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7400000030

第30章 传统诗歌语言的音乐美(8)

先平后仄的如《南乡子》:“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叶底纤纤抬素手。”(欧阳炯)“中”“红”平韵相押;“后”“豆”“手”仄韵相押。

先仄后平的如《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上片“水”“里”仄韵相押;“朝”“桥”平韵相押。下片“偃”、“晚”仄韵相押;“情”、“声”平韵相押。

平仄转换格中先平后仄的较少见,大多为先仄后平。还有整个上片押仄韵,整个下片押平韵的。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上片“半”“断”“乱”“满”,仄韵相押;下片“凭”“成”“生”,平韵相押。

平仄韵通叶格是指一首词平仄韵的转换,要求平声字与仄声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属词韵的同一韵部。最常见的词调是《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上片的“蝉”“年”,下片“前”“边”,都属下平声一先韵;上片的“片”下片的“见”都属去声十七霰韵;一先、十七霰都属词韵第七部。平仄韵通叶格就是同一词韵部的平声字与仄声字通叶。“叶”,押韵的意思,表示此处用韵跟起韵同属一部,不得换韵。

平仄韵错叶格与平仄韵转换格相似,都是一首词里面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但是错叶格要求平仄声交错着用。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这首词上片的“楼”“钩”“秋”平叶,下片的“断”“乱”仄叶,后面的“愁”“头”又是平韵与“楼”“钩”“秋”相叶。该调上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

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这首词上片的“声”“行”“生”,下片的“迎”“晴”平叶;上片的“马”“怕”仄叶,下片的“醒”“冷”,“处”、“去”仄叶。该调上片三平韵,错叶两仄韵,下片两平韵,错叶四仄韵。错落格有一特点,必须句句押韵,一首词里不能有不押韵句子。这种格式多为小令,也有少数中调。

除有的词牌要求句句押韵外,还有的词牌要求叠韵或叠句叠韵的。

二、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例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宛如一首七绝,只是第三句少一个字。再如《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冯延巳)四十二字,就是由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又如《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有人楼上愁……长亭连短亭”(仄平平仄平)(李白?),但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得不在第三字注为“可仄”。如果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萨蛮》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如:“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清·纳兰性德)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

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绿蓑衣”(平仄仄,仄平平)。

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东方欲晓”(平平仄仄),“怒发冲冠”(仄仄平平)。两个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我欲乘风归去”(仄仄平平仄仄);“红旗漫卷西风”(平平仄仄平平)。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前四字是律句,后七字是拗句;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前六字是拗句,后五字是律句。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

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而且往往是叠句,如“山下,山下”。又如“团扇,团扇。…弦管,弦管”(王建《调笑令》)。个别词牌也用“平平”的,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一字豆又称领字。它跟一字句的区别是不能自成一句,在词句中起语气停顿、呼领下文的作用。词里的不少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即一字豆领四字律句,如“望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不少的八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七,即一字豆领七字律句,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字便是一字豆。懂得一字豆,才能理解词的平仄或对仗。如懂得“望”字是一字豆,就理解“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也能理解“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个整齐的对仗。

所以王力说“从律句去了解词的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了。”(《诗词格律》)

词中律句的变通,多数与近体诗一样,但也还有一类特种律句。特种律句就是有别于近体诗的律句。近体诗的律句,节奏点在逢双的字上,逢单的字,平仄可以有条件地变通,而在不少词调中的律句,不仅逢双的字要平仄相间,逢单的字,平仄也有定则。这种特殊要求,各式律句中都有,但以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中最多。仄脚四字律句为“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而特种律句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后阕末句,依《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其实,前后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如梦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这些只是大致情况。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数词牌用一些拗句。而且是词谱规定的。亦有个别词人的个别词句出现全平全仄的,如史达祖的《寿楼春》第一句“裁春衫寻芳”,五字皆平;周邦彦《浣溪沙慢》的第一句“水竹旧院落”五字皆仄。特别是不少词调都有变体,同一词牌,平仄结构也会出现差异。现以人们比较熟悉的《水调歌头》为例。

