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00400000005

第5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1)

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工作,积极从事讲学活动达四十年之久,即使在从政期间,也不曾间断教育活动。他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总结的教育经验,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宝库,许多方面在今天仍有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对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和建议

朱熹为了维持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认真总结了历代的统治经验,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体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认为国家必须明确办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领导者和实际教育攻作者必须明确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这是教育事业能否发展和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

朱熹认为办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应以“明人伦为本”,应教人以“德行道艺之实”。他反复指出:“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又说:“圣贤教人,只是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但是,“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唯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结果是:“至于后世,学校之设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虽以汉唐之盛,而无以仿佛乎三代之叔季”。在这里,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教育还不如夏商周三代的教育,显然是不科学的,但他指出学校以章句训诂为业,不明道德之归,忘本逐末,怀利去义,却触及到封建教育的弊端,对人们认识古代教育的演变不无裨益。

朱熹进一步指出,这种状况发展到宋代以来更为严重了。尽管宋代全国遍设学校,而入学者“不过以追时好,取世资为本,至于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则寂乎其未有闻也”。他分别具体分析了地方学校和中央官学的情况。福州本是兴学最盛的地区,但学校状况实在令人忧虑,“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作,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地方学校如此糟糕,中央官学尤其令人失望,“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事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隽于场屋者耳。士之有志于义理者,既无所求于学,其奔趋辐辏而来者,不过为解额之滥,舍选之私而已。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间相与言,亦未尝闻之以德行道艺之实,而月书季考者,又只以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这些批评是中肯而深刻的,切中当时学校教育的要害。

朱熹认为,要使学校教育符合国家“立学教人之本意”,必须认真加以整顿,正本革弊。首先要明确办学的目的,就是要继承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明义反本,以遵先王教学之遗意”。同时要改革教育内容,使其具有“道德政理之实”,以明“政事之本”、“道德之归”。

还要认真选择主管教育的官员和教师,“有道德之人,使为学官”,“访求名士以为表率。”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明于上,俗美于下,先王之道,得以复明于世,而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朱熹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感受中,深刻认识到国家培养人材的学校教育同选拔人材的科举制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的衰败同科举制度的流弊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他对当时学校教育的批评,总是和对科举制度的批评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

“及至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至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科举制度往往使“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沽、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他认为:“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词,但为科名爵禄之计”,而应当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所以,他认为科举制度非改革不可。改革科举制度首先当然要教育人们改变追名逐利的观念,考试制度本身也应作相应的改变。他具体提出了“罢诗赋”的主张,“所以必罢诗赋者,空有本非所以教人,不足以得士,而诗赋又宣言之尤者,其无益于设教取士,章章明矣”。朱熹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与改革建议,目的都是为了改变封建社会“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使培养人材和选拔人材的工作更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尽管他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不可能触及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本质,他的改革建议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和消除这些弊端,然而在这些批评和建议中,确实接触到许多有关教育的基本问题和某些发展规律。例如:教育要继承古代遗产和为现实服务的关系,他提出要“明义反本,以遵先王教学之遗意”,又要具有“道德政理之实”。又例如:办好教育不仅于当前有利,而且会影响长远的未来,即“教明于上,俗美于下,先王之道,得以复明于世,而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因此,教育建设和改革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再例如:培养人材和选拔任用人材的关系极为密切,考虑学校教育改革必须同时考虑选拔人材和任用人材制度的改革,要使两者之间常常出现的恶性循环变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科举制度“专以文词取士”,必然迫使学校教育“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科举制度以名利为诱饵,必然助长为学者“钓声名、干利禄”。此外,他从办学的目的任务、教育内容、教师队伍等方面对学校教育提出批评和建议,也是符合办教育的内在规律的。这些问题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内容的安排

朱熹依据古代教育经验,主张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他说:“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划分教育阶段的根据,不是人的尊卑贵贱,而是人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特别是思维发展水平。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阶段。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安排也应当有不同的重点。他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小学、大学的教育内容虽各有重点,但又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他说:“盖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弟诚敬之实。及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涵养践履之功也。及其十五成童,学于大学则其洒扫应对之间,礼乐射御之际,所以涵养践履之者,略已小成矣,于是不离乎此,而教之以格物以致其知焉”。所谓致知,就是“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及其至也。是必至于举天地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然后为知之至。而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至是而无所不尽其道焉。”朱熹认为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是一个完整教育过程中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这一认识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朱熹特别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应当抓早、抓紧、抓好。他把小学教育比喻成“打坯模”的阶段,“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但未有圣贤许多知见,及其长也,令入大学,使之格物致知,长许多知见”。打好做圣贤的坯模,至关重要,大学只须在此基础上加工,增长些知见,就可以成为圣贤了,“古者小学已自暗成了,到长来已自在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若坯模打坏了,就难以弥补了,“古人便都从小学中学了,所以大来都不费力。而今自小失了,要填补实是难”。因此,必须从小学抓起,“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他甚至认为“胎教”应当受到重视、积极提倡和推广,他说:“古者妇女妊子,寝不侧,坐下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当今,“优生优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古代教育家关于“胎教”的思想应当引起注意。

