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1800000035

第35章 心理(3)

《黄帝内经》很重视意志的作用,指出:“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中医著作所说的“志意”,大致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意志。《黄帝内经》认为意志可以驾驭人的精神、调和喜怒等情绪,还可以使人们能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黄帝内经》还倡导人们要理智行事,在《灵枢·本神》中对“智者养生”提出了精辟的论述。 杨上善在对《黄帝内经》的注释中说“智者观道,神清性明”;又说“顺理而动,其神必安”;这都是倡导在心理活动中注重理性。按照《黄帝内经》的上述思想,人们如果能够调动意志的力量,就可以强化对于精神、情绪的统摄作用,并可调节情绪;如果懂得理智行事、顺应客观规律,则可使人们达观地看待人生世事,使情感免受伤害,使心绪趋于平和。这些,对身心健康都颇为有益。意志坚强是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重大的挫折和打击。譬如下岗、失业,又譬如失恋。在重大的挫折和打击面前,需要调动意志的力量和理智的力量,度过现实的和心理的难关。 中医关于心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助于人们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意志力,懂得理智行事。 需要指出的是,大起大落的生活只是一部分人的人生际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平静、平淡是生活的基调。生活的平淡乏味也会滋生心理问题,譬如寂寞、消沉、厌倦。当然,人们可以设法调剂生活,让生活丰富多彩一些。 但是,毋庸讳言,由重复单调的工作和家务所构成的平淡无华的生活,仍然会是普通人生活的常态。 对于这样的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同样需要足够的意志力来驾驭,也同样需要理智地面对。许多普通人都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那正是平凡的人们对于生活的富于理性的感悟。

5. 身心有劳有逸,生活有规律

《黄帝内经》提倡“御神有时”、“勿伤于神”、“劳而不倦”、“起居有常”,这就是倡导人们要身心有劳有逸,过有规律的生活。身心有劳有逸,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劳逸结合。现代人在繁忙的工作中,往往忽视了休闲与放松。而在工作之余进行的休闲娱乐,又未必能真正有益于心神的颐养。譬如,长时间地看电视、上网,对身心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起居有常”,过有规律的生活,对于许多习惯于过夜生活或者熬夜上网的现代人来说, 也已是一个被淡忘的观念。所以,提倡“御神有时”、“勿伤于神”、“起居有常”,是很有现实章义的。

6. 人际关系良好

《黄帝内经》倡导人们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倡人们要“善附人”、“好利人”、“尊则谦谦”。 其中,“善附人”是指善于团结人;“好利人”是指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尊则谦谦”则是指地位尊贵但为人谦逊。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际关系对于心理的影响。现代心理研究也很重视人际关系对于心理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提倡建立“支持系统”。“支持系统”就是能够向遭遇负面生活事件的人提供经济、物质援助和精神慰藉的人群,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老乡,等。这些人群都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可以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心理的支撑和愉悦,因而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态。

7. 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自我调整,适应能力强《黄帝内经》倡导人们要善于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作出自我调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褒扬“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的品格气质,要求人们委婉地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人进行无谓的争斗,懂得适应时代的变化,懂得与时俱进。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更要求人们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 而许多心理问题的萌生,也是源于对社会变化不能适应。 因而,这一条心理健康标准对于现代人颇为重要。

8. 善于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

《黄帝内经》还倡导人们要善于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身,即“节阴阳”、“调刚柔”。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调节性格、陶冶气质,则有利于心理健康。

《黄帝内经》中所体现的上述这些心理健康标准,被后世医家所遵循,并应用到养生实践当中。

六、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详细论述了人的心理活动,是中医心理养生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指出,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心的主观活动具有主观性;人的言、行、表情等都是外在的客观活动具有客观性。 而心理活动与人的言、行、表情等外在的客观活动又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心理过程,包括感知、情绪、欲望、意志、思维等;第二,比较稳定地存在于某个人身上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能力等。 在中医心理学理论中,“神”是心理活动的总称;人的情绪、情感以及思维过程,被总结为“七情”;而人的心理特征,则按照品德、性格、气质等,划分为若干类型。 中医心理学还阐述了心理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如情感与欲望的关系等。 中医心理养生的理论与方法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就使得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都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讲究中节与和谐、注重道德修养、顺应客观规律、清静养神、形神兼养等。这些基本原则,都映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下面就是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