关于《水调歌头》,《钦定词谱》列出八首调同体不同的词例。其中正体三首,变体五首。三首正体都是95字,但各句平仄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句子的字数也不一样,比如苏轼就与毛滂周紫芝不同。变体的连整篇的字数也不同,王之道97字,刘因96字,傅公谋则只有94字。下面列出这八位词人对这个词调下阕前三个三言句(换头三句)的平仄对比:

毛滂:朝元去,锵环佩,冷云衢。○○●/○○●/●○△

周紫芝:潮寂寞,浸孤垒,涨平川。○●●/●○●/●○△

苏轼: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贺铸: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

王之道:渡银汉,漙玉露,势如流。●○●/○●●/●○△

张孝祥: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刘因:平生事,千古意,两忘情。○○●/○●●/●○△

傅公谋:家童开门看,有谁来。○○○○●/●○△

其实,差异远不止这些。就是同一人填同一调,也不完全相同。如毛滂在另一首《水调歌头》中的换头三句就是:“○●●/○●●/●○○”(“双石健,含古色,照新堂”)。苏轼在另首同调中的三句,则是:“●○●/○●●/●●○”(“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三字句的律句形式是: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其他则属拗句。《水调歌头》这换头三句,最后一句是押韵句,一般不宜更变。前两句相对比较宽松,尤其是第一句,更宽一些,有的词家甚至处理成三平调。如黄庭坚的一首《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换头三句是“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的三句是“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总起来说,词的平仄比诗的平仄要复杂一些,但是也有其灵活性。一般说小令较严,中调词句的平仄稍有机动,长调机动的余地更多些。还有一点要注意,词不像近体体诗那样一定要讲粘对。

三、词的对仗

由于词的结构与律诗不同,律诗句式整齐,同类律诗除排律外,句数字数也相同;词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而且词调成百上千,各调之间句式字数都不相同。这样,词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也就自然有区别。律诗是必须有对仗的,对仗的位置也是固定的。词则不同,只有前后两句句式相同时,才有对仗的可能,因此无法规定统一位置,只能依调而定。还有,律诗是纳入科考之内的,有死规定,词不属科考内容,没有必须如何的规定,也是约定俗成。一般词谱多不标明是否对仗。有的标明对仗的要求,但也多用“以对偶为宜”“多用对偶”之类的字眼。

就比较常用的词调来看,使用对仗较多的词牌主要有以下一些:

《忆江南》第3、4句;《捣练子》开头两个三字句;《长相思》上下片前两个三字句;《浣溪沙》下片头两句;《鹧鸪天》第三、四句;《西江月》《南歌子》《鹊桥仙》《踏莎行》《破阵子》《苏幕遮》上下片的头两句;《满江红》上下两片的两对七字句。《沁园春》使用对仗的较多,而且多处对仗。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上阕之第二句与第三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四、五句与第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第八句与第九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下阕之第六、七句与第八、九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共用十二句组成四处对仗,其中两个带领字的为扇面对。但也不是所有的《沁园春》都如此。

概括地说,词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有哪些区别呢?

1.对仗的位置依词牌而定,在不同的词牌里,对仗位置不同。

2.只要连续两句字数相同,每句字数不拘多少均可以对仗。其中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虽然几乎没有,但常常是前面两个四字句与后面两个四字句相对,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四字句前面带有一个领字(第一句实际是五个字,只是首字不算在内罢了)。如:“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门户,车骑雍容。”(辛弃疾《沁园春》)

3.平仄可以相对,也可以不相对。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平仄相对;“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平仄相同。

4.可以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风又飘飘,雨又潇潇。”(蒋捷《一剪梅》)

总地说,词的对仗比律诗的对仗复杂,但机动性较大。一般讲,短的小令机动性小一些,中调大一些,长调更大一些。

如何把握这种机动性呢?我的看法是,凡是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地方,都有对仗的可能,是否对仗可以自由掌握,对于前人多用对仗的地方,尽可能也用对仗,但也不可勉强。重要的是看内容和表达的需要。用了对仗,如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尽能而用,如果所用对仗有碍于思想情感的表达,就舍弃对仗。

最后要说的是,上面所说的有关韵律的一些规定多是指正体,或者说多数如此,但许多词调也都还有变体。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等调,多数都用入声韵,但也有用平韵的,而且也不是无名小辈。前有车,后有辙,别人那么做,我们也可以跟着学。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还是应该以常体为好,按多数人的路子走。

