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很有道理。“敏于行”值得发扬,与它相并列的一项修炼是“讷于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心直但不能口快”。这里的“心直”是正直率真,胸怀坦荡;“不能口快”是说不能口无遮拦、想说就说。
技巧102:明智的人慎重开口
人不可能不说话,但智慧的人认为,话不在于说多说少,而在于说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一味地迎合与奉承他人,只会给他人留下圆滑的印象。不讲究方式方法,不掌握策略分寸,定会造成“语言事故”。
卡莱尔有一句名言“雄辩是银,沉默是金”,与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强调人要少说话。可是,既然沉默不言,怎么又说了出来呢?如果讲出来,岂不违犯了本意?如果不讲,又怎么能使人知道有这样的道理呢?这似乎是个悖论。
“沉默”不是要做哑巴,“不言”不是绝不开口,而是要掌握说话的分寸,力求简洁。老子和卡莱尔认为,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其实懂的并不多,他们说的甚至是些毫无道理的话,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无知,所以智慧的人是不愿意随便开口的。
生活中有矛盾本是常事,因言语不慎产生误会也是无可避免的,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的人因激愤而不能让“误会”停止,以至矛盾升级,发展为争论、吵闹……所以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的是“沉默”。正如老子所说:“知者不言。”
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修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生出某些摩擦或冲突是难免的,愤怒情绪的出现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控制怒火,不能使之太凶,否则会误事的,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为造白袍责罚部下,结果被范疆、张达割了脑袋;刘备怒气难抑,率兵亲征,结果被东吴火烧连营。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人以宽广的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而且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
发生矛盾后,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笑是表达和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朋友、同事之间要善于以笑的力量感染对方,创造一种美好和谐的气氛,当然这种笑是满含深情的笑,是健康美好的笑,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笑。在同级之间,相逢开口笑,有助于解决某些矛盾和分歧,因为笑是一种奇妙的语言,它既能表达敬意,也能表达歉意,还能表达谅解、宽恕等心意,笑对于缩小彼此心理距离,消除各种疑虑,增强团结与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指责对方前,要三思而行,保持冷静。在生活中,“听风就是雨”,不仅伤害感情,影响团结,而且也会孤立自己,影响工作。因此不可视之为小事,而要认真对待。遇事三思而后行,多问几个为什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克服猜疑心理,尤其不能把道听途说的当作事实。据说,一次有人告诉苏格拉底一件事,对方刚开口,苏格拉底反问道:“你要告诉我的话是真的吗?”对方回答:“那倒不,是我听人说的。”苏格拉底又追问道:“它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我知道了是否能防止贻害他人?”对方的回答是否定的。这时,苏格拉底摇了摇了头,说:“那么好了,让我们把这件事忘掉吧!人生有那么多知道的事情了。”传闻不可信,是因为传话者喜欢添油加醋,与真正的事实脱离太远,甚至以讹传讹,造成诽谤和诬陷。所以对此应特别注意。
在解决这些纠葛和矛盾时,应本着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良好愿望,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采取不予细究、委曲求全的态度,即使遇到一些需要辨清是非的“大事”,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尽量做到心平气和,以理服人。这样做,随着问题的妥善解决,同级之间不但不会伤了和气,反而会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牢固的团结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知者不言”是处世的一个原则,至少以下三类话不能说:
①说话要分场合。“公私分明”是一条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规则。在办公室里不能乱说话,要说也只能说公事,莫谈私事。别人没兴趣会令自己扫兴;别人有兴趣可能会对自己更糟。有的人会抱着这样的心理:我只是了解别人的事,自己的事会守口如瓶。然而,如果你不开口打听别人的私事,自己的秘密就容易保住;不要以为议论别人没关系,谈上几个回合就会烧到自己头上!