1. 中节与和谐

儒家的“中庸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影响,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中。《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可以看出,“中节”与“和”(和谐)是儒家所认为的世间万物乃至人的心理的最佳状态。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节与和谐就成为中医心理养生首要的原则,可以称为“中和之道”。 中医心理养生讲求“中节”,是适度、不过分也无不及的意思。 中节适度的原则,体现在心理养生的诸多方面。情绪、情感要讲究中节适度。喜怒哀乐本身都是人之常情,人在生活中,谁都会有喜怒哀乐,适度的喜怒哀乐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喜怒哀乐过分了,就会损伤身体。 又譬如七情中的“思”。 人活着就要有所思有所虑,如果没有思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吃饱饭就混天黑,那当然不行;但也不能思虑过度,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脾,进而还会累及其他脏腑。 现代医学临床研究也表明,持续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会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也会出现功能紊乱。所以,思虑要讲求中节,讲求适度。 贵在适可而止,劳而有度。 中节与和谐还体现出和谐心态的理念,倡导人们的心态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和谐。中医心理养生主张提高道德修养,这是与社会环境的和谐;而《黄帝内经》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就是讲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 品德修养

古人早已认识到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仁者寿”,认为仁义的品格有利于人的长寿。 儒家以“仁”为本,在养生方面同样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儒家学说对中医心理养生理论有重要影响。《黄帝内经》中论及道德修养在心理养生中的意义,倡导人们学习上古时代淳朴的道德风尚,“德全”之的能获得长寿。 历代许多医家都极为重视在道德修养中求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明代医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将“养德”与“养生”看得同样重要:“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指出:如果不注重修养德行,只求助于方药,是不可能延年益寿的。中医心理养生不仅把提高道德修养作为心理养生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把道德理念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中医心理养生学的体系中。例如,在个性气质方面,《黄帝内经》所褒扬的“善附人”、“好利人”、“尊则谦谦”的个性气质,就展现出道德的光芒,颇具道德评价的色彩。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3. 客观规律

顺从客观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是心理养生的重要原则。庖丁为国君杀牛,能游刃于骨节的空隙间;那把刀用了19年,屠宰了数千头牛,刀刃仍然像新制的一样锋利。 人的养生之道,就像庖丁手中的刀,要讲究顺乎自然,遵循客观规律。 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心理养生这一原则,有如下三层含义:

(1)顺应自然界的规律,顺应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懂得顺应自然界的规律,顺应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顺应自然的理念,集中体现在中医心理养生所提出的“顺时调神”的养生方法中。“顺时调神”是指顺应一年中的四季变化以及一日中的四时变化,在生活起居中调整自己的精神情志的心理养生方法,体现了顺应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念是一种独具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2)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人与社会的关系除了顺应自然之外,遵循客观规律还意味着心理活动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黄帝内经》褒扬的“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委婉地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人进行无谓的争斗,懂得适应时代的变化)的品格气质,就包含着对于社会变化的顺应和与时俱进的思想。

(3)要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心的主观活动,具有主观性。 同时,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客观的内在联系。换言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因而,中医心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要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例如,《黄帝内经》分析了人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欲望与情感的关系,等等。对于这些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性的认识,都在相关心理养生方法中得到了遵循和体现。

4. 讲究清静养神

关于清静养神,先要理解《黄帝内经》中有关清静的理念。《黄帝内经》所说的“清静”既是指一种稳定、安宁的良好心态,也指实现这种心态的方法,是要形成一种理想的“阴平阳秘”的动态的心理平衡。 清静养神是心理养生、防病的必要条件。 现代人生活在紧张而快节奏的氛围中,不可能像古代的养生家那样悠闲清静,那么,清静养神的养生原则与方法能够适用于现代人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中医的清静养神观念中,“清静”并非是绝对的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清静养神实际上是指心理上保持平衡,情绪保持稳定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并不要求绝对的静止。所以,清静养神与现代人的生活是可以相容的。清静养神的养生原则与方法不仅可以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容,而且对现代人颇有裨益。 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比如大学生找工作,白领没完没了地加班, 还有由于社会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在人群中产生的压抑感等,已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焦虑情绪。我们怎样才能将焦虑情绪等心理上的负性东西排解掉呢?怎么来调节自己的心态呢?中医学的经典理论、历代医家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养生保健的大前提,是使人的精神世界经常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 这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静养神可以有助于现代人排解焦虑情绪,因而应该引起现代人的关注。

