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83400000002

第2章 洞察人性,赢取更多机会(1)

迎合从众心理,故意为观众制造不便

在画展的走廊上,贴着这样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张着嘴,仰着头,似乎在看天。有一个人看到了,觉得非常奇怪,以为天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于是,这个人也像前面的那个人一样,张嘴、仰头、看天。

这时来了另外一个人,他想,这两个人都在看天,一定是天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于是他也这样做了。又来了一个人……这样,到后来有一群人都像第一个人那样,张嘴、仰头、看天。还没等他们发现天上到底有什么东西,只见第一个人脑袋抖了几下,“哇”的一声,打了个大喷嚏,身旁那一群人才傻了眼……

可笑吗?你肯定认为可笑,不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此等可笑的事情还真不少。

某转弯处,一个人忽见一队人排得老长、老长,在没有查明原因的情况下,他以为有什么难得的好机会,于是停下脚步,赶紧站到队后排上,生怕错过。等到那个人拐过拐角,才发现在这里排队的人都是为了上厕所,不禁哑然失笑。

其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类似于上面那位仁兄的心理: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看到有人排队就希望排过去,看到有人扎堆儿就希望靠上去,总以为多数人都在做的事肯定不会错。

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动向被解释为“从众心理”,也叫“趋众心理”。由“从众心理”指导的行为就叫“从众行为”。所谓“从众行为”,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比如,在十字路口站着几位行人,红灯亮了,然而路面上并没有行驶的车辆。这时有一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恐怕后面的人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他还是作出了与大众相同的举动——穿越马路。这就是“从众心理”的力量。

在这方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1952年所做的一个试验最能说明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试验是这样的: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测试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受试者(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对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其中一条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竖线一样长,另外两条要么长很多,要么短很多)作出比较,看它和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依据正常的视觉,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地作出正确无误的选择。

呈现第一组两张卡片后,受试者们依次大声地回答自己的判断,所有人的意见都一致,也都是正确的。然后再呈现第二组,判断依然是一致的。然而,在两次正确判断之后,5个假受试者故意说出同一个错误答案。于是,真正的受试者开始感到左右为难,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都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最终,他还是小声说出了与别人相同的错误答案。

从总体结果来看,有33%的人选择了和大家一样的判断,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对这个问题判断出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坚持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这就是在从众现象研究中,最为经典的“阿希实验”。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甚至其实,“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因为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都是模仿性的。例如,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开始模仿他们的长辈,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大部分行为是受周围人的影响。例如,在公众场合,我们看见别人站着,我们也就站着,人家鼓掌,我们也跟着鼓掌,甚至别人打哈欠,我们也打起哈欠来。实际上,我们模仿各种行为,有好的,有坏的,还有无动于衷的。我们甚至接受别人的影响而捐款给慈善事业,这只是因为别人在捐款。我们可能对别的种族群体持有偏见,因为我们的家庭和邻居的行为就带有偏见。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如何运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为自己服务呢?

下面就从商业和人际交往两方面进行说明。

1.迎合从众心理,故意为观众制造不便如今,电视购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电视频道。在这行中,科林·斯若特最为成功。她不仅担任美国几大知名电视购物节目的编剧,而且其销售业绩无人可及。

在主持节目时,科林·斯若特的营销手段极为常见,如夸张的广告词、狂热的听众以及名人的认可。但最近,她在营销手段上做了一些小的变动——把电视购物中的电话用语进行了修改。就是这个小的改动,不仅让购买产品的客户数量大幅上升,而且让客户认为将要购买的产品是非常热销的。

她到底对电话用语进行了怎样的改动?它们又是怎样吸引大量的客户购买产品的呢?这其中的答案再简单不过了。科林·斯若特将购物专线的电话用语由“欢迎致电××购物热线,接线员正在等待您的来电”改为“线路忙,请稍后再拨”。

表面上看,这样的变动实在太愚蠢了,这不是让顾客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拨打电话上吗?其实,这样的怀疑实属多余,因为我们忽略了人们的从众心理。