②违纪泄密的话不说。小到单位大至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都有秘密,我们必须守口如瓶,不可泄露。某些人轻薄,无纪律性,就私下把机密“悄悄”说出去了,有可能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拿去作为谋利的敲门砖,给单位乃至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即使是诸如涉及人事变动的内部新闻,你也不必去向有关的人说出,万一中途有变,你如何去安抚别人呢?若为此闹出了矛盾谁负责呢?向亲友泄密,不是害人便是害己。你一片热心向他说了悄悄话,他可能认为这是泄露机密,于是,他当面批评、指责你,甚至状告你,你的体面何在?有些人并不喜欢听那些悄悄话,他不领你的情,这就没有意思了。所以,还是封锁感情,守口如瓶吧。
③悄悄话不披露。需知这世上有些人很怪,情投意合时无话不说,无情不表,一旦关系疏淡,稍有薄待,便反目成仇,无情无义,甚至添油加醋,不惜借此陷害,从而达到其目的。殊不知,这些抖出悄悄话的人也要吃亏的。悄悄话大多是在两人之间传播,试问你一个人能够证明我有此一说吗?甚至对方出于愤怒会狠狠还击,像编小说一样编出你的悄悄话,将你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纵然是闹得两败俱伤,也不愿白白被你出卖。结果如何呢?你本是讨好卖乖,求名逐利,或发泄私愤,算计别人,不巧却被悄悄话所害。所以,假使你听了悄悄话,也没有必要往外抖。任何人在这个世上都有一片自由的天地,还是应讲究信义,以善良为本,何必让人反咬一口呢?
技巧103:流言飞语,不怕也不传
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1935年3月8日,一代影后阮玲玉在人们的流言飞语中结束了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含恨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以此印证了“舌根底下压死人”的俗语。
对别人的流言,我们保持沉默。有时可听,但不可评,更不可传。你要知道,流言这次发生在别人身上,下次就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也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
当听到别人说自己的流言时,你怎么办呢?有些人会一笑了之,该做什么继续做什么;而有的人却为此坐立不安,甚至神经衰弱彻夜难眠。传播流言的人喜欢看到的是后者。
最容易遭遇流言的,往往是事业上比较成功的人。他们为人所忌妒,由此而生出流言。最容易被流言击倒的,往往是那些不自信、敏感型的人,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就会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听到关于自己的流言之后,你要想清楚几个问题——你能禁止别人的流言吗?你能到处跟别人解释清楚吗?如果不能做到,那就任由别人去说吧。其实,没有什么流言能真正中伤你,关键还是看你自己怎样对待。
①不相信流言。戈培尔曾说过“谎言千遍成真理”,流言的口口相传最终会让其可信度不断提升。战国时,魏国大夫庞恭就以“三人成虎”的故事来告诫魏王不要听信流言。闹市中出现老虎的概率有多大?微乎其微。然而许多人奔走相告时,相信流言的人就开始与日俱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熟悉效应”,即大脑对反复接收到的信息容易产生积极的联想,比如“听起来很耳熟,这事假不了”。
②心宽大度,冷静对待。不要听了流言就暴跳如雷,大吵大闹,这些都于事无补。一味为自己辩解,可能会越描越黑。流言绝非空穴来风,要静下心来寻找一下源头,寻求解决之道。你越平静,越是不当一回事,传流言的人也就越觉无趣。没有了杀伤力,流言也就失去了流传的意义。
③找真心的好友,帮你共同解决,如果能够争取到你上司的支持的话,就更好了。因为很多情况下,你自己去跟人一一解释,一来说不清,二来人家也未必信。由旁人,你的同事、上司甚至下级帮你去澄清,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有实际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不要摆给不相干的同事看,要给要好的同事看,争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再通过他们把事实摆给更多的人看。如果流言的性质比较严重,就要寻求单位相关部门的支持,公开澄清。
④自我反省。遭遇流言之后也要好好反问一下自己,流言是空穴来风,还是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够。如果真有什么自己不注意的地方,以后做事的时候要更加小心一些。
流言不仅破坏个人幸福,更可能成为社会信念大厦上的“蛀心虫”。流言最大的破坏性在于鼓动群体冲突和不信任,从而激化社会矛盾。
