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00400000004

第4章 儒学集大成者朱熹(3)

其《史说》更强调:“观史当如深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如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由此可见,吕学已严重脱离理学家的思想轨道,而与南宋时期倔起的永熹功利学派的思想主张相一致。故而吕祖谦虽为朱熹的学术好友,但他实际上并未少受朱熹的攻击和责难。

朱熹一直认为,历史书籍不值得学习和研究,阅读历史着作只是像看人打架,非但不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相反弄不好还会把人看坏了。

在他看来,陈亮、吕祖谦的学术之所以驳杂不纯,没有成?”纯儒,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书看得太多的缘故。为此,朱熹提出了“读书须是以经为本,而后谈史”的主张。据此可知朱熹与吕祖谦的学术异同。

至于陈亮,也算是朱熹的一个重要讲友。他曾和朱熹为了辩论王霸之学而有许多书信往来。作为浙学永康学派的创始人,陈亮的思想主旨是专务实学,以务实二字为学术的根本宗旨。因此之故,他极力反对空谈性命的理学,以为性命之学并不能解决当时南宋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其《送吴允成序》写道,自北宋理学家的性命道德之学兴,“而寻常烂熟无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间,以端悫静深为体,以徐行缓语为用,务为不可穷测以盖其所无,一艺一能皆以为不足自通于圣人之道也。于是天下之士始丧其所有,而不知适从矣。

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事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可见性命之学危害之深,误国之重。基于此,陈亮在与朱熹的反复辩论中,主要讨论的是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关于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

他们都肯定道的重要性,但其争论的焦点在于道能否离开人事、万物而独立存在。对此,朱熹持基本的肯定态度,以为从原本的意义上说,道是可以离开人事、万物而独立存在的形而上者。陈亮反对朱熹的这种神秘主义的解释,以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自然及人事的活动是宇宙间的实际内容,所以道只能存在于人事与万物之中,“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离开了人事万物便无所谓道。二是关于王霸、义利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以功利论是非,而主张将王道、义理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对此,陈亮并不是直接反对王道、义理与仁义,而是主张应该将正与霸、义与利结合与统一起来。王道仁义无非是爱人利物的救民之心,而仁义之心只能通过利民的实事实功表现出来,此?“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对于陈亮的这些见解,朱熹出于理学家的立场一直视为极为危险的言论,《朱子语类》载其语录说,陈亮的学术已传到“江西,浙人信得已多,家家谈王霸,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由此也可反证陈亮学说在当时的影响。

和陈亮的思想倾向比较一致的是叶适。作为永熹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叶适的思想主旨也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相反对。永熹事功学派的学统源远流长,它虽然昌盛于南宋前期,但其实际渊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北宋中期。当时有王开祖、项昌期、石林三人在永熹一带讲学授徒,开永熹学派之先声。至薛季宣的时候,永熹学派的规模大体形成,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薛季宣是永熹学派的真正开创者。薛季宣为学的基本特色如《宋元学案》卷五十二所说:“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落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盖亦鉴于一种闭目合眼,朦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因此,不论薛季宣的学术渊源从何而来,但其思想主旨与正统的理学传统已明显不同,则为无可疑的事实。继薛季宣而起并传其学的第一大是陈傅良。他格外重视事功,以为“所贵于儒者,谓其能通世务,以其所见之享功。”也正因为他对事功的重视,遂引起朱熹的极端不满。朱熹在《答胡季随(大时)》的一封信中抱怨道:

“君举(薛季宣)先末相识,近复得书,其徒亦有来此者,析其议论,多所未安。最是不务切己,恶行直道,尤为大害,不知讲论之间颇及此否?王氏(通)《中说》,最是渠辈所尊信,依仿以为眼目者,不知所论者云何。”据此不难看出陈傅良与朱熹的思想冲突。

陈傅良的学生很多,但真能发挥其学术,张扬其事功旗帜的还要首推叶适。叶适师承陈傅良、薛季宣,并在他们的基础上将永熹事功之学又向前推进。他一方面比较系统地清算了永熹学派所承袭的二程道学思想,另一方面又把永熹事功之学系统化,从而成为永熹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早年与朱熹的学术思想倾向有一点接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政治观点上的一致。但是到了晚年他对朱熹的学术思想则持相当严厉的批评态度,双方的分歧也日趋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于儒学的道统问题。道统说原本起自韩愈,但到朱熹又有新的发展,他们以儒学的直接传承者自居打击别人,抬高自己。

