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4800000051

第51章 论语通检(9)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11·23//

必不得已而去/12·7//

必不得已而去/12·7//

必也/12·14//

草上之风必偃/12·19//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12·20//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12·20//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12·20//

必也/13·3//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13·3//

言之必可行也/13·3//

必世而后仁/13·12//

言必信行必果/13·20//

必也/13·21//

有德者必有言/14·5//

有言者不必有德/14·5//

仁者必有勇/14·5//

有勇者不必仁/14·5//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14·13//

何必高宗/14·42//

必先利其器/15·1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2//

必察焉/15·28//

必察焉/15·28//

必失之/15·33//

后世必为子孙忧/16·1//

而必为之辞/16·1//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17·4//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17·20//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17·20//

何必去父母之邦/18·2//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19·4//

小人之过也必文/19·8//

必也/19·17//

未足与议也/4·9//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

仁者其言也讱/12·3//

其言也讱/12·3//

言之得无讱乎/12·3//

天禄永终/20·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7·32//

则有司存/8·5//

先有司/13·2//

谓之有司/20·9//

司马牛

司马牛问仁/12·3//

司马牛问君子/12·4//

司马牛忧曰/12·5//

尼(见“仲尼”)

使民以时/1·4//

民德归厚矣/1·8//

民免而无耻/2·3//

何为则民服/2·19//

举直措诸枉则民服/2·19//

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2·19//

使民敬忠以劝/2·20//

曰使民战栗/3·21//

其养民也惠/5·16//

其使民也义/5·16//

以临其民/6·2//

务民之义/6·22//

民鲜久矣/6·29//

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6·30//

民无得而称焉/8·1//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8·3//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8·3//

民可使由之/8·10//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8·19//

有民人焉/11·23//

可使足民/11·24//

使民如承大祭/12·2//

使民信之/12·7//

民无信不立/12·7//

子欲善而民善矣/12·19//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3·3//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13·4//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13·4//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13·4//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13·4//

善人教民七年/13·29//

以不教民战/13·30//

民到于今受其赐/14·18//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14·43//

斯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

/15·25//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15·33//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15·35//

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16·12//

民到于今称之/16·12//

古者民有三疾/17·15//

逸民/18·8//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19·10//

民散久矣/19·19//

举逸民/20·6//

天下之民归心焉/20·6//

所重民食丧祭/20·7//

公则民悦/20·8//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0·9//

汝弗能救欤/3·6//

弗如也/5·9//

吾与汝俱弗如也/5·9//

亦可以弗畔矣夫/6·27//

士不可以不弘毅8·8//

人能弘道/15·29//

非道弘人/15·29//

执德不弘19·2//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1·5//

出/3·24//

子出/4·15//

古者言之不出/4·22//

谁能出不由户/6·17//

出/7·15//

出辞气/8·5//

河不出图/9·9//

出则事公卿/9·16//

出/10·4//

必表而出/10·6//

祭肉不出三日/10·9//

出三日不食之矣//

杖者出/10·13//

斯出矣/10·13//

三子者出/11·24//

出门如见大宾/12·2//

樊迟出/13·4//

南宫适出/14·6//

使者出/14·26//

君子思不出其位/14·28//

逊以出之/15·18//

师冕出/15·42//

虎兕出于柙/16·1//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16·2//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6·2//

自诸侯出/16·2//

自大夫出/16·2//

将命者出户/17·19//

宰我出/17·20//

小德出入可也/19·11//

出纳之吝/20·9//

箕子为之奴/18·1//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4·6//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5·12//

