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22700000036

第36章 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2)

因此,做父母的对于这种情况应当正确对待。首先,对孩子这种行为不要横加干涉,其实,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做家长的应当感到高兴,因为这既表明孩子有广泛的兴趣,也表明他乐于甚至善于自己动手做事。所以,对孩子收集的东西不要随意处置,相反,应同孩子一起珍惜它。

其次,因势利导,对于那些有害的"藏品",说服孩子放弃,对于无害的"藏品",可帮助孩子进行分类收藏。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爱整洁的习惯。

当然,集存多了也的确麻烦。可在与孩子商量的前提下,帮助他"吐故纳新",提高孩子收藏兴趣的品味,让他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温室里的幼苗

有无正确的儿童观,是能否正确实施家庭教育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要教育好子女,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原有的儿童观,摒弃旧式、错误的儿童观,树立起现代、正确的儿童观。那么,什么是现代、正确的儿童观呢?它是这样一种观念:孩子虽然是父母所生,是父母所养,但自离开母体之后,他从生理上就完全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心理上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人,因此孩子出生以后,就是一个独立于父母主观愿望之外并不以父母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客观存在。这个独立并处于发展中的孩子有他自己的需求、愿望、尊严和权利。父母应该了解、尊重并满足孩子的这种正当、合理的需求、愿望、尊严和权利。

常言道,"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因此;大多数父母都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视为自己的化身。至少,不少父母都不自觉地把孩子看作"我的孩子",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人。而社会也大多默认或支持这种观念。

某些西方国家的父母通常能把孩子视作独立的人,在孩子连话都不会说时就像对待大人一样和孩子谈话。他们通常也能把自己和孩子分开,孩子犯了错误就该让孩子承担,孩子取得成绩则向孩子祝贺。而我们却常常看见有的父母将孩子的过失或成绩,都一股脑儿地和自己混为一谈,孩子取得成绩时则说,"你给爸爸长脸了";孩子在外表现不佳时又说,"你可把我的脸给丢尽了"。

要培养自立自强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小把孩子视作一个独立的人,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对待孩子,和孩子进行充分的交谈,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鲁迅先生曾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先生的话正表达了上述这样二种现代儿童观:子女既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他从母体出来后,已与母体分开,成了人类中的一个独立的人。因为他还是我的孩子,作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义务,而这种教育主要是教他自立的能力,因为他不等同于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完全成为独立的人。

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曾把镜头对准了动物的母子关系。

母狮按照自然的法则对幼狮奉献关爱,但是对幼狮从不过分娇纵。幼狮刚蹒跚举步,母狮便让他体验生命里的第一步--迈向自立的大道。幼狮哭也好,长吁短叹也好,都无法消除饥饿,所以它必须鼓起勇气,迎接生存的考验。山路陡险,幼狮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间,可是它毫不气馁,执著地、拼命地爬起来,一步一步向前走,最终学会了生存。狮子的雄壮便是这样养成的。

其实,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孩子从小就有独立的愿望。两三岁的孩子常常会对母亲说:"我也能干"。上了学的孩子更常常希望有更多的独立做事的权利。

一个小学生在给妈妈的信中强烈地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妈妈,请把书包给我,我自己能背。尽管我的肩膀柔嫩,但应该担负起属于我的那份责任。妈妈,请撒开你的手,没有你护送,我同样能踏进学校的大门。我早已熟悉通往学校的那条小路,也会避让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不信,你悄悄随在我的身后,再送上一程,试一试,就会放心了。"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是生存的需要。动物要学会自己觅食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孩子要经历自己独自处事才能长大成人。虽然,在这些自立的活动中,没有父母面对面的教育,但此前父母对其进行的自主教育已经成为他心灵的坚强支撑。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吧,相信他们会经风雨、见世面,在独立自主中长大成人。

鼓励孩子去尝试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引导孩子发现自我,相信自我,对于孩子以后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父母喜欢做"搭救型"父母,他们常常介入到孩子的事情中,替孩子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们一次次把孩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时,表面上是在搭救,其实却在起相反的作用,使孩子永远不能自己解救自己。搭救者总是在为孩子解决问题,出主意,想办法,甚至代替执行。这样并不是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动手做事情的意义和乐趣,而是将其限制在某一个层面停滞不前,使他们失去获得必要经验的机会,也丧失了自强自立的信心。

美国的拿破仑·希尔写过一本名为《自信心》的书。当时,有一名因企业破产而绝望,准备投湖了却一生的企业家读了这本书后,去找希尔指点迷津。希尔将他带到一面大镜子前,指着镜子里的人对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使你东山再起。"听了这番话后,这位绝望的企业家猛醒,恢复了自信,重新获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身上的潜能往往大大超出自己的评估,重要的是充分认识、充分相信自己,永远对自己说:"我行!"