在这里,科林·斯若特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为自己创造条件。

简单地说,当人们对一件事持不确定态度时,他们往往喜欢以周围人的做法指导自己的行为。

假设你在拨打某购物电话时,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欢迎致电××购物热线,接线员正在等待您的来电”,你会怎么想?我想你当时出现的心理意象是这样的:这是什么产品,人们对它的需求如此低迷,接线员怕是闲得发慌。这样的心理意象肯定引起你对这个产品质量的怀疑,以至于打消购买此产品的念头。

现在再想想当你听到“线路忙,请稍后再拨”时,又会出现怎样的心理意象,你可能会想:购买这种产品的人真不少,接线员怕是忙得连锉指甲的功夫都没有。在修改过的电话用语的影响下,你的心理意象向你传递了这种产品肯定非常优秀,要不其他同样收看节目的人怎么会打电话购买呢?以至于你也要购买。

当然,你也能像科林·斯若特一样,成功运用这一心理战术,为自己创造条件。比如你开了一家小店,不妨在开张时,邀请你的亲戚朋友,围在店门口,或进进出出,假装要消费。这样,你就无须担心门庭冷落,那些亲戚朋友自会给你引来大批的顾客。

2.在人际交往中,不妨多说说“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在人际交往中,“从众心理”表现为:对传递的观点没有明确的意见和看法,是否定还是肯定都是按大家的意见办。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群体的信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意见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大多数人赞同的肯定比较可靠。所以,“人云亦云”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第二,群体的意见给个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有自己的意见时就会产生这样的一种心理:我的意见和大多数人的是不是一致?如果一致,人们就会心安理得。如果出现不一致,人们就会产生矛盾的心理,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还是随大流?事实证明,随大流的占多数,因为这种无形的压力,使大多数意志薄弱的人不得不俯首称臣。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说服他人,我们不妨多说“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不会有错”之类的话。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情愿与众为敌。恰当地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可以更轻松地说服顽固的一方。

不过,在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为自己创造条件时,也不是每每都能奏效。因为人们的“从众心理”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发生的力度也有大小之分。如何更好地迎合“从众心理”呢?心理学中有相关研究,并总结出以下规律:

第一,人们的从众心理与群体规模成正比。也就是说,群体规模越大,赞成某种意见的人越多,群体意见对个体产生的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迫使个体产生从众心理。

第二,群体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的从众倾向就越强烈。

第三,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低下,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而那些地位高的个体,由于他们自认为自己经验丰富,非常能干,所以,往往表现得非常自信。因此,最好不对这些人使用从众策略。

第四,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心理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强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借助他人的权威和威望,为自己制造机会

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某天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去某大型超市闲逛,路过保健品摊位时,突然从旁边走来一个人对你说:“先生,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您这个年龄的人,吃这种补品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这个人只是超市里卖保健品的普通员工,你可能会说:“谢谢你的关心,我还不需要。”

如果走过来的这个人胸前挂着“国际营养学会高级研究员:×××”

字样的牌子,你会怎么做呢?可能你会停下来和他交谈一番。在交谈的过程中,你从他口中得知,这个人不仅是高级研究员,而且还是国务院的特级专家,此时你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买上几盒保健品?还是交谈结束后我行我素,悄然走开?相信大部分遇到这种情况的人,都会买上几盒保健品,正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动向被解释为“权威效应”,也叫“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若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呢?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他们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认可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和奖励。

“权威效应”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在这方面,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的一个实验是最好的证明。实验是这样的: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这位心理学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并告诉学生们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请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拨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就请立刻举手。”

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因为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就是那位“化学家”已经告诉了他们答案。而他们无论如何没想到“权威”的话竟然是错误的。

既然如此,我们如何借助他人的权威与威望为自己制造机会呢?