而另一方面,闲言碎语,甚至包括流言飞语,也有它有益的一面,我们要换角度看。首先,流言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有一定预警作用。比如,有流言说自己的孩子结交了不良少年,那么这有助于你引导他远离不良圈子。另外,闲话还是一种收集有用信息的方式,通过这种途径来收集信息,可以避免直截了当地尴尬询问。再者,只有朋友之间才会家长里短一番,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流言还可能成为人们彼此联络的纽带。
身正不怕影子歪。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很多时候流言有粘连性,你不理会它还好些,你一理会它,它也就有了“真正的主人”,不仅不能消止流言,反倒揽流言上身。流言犹如一只好斗的公鸡,只要你蔑视它,不和它硬斗,慢慢地它就没有劲头了。
技巧104:与人相处,不揭短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活一张嘴”是有道理的。自古以来,多少人成,成于言;多少人败,败于言,所以管好嘴巴,是为人处世的关键。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说的时候就会直说,且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三国时,西川刘璋见张鲁引兵来犯,十分惊慌,别驾张松进言说只要让曹操取了汉中,西川便能安全无虞。刘璋命张松为使,带着许多财物去许都。张松暗中画了一幅西川地图带着,把蜀中的山川险要、府库钱粮都画在上面,以便见机行事。
不料曹操见张松长相不佳,已有五分不喜欢,又见张松言语无礼,曹操认为“松有何能?”甩了袖子,便转入后堂去了。
曹操手下有一人叫杨修,见张松说话狂妄,遂与他辩论。后又取曹操写的《孟德新书》让张松看。张松说这书是战国一位不知姓名的人写的,蜀中小孩也能背诵,并当场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杨修大惊,认为张松是个奇才。
杨修连忙见曹操,把刚才张松背诵《孟德新书》的事说了,曹操暗想道:“莫不是古人与我暗合?”便叫人把书烧了。次日,曹操与张松前去西校场看军容。曹操问张松,西川是否有这样的军队。张松说:“我们没有这般军队,只知道以仁义待人。”并说:“丞相在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道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这些都算得上是无敌天下的功绩!”曹操见张松尽揭他的短处,下令乱棒将张松打出。
张松取道荆州回西川,以便探明刘备虚实,不料刚到荆州边界,便被赵云迎接到驿馆,关羽也前来设宴接风。张松深感刘备仁德宽厚。
第二天,刘备引孔明、庞统亲迎,设宴连饮三天。张松说他愿为内应,极力劝刘备取西川,并把所带的地图献给了刘备,还推荐好友法正、孟达给刘备,说他们可以委以重任。
张松与曹操“无缘”,两个人都有责任,你怠慢我,我伤害你,以致刘备捡了个大便宜。
现实中,为了不失人不失言,就要做到不随便伤人自尊。世间没有完人,凡人皆有他的短处,也有他的长处。在与人谈话中,要尽量避免谈论别人的短处;否则,不仅使别人的声望受损害,而且也足以表明你的为人。首先,不可在谈话中借机刺探别人的隐私;其次,不可知道别人的一点短处,便见人就宣扬。
宇宙之大,谈话的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何必一定要把别人的短处当作话题?你所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若贸然把你所听到的宣扬出去,有可能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然而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当事后完全了解真相时,你还能更正吗?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伤害他人的话都是不好的。故意的是卑鄙,无意的则是草率。传播伤害他人的流言,有时是出于忌妒、恶意,有时是为了揭示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些都是不能令人容忍的事情。
在人们的谈话中,有百分之九十是闲聊,许多人闲聊的话题是议论和诽谤别人。多数人都觉得,谈话中如果少了品头论足,就会像掺了水的酒一样淡而无味。人们最大的兴趣除了自己就是别人,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因此,并不是要求你做到闭口不提其他人,但是,一旦你发现自己想要说些不愉快的事情时,就要“三思而后行”。
技巧105:绝对不要口无遮拦
说话直爽,常被人们当做一种优点,但在与同事交往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同事好评,而有的人却处处让同事生厌,不想与他多说一句话,一看见他就避开。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只图一时之快,不讲方式方法的说话极容易得罪人。
一位以主编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某名人解释自己为何没有推出博客,竟然说:“我是一个不会撒谎的人,写博客不会撒谎就很可怕了。”
这番发言一经出口,一位博友就表示不满,指责对方说话欠考虑:“看看你做的广告,方便面真的那么好吃吗?世界本来就没有那么纯洁,可你非把自己标榜成真实的化身,怎能不让人反感?”