越是孩子未做过的事,就越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这是父母引导孩子发现自我的最好办法,也是父母发现孩子能力,客观评价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例如你要发一份特快专递,你就可以让孩子去代发,告诉他收件人的地址、邮编、姓名,同时提醒他,如果遇上什么问题,可以问邮局的工作人员。

孩子接触完全陌生的事物,对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都是绝好的机会,而且对于培养孩子的意志、耐力及向困难挑战的勇气也很有益。家长必须明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体验新事物,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必担心孩子没做过、不知该怎么做,从而不厌其烦地反复交待、悉心叮嘱。

比如,对一群从没有野炊经验的孩子,父母可以鼓励他们结伴去野炊。对孩子野炊的目的地,父母可以提供参考意见,提醒孩子应该带些什么以及注意安全,告诉孩子遇上困难时应该怎么办。具体的细节,详细的步骤,让孩子自己去探讨,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孩子会觉得新奇而刺激,虽然困难很多,但会满怀信心地向困难挑战,并体验战胜困难的喜悦。

现在不少父母对孩子总是不放心,认为孩子太小,不能单独行动。有的孩子都上小学五六年级了,父母还天天接送孩子上学。其实,让孩子独自行动--比如单独去不太远的亲戚家,独自去公园游玩等正是培养孩子的好办法。人们常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倘若总不让孩子自己出去见世面、经风雨,孩子怎能长大呢?

有一位明智的父亲是这样做的:孩子的班级组织全班同学去森林公园春游,他们家离森林公园有七八公里,父亲决定让孩子单独骑车去。他先告诉孩子详细的路线,又给孩子一张地图,对孩子鼓励一番就让孩子上路了。等孩子出门后,这位父亲也骑上自行车远远地跟在孩子后面,不让孩子发现。孩子骑岔了道他也不着急,看着孩子又是查地图又是问人,最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在节假日,不妨让孩子自己出去游玩,这可以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即使再胆怯的孩子,内心里也有着争强好胜的激情,只是看父母是否给他机会罢了。

风雨过后才见彩虹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存在"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的教育意识。孩子不经一事,就不会有新的见识。家长老是考虑到孩子没有经历过,因而经常不给孩子"第一次"的机会,这将严重影响孩子明天的生活。

作家毕淑敏曾经做过许多年医生,她的儿子也因此几乎没有去过医院。为了让孩子学会看病,有一次,在儿子感冒发烧的时候,她狠狠心,让儿子自己去医院看病。她在《教你生病》一文中,记述了当时的经过: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我说:"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他大吃一惊。"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打电话找你。""假如……你最终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就找我爸。"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爸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反正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到医院去看病?"虽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明。"正是,"我咬咬牙,生怕自己会改变注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在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叫你化验你就到化验室去,先划价,后交费。等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不要叫到你的名字没听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我内心里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我后悔、责怪自己,忍耐着时间慢悠悠地向前滑动。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立刻开了门,倚在门上。"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真是件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从毕淑敏的亲身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孩子是具备一定能力的,只不过家长很少给孩子体验的机会罢了。能力是在体验中积累起来的,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一个人才能够获得综合能力。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家长们能够大胆地放手,能够很好地去发现它,挖掘它,发挥它,您将惊奇地发现,原来孩子是很能干的。

父母对儿女的爱和严格要求是不矛盾的,你可以非常爱你的孩子,同时也可以严格要求你的孩子,只是教的方式、分寸如何掌握,就要靠父母的智慧了。

明智的父母,愿你能像毕淑敏那样,把对子女深沉的爱,融人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之中,让他们在严格要求中学会自立。

父母不必要"全程呵护"

现在许多身为人父、身为人母的"在职人员"越来越感觉到肩上的负担之沉重,他们慨叹:"我们为孩子操尽了心,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可是……"可是的后面当然隐藏着家长对孩子的不满和无奈。然而他们不知道,这些不满的根源就是他们"操尽心、做尽事"的结果。

中国家庭日常景象中这样的镜头比比皆是:孩子在三请四唤中总算钻出了被窝,接着就向自己的妈妈要袜子和衣服,妈妈一边忙着做早饭,一边还得为自己的孩子拿衣服。吃了早饭,妈妈又拿书包,又递水壶,外加左叮咛;右嘱咐把孩子送出了家门。晚上,孩子一进家门,父母又免不了端茶倒水,问长问短;吃了晚饭,孩子碗一推、嘴一抹,父母马上又让自己的孩子什么事都不要做,快去学习。

这种大包大揽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我们身边为数不少。其实,孩子对此并不领情。一个中学生通过给妈妈的一封信,表达了他要独立的愿望:

亲爱的妈妈:虽然,我和您朝夕相处,但是还有许多埋在心里的话想对您说。

妈妈,也许是因为您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的缘故吧,从幼儿园到初中,无论大事、小事都是您替我安排好了的,从来都是"你该怎么样",而不是我怎样想。

那天晚上,小姨心血来潮,突然问我:"孙勇你今后是学文还是学理?""这还用问?"您抢先答道:"当然是学文科!"如此之"当然"!我忍不住顶了一句:"我想念理科!"您一听,急得直摇头:"不行,不行,这怎么行?应该念文科!""可是,我喜欢理科呀!""喜欢?理科有什么用?只有学文科,才有前途,懂吧?不要任性,我们还不是为你好?我们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哩!"