对此,叶适极为反感。他在写给他的学生吴辅明的一封信中说:“道学之名,起于近世儒者,真意曰,举天下之学皆不足以致其通;独我能致之,故云耳。”也就是说,儒学道统是理学家编造的一个学术谎言,如果圣人之道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神秘的代代相传,那么这种道于天下国家又有什么意义呢?叶适与朱熹思想分歧的第二点是关于道与物的关系问题。叶适认为,道不能离开物而单独存在,“物之所在,通则存焉”。这显然与朱熹的理气观有所不同。他们之间争论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义利的关系问题。叶适和陈亮一佯,坚决反对“高谈者远述性命,而以功利为可略”的主张。以为善为国者的起码要求必须是“务实而不务虚”,然而那些所谓的正统理学家则“以性为静,以物为欲,尊性而贱欲”,认为人欲是一种极为不洁的东西。

叶适认为,人的自然欲望是一种本然的东西,是一种无法掩饰的本能欲望,是情势之必然。故此,他主张顺其所欲而有适当的节制,而不能“教人抑情以徇伪”,人为地、不适当地克制人的合理欲望。统观永嘉、永康学派与“正统”理学家的思想分歧与争论,可知他们虽说与“正统”理学家意见不一致,但他们依然是在儒学的思想框架内进行思考,他们的思想资源依然是那些儒家经典。如果说他们不同于朱陆理学心学之争,那么只是因为他们是站在理学的外部去反对理学正统。

对于朱陆之争和朱熹与永嘉、永康学派的争论的不同性质,判断最清的莫如朱熹本人。他清醒地意识到,陆九渊的学术思想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只是受到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较深罢了,“禅学,后来学者摸索,一旦无可摸索怕会转去”。而像浙东永康、永嘉学派的功利思想则不然,一是功利之学“大不成学问”,一是“若功利,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因此,从这一点上看,朱熹反而将陆九渊视为同调。

关于陆九渊与朱熹的争论过程,前面已有大概的描述,现在所要讨论的是他们的分歧要点,并由此概见陆九渊的思想特征。

(五)关于“理”的分歧

原则上说,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然而从这个共识继续探讨,他们之间的分歧愈趋明显。陆九渊借助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自心而生发。其《杂说》篇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其《语录》卷三十四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显然陆九渊对“理”的理解与朱熹不同。也正是由这些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学术思想的一些基本方法的严重分歧,比如朱熹?穷理“(“道问学”),陆九渊说“明心”(“尊德性”)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愈迸,朱蕉说,“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是,而惟从事于覃思,是师心而自用也。”

由尊德性,必然强调“先立乎真大,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使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故此陆九渊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有鉴于此,陆九渊格外强调求放心、存心的功夫,而视格物穷理为支离破碎的为学手段。

(六)关于对“气”的不同理解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气”是一个和“理”相对待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一是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是指形成人物之别,贤、愚之殊的内在因素,即气质之性。而在陆九渊的思想体系里,虽然也大谈气质之性的问题,以为其人性论寻求客观根据。但是在他的概念中,“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它的哲学价值只是作为“心蔽”的外界原因之一而已。他说:“人亦有善有恶,天亦有善有恶(自注:日月蚀恶星之类),岂可以善皆归之天,恶皆归之人?”又说:“学者之病,随其气质千种万态,何可胜穷,至于各能自知有用力处,其致则一。”由此可见,陆九渊思想概念中的“气质”实是指人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状态。故而他和朱熹不同,他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最后归宿。在他看来,人的“心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资禀”,一是“渐习”。资禀源于先天,人共生于天地之间,无非同气,人气禀清浊不同,故有沉滞者,有轻扬者,有恣纵而不能自克者,有能自克而用功不深者等等不同状况。针对这种状况,陆九渊认为,学能变化气质,只要能“动皆听于义理”。

(七)关于对“心”的不同理解

在朱熹看来,所谓心,是人的知觉认识能力,是人的行为主宰;然而在陆九渊看来,心是人的伦理本能,是人的本质所在。他说:“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基于此,陆九渊反对朱熹关于人心与道心的区分,以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和状态,如果强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从理论上也很难说得通。

基于此,不难看出陆九渊的思想特征,主要是在与朱熹的思想冲突中来开展自己思想的论证。至于他的学说的积极意义,便是打破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上继孟子而建立心学的思想体系,从而称为宋明理学中心学的开创者。后经王阳明的迸一步发挥,终于使心学派别在宋明新儒学中独树一帜,与程朱理学长期对立。

同类推荐
  • 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概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研究性学习研究的运用、
  • 中国社会病

