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究生德育理念
●合理配置研究生德育资源
●科学安排研究生德育过程
●完善研究生德育制度
●优化研究生德育环境
应该说,高校已经探索出一条德育建设体系,但这基本上是为本科生服务的,不适合研究生的特点,因此,针对研究生特点和德育绩效弱化的成因,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研究生德育的路子。根据前面的分析,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对工作绩效具有重要影响的是理念、资源、过程、制度和环境等五因素。在研究生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否具有自觉的绩效意识,德育资源能否合理配置,德育过程能否科学安排,德育制度建设能否完善,德育环境能否优化,将直接关乎研究生德育绩效的提升。因此,研究生德育要取得理想的绩效,必须在于这几方面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创新研究生德育理念
创新理念,是提升研究生德育绩效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研究生德育给人的印象是“虚”和“空”,缺乏高绩效,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前所述,就是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纳入视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科学发展观也为研究生德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我国研究生德育工作应创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体现研究生德育绩效。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央16号文件【2004】,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谓“以人为本”,简言之,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终目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质和基本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德育的根本。因此,研究生德育必须以人为本。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既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又为研究生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首先,以人为本,确立研究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研究生德育的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不仅把教育者作为德育的主体,更要把受教育者——研究生自身作为研究生德育的价值主体,确立研究生在研究生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教育者而言,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认清自己肩负的重任,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鼓励他们在德育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就受教育者——研究生而言,要更加注意研究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提升,反对在德育中把研究生简单地视为被改造、被“灌输”的对象,切实把研究生当成德育舞台上的主角。
其次,以人为本,强调教育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尊重,体现人性化,是研究生德育提高绩效的关键。高校实施研究生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必须从研究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必须一切为了研究生,为了一切研究生,为了研究生的一切;必须尊重、理解、宽容、相信、引导、鼓励、呵护研究生;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研究生。
再次,以人为本,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研究生德育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不断丰富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内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促进和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来落实。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注重发展个性,发掘创造潜质。要自觉地在推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使研究生德智体美得到和谐进步,使培养目标共性要求的实现与个性优化发展和谐统一。
2.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思想方法。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要凸显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法。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观点、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全面是指德育各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德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生德育,要求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审视研究生德育。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观点审视研究生德育。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多样性。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生德育,使研究生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途径、效果等各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从而不断地提升研究生德育绩效。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就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坚持全面育德,学校干部、教职员工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的思想,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育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一体化),全过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德育立体网络,充分发挥网络上的每个活动点,每个参与人和每个工作层面的育人功能,形成整体优化的育人格局;就是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研究生德育的强大合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审视研究生德育。坚持联系的观点,就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要树立统筹兼顾的观念。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协调,强调加强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协调发展,也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研究生德育绩效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提高研究生德育绩效,就是要遵循德育规律,正确协调好研究生德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意见》所强调的: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因此,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生德育,必须分析传统的研究生德育中存在着的诸如重专业学习、轻政治理论教育,重学习成绩、轻行为表现的种种弊端,统筹研究生德育各种因素。在其良性互动之中,提高研究生德育绩效。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审视研究生德育。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发展问题自然需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可持续性,是注重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研究生德育自身在现时代也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当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观念,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思想观念上、从方法手段与工作机制上、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以提高绩效为中心来开展我们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当前,我国处于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情况,研究生德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就要从绩效出发,帮助研究生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放与竞争、效益与效率、科技与人才、民主与法制等观念。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研究生消除理论上的不理解,观念上的不适应,心理上的不平衡。我们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如果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提高绩效上,并自始至终抓住提高绩效这个中心,那么,我们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将会提高到新的水平。
总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研究生德育理念,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也是不断开创研究生德育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广大德育工作者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生德育工作。要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研究生德育工作,用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方法,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培养目标相统一的完善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创新是关键。只有创新,才能解决新问题,才能增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合理配置研究生德育资源
如前所述,研究生德育是一项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作支撑。“德育资源是德育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德育资源,德育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德育是德育资源价值的肯定。”长期的德育实践告诉我们,在研究生德育工作和德育绩效之间,有一条难于逾越的“天堑”,要想到达高效德育的彼岸,“天堑”之上需要架起一座“大桥”,这座“大桥”就是“合理配置研究生德育资源”。
1.德育资源配置的地位和作用
管理学认为,绩效的高低取决于资源的配置状况。这同样适用于德育绩效。德育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德育资源的配置状况,怎样才能实现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成为德育活动的一个中心议题。为此,人们采用现代德育方法、德育技术、德育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资源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的,并以其效用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及要素。包括自然界的各种物质,生产力,资本(如货币)、机器、科学技术、教育、信息和时间等。而德育资源则是教育诸种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活动的过程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弄清并合理配置、使用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德育实践中的效用,将会极大地推动教育改革和德育工作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德育资源是指开展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由教育者、教育经费及设施,思想文化、知识信息、环境、时间等构成的综合性教育要素。高校德育资源十分丰富,其结构也呈多维性和多层次性。按德育资源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有形德育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环境、制度、党团组织及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和无形德育资源(管理、决策、教风、学风、校风、荣誉称号、时间等)两种;按照德育资源的内容,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三种。
德育资源具有教育、规范、指引、熏陶、矫正等特殊的功能。在经济领域,所谓合理配置资源,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按照价值规律、效用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来配置各种资源。而教育资源的配置,特别是德育资源的配置,虽然也是以效用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的。但是,由于教育,特别是德育因其对人的素质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始终把资源的社会效用最大化放在首位,也就是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出发点和归属。
如前所述,德育资源配置具有二重性,即合理配置和不合理配置,两种不同的配置方式,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当德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时,德育资源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较大合力,促进德育绩效提高,使德育健康快速发展;相反,当德育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时,德育资源各要素之间相互抵触,相互制约,步调不一,分解合力,降低德育绩效,使德育发展缓慢。德育资源配置是解决德育资源与德育绩效相互矛盾的方式和手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合理配置高校德育资源,就是实现其各资源要素之间的最优组合,使之功能效益最大化。研究生德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行为,主要包括德育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方面。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正确的计划、组织、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最优的组合,并在德育活动中有效的使用这些资源,使各种分散的资源通过合理的组合配置,产生大于这些资源原有力量总和的效能,达到增效的目的。其中,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人,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了主体,也就无所谓具体的德育;同时要投入充足的财力和物力,保证和促进德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但仅有人、财、物而无时间保证,提高德育绩效仍将成为一句空话。
2.研究生德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实现研究生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高度重视,合理配置德育政策资源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首先要合理配置德育政策资源,政府和学校应尽可能地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一是领导重视和支持为根本。德育工作的真正开展乃至见高绩效,非以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根本依托不可!而“重视”并不能单靠自觉性来实现,还必须借助于有关政策去推进。比如德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评价中的地位,以及由此派生的经费划拨机制,评先机制、人事任免机制、职称评定机制等配套政策的形成,必能对各级领导的管理行为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从而保证“德育为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