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13800000013

第13章 名门贵胄,浊世翩翩(2)

自己欺骗自己要比别人欺骗自己难多了。李瑞清“好好先生”的个性难免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一般人到了他这样的地位往往把名看得比一切都重,而他却不惜损害自己的名誉,也要尽力帮助那些他眼里的“弱者”,这样的雅量确实很少有人能做到。

李瑞清在沪上卖画的第四年,即1915年,曾熙从老家湖南到杭州西湖游玩,顺道来看老朋友。清朝灭亡后,曾熙这个前清进士失去了用武之地,赋闲于家,生活状况也不是很好。李瑞清这几年通过卖字,生活越来越滋润,也想拉朋友一把,他不怕自己多一个强势的竞争对手,劝曾熙留下来做自己的同行。

于是,此后“南曾北李”双峰并峙,成就了上海书坛最辉煌的几年美好时光。所谓“南”“北”并非地域之分,而是魏碑南北宗之分。事实上,两人都是南北兼通,只不过李瑞清更擅长北碑,曾熙则在南宗方面独领风骚。为了避免和最好的朋友针锋相对,曾熙自此之后不再动北碑,而李瑞清则凡人求书近于南宗者,必让对方去找曾熙,说自己不如他。

曾熙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李瑞清让他先在自己家里住,到处为他做广告,亲自将曾熙捧成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曾熙成名后,李瑞清的生意却是冷淡了许多,一来曾熙的润格比较低,二来他的字相对李瑞清那手怪字更加平正华赡,更适合“寿序”、“墓志”之类的“大件”,因此“大生意”很多都跑曾熙那里去了。

李瑞清对此并不挂怀,他对曾熙始终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倒是曾熙自己非常不安,他知道李瑞清家累非常重,大大小小三四十口全靠他的一根笔养活,因此凡是有人找他题字的,他都告诉他们应该去找李瑞清,说对方的字写得比自己好;另外,曾熙收弟子的时候也常向执贽登门的人说:“清道人比我教得好,拜我不如拜他。”这也是张大千先后拜在曾、李二人门下的原因。

“南曾北李”的君子之交、雅量之交着实可以称为中国艺林的一段佳话。

至性人,非常道

李瑞清当了道人后,有一段时间穷得揭不开锅,更别提吃螃蟹了。当时上海文人雅集中有个“一元会”,每个人出一块份子钱聚餐,李瑞清常常窘迫得连这一块钱都拿不出来,于是喜欢开玩笑的朋友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调侃他:“白吃一元会,黑抹两鼻烟。道道非常道,天天小有天……”“小有天”是当时有名的馆子,李瑞清的弟子们为了让他解馋,隔三差五请他在这里吃饭。李瑞清难耐肚里的馋虫,但生性狷介的他又不愿意随便受人之惠,所以人家请他,他必酬以书画,就这样过了一段以书画换吃的风雅日子。

“道道非常道”则来自老子《道德经》开篇之“道可道,非常道”,这里巧妙地省去了一个字,用前两字“道道”指上菜,后三字“非常道”则将一个贪吃的酒肉道人形象勾勒出来,令人莞尔。

这件事虽然是朋友之间的插科打诨,但“非常道”三个字用来形容李瑞清,那真是恰当之至,道士要清心寡欲,他偏是头等老饕;道士要忘情江湖,他偏偏一往情深。

李瑞清向来以“孝友”着称,当年从翰林院告假回家探亲,一到家门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生性至孝的他当即从马车上摔下来,抢呼欲绝,哀毁过性,在父亲的极力劝说下才进食进水。早年母亲生病的时候,他就曾割股疗亲,后来父亲病重,他又两度割肉为其疗疾。割肉疗疾的陋俗始于先秦,始作俑者大概是那个把自己大腿肉割下来给晋文公吃的介子推,其后自唐宋始盛行千年不衰,连开风气之先的蔡元培先生都干过这等事,虽属封建愚昧,但是这种摧残身体的行为,即使大孝之人也很难做得出来。