    中国社会病

    目睹中国之病现象,这是一部不遮家丑、真正关心百姓的书。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进步。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无小事,事事抓落实。一切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责任是安全的最好屏障,安全是员工的最大福利。安全第一,警钟长鸣。唯有立足岗位,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做到防微杜渐,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才能让平安、幸福、和谐永驻身边。
  •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是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在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的一门学科。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一些同学却视为畏途,兴趣淡漠,这使一些教师、家长乃至专家、学者大伤脑筋。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事物,只要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学习钻研的冲动,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中小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体会到蕴含于数学之中的奇趣和美妙。
  •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当代民生新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广受社会大众喜爱,也是目前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既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与传播平民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新闻媒介“新闻本位”、“受众本位”观念的革新与强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成为新闻媒介与社会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一种传播范式。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使民生新闻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的社会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
热门推荐
  • 快穿之炮灰也疯狂

    快穿之炮灰也疯狂

    一不小心死了,然后重生了,本以为能好好再活一世,可是怎么开启循环模式?
  • 网游之极度菜鸟

    网游之极度菜鸟

    当上天为你关上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一扇满。只要不言放弃,哪里都可以打出一片天地
  • 梅镇雪

    梅镇雪

    她,本是北京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公认的校花,却突然来到南方一个名不见经传且终年阴雨的小镇——梅镇里,寄住在姑姑家的她,会在原本平静的小镇高中里掀起怎样的波澜?又是怎样邂逅了看似古怪却拥有超能力的他?
  • ①号院:魅惑王子vs华丽公主

    ①号院:魅惑王子vs华丽公主

    (【院·街】姐妹文)绚烂夺目的皇城里,创造了一位比王子还要邪魅,比骑士还要帅气,比恶魔还要霸道的顶级皇子。当华丽公主出现的那一刻,温柔冷酷的殿下看上了她,一条宝石蓝碎金项链刻印着两人的未来。而此时,魅惑皇子却霸道的在她脚踝上深深的烙印下他的专属皇冠。未来,由抽签决定,切勿轻易调换。当命运之轮启动的那一刻,我的公主准备好了吗?
  • 替身太子妃

    替身太子妃

    身穿之后,长乐的目标就是嫁给村头的软柿子林秀才,可是万万没想到,她最后嫁给了当今太子,自己变成了软柿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灵妹妹的傻哥哥

    灵妹妹的傻哥哥

    “什么你要我一夜之间拿出两千万,否则就要和一个药罐子结婚?”灵雪儿,一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孤女。金东熙,一个又傻又弱的富家少爷。他和她是命中注定的欢喜冤家。他,真的是个笨蛋吗?而她,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 黑色石碑

    黑色石碑

    一张密宝图使苏明家破人亡,无尽的追杀,痛苦的折磨,一切消磨殆尽之时,于秘宝前苏明注视这黑色石碑,心叹天道不公,强敌环伺,被迫寻宝,许是天意,一切从异界开始,看苏明如何慢慢站起,回到原来的世界。苏明:上一世,逃亡一生,死伤者无数这一世容我回头,将前世之敌,一一屠戮======================================================做人可以低调,写书低调就是作死,谢了这么久我现在才懂得
  • 灵鸦武帝

    灵鸦武帝

    上古末年,仙人密谋,冥道之劫爆发,神武修士横空出世,奉仙人令旨建立六大仙国统治人界,而人界曾经的强者,灵武修士,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人淡忘。然而那些传承万年的灵武家族,野心勃勃的灵武宗派又怎么会甘愿沉沦,万年之后,当仙国腐朽,他们又会作何抉择?英雄悲歌,美人泪血。将军提剑,天子高卧。季如泷携带一篇神秘功法和国术巅峰的记忆,来到这样一个瑰丽的时代。(作者君声明:作者君是个谦虚的人,欢迎指导讨论)!!最重要要的一点,请给位看官能够动一动手指,点一下加入书架,真的,作者君感激不尽,您动一动手指,可能就会给作者君带来很大的改变!!
  • 傲星魂大界

    傲星魂大界

    上古世纪留存之遗祸,成就了一个个为了人类完好生存于星际的各系英雄。他们肩负着上古前人留下的使命,在新一代的星际中演绎着一段段精彩热血的传奇故事。傲视星魂,傲世星魂……
  • 割据

    割据

    人间浮沉百年,生死于天。耗尽血力,飞升否?割据一方,孰能一瞥那恢弘天道?泱泱宙宇,容我一身之地,可否成仙立命……自一人始,舍一人终,匆匆万年,你我揽手看穿,天道苍穹,一指比尽,誓把万物天地断然于掌!悠悠玄黄,自有我,有我一人,既有这熙熙攘攘,万里无疆!且看这碌碌一凡人,一窥天道,成仙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