1.借助他人的权威和威望,让普通的产品成为畅销产品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出版商,手头上积压了一大批滞销书。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与他多纠缠,就随便应付了一句:“这书不错!”听了这话后,出版商打出了一条广告——总统喜爱的书。看了这条广告后,人们纷纷购买这本书,结果书很快销售一空。

时间没过去多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来一本给总统。鉴于上次的教训,总统想故意奚落他,于是说:“这本书糟糕透了。”听了这句话后,出版商又打出了一条广告——总统讨厌的书。又有不少人出于好奇竞相购买,结果书又很快销售一空。

过了不久,出版商又出了一本滞销书。这次出版商又故伎重演,照样给总统送去一本。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不作任何答复。没想到出版商回去后又打出广告——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知道了,真是哭笑不得。

总统并不是最好的书评家,为什么和总统沾上边,书就好卖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总统是权威,而且人们对他深信不疑。

在商业活动中,借助他人的权威和威望为自己创造条件的关键是权威人士的知名度,一般说来,知名度越高,对人们产生的影响越大。

2.在职场中,利用“权威效应”,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在职场中,利用“权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某出版社因业务扩张需要招聘一位优秀的编辑。经过千挑万选后,有三个人进入了最后的面试。这三个人的编辑技能不分上下,都是主编需要的人才。但名额只有一个,这让负责招聘的人员非常为难,不知选谁好,于是,招聘人员让这三个人先回去,等候通知,决定录用谁他们就给谁打电话。

在这三个人中,有个名叫刘平的小伙子,他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等其他两个人走后,他恭恭敬敬地递给招聘人员一本书,说:“这是我以前的作品,请斧正。”看到刘平如此恭敬,招聘人员不好意思拒绝,于是接过这本书准备随便翻翻。当招聘人员翻开第一页时,他们吃惊地发现,这本书的序言居然是某著名作家写的,便问刘平和那位作家是什么关系。刘平用平淡的语气说是他的伯父。招聘人员听后,立即说:“恭喜你成为我们出版社的一员。”

刘平借助这位作家的名气,帮助自己应聘成功。可见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对自己处世、做事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企业中,领导也可利用“权威效应”去引导和改变下属的工作态度以及行为,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因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肯定是企业的权威,或者为企业培养了一个权威,然后利用“权威效应”进行领导。当然,要树立权威就必须要先对权威有一个全面深层的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树立权威,才能让权威保持得更加长久。

其实,在借助他人的权威和威望时,我们也许只需要借助一些权威的假象就能够左右对方的言行。这些暗示可以是头衔、服装或者其他外部标志。这也是“权威效应”应用时的奥妙所在:你可以不是权威,但是如果你能让人感觉到你是权威,你就能让人相信你的话。

人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同

为什么乞丐在乞讨的盒子里先放些零钱后,会吸引更多的人向盒子里扔钱?

同类推荐
  • 塔木德智慧枕边书

    塔木德智慧枕边书

    犹太民族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伟大成员之一。她创造了以《圣经》和《塔木德》为代表的灿烂辉煌的希伯莱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大师、科学巨匠。研究犹太做生意的智慧、控制金钱的智慧,还不如学习犹太人的处世智慧,因为后者是前两者的基础。
  • 题赠用语举隅

    题赠用语举隅

    这是一册日常生活中交际应酬馈赠用语特别是题写牌匾、幛幅等用语的工具性参考书。
  • 你不可不知的人生忠告

    你不可不知的人生忠告

    本书运用大量经典、生动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条条人生忠告,内容涉及命运成败的忠告、品行修养的忠告、交际处世的忠告、家庭生活的忠告、调整心态的忠告等。
  • 与孩子分享人生的经验

    与孩子分享人生的经验

    父母应该帮孩子掌握人牛的经验,因为这足决定个人能甭成才的关键之一。人生的经验是从丰富的人生活动中感悟出来的人生智慧,是枉社会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哲理精华。对于孩了而言,他们因年纪小,生活阅历少,因而人生的经验是十分缺乏的。和孩子分享人生的经验,向孩了传授人生的智慧,不仪可以弥补孩子牛活阅历的不足,而且史可以为孩了未来的成才与成功奠定基础,为他们积累珍贵的人牛资本。
  • 人生要经得起平淡