李瑞清的婚姻非常不幸,早年随父仕宦湖南,受教于武陵人余祚馨。余老先生非常器重这个弟子,将自己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儿许配他为妻,没想到订婚后没多久余女就因急病去世。余老先生又将另一女儿六女余梅仙嫁给李瑞清,婚后夫妻琴瑟和谐,感情非常好。据李瑞清在亡妻墓志铭中所记,梅仙“痴憨如婴儿”,然而能明大义,不会像其他女人一样小肚鸡肠,自己有时生气训斥她,她也从来没有委屈抱怨的样子。梅仙很会讨大人欢心,曾经在瑞清母陈太夫人愁眉不展之际,女扮男装登堂拜母,引其欢笑。

梅仙痴憨,李瑞清亦痴憨,他高兴起来动辄就“跣足登床,作小儿舞”,两人同样天真无邪,可以说是情投意合。不幸的是,梅仙夫人嫁过来第三年就撒手西去,一说死于难产。而后,余公再接再厉,又以第七女嫁瑞清,然而不久也因病而卒。此后,李瑞清发誓不再娶,孤老终身。为纪念亡妻,他自号梅庵、梅痴,以志隐痛。

对于李瑞清这几段“传奇”的婚姻,江湖上一直有不少风言风语,郑逸梅《艺林散叶》记载清道人生来“天阉”,不能尽男女之事;高阳《梅丘生死摩耶梦——张大千传奇》还就此讲述了一个颇为曲折的故事。说是清道人有个庶母,年轻时乃绝色美人,年纪比他还小一两岁,清道人对她视如生母,非常孝顺。然而,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竟然造谣他与庶母有染,闹得他的一班好友都不敢登门。清道人知道这回事后,又羞又急,竟欲寻短见。后来他到上海的德国医院做体检,证明自己是根本不能人道的“天阉”,才消除了误会。清道人身材魁伟,又食量惊人,谁会想到他竟然有这方面的缺陷。高阳叹道:“恍然于他的两个太太何以早死?那时的闺秀,嫁了这样的夫婿,无复生趣,而又有苦难言,安得不抑郁以终!清道人自署‘玉梅花庵’,正就是暗示玉仙、梅仙‘盖棺犹是女儿身’,到死都是玉洁冰清、不可亵玩的两朵清冷梅花。”

其实清道人并非所谓的“天阉”,不过他后来的确因为意外失去了男性能力,但这已经是他发誓单身以后的事情了。据李瑞清的门人柳肇嘉《清道人传》,说李瑞清“捷南宫时,夜读中寒,遂致奄疾”,“南宫”指的是会试,该年李瑞清二十八岁,这也是他后来没有续弦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清道人是“天阉”,我相信以他的品行,还不至于连续“加害”恩师的三个女儿。有轻薄者将他的书画与无子并称为“三绝”,他也不嗔不怒,一笑了之。

一直到去世,清道人都未能忘怀他的妻子,五十岁前后,他写了一首悼亡诗《邓尉看梅悼逝》:

余生已如赘,蚤死宁非祥,睹此冰雪姿,起余卅载伤。花气淡如烟,恍惚见容光。夙申偕隐誓,今余同穴望。魂兮倘翩来,与子将翱翔。年衰怀转新,世乱悲弥长。亦知生有涯,念怀殊未央。

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清道人孑然一身,无妻妾之奉,却有家室之累,兄弟家人依附他、赖之为生的多达几十口人,这让他未敢轻言放松,必须每日泼墨挥毫以养众口。他对此没有任何的抱怨,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总是关怀备至,尤以李云麾《先从兄李瑞清行述初稿》中提到的“季”,也就是李瑞清的三弟瑞荃为甚。瑞荃在瑞清先父李必昌和先母陈太夫人生前很受其宠爱,父母去世后,李瑞清接过了照顾弟弟的担子,对瑞荃的疼爱不亚于先父,而远甚于自己。

大概由于从小被惯坏,瑞荃行事比较孟浪,经常在外面做下一些失德之事,却要李瑞清来替他收拾残局。李云麾劝堂哥要管教一下这个小弟,李瑞清却流着泪说:“我并非不懂得,只不过先父先母在世时从来没有打骂过他,我不忍让先父先母在天之灵伤心啊!”有一年瑞荃在南京,准备外出旅游,临行前先把程期船名告诉兄长。没想到几天后李瑞清看到报纸,有条轮船在江上遭遇火灾,船上乘客大多罹难,这条船正是瑞荃所乘坐的。李瑞清看到这个消息,当场晕厥,醒来后他立即租了一条小轮船连夜冒着风雨大浪驶到瑞荃失事之处,搜寻了许久,未见瑞荃的尸体,瑞清急得要跳江同殉,还好被人拉住。