5. 养神与养身相结合

中医心理养生并不是孤立地关注人的心理保健,而是主张.养神与养身相结合,主张通过养神达到养身。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与心理是一个统一体,即“形神合一”。 养神与养身相结合的养生原则,中医心理养生称之为“形神兼养”,这是与“形神合一”相一致的养生理念。金元时期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曾经提出:“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 意思是说,节制欲求、心神清静、劳逸结合可以使血气自然和谐,起到养气、养身的作用。 另一位金元四大家刘河间也认为;“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这都是在养神之中求取养身,在养生中强调心理养生的主导作用。“形神合一”、“形神相即”是中医的基本观点。在养生方面,中医将养神与养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仅主张通过养神以养形,而且还提倡“动形以怡神”,就是通过运动养生来促进心理养生。 常见的运动养生方法如气功、导引、舞蹈、散步等,都可通过形体运动而达到怡情畅神、增进心理健康的效果。 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就是一种养生导引术。

总之,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讲求中节和谐、注重品德修养、遵循客观规律、讲究清静养神和养神与养身相结合,共五个方面。这对我们的心理养生也是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七、四季调神,顺应自然

《黄帝内经》中介绍了一年当中的四个季节的养生方法。“四气调神”就是指要按照春夏秋冬的规律来调养。 这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春天是温,夏天是热,秋天是凉,冬天是寒,所以人也需要顺应天时变化来养生。顺应四季变化,在生活起居中注意调整自己的精神情志,这在中医心理养生中被称为“顺时调神”。

《黄帝内经》指出了一年四季的心理养生的规律:

1. 春季

春季的三个月是天地自然万物萌发的时节,此时人也会与天候相应而表现出勃勃生机;此时应保持心情愉快,可以清晨早起,散开头发,松衣宽带,使形体舒展,悠然漫步于庭院,让自己的情绪舒畅通达,不要自我压抑,以顺应春天的“生发”之势,这便是春天养“生”的规律。

2. 夏季

夏季的三个月,自然界万物生长繁茂,人也应该与之相应;此时养生,应清晨早起,不要因天气炎热而厌烦,以免心境焦躁不安而易动怒,要使精神饱满、情志充实而欢愉,保持对外界事物的浓厚兴趣,这样可以使人体气机宣畅,通泄自如,以顺应夏天的“成长”之势,这便是夏天养“长”的规律。

3. 秋季

秋季的三个月,为收获的季节;但此时天气渐凉而秋风劲急,地面万物开始凋零;此时养生应早卧早起,保持情志的安宁,使神气收敛,并适当锻炼,以免秋凉之气伤及肺气,以顺秋天的“收敛”之势,这便是秋天养“收”的规律。

4. 冬季

冬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藏的季节;天气严寒,人们不要轻易扰动体内阳气,应早睡晚起,待天亮有日光照耀时起床为好;应使情志保持沉静,处于藏而不露的状态,就好像有了私情而隐匿不宣、得到渴望的东西而珍藏起来一样,这样可使人体气机内守而不得外泄,以顺应冬季阳气“伏藏”之势,这便是冬天养“藏”的规律。

同类推荐
  • 关注孩子从心理开始

    关注孩子从心理开始

    本书所选择的心理学故事告诉读者:这些奇特的心理问题或生活现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是否能够得到有效预防?如何更好地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以及哪些原理或效应可以有效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全书内容包括:梦境成真之谜、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嗜酒如命为哪般等。
  • 糖尿病一本通

    糖尿病一本通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糖尿病防治的“256”新模式,对糖尿病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到预防和治疗都有详细的描述。
  • 病由心生(珍藏版)

    病由心生(珍藏版)

    本书介绍了《医学心理学》中心身疾病的关系和原理,还向我们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等,同时也介绍了临床心理学的一些常见心理障碍。还交给我们一些驾驭自己心灵,调控心灵的方法。
  • 新健康生活(上)

    新健康生活(上)

    本书内容包括:健康时尚精论、走出健康误区、健康温馨家园、养生保健经典、就医用药指南能内容。
  • 头痛眩晕对证自疗

    头痛眩晕对证自疗

    本书详细介绍了头痛、眩晕的中西医治疗思路、方法以及中医名家对于头痛、眩晕的证治心得和分型辨治医案。其中医案部分收集证型全面、治疗效果确实,体现了中医学对头痛、眩晕的临床治疗特色。本书适宜于中医临床专业人士、学生阅读,也可供患者及其家属参考。
热门推荐
  • 回忆中的城隅三秋