妈妈呦妈妈,您这是世俗的偏见呀!我们的国家不仅需要文科人才,同样也需要理科人才,学文学理都一样有前途呀,妈妈!

妈妈,请听我说,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志趣。我想去闯一条自己的路,即使路上布满荆棘。妈妈,您能理解、支持我吗?

妈妈,我的好妈妈,请不要为我担忧,我会长大的,我已经长大了!

这些家长的初衷是:做父母的多为孩子做一件事,孩子就多一点时间投入学习,这些日常小事,他大一点自然会做。然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的"小皇帝"一个接一个新鲜出炉。一个个以自我为中心,或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自私、冷漠的孩子让无数父母在无奈间伤透了心。所以,看到下面这样的新闻你也就不会把他当作"新闻":某大学新学期新生报到,父母替孩子安置一切的同时,又替孩子洗衣服、洗袜子……

不可否认,父母对孩子大包大揽是出于家长的爱心,但这种大包大揽的方式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忽视,它将造成孩子过分依赖的消极个性品质。

以下事例都是过分依赖的表现,做父母的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能等闲视之。

喜欢寻求与成人驱体之间的接触,如总要母亲或其他成人抱着,坐在他们身上。若站立,则紧抱着成人不放,或紧紧地依偎在他们身旁,不愿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

有一个孩子,从小大便后都是保姆帮他擦屁股的,上小学后,他还没学会自己做这件事,估计他大便的时间到了,保姆就从家里赶到学校,有时他进厕所排完便,保姆还没到,他就提着裤子等保姆来帮他。

一个学生从小到大,日常生活都是母亲帮助他打理的,连每次系鞋带都离不开母亲,现在已是初二的大男孩了,竟然还要妈妈帮着系!

一个19岁的男孩,竟然还不会自己吃西瓜,要妈妈把西瓜籽一粒粒去掉他才会吃。他也不会吃鱼,从来都要帮他把鱼刺弄掉才会吃;如果是吃带鱼,他只吃中间两段,头尾从不碰。每次理发都要妈妈陪着去,因为他怕理发店多收他钱,而他又不会与人理论。

既然大包大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那做父母的是不是应该寻找一种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呢?

别当孩子的代言人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最大保护,就是让孩子用语言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类推荐
  • 好规矩胜过好爸爸

    好规矩胜过好爸爸

    自理能力、自信心理、坚强品质、骁勇精神,赋予孩子坚韧、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等性格特征,使孩子远离自私自利、柔弱脆弱、自暴自弃、沉默寡言、羞怯自卑、感情冷漠、害怕失败等消极个性品质,从此健康成长。
  • 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父母与孩子最有效的沟通。从父母的改变开始!放弃那些对孩子没有帮助的说话方式,不再对孩子大声嚎叫和训斥,恰当地运用沟通艺术。让亲子沟通变得更简单、更有效。
  • 星梦缘—一个家长的喜剧影视艺考忠告

    星梦缘—一个家长的喜剧影视艺考忠告

    每一个人都曾有过自已的梦想,人们常说:“人生如梦”,人生之梦。就是由千千万万个五彩缤纷的梦想组成的。人类不能没有梦想,任何一项伟大的成就,最初都曾缘于一个梦想。梦想伴随着人类的每一个进步,从神行太保到网络神话;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天……正是先辈们的梦想,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精彩。有梦想才有希望,才有未来,才有理想的实现!梦想是理想的翅膀,是“成功”派来的指路人,引领着我们不断创造辉煌。人的一生需要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没有梦想的青春是空白的青春,人生因梦想而更美丽,更快乐!
  • 智慧就在教养困境中

    智慧就在教养困境中

    权威专家点睛家教秘密,助力父母突破育儿困境,贴近生活的讲解,所有父母都要知道的家教铁律,父母的第一本智慧教养书,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在家庭教养中,父母应该掌握一些家教智慧,这些智慧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本书透过细致入微的剖析,带我们站在心灵的至高点,以全新的视角领悟家庭中孩子、父母以及家庭气息的微妙关系和智慧存在。当我们用更加智慧的眼光看孩子的言行时,我们将发现孩子身上那些被埋藏的潜质以及父母身上那些被忽略的痼疾。这是突破育儿困境,走向良性亲子关系的关口。
  • 情商决定孩子命运:提升宝宝EQ的300种亲子游戏

