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绩效是指德育工作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施加影响,使其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素质方面有明显提高,这是德育绩效的显现,它具有现实性意义。也司称之为当前(近期或短期)绩效。其特点是见效快,针对性强。解决的问题具体。如组织一次精彩的形势报告、一次感人的参观访问、一次深入的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态度和行为出现明显的变化。同时,德育绩效也是潜在的,德育对象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吸收或部分吸收以后,在短期内尚未全部转化为外在表现,而需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转化、表现出来。即德育绩效不是立竿见影的,在学生阶段往往是以一种潜在状态存在,也可称之为长远(长期)绩效。其特点是持续、反复,在持续、反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累性的绩效。这是因为人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够完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多次反复,做大量艰苦工作才能见效。各级各类的学校德育绩效都具有这种长期性的特征。因此,德育绩效是一个过程,在实际F作中,我们要从近期绩效人手,从长期绩效着眼。
◆个体绩效与群体绩效
从德育对象范围来看,德育绩效有个体绩效与群体绩效之别。个体绩效是指德育投人在单个人身上发生作用后所取得的绩效。群体绩效则是指德育投入在一个集体中所取得的绩效,包括群体(组织)心理和全体(组织)行为,表现为:组织的效率、凝聚力、战斗力等。一般而言,一个集体中的个体绩效与群体绩效是相一致的。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个体绩效与群体绩效常常出现矛盾的一面,先进班级也有后进生,后进班级中也有先进典型。这就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以个体否定群体;另一种是以群体掩盖个体,既要鼓励先进,又要推动和帮助后进。
此外,根据德育绩效的定义,从德育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这个角度,可以把德育绩效分为三种:一是正绩效,即德育活动对德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起促进作用;二是零绩效,即德育活动对其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三是负绩效,即德育活动妨碍了德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起了消极有害的作用。必须指出,在德育绩效的一般语境中,通常是指其正绩效,不须加以特别说明。
三、关于“研究生德育绩效”
人类从事各种实践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绩效,或者希望它产生一定的绩效,研究生德育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个重要方面,也必然会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绩效,这种绩效,就是研究生德育绩效。研究生德育绩效,就是在一定研究生德育教育目标的指导下,研究生思想行为转变的实现程度(或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研究生德育经济投人状况、研究生德育组织行为和活动过程的安排等情况的综合反映。它是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德育目标对研究生施加影响后所产生的成绩和效果,是一种被人们所感觉所认识的客观实在,是研究生德育活动中德育工作对象个人思想品德陶冶转化成果收益与教育者在促使其转化过程中所耗费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比较。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结果能否或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特定的社会需要,是否给人们带来了实际绩效以及带来了多少实际绩效,这就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绩效问题。
1.与研究生德育绩效相关的几个概念
如前所述,绩效可以从效率、效果、效益、效能等几个层次
①以下内容参见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7~18去考察。这同样适用于研究生德育绩效。德育绩效和德育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德育绩效是德育的生命力所在。一切德育活动都在于追求绩效,都在于追求效率、效果、效益、效能的统一。离开了绩效,研究生德育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德育运作的客观规律。为了进一步阐释德育绩效的内涵,我们有必要把研究生德育绩效相关概念作一辨析。
研究生德育的绩效与其效率、效果、效益、效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相互又有区别,内涵不同,不能混淆。
◆不同于效率
研究生德育效率与经济学中所说的“效率”有所不同。它主要是指德育教育者在推进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的多少,它侧重强调的是一定时间内德育活动的“量”。而绩效是德育活动所产生的成绩和效果,它强调的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具有绩效的实践活动,其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是大于1的,效率小于1的实践活动不可能具有绩效。在通常情况下。德育活动的量大、效率高,其绩效就好。没有一定的工作效率,就没有绩效可言。但是,效率和绩效毕竟有不同质的规定性,工作量大不一定效果就好。如果投入很多,而产出很少,尽管其产出是有效结果,但是耗费太大,代价太高,其绩效可能是很低的。实践中时常遇见一些同志热衷于把活动次数、谈话人数、报告场数、报道篇数等作为德育工作成绩夸夸其谈,好像有了活动数量就有了活动质量和绩效。其实不然。因为形式主义的走过场之类。或对德育原则、内容把握得不准,方法运用不当的活动,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绩效,有时还可能产生不良绩效。德育活动要讲效率,但讲效率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绩效。由此可见,衡量绩效的尺度不仅仅是效率的高低,而关键是看促进正确德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良好的德育绩效是推进正确德育目标实现的高绩效。如果背离了德育目标,无论怎么干也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切实纠正和克服偏离德育目标和任务的行为,防止由此造成绩效弱化。①
◆不同于效果
效果泛指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效果不仅取决于实践活动的效率高低,也取决于实践活动的目标方向正确与否。
效果=目标X效率
其中,目标是个矢量,有性质符号。如方向不对,则效率越高,效果越坏,甚至是损失越大。只有在目标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对效果才有意义。研究生德育绩效当然包含了效果。但绩效却并不等同于效果。研究生德育的效果,就是研究生德育的客观效果;而德育绩效则是指教育活动的成绩和效果。效果反映的是教育活动的客观结果本身;绩效反映的则是教育活动过程及教育活动的效果满足人们的需要的肯定关系。当说德育的效果如何时,是在对德育的客观结果进行事实判断;当说德育的绩效如何时,是在对德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效果有好坏之分,绩效有高低之别。
◆不同于效益
效益是人们对活动结果进行描述时经常使用的概念,主要指活动所产出的积极、有益的效果及所达到的程度,也就是主体行为活动所追求的有益于现实预期目标的结果。研究生德育效益就是德育主体活动力求以一定的投入和消耗实现德育目标、有益于培养合格人才而取得的最佳效果。德育效益揭示了德育目标和效果之间,德育系统的生存、发展与整个教育大系统需要之间的本质联系。如果单纯就活动的结果而言,绩效与效益相近。但绩效的含义比效益更广,即绩效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那就是实践活动的手段对实践活动目的的实现所具有的效用问题,这是效益所不能涵盖的。
◆不同于效能
效能是指德育教育者实施德育的行为能力、工作状况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具体地说,是指德育所蕴涵的有利于教育对象、有利于社会的作用。它的发挥取决于德育主体的工作水平,例如,德育决策、制度、方法、措施的制定、贯彻、执行和运用如何,规定着效能发挥的高低。而绩效则是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指它实际产生的给社会带来的有效结果。也就是说,主体活动蕴涵着什么效能,才有可能产生什么绩效。比如,体育活动就不能或者说主要不是产生德育活动的绩效,因为体育活动与德育活动的效能不同。但是,这不等于说主体活动具备了某种效能,其活动就一定能产生相应的绩效。因为蕴藏着的功能与作用如不能通过实践活动得到切实发挥,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不言而喻,要提高德育绩效,就要使德育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不同于有效性
由于本文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高校(研究生)德育有效(实效)性的研究。这里还有必要对“绩效”与“有效性”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作一个区分。有效性指的是“特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所具有的相应特性。且这种特性又是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在与相应价值主体构成的价值关系,即相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恩格斯曾运用过“有效性”一词,他说:“至于我所强调的一般的策略,长期以来,我已经确信它的有效性:它从未丧失过这种有效性。”在这里,恩格斯也是将“有效性”严格作为事物在特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来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