由于词牌阵营特别庞大,即使是常用词牌也有几十个。不同词牌的字数、句数、阕数、句式、平仄、韵类乃至对仗都不尽相同,要都记住是很不容易的。最好是查看词谱,按谱填词。

关于绝句的几点浅见

一、绝句的特点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据现有资料看,绝句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玉台新咏》中。《玉台新咏》卷十中冠以“古绝句”名称的有四首,大概是汉朝无名氏的作品。都是五言四句的古诗。冠以“杂绝句”的有四首,也是五言四句体,作者是吴均。吴均(469~520年)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玉台新咏》的编者,历来认为是徐陵。徐陵(507~583)是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这说明当时已存在“绝句”这个名称。据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施蛰存说,吴均的四首本来被冠以“新绝句”,后来被作《玉台新咏考异》的纪容舒(纪晓岚的父亲)改为“杂绝句”。施蛰存认为把“新”改为“杂”是不对的,徐陵所以称吴均的绝句是新绝句,是因为吴均和徐陵是同时代人。《玉台新咏》里的新与古,指的是时代区别。

为什么把四句的短诗称为绝句、截句、断句或绝诗?

一种说法是: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表现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意思。一些较长的诗也是如此。如古诗《行行重行行》一共十六句,每四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人们在断句时,也就每四句为一段。所以叫“断句”。

另一种说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作诗有这样一种形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对句,一个人吟前四句,另一个人续后四句,叫作“连句”或“联句”。如果是一个人独吟四句而止,无人接续,就叫作“绝句”,也叫断句。“绝”“断”都是相对于“连”说的。

也有人认为“绝句”一词是由印度传入的。当时印度人为便于记忆宗教经文,把教义编成四句一组的韵文。这种四句一组的韵文的名称,其巴利语(古印度的一种语言)的发音,类似当时汉语“绝”,翻译者就把它译成“绝”,因而也把四句为一首的诗,称为“绝诗”。

唐代近体诗出现后,格律体的绝句盛行,其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之半而成,于是又叫“截句”。还有一种说法是,“截”“断”“绝”都有短的意思,所以把当时最短的诗称为“绝诗”。

就现今来说,一种观点认为绝句仅指格律体的五言四句体和七言四句体。另一种认为绝句包括格律体和非格律体,即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

从形式上看,绝句的特点就是短小。它只有四句,偶有六句的还被称为小律(符合格律的)。这个特点使得它成为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或者说,是最好写的,也是最不好写的诗体。

说它好写,是因为但凡有点文字功底的人,都能咏出几句来,因为绝句毕竟只有四句,如果包括古体,格律又相对自由。即使格律体的绝句,也不像律诗那样强调对偶。

说它最不好写,是因为绝句字不多,只有20或28字,可伸展的空间小,既要表情达意,又要叙事写景,很难恰到好处。古人就有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律诗的说法。

南宋杨万里:“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诚斋诗话》)

南宋严羽:“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沧浪诗话》)

同类推荐
  • 汁吃诗

    汁吃诗

    汁水四溢的高潮,吃喝畅快的江湖,诗句横飞的隐秘。以吃安身,以诗立命,写江湖饭局,品人生百味,这里有从饭桌上斜睨出去的真滋味。此书可以下酒。
  • 火如何灼痛它自己

    火如何灼痛它自己

    塞巴斯蒂安·荣格尔自创了一门专业,他复活了自然的戏剧与人类的本性。很少有作家到过地球上如此迥乎不同且求生艰难的角落。没有人提供过对于极端事件的更触目惊心的思考线索。从美国西部闷烧的雷电山火,加勒比海惊心动魄的鲸鱼捕捞,克什米尔危机四伏的旅行,到科索沃腐烂发臭的集体坟墓、塞拉利昂无情无义的钻石交易,再到阿富汗无止无休的炮火硝烟,《火如何灼痛它自己》一书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一些地方和局势中的细枝末节。
  • 批评的体温