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应以“教事”为主,“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因此,内容要力求浅近、具体,教法要尽量生动、形象,“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眼前事或以洒扫、应对之类作段子亦可。”他专门为儿童教育编写了教材、读物,拟定了儿童教育的训练规程,如:《小学》,就是专门为儿童教育编写的。他把古代的童蒙读物加以选择、补充,加上古今圣贤名流的嘉言善行汇集成书,分为内篇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并用四言韵语写了《小学题辞》,指出:童蒙教材“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今颇搜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他又编定了《童蒙须知》,内有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六节,详细规定了伦理道德规范、行为细则、日常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礼节、读书写字的常规训练。其基本内容是从小灌输和训练封建伦理道德,但要求从小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等,不无可取之处。如:要求“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脱衣服,必整齐折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瀚。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又如:“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原所”。再如:“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写文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对儿童进行这样的教育和训练是必要的、有益的。

宋代以后,小学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并获得较大的发展,童蒙教材、儿童读物进一步增多和普及,这同朱熹的教育思想和活动有密切关系。

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要求在道德、学问和能力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和造诣,“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大学的基本任务是造就对国家有用的人材,“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事之理”。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各有侧重和特点,不可混淆或替代,“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忠、信、孝、弟之类,须于小学中出,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大抵大学一节一节恢廓展布将去,然必到于此而后进。既到而不进,固不可;未到而求进,亦不可”。

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又有内在联系,不可断然分割,“问:‘大学与小学不是截然为二,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穷其理以尽其事否?’

答:‘只是一个事。小学是学事亲、学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那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又说:“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而有高下、深浅、先后、缓急之殊,非若古今之辨、义利之分,判然如薰莸冰炭之相反而不可相入也。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后进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而不可哉?”朱熹把小学教育看作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又把大学教育看作是小学教育的完成。所以,他也十分重视大学教育,认为大学教育是直接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材的基地。

总之,朱熹把学校教育以年龄、心理特征为依据划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既肯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又肯定它们之间的联系;阐明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扩充、深化和完成;主张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都应受到重视,并力求使之协调发展。

这些思想反映了教育本身发展的某些客观规律。一般说来,我国古代比较重视为国家直接输送人材的大学教育,相对地忽视了小学教育。宋代以后,情况有很大变化,小学教育受到重视,并获得较广泛的发展。应当说与朱熹的思想和活动有密切关系。

(三)道德教育思想和经验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思想,适应宋代以来强化和调整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他说:“立学校以教其民,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弟忠信而无违也。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及家、自家及国而达之天下者,盖无二理。”又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将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得的知识、文化才能发挥作用,否则,缺乏道德修养而单纯追求知识,就会迷失方向。

朱熹所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他说:“三纲五常,礼之本也。”“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强化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宋代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宋代理学的基本出发点。范文澜曾说:“宋学的兴起,是由于安史之乱及五代的大乱,伦常败坏。宋学的目的是整顿伦常道德。”因此,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是程朱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色。

同类推荐
  • 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

    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

    必然的路,谓之道;当然的话,谓之理。走中国道路,说中国理念,有了“道理”。道理是伴随发展而来的。发展必有道理,大国发展有大道理。何谓中国发展大道理?一以贯之,半步风流。
  • 教师公文包-体育纵横

    教师公文包-体育纵横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把这种“转型”工作做好,我们配合当前的新课程策划、组织并编写了这套“教师必备知识丛书”。此套丛书的特点,一是“准”,它准确地体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准确地解读了新课程标准;二是“新”,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三是“实”,它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语言朴实,有很强的实用性。
  • 铃木镇一教育法

    铃木镇一教育法

    在本书中,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教授介绍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以及培养孩子能力的方法。铃木教授提出才能教育方法的前提,就是认为每个孩子生来都是有能力的。因此,孩子在任何学科上的迟钝和困难,都预示着周围环境、教育等方面存在缺陷。
  • 趣谈成语与文言

    趣谈成语与文言

    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搭建出一座座历史的桥梁。“爱鹤失众”、“班门弄斧”等成语故事让我们在笑前人的无知以及愚昧的同时也可反省自己,警惕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趣谈成语与文言》是从成千上万个成语中精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为我们在解说了成语的妙趣以及来历的同时也可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培育信息素养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培育信息素养

    作为现代人,信息素养是我们必须具备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素养,它又包含哪些部分呢,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正确的理解信息素养。
热门推荐
  • 道稗录

    道稗录

    自三元开道、四玄弘法,吾道遂昌。万载以来,螽斯绳绳,瓜瓞绵绵,无不深感先人之遗泽。然吾辈不肖,逐利蒙昧,以致亲疏不辨、远近不分,族人相见,昧同路人,数典每每忘祖之局面,殊为非正常之状况也。今不忍众生愚昧,故择奇人异事志之,以彰天道。若有偏颇之处,必为胡诌耳,不可信之。——刀笔小道
  • 云台录