吾亦欲无加诸人/5·12//

加我数年/7·17//

加朝服/10·20//

加之以师旅/11·24//

又何加焉/13·9//

又何加焉/13·9//

召门弟子曰/8·4//

君召使摈/10·3//

君命召/10·21//

召忽死之/14·17//

召/17·4//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17·4//

佛肸召/17·6//

汝为周南召南矣乎/17·9//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17·9//

礼射不主皮/3·16//

亦足以发/2·9//

不悱不发/7·8//

发愤忘食/7·19//

吾其被发左衽矣/14·18//

圣乎/6·30//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5//

夫子圣者欤/9·6//

固天纵之将圣/9·6//

圣人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7·26//

畏圣人之言/16·8//

侮圣人之言/16·8//

其惟圣人乎/19·12//

我对曰毋违/2·5//

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2·19//

对曰不能/3·6//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3·19//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3·21//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5·6//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5·9//

或对曰申枨/5·11//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6·3//

子路不对/7·19//

子路对曰有之/7·36//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11·6//

路率尔而对曰/11·24//

对曰方六七十/11·24//

对曰非曰能之/11·24//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僎/11·24//

有若对曰盍彻乎/12·9//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12·9//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12·11//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12·17//

孔子对曰苟子不欲/12·18//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12·19//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12·20//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13·5//

对曰有政/13·14//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13·15//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13·15//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14·14//

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14·26//

孔子对曰非敢为佞也/14·34//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15·1//

对曰然/15·3//

对曰未也/16·13//

对曰未也/16·13//

对曰未也/16·13//

子游对曰/17·3//

对曰未也/17·7//

对曰然/18·6//

对曰子夏曰/19·3//

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19·12//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6·14//

桓公杀公子纠/14·17//

桓公杀公子纠/14·18//

冉子为其母请粟6·4//

(又见“父母”)

幼而不逊悌/14·45//

长幼之节不废/18·7//

六画六画

夫子至于是邦也/1·9//

邦有道不废/5·2//

邦无道免于刑戮/5·2//

至于他邦/5·19//

至一邦/5·19//

宁武子邦有道则智/5·21//

邦无道则愚/5·21//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8·14//

邦有道/8·14//

邦无道/8·14//

问人于他邦/10·15//

唯求则非邦也欤/11·24//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1·24//

唯赤则非邦也欤/11·24//

在邦无怨/12·2//

在邦必闻/12·20//

在邦必达/12·20//

在邦必闻/12·20//

善人为邦百年/13·11//

一言而兴邦/13·15//

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13·15//

一言而丧邦/13·15//

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13·15//

邦有道/14·1//

邦无道/14·1//

邦有道/14·4//

邦无道/14·4//

虽蛮貊之邦行矣/15·6//

邦有道如矢/15·7//

邦无道如矢/15·7//

邦有道则仕/15·7//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15·7//

居是邦也/15·10//

颜渊问为邦/15·11//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16·1//

邦人称之曰君夫人/16·14//

称诸异邦曰寡小君/16·14//

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16·14//

怀其宝而迷其邦/17·1//

何必去父母之邦/18·2//

邦君

邦君树塞门/3·22//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3·22//

邦君之妻/16·14//

邦家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17·17//

夫子之得邦家者/19·25//

齐之以刑/2·3//

君子怀刑/4·11//

免于刑戮/5·2//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13·3//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3·3//

智者动/6·23//

动容貌/8·5//

非礼勿动/12·1//

动之不以礼/15·33//

而谋动干戈于封内/16·1//

动之斯和/19·25//

子围于匡/9·5//

匡人其如予何/9·5//

子围于匡/11·21//

一匡天下/14·18//

凶服者式之/10·27//

式负版者/10·27//

亦可以即戎/13·29//

子之迂也/13·3//

譬如平地/9·18//

其次避地/14·39//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19·22//

朽木不可雕也/5·10//

未可与权/9·29//

废中权/18·8//

谨权量/20·5//

执圭鞠躬如也/10·5//

南容三复白圭/11·5//

吉月必朝服而朝/10·6//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5·26//

可与共学/9·29//

老者安之/5·26//

窃比我于老彭/7·1//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

吾不如老农/13·4//

吾不如老圃/13·4//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14·12//

老而不死/14·45//

及其老也/16·7//

吾老矣/18·3//

君使臣/3·19//

臣事君/3·19//

君使臣以礼/3·19//

臣事君以忠/3·19//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8·20//

予有乱臣十人/8·20//

子路使门人为臣/9·12//

无臣而为有臣/9·12//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9·12//

可谓具臣矣/11·22//

君君臣臣/12·11//

臣不臣/12·11//

为臣不易/13·15//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4·19//

是社稷之臣也/16·1//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陪臣执国命/16·2//

君臣之礼如之何其废之也/18·7//

其不改父之臣/19·18//

帝臣不蔽/20·2//

(又见“大臣”)