    批评的体温

    正任何一种批评都代表着批评者的态度。《批评的体温》透出了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热情。该书是活跃于文坛的"80后"批评家杨荣昌的第一本文学评论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于《文艺争鸣》、《创作与评论》、《民族文学》等刊物上的40多篇评论,既有宏观的思潮扫描和整体性的作家研究,又有细致的文本解读。
  • 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

    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

    本书对中华学术做了系统的研究,对魏晋玄学做了宏观的考察与周全的论述,从文学研究中总结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同时为推动中国的学术文化作出努力。
  • 说一万句我爱你,不如好好在一起

    说一万句我爱你,不如好好在一起

    本书精选多篇关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情感美文结集,有磕磕绊绊的陪伴,有错过一生的遗憾,有幡然悔悟的悔恨,有初恋的美好情结,全书以不同的视角来呈现出各种爱情的模样。是一部用故事诠释关于爱情的心灵读物。
热门推荐
  • 仙侠之孟回三生

    仙侠之孟回三生

    萧溪白目光坚毅的对天立誓:哪怕我萧溪白三生遭受世人唾骂!也只盼你笑靥如花,世世安稳!
  • 北大清华学得到:学习强人与头脑强人

    北大清华学得到:学习强人与头脑强人

    在这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在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之外研修来自一流学府的成长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延伸,并将日趋融入主流教育。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科大、北外这几所京西毗邻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们,策划并执笔编撰了《北大清华学得到》这套青年素质教育读物。书中融会了他们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心得和工作经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这一称谓的崭新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参考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
  •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一1889),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28年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 顾太清词选

    顾太清词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弥天亓界

    弥天亓界

    什么?你是天才?就你这资质只能配做我的下人,什么,你很有钱?你所有的家产还比不了我的一双鞋。。。。。。
  • 倾城毒妃:压倒妖魅陛下

    倾城毒妃:压倒妖魅陛下

    一朝穿越,她忍了!三月之后,肚子大了,她认了!六月之后,生下一个蛋,她彻底凌乱了!可自从生下这个蛋之后,她就各种被掳劫,被毒害,被追杀,最后踏上了东躲西藏的不归路,她都躲到了自己的储存空间了,这些人这下不仅要蛋,要她的命,还要她的空间!是可忍孰不可忍!那就来一个毒一个,来两个毒一双!终于在某蛋破壳之日,那个撒种的生物出现了,竟然一脸嫌弃的盯着她:“你就是为本皇延续血脉的女人?”于是她终于怒了!就算是高傲不可一世的神龙,她也要将之毒成乖巧听话的小虫!锦的读者群凰倾天下【144431187】敲门砖任一角色。欢迎亲们加入,群内长期有活动送包月。
  • 水浒仙途

    水浒仙途

    穿越到北宋年间,成为武松,从此展开一面瑰丽的仙侠风景图。一百零八妖魔转世,大闹乾坤;真龙之气四分五裂,宋元争锋;显门隐门相继出世,操纵朝廷;儒道法佛兵墨阴阳,百家争鸣:镇守龙脉的道士,逃出控制的妖魔,守护国运的番僧,杀人无形的术士,下九流的门派,操纵机关兽的隐秘传人,扬帆入海的蒙元战舰……一个不一样的仙侠世界……水浒1号书友群:恰如猛虎卧荒丘,群号:77026185。
  • 寻味人生

    寻味人生

    清末,太平天国武安候-陈默战死,转世在2001年,重生到一个名叫曾成的汽车销售员身上。曾成凭借高超的武艺和针炙术,在现代混得如鱼得水。但随着曾成重生之谜的展开,曾成发现前世的因,在今世结成了果,一切具因为他离奇的身世!
  • 星甲机魂

    星甲机魂

    十年前的战役,展现在林皓面前的是全新的道路!不懈努力,只为那屹立月球的坚定信仰!机具与复仇之火,异地同灰域之殇!……披荆斩棘,顽强启航艰险亦不足惧,只为心中荣光——我等机师,身负机具之魂!—书友群【452764612】,欢迎大家加入~~
  • 未初

    未初

    听说鲛人之语到并肩不离不弃再多风雨何所畏惧愿此间山有木兮君有意昨夜星辰恰似你身无双翼却心有一点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