所幸的是,李瑞清很快接到瑞荃还活着的电报,原来瑞荃在上船之前因为醉酒昏睡,醒来已经错过了开船的时间,塞翁失马,竟因此而逃过一劫。只是瑞荃没有想到,自己这一醉差点把老哥的命也搭上了。

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李瑞清始终萦之于怀的还有他的“故国”,民国创建后,他作书仍用甲子纪年,而不写民国若干年,又钤一印曰:“不知有汉。”与清道人同为遗老的陈三立在《清道人遗集》序言中谈到:“往者余与陈君仁先卜居邻道人,每乘月夕,相携立桥畔,观流水,话兴亡之陈迹,抚丧乱之频仍,悼人纪之坏散,落落吊影,仰天唏嘘。”

逝世前几日,李瑞清曾为友人画松一帧,题云:“我闻郑所翁,画兰不画土。哀哉孤臣心,脉脉向谁语。余亦寥落士,怀罪海滨处。写此老松枝,思之泪如雨。不能化龙飞,后凋何足数。”此乃李瑞清诗、书、画之绝笔。故国旧君,至死不忘,确实令人唏嘘。

当然,我们也无需苛责清道人,他的忠于清朝大概正如辜鸿铭所说:“我之忠于清室实非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1920年8月上旬,李瑞清应日本书画会之邀,临写了《嵩高灵庙碑》、《郑文公碑》、《石门铭》、《司马景和妻碑》四幅作品,日本朝野为之轰动,称其为“中国书法家五百年来第一人”。遗憾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这位日本人眼中的“五百年来第一人”就因中风去世,年仅五十四岁。胃中食物常满,心中挂念不空,这大概都是李瑞清短命的重要原因。

李瑞清去世后,其生前挚友曾熙被公推为其主丧,众人认为其一生事业功绩主要在南京,于是奉柩至南京安葬,卜葬于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旁。李瑞清后半生喜画梅,不仅源于对妻子的思念,也是借此表明自己像梅花一样坚贞,忠于前朝。因此,大家在他的墓旁种了很多梅花,并筑玉梅花庵以彰显其高洁品行。

对李瑞清一生,我想用其弟子张大千的一句联语来概括:言行立世则,道德为人师。

陈师曾档案名  号\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斋号槐堂生卒年\1876-1923籍  贯\江西义宁出生地\湖南凤凰家  世\出身于江西着名的文化世家义宁陈氏,祖父陈宝箴清末任湖南巡抚,以参与维新变法而出名;父亲陈三立为“维新四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领袖艺术领域\绘画、书法、篆刻、诗词代表作品\《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经典名言\旷观古今文人之画,其格局何等之谨严,意匠何等精密,下笔何等矜慎,立论何等幽微,学养何等深醇,岂粗心浮气轻妄之辈所能望其项背哉特殊嗜好\写悼亡诗评  价\“师曾在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梁启超)陈师曾:朽者不朽,贤人常贤

才华蓬勃,笔简意饶

陈师曾,名衡恪,以字行。说到陈师曾,恐怕现在的中国,非专业人士知道这个名字的人没有几个。相对来说,他的弟弟陈寅恪已经不再寂寞,名头越来越响,影响早已超出学术圈之外。其实,如果我们介绍陈师曾必须用上“陈寅恪的大哥”这样的字眼,无疑对他是十分不公平的。陈师曾领袖北京画坛,被梁启超称为现代美术界第一人的时候,他的弟弟陈寅恪还在国外读书,压根就没人知道。阮荣春、胡光华所编之《中华民国美术史》说道:“如果没有陈师曾,北京画坛或许将黯然无色。”

陈师曾出身于江西着名的文化世家义宁陈氏,其祖父陈宝箴曾于清末任湖南巡抚,以参与维新变法而出名;父亲陈三立,号散原,“维新四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领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师曾五岁丧母,由祖母抚养,祖父陈宝箴亲自教他读书。据袁思亮《陈师曾先生墓志铭》所述,师曾从小天资卓越,十岁就能作“擘窠书”,即大字书法,所写文章多有可观者,陈宝箴经常拿来向宾客炫耀,“宾客皆大惊,以为世乃有此奇童子也”。这里面固然不排除有些宾客刻意拍陈大人的马屁,但确实也从侧面说明了师曾的不凡之处。