另一位网友在某论坛发文称:“撒谎的博客有,但真实记录自己人生的博客更多,你一下就把话说绝了。平凡的人写自己平凡的人生,草根有草根的娱乐,他们不需要撒谎。而明星写博客是为了扬名,当然需要撒点谎。”
结果此名人无言以对,非常尴尬。
可见说话口无遮拦,最后难堪的是自己。有的人讲话不分场合,比如批评别人,虽然心底坦荡,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了,当然会对你有意见。还有一种情况,平时说话时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也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因自己说话直爽而得罪了人,就要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取得他的谅解。如果你是上班时在大家面前伤害了对方的自尊,你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思相反的话抵消前面自己说过的话,对方见你已经改正错误,自然会谅解你。
不过,如果你一向说话直爽,经常得罪人,你千万不要依靠道歉来取得别人的原谅,因为如果你经常伤害一个人,又经常向他道歉,他一定会认为你口是心非或是有意伤害他。
你不妨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场合?说话方式是不是触及了别人的隐私?同样是提意见,为什么不以好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说话时先为对方着想,不要动辄以教训的口吻指责别人,要注意维护对方的尊严,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受同事欢迎的直爽人,而不是喜欢乱说话的“臭嘴者”。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后议论同事,即使是你的上司已主动开头说了。例如,某一天,上司突然问到你:“你觉得小刘这个人怎么样?”这是关于人格、性情和品德的问题,如果回答,无疑是背后说人家的闲话了。
中国有句俗话:“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意思是说,别人有缺点或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却背后乱说。这样的人,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样也会令听说者讨厌。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的区别罢了。在背后说同事坏话的人,肯定没有好的人缘,因为他的话很容易就被传出去,他今天说这个同事不好,明天说那个同事不行,后天说某某无能,如此下去,谁都视他为专说别人坏话的家伙。凡是有些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小王的坏话,下次你就可能在小王或小张面前说我的坏话。因此,大家都不相信说别人坏话的人。这样一来,说人家坏话的人就可能会被当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技巧106:多想想自己的“不对”
古代有个故事: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阳朱问其缘故,年轻的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她丑陋。”阳朱转而对弟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的人,到哪里去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呢?”
是非往往是由偏见造成的,人们喜欢自以为是,以自己的观点去否定对方,而不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
中国台湾星云大师喜欢用故事开示人们,他曾讲过一个故事:
张家与李家是邻居,张家老是吵架,李家则是内外融洽。日子久了,张家很纳闷,就询问李家:“为什么我们家天天吵架,永无宁日;为什么你们家一团和气,从来没有纠纷呢?”
李家的人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总是吵架;我们家都是坏人,所以吵不起来。”
“这是什么意思?”