    云台录

    这本推理政斗小说架空了西汉末年的历史,讲述了多位野心勃勃的人争夺皇位的故事,它嵌入了诗词和歌赋(包括了古体诗、骈文、绝句、律诗、宋词乃至十四行诗)。文风宛若一个遮着轻纱的裸女,既充满诱惑又有些朦胧。如果你想通过有限的剧情推测出谁最终获得了皇位,就来挑战《云台录》吧。
  • 风流才子戏佳人

    风流才子戏佳人

    《风流才子戏佳人》共分三部。第一部《一碗孟婆汤》,描写的是阿生求学时的如戏生活。张星帝主阿生,因未饮孟婆汤,但被迷魂汤气味所熏,被玉帝贬下凡间之后,导致求学成长过程中,迷失在爱的港湾的“稚嫩爱情”。第二部《独走奈何桥》,描写的是阿生任职时的如戏生活。阿生首先是投身于教育,后因业绩突出,飞黄腾达,位居吏官。其中穿插瑰丽绝奇的爱情故事,演绎的是一职场悲欢、尔虞我诈、德行天下的辛酸心路历程。第三部《得道乐逍遥》,描写的是阿生退休后的如戏生活。阿生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始终奉行众生灵平等友爱、和睦相处,终悟道修魂,逍遥烛年,后玉帝悔悟,邀至天庭,重掌帝业,兴乐一方。
  • 守卫地球

    守卫地球

    杨贵妃来到现代,发现喜欢的男人已经名草有主,她该何去何从?地球危在旦夕,世人茫然不知,且看主人公如何扭转乾坤,守卫地球!谁是他的敌人?谁是他的朋友?是谁要杀死地球?【每晚1点更新一章,大概5000字,保持存稿2万】
  • 太后要“出”墙

    太后要“出”墙

    被五岁小孩叫“母后”,那是晦气,穿越成一个十九岁的太后,那是霉气。天下初定,根基未稳,敌国进犯,边关不宁……这……这……好像跟她这个现代人没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吧,为什么她需要留在宫里劳心劳力受侮辱?姑娘她不干了,翘宫。她发誓,翘宫是故意,遇到那个在月下吹箫的神秘男子,不是本意。一不小心发展出感情不是本意,滚到床上更不本意。
  • 登峰造指

    登峰造指

    【品牌佳作,神话剧场】跨越无数个岁月,重返远古时代,见证人族事迹,那些仙人的事儿!
  • 鹿晗之人鱼的眼泪

    鹿晗之人鱼的眼泪

    “我只是化成人形的人鱼,为什么你们要这样对我。”--朴凝菲“暮,我对你,从来无怨无悔。”--郑秀晶“就算大雨冲垮整个世界,我也要找到你。”--鹿晗“朴小菲,我可是你哥,不许离开我。”--朴灿烈“姐姐,就算整个城市崩塌,我依然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朴娜霏“凝凝姐姐,他们都走了,没关系,悠悠来陪你”--朴悠霏
  • 碧眼金雕系列:恨海情天

    碧眼金雕系列:恨海情天

    本文由花雨授权传说一—大漠中有一座金鹏之城,白玉为墙金为顶,城中珠宝金银无数,城堡之项金鹏雄踞,嘴叼金鹏圣剑,城内还有蒙古先知博洛塔里遗下的无上秘典,载有终行之果,飞升成圣之法,身怀鹏城之钥——金戈王朝的美少年石砥中,在“飞鸟不来,鹅毛不浮”的弱水之滨,因缘巧得武林中人梦寐以求的秘笈《将军记事》,为解开鹏城之谜,他展开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奇幻冒险,并与天龙大帝之女东方萍,经历了悲欢离合的生命之旅传说——没有人能逃得过“幽灵大阵”,只要入了幽灵阵更无生还。幽灵大帝与儿子斧、剑、枪三种绝学,夺魂撮魄、鬼神莫测,霸道之极。恐怕天下只有天龙大帝的御剑神技可与之抗衡。传说——三十多年来,天山神鹰、仙女岛主、金羽庄镛。天下多少英雄豪杰毁在这情网之中。镜湖的水阴寒无比,任何人浸入到湖水必然尸骨无存。回天剑客石砥中的父亲寒心秀士聪明一世,但也逃不过天狗狂人的魔掌,面时雪夜狼阵千里追逐,西门熊父子和石砥中能逃脱狼噬的厄运吗?而埋伏在天龙谷里的陷阱也正期待着……
  • 孕养世界

    孕养世界

    为什么修仙一定要杀人夺宝?为什么练功不能和谐淡定?为什么成仙反不如当凡人时修养好?......应当有一类只重视自我挖掘理念的修仙体系,应当有一本除了前世二十三年所学之外没有其他外挂的修仙小说,应当有一个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孕养,创造一切的世界。所以,我来了!
  • 清穿之情深不悔

    清穿之情深不悔

    前世今生,缘起缘灭,皆有因果。今生我穿越而来,只为和你相遇。心之所悦所以情深不悔,不管遇到多少劫难,我皆爱你一生,不悔一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