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89100000003

第3章 在佛相中照见自我

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恼和不安,于是,很多人开始寻仙问佛。那佛家的智慧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呢?是让人们远离尘世、身居深山吗?是让人们放弃现实生活吗?不是。

佛家讲究的是观照自我,是身在现实社会而超然于现实社会。让心灵找回本该属于它的归宿。

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开篇就谈到如何找回自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说,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观自在的“观”字很重要,修心关键在一“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回光返照,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要诀。

照即般若观照,见即亲自证知。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之用时,证知五蕴身心等一切诸相,无不是运动变化,幻生幻灭,其性本空。实相之体,犹如镜体;五蕴诸法,比喻尘垢;般若妙智,正像镜光;观照功夫,则如磨镜,镜体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擦磨,自然垢尽明生。

这里的“照见”如渡船,“五蕴”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盘彼岸。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便全部显现了。

苦厄即身心痛苦不安。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归根属于心,度心只有依靠深般若(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照见五蕴本空,心便得解脱自在。老百姓不明白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蕴的实质,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长劫沉沦于烦恼此岸。若能照见事事物物一切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种执着,不被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粗细烦恼所缠缚,从而解脱一切苦厄。

然而,在这个日益繁杂的社会中,如何才能看到内心的自我,不被外物所役使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在一个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现在他以卖拴狗的链子为生。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人们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手里是一个半导体,旁边有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古董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他1995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60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古董商端着那把壶,想以1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虽没卖壶,但古董商来的那天,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5万美元的价钱买下它,他有点想不通。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总是拥破门,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也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30万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邻居,拿起一把锤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老铁匠的内心随着茶壶的升值而波动不平起来了,生活中原本的宁静与安详被打破了。很显然,这突如其来的“好运”并没有给老人带来快乐,相反老人的内心却承受着煎熬。

在沉思之后,老人最终悟得了“虚空”的禅机。也是在老人举起锤头的那一刹那,他找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安详与宁静。

如果一个人执着于世间的金钱名利,以及种种事相,他的这种执着就是“着有”--执着于有。相反,如果一个人执着于出世间的清净,他的这种执着就是“着空”--执着于空。在大乘佛教看来,“着有”与“着空”,都属于“着相”,都属于障碍,都不符合生生不息的大智慧。

打破一切执着,证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才是真正的不执着。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灵动活泼。就像六祖慧能所说的那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意思是说,我们的自性,是没有污染的,即使有人想污染它,那也是污染不上的。我们的自性,是生生不息的,即使有人想停滞它,那也是徒劳用功的。只要我们领悟了我们的自性,契合了我们的自性,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合乎大道的人生,就是智慧解脱的人生。

赵州禅师曾经作过一首名为《鱼鼓颂》的诗偈,其偈中就暗藏了对虚空的认识: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这首《鱼鼓颂》是赵州禅师在回答众人提问后的即兴之作。偈中的“鱼鼓”是鱼形木鼓,寺院用以击之以诵经的法器。

他的这首偈可以这样理解:一切事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和合而成,“鱼鼓”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造化”更为精巧工致而已。“鱼鼓”有声,妙在内无。这个道理凡夫俗子是不明白的,因为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人生的方法与禅者有所差异,犹如音律中的宫商不尽相同一般。

赵州禅师借此偈喻指参禅悟道也应与鱼鼓一样,全然在“空”字之中:心中空明,禅境顿生。

唐代太守李翱听说药山禅师的大名,就想见一见他的庐山真面目。李翱四处寻访,跋山涉水,终于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了药山禅师。

李翱恭恭敬敬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没想到药山禅师眼睛都没有离开手中的经卷,对他总是不理不睬。

一向位高权重的李翱怎么能够忍受这种怠慢,于是打算拂袖而去:“见面不如闻名。”

这时药山禅师不紧不慢地开口了:“为什么你相信别人的传说而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李翱悚然回头,拜问:“请问什么是最根本的道理?”

药山禅师指一指天,再指一指地,然后问李翱:“明白了吗?”

李翱老实回答:“不明白。”

药山提示他:“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如今才明白,激动之下写道:“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药山禅师实际上是提示李翱,只要保持像白云一样自如自在的境界,何处不能自由,何处不是解脱?