“比方说,有人打破了花瓶,你家的人都觉得自己没有错,错在别人,一味地指责别人的不是,自然就争执不休了。我们家的人怕伤害到家人,宁可先认错。打破花瓶的人马上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是我太不小心了。’对方也立刻自责:‘不怪你!不怪你!都怪我把花瓶放在这里。’人人承认错在自己,关系自然就和谐了。”
星云大师说:“好人坏人,老大老二,乃至一切的人际关系都是这样,退一步就海阔天空了。就好像五只手指争着做老大,争来争去也轮不到小指头,但是小指头也不用伤心,双手合十拜佛的时候,离佛离菩萨最近的就是小指头。”
一个人是否具有“豁达大度”之心胸并非小事,它不但关系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命和健康,而且还关系到自身事业的兴衰与成败。
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是常有的事。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闪光的思想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说过:“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而在为人处世上动辄发怒使性子的人,最终毁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风度,还包括自己的前途。
被人误解,不要太委屈,错的是别人,不是自己,相信事情终会真相大白。当我们做错了事免不了会受到责备时,先冷静下来,从自我意识中深刻反思,这样就不至于发生争吵。
技巧107:遇事不必相互争斗
在人际交往中,你的目的是使事情对自己有利,而不是为自己树敌。握手言和的方式常常可以减轻敌意,以免发生更激烈的冲突,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
亚历山大·迈考尔·史密斯在一部书中写道,一个年轻人与一个盲人一起到山林中去打猎。他们到了一个可以设置陷阱的地方。盲人听从年轻人的建议,把陷阱设在一个鸟儿可能飞过来饮水的地方。年轻人则把他的陷阱设在不远处,并小心地掩盖它,以免鸟儿发觉。之后,他不耐烦地去掩盖盲人的陷阱,因为天气热,而他又急着回到新婚妻子身边。盲人以为年轻人已经帮他掩盖好陷阱,他不知道年轻人并没有这样做,鸟儿很可能会发现这儿有陷阱。
盲人有特殊的感知力,第二天还没有到达陷阱旁前,他就兴奋地告诉年轻人,他们捕到了猎物。他说:“我能听到鸟声,陷阱里有鸟儿。”年轻人先跑到自己的陷阱跟前,果然看到了一只小鸟。他把小鸟抓出来,放进随身携带的袋子里,然后他走向盲人的陷阱。
“有一只鸟儿在里面,”他对盲人说,“你也捕到了一只鸟儿。”年轻人突然忌妒起盲人,因为盲人捕到的鸟儿有着奇妙的颜色,仿佛它曾经飞过彩虹染上了彩虹的颜色。他想,这只鸟儿身上的羽毛,可以给新婚妻子做一份好礼物。
年轻人弯下腰,从陷阱里取出盲人的鸟儿,然后迅速换上自己的小鸟。他把小鸟交给盲人,而把那只彩色的鸟儿放进自己的袋子里。“这是你的鸟儿。”他对盲人说。
盲人接过小鸟,手指抚过小鸟的羽毛和胸膛,然后,他一言不发地把小鸟放进袋子里。
回家的路上,两个人停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年轻人知道盲人很聪明,尽管他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年轻人想起一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于是问道:“为什么人们要互相争斗?”
盲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用一双看不见东西的眼睛望着前方。盲人平静地给出了答案:“人们相互争斗,因为他们把你刚才对我所做的加之于彼此。”
听见这话,年轻人心里一震,羞愧地低下了头。他从地上拿起袋子,取出那只色彩艳丽的鸟儿,把它还给盲人。盲人拿着那只鸟儿,用他的手指触摸着它,笑了。
“你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盲人问年轻人。
“是的,”年轻人说,“争斗之后,人们怎样才能成为朋友呢?”