六十而耳顺/2·4//

洋洋乎盈耳哉/8·15//

前言戏之耳/17·3//

亚板干适楚/18·9//

再思可矣/5·20//

再拜而送之/10·15//

西

(见“公西华”、“子西”)

陈力就列/16·1//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8·7//

三军可夺帅也/9·25//

匹夫不可夺志也/9·25//

夺伯氏骈邑三百/14·10//

恶紫之夺朱也/17·17//

天厌之天厌之/6·28//

学而不厌/7·2//

抑为之不厌/7·35//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0·8//

人不厌其言/14·14//

人不厌其笑/14·14//

人不厌其取/14·14//

父在观其志/1·10//

禄在其中矣/2·18//

祭鬼如鬼在/3·12//

祭神如神在/3·12//

父母在/4·19//

虽在缧绁之中/5·1//

子在陈曰/5·22//

则吾必在汶上矣/6·9//

在陋巷/6·11//

子在齐闻韶/7·14//

乐亦在其中矣/7·16//

文不在兹乎/9·5//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9·11//

子在川上曰/9·17//

其在宗庙朝廷/10·1//

君在/10·2//

有父兄在/11·20//

子曰有父兄在/11·20//

子在回何敢死/11·21//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2·2//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12·5//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12·20//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12·20//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12·20//

直在其中矣/13·18//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4·27//

在陈绝粮/15·2//

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15·6//

耕也馁在其中矣/15·32//

学也禄在其中矣/15·32//

某在斯某在斯/15·42//

且在封域之中矣/16·1//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16·1//

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16·2//

戒之在色/16·7//

戒之在斗/16·7//

戒之在得/16·7//

仁在其中矣/19·6//

在人/19·22//

天之历数在尔躬/20·1//

简在帝心/20·2//

万方有罪在朕躬/20·2//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20·4//

有朋自远方来/1·1//

未之有也/1·2//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5//

与朋友交而有信/1·6//

有所不行/1·11//

就有道而正焉/1·13//

有耻且格/2·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4//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7//

有事弟子服其劳/2·8//

有酒/2·8//

施于有政/2·21//

夷狄之有君/3·5//

管氏有三归/3·22//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3·22//

管氏亦有反坫/3·22//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者乎/4·6//

盖有之矣/4·6//

于从政乎何有/4·13//

游必有方/4·19//

德不孤必有邻/4·25//

邦有道不废/5·2//

子路有闻/5·14//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5·16//

陈文子有马十乘/5·19//

宁武子邦有道则智/5·21//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5·28//

有颜回者好学/6·3//

于从政乎何有/6·8//

于从政乎何有/6·8//

于从政乎何有/6·8//

如有复我者/6·9//

伯牛有恶疾/6·10//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6·14//

不有祝鮀之佞/6·16//

而有宋朝之美/6·16//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人焉/6·26//

何有于我哉/7·2//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7·9//

唯我与尔有是夫/7·10//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7·27//

亡而为有/7·27//

难乎有恒矣/7·27//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7·29//

苟有过人必知之/7·32//

则吾未之有得/7·34//

子曰有诸/7·36//

子路对曰有之/7·36//

曾子有疾/8·4//

曾子有疾/8·5//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5//

有若无/8·6//

天下有道则见/8·14//

邦有道/8·14//

舜禹有天下/8·18//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8·19//

焕乎其有文章/8·19//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8·20//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8·20//

