我素,固执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