陈师曾小时并未学过丹青,但他偶尔“涂抹赭墨”,即能“作云水烟峦状”,似乎是天生的画家。一次,师曾随祖母出游,看见盛开的荷花,非常喜爱,便用手指在轿上比画,回来后祖母给他纸笔,他竟能一五一十地将荷花的形态描摹出来。

除了祖父的教诲外,陈师曾的“家学渊源”还得力于另外一个家族,号称十三代诗书相传的南通名门范氏。范门中范肯堂与陈三立均为“同光体”诗派的领军人物,两人在诗坛可以说是双峰并峙。师曾十六岁入范氏门下,师从范肯堂之弟范仲霖习汉隶、魏碑,十九岁娶范肯堂之女范孝嫦为妻。正如吴湖帆和潘静淑一样,陈师曾与范孝嫦的结合也是一段“艺术婚姻”,范孝嫦虽然没有像潘静淑那样陪嫁来很多古董字画,但师曾却因此得到了岳父范肯堂毫无保留的真传,他集陈范两家之大成,在诗学造诣上已经笑傲同辈。文人画家讲究诗书画三绝,如果诗不行的话,画的品位肯定也不入流。

陈师曾早年曾经过着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生活,但也一度饱经忧患。戊戌政变发生后,陈宝箴、陈三立父子遭到了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虽然没有被推上断头台,但是想必那一段时间陈家上下一定是惶恐不安的。1900年,六十九岁的陈宝箴在老家猝然去世。据记载,此乃慈禧太后密旨赐自尽,祖父为了维新救国呕心沥血,却落得个如此惨痛的下场,这一定也让年方二十出头的青年陈师曾刻骨铭心。陈宝箴去世的次年,陈师曾带着年仅十三岁的六弟陈寅恪远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后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直到1910年才回国。

回国后,陈师曾先后在江苏南通师范学校、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教授博物学,1913年进京,任教育部编审。1916年陈师曾的事业开始以美术教育为主,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教师、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国立北平美专教授等职,他桃李盈门,李苦禅、刘开渠、王雪涛、俞剑华、苏吉亨、高希舜等均得以亲炙其教诲。

陈、范两家都秉承一种既恪守传统又开放务实的家风,这对于陈师曾的艺术道路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由于恪守传统,陈师曾在“全盘西化”的浪潮中,在传统价值受到急剧冲击的狂飙中,独擎大旗,针锋相对,成为扞卫文人画传统的中流砥柱。

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乃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言,纵观自古以来中国画坛之有大成者,他们的作为,无不体现了这一命题。然而,中国自唐宋以后思想越来越僵固,中国画亦盛极而衰,元明清一代不如一代,由“师造化”退化到一味的“师古人”,降至陈师曾所生活的清末民初,整个中国画坛唯知临摹与模仿古人遗迹,毫无想象力与创造力可言,描头画脚,死气沉沉。

清末民初,由于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大潮风起云涌,特别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改革的强音。康有为和他的弟子徐悲鸿属于变革派,师徒先后发表了《万木草堂论画·序》和《中国画改良论》,呼吁引入西方的活水来洗涤中国画的腐朽之躯;陈独秀、吕徵则属于激进的革命派,提出了“美术革命”的主张。

同类推荐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发明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发明家

    本书选取了世界上最卓越的20位发明家,介绍了他们的生命历程、主要发明、人生格言等知识,语言优美,图文并茂,知识性与可读性强。
  • 屠基达自传

    屠基达自传

    《屠基达自传》汇集了大量由屠基达本人亲自撰写的珍贵文稿,其中包括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资料、回忆、纪念文字等,内容丰富、精彩,情感真挚动人。从叙述的内容中,我们不但可以认识屠基达,认识中国的一位歼击机设计师,还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新中国航空工业艰难曲折、不断前进的发展历程。 这对我们今天从事和关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 蔡康永悬念

    蔡康永悬念

    这个男人,既不帅气,也不挺拔,完全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但是他硬生生地像朵鲜花似的从男人堆里脱颖而出,还成了娱乐圈“公认”的妇人之友。他究竟有何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他的节目,读他写的文字,和他站在一起?他会把自己的爱情坚持到底吗?他会一直这么招人喜欢吗?
  •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才子与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多见诸中国古代小说,寄托着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爱情乌托邦。两千年前的《诗经》,在开篇就为我们描述了男女相恋。中国古代最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莫过于那些才子佳人的相知与相守的感人轶事!其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坚守,陆游与唐婉的凄美,无不深深感动着一代代的人!古人读书的最好境遇或许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而茫茫凡尘能有一位红颜知己可谓人生之幸事!
  • 卡洛斯全传