有一妇人焉/8·20//

三分天下有其二/8·21//

吾有知乎哉/9·8//

有鄙夫来问于我/9·8//

如有所立/9·11//

无臣而为有臣/9·12//

有美玉于斯/9·13//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9·14//

何有于我哉/9·16//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9·21//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9·21//

夫何远之有/9·30//

足蹜蹜如有循/10·5//

享礼有容色/10·5//

斋必有明衣/10·7//

必有寝衣/10·6//

长一身有半/10·6//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10·28//

有颜回者好学/11·6//

有棺而无椁/11·7//

有恸乎/11·9//

言必有中/11·13//

有父兄在/11·20//

子曰有父兄在/11·20//

有民人焉/11·23//

有社稷焉/11·23//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11·24//

人皆有兄弟/12·5//

死生有命/12·5//

与人恭而有礼/12·5//

自古皆有死/12·7//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

舜有天下/12·22//

汤有天下/12·22//

先有司/13·2//

有是哉/13·3//

始有/13·8//

少有/13·8//

富有/13·8//

苟有用我者/13·10//

三年有成/13·10//

如有王者/13·12//

于从政乎何有/13·13//

冉有退朝/13·14//

对曰有政/13·14//

如有政/13·14//

有诸/13·15//

有诸/13·15//

吾党有直躬者/13·18//

行己有耻/13·20//

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南人有言曰/13·22//

邦有道/14·1//

邦有道/14·4//

有德者必有言/14·5//

有言者不必有德/14·5//

仁者必有勇/14·5//

有勇者不必仁/14·5//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14·6//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14·7//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7//

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14·38//

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14·41//

有心哉/14·41//

君子亦有穷乎/15·2//

邦有道如矢/15·7//

邦有道则仕/15·7//

有杀身以成仁/15·9//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2//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

/15·24//

如有所誉者/15·25//

其有所试矣/15·25//

有教无类/15·39//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16·1//

周任有言曰/16·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6·1//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16·2//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16·2//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

侍于君子有三愆/16·6//

君子有三戒/16·7//

君子有三畏/16·8//

君子有九思/16·10//

齐景公有马千驷/16·12//

子亦有异闻乎/16·13//

敏则有功/17·5//

有是言也/17·6//

古者民有三疾/17·15//

鲜有仁/17·16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7·20//

不有博弈者乎/17·21//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17·22//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2//

君子有恶乎/17·23//

有恶/17·23//

赐也亦有恶也/17·23//

殷有三人焉/18·1//

天下有道/18·6//

周有八士/18·11//

焉能为有/19·2//

同类推荐
  • 天下大道

    天下大道

    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老子对于这个逃世幽隐的思想该负多少责任?殊遽难下肯定之答复。被称为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其文学上之地位似不及“中国尼采”庄子,但是它蓄藏着更为精练的俏皮智慧之精髓。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本书上篇阐述了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毛泽东哲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下篇探寻了毛泽东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哲学意识的关系等。
  •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从老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老子看世界的眼光;从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庄子浪漫的人生态度。希望张莉、陆杰编写的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够让读者窥到实现这两方面愿望的路径,对道家智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希望它能成为一阵清风,为忙碌、紧张、疲惫的人送去些许清凉。
  • 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

    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

    本书主要论述了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的历史生成、中国第一个唯物史观思想的体系化、唯物史观与李达中国经济问题、唯物史观与李达社会主义理论等。
热门推荐
  • 良韵

    良韵

    他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汉朝的第一谋臣。无双的智计让他深得帝王的信任。在政权建立后,功成身退。他是一代枭雄,汉朝的建立者,虽无经天纬地之才,却有一双识人的慧眼,终成一代明君他是一代名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建立了无数战功,然而功高震主,最后却换来了一个兔死狗烹的结局。她是一缕魂魄,误打误撞回到两千年前,看尽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痛,看尽暴秦刑法的残酷,而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她却无能为力,那里生命真的如草芥,生命之轻就像羽毛。用2000年看尽的世间的沧海桑田。
  • 神魔变之妖皇崛起