    回忆中的城隅三秋

    看着她好像哭了,顾以峰有点急了,连忙问:“丫头,你怎么哭了?”说完就伸出一只手来替她擦去了泪水。她这个时候也没有太在意他的动作,只是像一个迷了路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家长一样委屈的哭了一样,然后一边抽泣着一边对他说:“我...你刚刚不在,我迷路了...我有点害怕!”“对不起,我不知道你不太识路,不是故意的。”说完就把背在身后的手伸了出来,笑着对她说:“呐~送给你的!”周媛看着他手里的那朵白百合呆住了,没有说话,也没有任何动作。
  • 同桌75天

    同桌75天

    只对一个人暖暖哒,是暖男,对所有人暖暖哒,是中央空调。so,刚捡来这只是暖男还是中央空调呢??
  • 神魔战尊决

    神魔战尊决

    诸天万界,种族林立!一代逆天大帝重生于二十年后,得传承,修逆天功法,一路高歌!破开上古之谜,发现所在的世界仅仅是时间长河的沧海一粟!从此暴走于整个诸天万界!逆生死!掌轮回!为红颜与天下为敌,携兄弟征战诸天万界,成就神魔之名!
  • 亡灵三岁

    亡灵三岁

    混混陆一铭跟着一队人前去盗墓发财,可是谁曾想一夜之间所有人都死于非命。唯一幸存下来的陆一铭也因为这一夜改变了他的一生。
  • 封仙秘传

    封仙秘传

    封神之后三千年,诸天仙佛为独享仙界资源,协力布下封天大阵,截断天道生机。此后七百万年,下界再无一人飞升成仙。(删除了二十章,并将试炼最精彩的几章抹去了)
  • 浮生鬼语

    浮生鬼语

    天生便能够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有超乎常人想象的能力听起来好像很不错,也非常幸运。可是,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些传说中的可怖的,会伤害到你的令人恐惧的想要逃窜的东西,大抵就不认为多么神气了。“老实说你这种粗心的家伙,还能活这么长时间,真是个奇迹。”白则十分“同情”我。他是上古神兽白泽,据说是女娲娘娘座下的弟子。女娲娘娘怎么那么不开眼,会要他这个自恋、自负、自傲集于一身的家伙。“你的命是我给你的。”在他要拉着我一块死的时候说了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剧情是一个完整故事接着一个完整故事发生的,看似没有关联,实则息息相关。
  • 大明山海英雄

    大明山海英雄

    跟玄幻、穿越、修真没半点关系。向传统武侠小说致敬的作品。其实整个故事诠释了作者对英雄的理解。英雄不同于侠客,侠客必须有高强的武艺,但英雄则不一定,不会武功,甚至只是孩子,只要有那股子英雄气概,就可以成为英雄。侠客可以超凡脱俗,但英雄必须有担当,必须做事,为国为民!另外,英雄其实可以分两部分,英与雄,这是两种不同气质的人物,所以本故事也秉承着两位主角的线路。当然,英的故事居多,因为英比雄的精神世界要复杂许多!
  • 朋友--贾平凹写人散文选

    朋友--贾平凹写人散文选

    本书分亲人篇和朋友篇两部分,收录了作者《喝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相思》、《荒野地》、《哭三毛》等作品。
  • 剑帝魔血行

    剑帝魔血行

    人魔两界绵延不绝的数十万年征战,数不清的族群和部落陷入杀戮之中,无边无际的哭喊和吼叫回荡在太玄大世界。寒枫,人族大帝的后世,拥有传说中的帝兵,却流淌着魔族至纯的血液,寄居着魔族大圣的残魂。他,到底是人还是魔?这数十万年的杀戮是就此终止还是继续蔓延?太玄大世界的界壁又是否能够阻挡他的脚步?
  • 总裁的抢钱甜心

    总裁的抢钱甜心

    胡灵本想做个女英雄,结果成就了一场大乌龙!她本意是要找白蒙讨回孤儿院的土地,怎么最后反倒被他吃干抹尽了?哼!孤女不发威,当她是HelloKitty?等等,等等!你说什么?她的身世其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