    卡洛斯全传

    卡洛斯·斯利姆·埃卢,一位墨西哥的黎巴嫩移民后裔。人称墨西哥电信巨头的他,毕业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第一份工作是数学老师。截止到2010年,他名下各类企业的总市值达一千多亿美元,将近墨西哥股市总市值的一半,而他的财富总额相当于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的8%。他名下的企业几乎涉及墨西哥工商业各个领域,这使他成了所有墨西哥人都难以离开的无冕之王。
热门推荐
  • 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现在的孩子们似乎越来越难管教了。只要他们不那么叛逆,不那么难管,甚至不挑食、能按时完成作业,家长们就感觉心满意足了。培养一个行为合乎社会伦理,心理健康,有自我控制的精神和能力,为了确定的目标努力前行的孩子,似乎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要说给孩子讲些自己都觉得太老的“老道理”。这些道理在哈佛、耶鲁还是一片荒地的时候已经教育着中国人,这些道理不是让人如何成功,而是教育下一代如何在社会中长久地生活下去,对准的是经常出现在孩子身上的缺陷、毛病、弱点。在他们人生起航的时候,给他们讲讲老辈传下来的话,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 校霸狂

    校霸狂

    校霸狂所讲述的是学校霸王的争斗故事,进而引发了情与爱、事业的三大板块。故事主要涉及的主人公有甜美可爱的小兰、自以为是的莫十一、憨厚老实的大胖、飞扬跋扈的富二代阿东、和沉默寡言但充满报复的小北.故事围绕他们讲述初中、高中、大学到事业巅峰的完整故事。
  • 外挂人生

    外挂人生

    王小朗有一天突然被加了外挂的游戏附体了,生活不由她自主地改变了……且看拥有外挂的萌妹子,如何找到自己的幸福生活。
  • 王朝守护者

    王朝守护者

    进攻赢得胜利,防守赢得总冠军。科比和托尼这两个孩子可以做到一切。——禅师菲尔·杰克逊我们会夺得总冠军,我们会开创王朝,并且守护这个王朝!
  • 魔法的邂逅

    魔法的邂逅

    本书所讲的是一个人类世界的女孩七七,机缘碰巧在梦中遇到了神秘男子,神秘男子告诉七七,她是魔法界的公主殿下里奥奈,十六年前因为魔界动乱,为了保护公主的安全,国王无奈之下,将只好只有一岁大的里奥奈送往人界。七七无意之中竟发现好友夏天也是魔界的人。回到魔界后,里奥奈该如何面对不习惯的生活呢?国王的弟弟利曼特竟和自己争夺王位。“什么两人都喜欢我'!”某女惊讶的叫道。
  • 天刀魂帝

    天刀魂帝

    一世为人,只知埋头苦修,天才之名远扬,但到头终究一场空!再活一次,且看我如何搅动风云!!!
  • 悉昙字记

    悉昙字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蛮荒世界的新秩序

    蛮荒世界的新秩序

    我有一个梦想,便是为这个蛮荒世界建立一套新的秩序。你是条龙,你给我盘着。你是只虎,你给我卧着。
  • 刷个网游:误惹腹黑大神

    刷个网游:误惹腹黑大神

    她不就是玩了玩网游吗?不就是开了局邂逅模式吗?怎么被一只腹黑缠上了?对此,沈念念表示:大神,求放过!大神一副若有所思,可以考虑的样子。沈念念:大神我就知道你这样一表人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人是绝对不会为难我这种小女子的!不久后,沈念念就被吃干抹净了。(沈念念:……)
  •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作为华语广播电视的信息传递媒介,是受众直接感受的信息要素。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华语媒体,使用着各不相同的声音。一个媒体使用什么样的声音,看似是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包含了各种考虑。世界范围内各华语媒体所使用的语言,有更多语言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分析华语媒体使用的语言,不仅可以了解媒体语言本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还可以了解与媒体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本书就是力图通过观察和分析各种华语广播电视媒体及使用的语言,引发人们对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