    神魔变之妖皇崛起

    三界大乱,纷争不休,神族开始堕落之旅,魔王死而不灭,黑暗即将卷土重来,天神青王之子落难妖族,大战烟云即将开启,妖族势力正在面临一场重新洗牌!
  • 绝世女皇很邪魅

    绝世女皇很邪魅

    依雪,一个单纯可爱的女生。可却因一个个圈套被人害死,重生的她嗜血,冷酷,邪魅。现在的她是至高无上的女皇。她遇到了宫夜澈,他却放手了,被伤害过的她发誓不再相信爱情。悲痛离开之后,一位叫紫辰辄的男生似乎悄悄地打开了她的心房。在一次意外的相遇,误会被渐渐揭开,宫夜澈放下尊严,恳求她与他再次开始,但她身边早已换了一个护花使者。两个都深爱着她的他,她究竟会选择谁......
  • 道教之灵宝派后裔

    道教之灵宝派后裔

    中国道教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逐渐分化为五个派别。分别为:全真,茅山,灵宝,正一,净明。而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出生在九零年中国偏远地区的一个小山村,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了中国传承数千年的道教之灵宝派的后裔。将这些事情讲述出来,目的有两个。一是我不想让中国的道教传承中断,二是也算是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
  • 泪雨嫣然

    泪雨嫣然

    自古皆有真情在,人间正道正道么沧桑。挫折是泥泞,却带着神圣的考验,不管是时间,空间,再大的距离真正的感情怎么能被外物拆散,一次次的轮回,是次次重新开始的起点。
  • 乱世凤歌

    乱世凤歌

    她本倾城绝色,却为姐妹之情甘愿一世陋颜!为姐妹之情,她甘心将深情隐藏在心底,一路默默相随,只为他好!也为她好!只是,每当他想起她的时候,在她耳边数着她好的时候,她的心为何会疼痛难忍?原来,她还可以黯然神伤,在每次他心里有她的时候,去想象他那一夜的温柔!只因,那是支撑着她一路走下去的动力!*******皇后,多少绝色佳丽付之一切也要得到的梦想!皇后,多少名流富甲费尽心思也要将惜心栽培的女儿送入宫中,就算一生凄苦也要夺得的目标!可是,当她终于可以开始进入宫闱拼搏的时候,天不遂人愿,天下烽烟四起。她一生算计,算了别人,算了自己,最终,谁得了天下?谁又得到了他的心!
  • 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

    地球上最早记录真气运行之法的资料,居然是洪荒时期的大能创造的绝世功法,无意中获得其残页的平凡小子,机缘巧合之下竟获得了该功法的全本!是福缘?是天意?还是有人精心安排?PS:进来阅读的兄弟,请一定收藏,收藏很重要!本书诚征副版主,有意向的留言!刚建了一个群,喜欢的话就加吧!行铭小说群:216411601
  • 感动中学生的友情故事

    感动中学生的友情故事

    本书是一套中学生课外读物,收编了古今中外著名的诗歌、小说、历史故事等,共18册。
  • 杀手皇妃闹后宫

    杀手皇妃闹后宫

    她是二十一世纪身份神秘的杀手,明面儿上还有着一个财团继承人的身份。老爸为了让她定下性来替她定了一门亲事,却不知早已变卦企图谋害。一朝穿越,痴傻十几年的善良女子一夕间因祸得福,聪慧敏锐,气质高华,爱恨嗔痴,引人入胜。不愿自己的人生被人控制,费尽心思,终于解决了缠绕她许久的婚约风波,却又发现恢复单身的她更加抢手,上门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萧家大门的门槛。更让人头疼的是早已与她毫无瓜葛的前未婚夫也来凑热闹。她的真命天子究竟是温柔却冷漠的林家大少,还是慵懒邪佞的张家继承人,又或是性格火爆的五皇子?
  • 大唐棋客行

    大唐棋客行

    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