盲人又笑了,他说:“他们做了刚才你所做的。就这样,他们再次成为朋友。”
如果人总想着把好东西留给自己;总想自己比别人有权有势;总想自己不吃亏,吃了亏便从别人那里弥补;总不愿自己落后,落后了便拉住别人不让走,那么显然就会激化矛盾,引起争斗。
从前有位国王,他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更强大,于是去请教住在森林中的一位隐士。
国王到达隐士家中的时候,隐士正在挖地。国王说出了自己的问题,可隐士并不回答。国王没有生气,他见隐士累得汗流浃背,反而也上前帮忙挖。天渐渐黑了,这时森林中来了一位受伤者,国王和隐士连忙将这人救起来,他们把他扶到隐士家中,为他清洗并包扎了伤口。
第二天受伤者醒来,十分感动,他对国王说:“我本是准备在你回来的途中刺杀你的,因被你的士兵发现而受了伤。没想到反而被你所救,你是一个仁慈的国王,我希望能做你的朋友。”
国王十分高兴,带着刺客准备回王宫,这时他忍不住再次请教隐士治国的秘密。隐士这次回答道:“你自己已经有了答案了。”
国王十分不解,隐士于是说:“若不是你的仁慈,你就不会因为帮我挖地而延误时间,那么你就在归途中被刺客杀死了。若不是你的仁慈,你就不会救助受伤的刺客,那么他也不会如此轻易地归顺于你。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以爱为武器的国家无往不胜。”
人与人之间相处贵在和谐,如果谴责别人的小过失,揭发别人的隐私,念念不忘别人的旧恶,将使我们的心受到挟制。心眼狭小,更会造成自己与别人相处时的潜藏危机,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相反,一个讲宽恕待人之人,心胸开阔、宽恕仁爱,他自身的修养不但臻于完美,与他人之间相处也是一团和气。没有敌人,灾害自然就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了。
技巧108:得理之后,也应沉默
人与人相处,难免有意见不合的时候,难免会发生纠纷。可人们总是习惯认为别人错,自己对,总是忍不住想问别人:“为什么你就是不懂我的心呢?”
这种喜欢责怪别人的人,认为别人不能设身处地站在他的立场,他却很少想想自己有没有“设身处地”为别人想过。所谓“初念浅,转念深”,有时候,在行动之前,先转念思考一下,或许能让自己对事情有不一样的判断,继而能冷却心中的怒火,以平和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唐代光禄卿王守和,从不与人发生争执,曾在书桌上写了一个很大的“忍”字,帷帐之中也绣了“忍”字。唐明皇认为王守和的姓氏和名字好像是诽谤当时的政治,于是召见他,问道:“你的名字叫守和,已经知道你不喜欢争斗;现在又喜欢写‘忍’字,更看出了你的用心所在。”王守和回答说:“我听说坚硬的东西容易被折断,万事之中,以忍为先。”唐明皇称赞道:“好。”并赏赐他锦帛以示表彰。
如果一个人处处好勇,占人上风,总有一天会遇到更厉害的角色,把自己逼到下风。所以爱占上风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要改掉。
美国总统麦金利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保持沉默,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力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
麦金利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羞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
试想,如果麦金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是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下面介绍一些适时退让的方法。
(1)给人台阶下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别固执,很容易为一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中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语言形式,以避免冲突的扩大。
(2)对蛮横者,不理睬
面对蛮横无理者,得理者若只用以恶制恶的方式,常常会大上其当。这时候,平息风波的较好方式,莫过于沉默,表示不再说这件事了。有一个商场营业员,遇一个中年男子来退一个电饭锅。那锅已经用得半新半旧了,他却粗声粗气地说:“我用了一个多月就坏了,这是什么鸟货?你再给我换一个!”营业员耐心解释,他却大吼大嚷,并满口脏话:“我来了你就得给退,光卖不退算个鸟!”营业员虽然占理,但为了不使争吵继续下去,便不再理睬。那个粗暴的男人觉得无理无趣,终于停止了争吵,悄然离去。
(3)表示“恍然大悟”
有些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发火,是因为互不了解、有失沟通造成的。这时候得理的一方万万不可因对方的错怪而以怒制怒。如果能用解释、沟通、道歉、劝慰等方式也难以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的话,那么不如沉默一会儿后恍然大悟地说:“我太蠢了,原来是这回事啊。”对方就不会再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