如何观照自我?如何事事解脱,事事认真做?如何遇财不喜,遇祸不悲?释迦牟尼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也许对你有所启发。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同类推荐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本书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佛教的产:尘及在中尉的弘扬。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佛救,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人精深。
  • 印度智慧(引进版)

    印度智慧(引进版)

    本书绝非是对某事的定论,它只是为那些开始向印度学习的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可能的途径。因为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开始一种对知识和灵性的探求,提供了一些特例,通过它们,读者可以看到某种新事物,然后反观自我——新的神性形象,然后再回到自己对神的理解。尽管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卓有成效的对比,但我只是偶尔地在实际中进行除印度教以外的宗教传统对比,而其中大部分我用的对比来自《圣经》。当然,因为我是罗马天主教徒,以那种背景执笔写作,我所讲的任何事情可能在本质上都非常具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味道,但是如果这一点能被认可并牢记在心,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我们总要有个起点。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
  • 安然自在(星云日记一)

    安然自在(星云日记一)

    为学做人之道最大的障碍是固执、排斥,故学习初步就是要一入门,一切都要放在门外,如此才能过得安然自在!
热门推荐
  • 一颗耳钉的约定

    一颗耳钉的约定

    五年前她因为一些不得已的理由不得不离开。五年后他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说他不喜欢女人逼她回来!只是她的记忆不在,有的只是对他的爱一场由耳钉引发的恋爱,一个又一个的计谋不断展开!最后是她被他找回,还是她又离开?本文是一篇一分悬念二分小白三分虐心四分情深的文。讲述的是一个腹黑和一个扮猪吃老虎的小腹黑发生的故事!
  • 婚过来,婚过去

    婚过来,婚过去

    女金领与传媒大亨之战,祸及自身,殃及家人。斗公公、战小叔、败小姑,彪悍女勇闯豪门,收“夫”之路囧囧有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不散的光亮

    不散的光亮

    月色温柔,是太阳的延续,需无太阳般热烈,但有水一样韧性,无畏、勇敢、一往直前。本作品是一部网络连载长篇小说,以两个无家庭政治背景,土生本生长的女性郝晓月和一个从农村走出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牛雪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对她们爱情、家庭、工作、生活的细致描写,反映了女性干部艰辛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农村自然山水画卷。
  • 一纸烟梦

    一纸烟梦

    是梦是幻?少年离陌离奇流落玄天大陆,一介平凡之身,毫无天赋,他能否逆天改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武道巅峰呢?
  • 黄玫左侍郎传

    黄玫左侍郎传

    有些人,并不是怕死,而是不能死。他知道自己还有事情要做,还有人要照顾。对于不怕死的人来说,不能死,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折磨。
  • 灭世鼎

    灭世鼎

    我不喜欢多情,我喜欢专情,但为什么男人总是管不住自己?我不喜欢旗鼓相当,我喜欢办猪吃老虎,为什么来的不是猪就是龙?我不喜欢平淡,我喜欢高潮,我已经拼命努力了,请你也配合的用点力?
  • 晗,永不分离

    晗,永不分离

    那年那天,‘‘薇薰,你做我的女朋友好吗?’’“好啊!”像是期盼已久的问题直到她的出现,“伊薇薰!我永远也不想再看到你,我们分手了”“好啊,你为了她吗?分手就分手”我哭着在大街上,伊薇薰你好歹也是黑道女王啊!鹿晗!我爱你。薇薰对不起。我们结婚吧!伊薇薰,我恨你故事开始了
  • 王琦传

    王琦传

    事隔一个多世纪,南藏县贵族巴格第三次向涡阳县长索要被抢夺的金银财宝。涡阳县政府无力偿还,最后通牒已过。由于南藏县没涡阳县富裕。公开宣战南藏必战败。巴格就引进妖怪,对涡阳县境内暗中进行破坏,试图让涡阳县政府俯首还债。这时,从魔法学校毕业归来的王琦回到了涡阳,担任了机制联络部部长一职,组织了飞天扫帚机动队,责无旁贷地担任起了捉妖大任。
  • 侍乱君心

    侍乱君心

    为了寻找他,她毅然穿越至异世。相仿容貌,他却时而霸道、时而温柔,双重性格下,她依旧如飞蛾扑火献出自己的真心。可到头来,他却伤她至深。心死情灭,无边地狱,是他牵手与共,这下她绝不放手!
  • 如歌与知音

    如歌与知音

    清秀如莲,妖艳如彼岸花,清冷如妖,一身青衣,傲游天下。她犹如一个小精灵,冰冷无情,却炽热如火,两端矛盾,很久之后,世人才知道,原来她就是她,也不是她。倾尘如仙,笑颜如妖,温润如玉,嗜血如歌。他是帝九黎,一生只为了她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