    情商决定孩子命运:提升宝宝EQ的300种亲子游戏

    本书分7大章,按照宝宝的年龄、以宝宝EQ发育规律为主要线索,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适合的亲子游戏和EQ小故事,并附有父母情商自测、0~6岁孩子情感发育对照表等,分阶段指导父母循序渐进地科学培养宝宝情商。
热门推荐
  • 少林英侠

    少林英侠

    妖狐历经5000年修炼,变化为人,藏在人群之中,少林仙僧与少林酒僧看出了它的原型,并与其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后来,有赵静、刘悔、张朝峰三人在少林寺学艺,妖狐绑架其师,三人为救出师傅,展开了一段传奇......’
  • 滚烫的青春之学姐驾到

    滚烫的青春之学姐驾到

    大二才女遇上呆萌学弟、暖心学长和青梅竹马,他们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冥王的极品帝妃

    冥王的极品帝妃

    她被亲妹妹谋害,不慎跌落悬崖,再次睁开眼已身在异世。靠着前身留下的记忆,她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乃是凤诀国的长公主。因为体内的火龙元神苏醒,招来了那个让她爱得不能自拔的男子!他一次又一次的帮她,从逃离皇宫至斩杀妖王到魔域寻宝,他始终不离不弃!可是当他遇到危险,她却帮不上忙,眼看着他的灵元被魔神一点一点吞并,她只能伏地痛哭!魔神借着他的身体百般折磨她,最后她生下了他的孩子,可是他却被永久封印在冰棺内!许多年后,孩子问她,他的父亲是谁,她却只能沉默!(她叫青鸢,他叫陌无极)
  • 洛兰记

    洛兰记

    乱世硝烟,有人死去,有人苟活,有人成就大业。人性的残酷,自私,血与泪;情义,爱恋,笑与泪,这就是人生。
  • 星石纪

    星石纪

    茫茫宇宙中,一颗裹着浓烈火光的彗星向着地球飞来。轰然坠落地球,地球迎来了进化的新纪元。星石纪!“都说乱世出英雄,没错就是我。”林霖。
  • 灵琊纪

    灵琊纪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别人没有的力量,或是力大无比,或是行如闪电……他们小隐于世,他们出没各个奇异地点,他们是国家的坚强后盾,他们撑起那,那只属于他们的天空……
  • 请不要让我对你的爱被时间淡忘

    请不要让我对你的爱被时间淡忘

    有人说爱情很渺小,渺小到它在时间机中是一个细小的零件!曾经在我身上发生这样一件事:前几天,我在宿舍和舍友在聊天。突然,一个和我平时关系不太好的女孩说:"雪妍,你写小说时间也不短了吧!怎么现在还不见你赚钱呢?你看我……"抱歉,这个事情一两句也说不完,至于这件事我是怎么回答的,我会在这本书中为大家细细道来。
  • 逾越之后我以为

    逾越之后我以为

    15岁,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三年,不够去爱一个人,更不够去恨一个人。我在人海中仰望星空,你在星空俯瞰人海,终是两条平行线。即使平行,也是在同一平面,起初不相知,最后不相遇,无力的谎言是谁的毁灭!我的误会,你的沉默,最后的心痛。我信自己,再也不会爱上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少年!
  • 医手遮天:通灵王妃

    医手遮天:通灵王妃

    我死后重生成为极品废物呵呵可笑。前世我会用思想控制植物还累医用毒都是高手,我制出的毒无人能解但除了我之外,这一世也同样。番外“主子魅影来报”话不多说“进”“主子鬼妃今夜要于哪狐狸同塌”只见哪名男子爆跳青筋怒想。“死狐狸你干睡本君的女人,来人把哪狐狸剥皮炖汤。”“剥谁的皮炖什么汤。”一名女子声音响起,手只抚摸着一只白狐。
  • 总裁追妻:老婆我们复婚吧

    总裁追妻:老婆我们复婚吧

    五年前的她视他如命,他为了他心爱的女人,残忍的要她打掉他们的孩子,最终,孩子没了,她的爱也没了;她带着他和她的离婚证以及那颗伤痕累累的心离开。五年后,她重回故土,只是她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傻女人了。再次见到他,她冷眼相待,于她而言,那个男人只不过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但是,谁能告诉她,这个对她狂追不舍的男人还是那个对她冷漠无情的人吗?【片段】某天两人谈论到复婚的话题。“想得美”“我确实很想,不过……”后面的话独孤寒澈没有说出来,只是眼神却愈加的深邃温柔。“想想就好了。”蓝依雪双手环胸,高傲如女王一般的说。本文男女身心干净,一对一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