    人生要经得起平淡

    有的人一生一帆风顺,有的人一生跌宕起伏,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不管人生处于何种境地,都不要放弃,不要抱怨,更不要嫉恨。不贪,不嗔,不求,就会知足。知足自然常乐,知足心就会变得安宁。用平淡心处世,生活怎能不恬静快乐呢?人生要经得起平淡,安于平淡是一种智慧,一种洒脱。全书共分为六辑,从体味幸福、感悟生命、修身养性等等各个方面,全面诠释人生。人生路上,我们马不停蹄地寻找幸福,暮然回首幸福就在身边,而这些完全被我们忽略了,我们需要停下来,体味这份幸福。我们一生追求的东西太多了,希望拥有更多。殊不知,有舍才有得,这是一种智慧,我们需要这份心境。
热门推荐
  • 探索大灾难未解之谜(视觉天下)

    探索大灾难未解之谜(视觉天下)

    《探索·发现》编委会编著的《探索大灾难未解之谜》讲述了:灾难!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触动了心灵这块人类共有的柔软之地。面对严重的自然灾难,地震、火山、海啸、飓风等,生命是何等的脆弱,而面对人为的灾难,空难、海难、疾病、爆炸、污染等,人们又是多么愧疚。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灾难更加猖獗?人类需要探索,更需要反思。《探索大灾难未解之谜》全面、翔实地纪录了危害人类生存的这些惊天灾难。
  • 混在京大的日子

    混在京大的日子

    本文低调奢华有内涵!简单的来说,就是逼要装的奢华,要有内涵!至于低调?那是什么,能吃吗?
  • 重生炮灰女要逆袭

    重生炮灰女要逆袭

    景妍不知道造了什么孽,碰上一白莲花,碰上就算了,害她家破人亡,挚友惨死。莫名重生,发现她原来是高高在上的公主,但她要做自己的女皇,誓要把那绿茶婊踩在脚下,活出自己的璀璨人生!还有那个突然冒出来的女配逆袭系统要干哈啊?
  • 玻璃娃娃的梦

    玻璃娃娃的梦

    她是一个普通却拥有一颗像玻璃般透明纯净的心灵的女孩,在她的世界只有单纯简单,原以为日子就会这么一直一直过下去不会有改变了然而,有一天命运的转轮带她到了另一个不同的国度,悄然降临的丘比特之箭把她平淡的生命点亮,可是,痛苦与泪水,误会与决裂也随之接踵而至,她能坚持最初的那份玻璃之心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吗?
  • 余生一梦

    余生一梦

    承认你是我余生的一场梦,但是请我让我永远地活在这梦里吧,这梦里有你。
  • 重生之名门千金归来

    重生之名门千金归来

    前世云锦棋逊一筹被云梦逼的连同自己珍重、敬重的、看重的全部坠落万丈悬崖。世人皆道云锦是飞上枝头变凤凰,却殊不知云锦本就是凤凰,又何来飞上枝头一说。旁支有豺狼虎豹,本家有野心勃勃,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曾经素不相识如今同握乾坤的伙伴,曾经各自为营如今为我所用的下属……我重生一世定夺回属于我的一切!定不叫这天下负我!良善、温婉的云锦再不复,这一世,又该如何活出不一样的精彩。总之这是一个步步生莲、步步惊心、步步为营最后步步为赢的故事。
  • 青衣玉佛

    青衣玉佛

    墨锦倾城染青衣,命里无时莫惦记。从20开始到60岁,苍茫40年,沉浮于蹉跎人生里,20岁的时候,我们个个生龙活虎、面如桃花,30岁的时候,我们每每望而却步、追求安逸,35岁的时候,我们日日面红耳赤、无精打采......为了诗和远方,我们有的选择固守阵地,有的选择毅然离开,社会变迁、滚滚向前,我们都想自命不凡一次,但谁能想到,大多数人发现在社会和现实面前,我们不名一文,我们的理想忘乎所以,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那句“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青衣在左,玉佛在右,辗转反侧、摇晃不已,或许感受过程的未可知才是我们闯荡社会的真谛,而最终我们会身处何方,都将随风而逝,无人愿意知晓。
  • 三国杀传奇之天梯复仇者

    三国杀传奇之天梯复仇者

    酷爱三国杀的他,意外来到一个三国的世界。三国的世界,无情的世界,唯有战斗,只有战斗,才能让他得到解放!一切精彩,尽在无限的战斗者。一切目标,只是为了复仇。
  • 慎大览

    慎大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格林童话全集1

    格林童话全集1

    《格林童话》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在国内,日本,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