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殿学士叶梦得,认为吕祉只会纸上谈兵,不是“驭将之才”。
起居舍人张焘,觉得吕祉资质平庸,谋略浅薄,用他节制淮西军必定出乱子。
跟张浚关系密切的参知政事张守,更是直言张浚:“不要轻易更改军队统帅,如果非要更改,必须找一个威望极高,又有驾驭军队能力,能让底下士兵心服口服的将帅,这才可行。”
尤其岳飞,就在淮西兵变前夕说过:“淮西军多是盗贼出身,发生变乱就在一瞬间,王德和郦琼素来不相上下,而且互不服气。这种安排必然导致二虎相争。吕祉虽然是位通才,可毕竟是位书生,不习军旅,恐怕难以服众。我觉得必须选择合适的大将,来安抚淮西军,不然,局势不可预测”
这些真知灼见,张浚都置若罔闻。他已经铁了心,要派吕祉去节制淮西军。
事实上,张守的意见,已经指出了事情的关键。刘光世的淮西军士兵,大都是盗贼出身,除了刘光世之外,谁的面子都不买。
放眼整个南宋,真正有能力驾驭这支淮西军的只有三人:南宋宰相张浚,岳家军统帅岳飞,吴家军统帅吴玠。
本来韩世忠可以算一个,可是韩、刘之间,曾经多次有过磨擦,这是淮西军将士都清楚的。
吴玠,已经领军占五军之一,而且独领西北军,镇守川陕。毕竟金国人一直贼心不死,对赵宋还虎视眈眈。吴玠兄弟,肯定是不能离开川陕的。
张浚身为宰相,自然不能亲自领军。又想将淮西军据为己有,只能派心腹替代。
本来,皇帝的决策是对的,岳飞最合适,又被张浚给搅局了。认为用岳飞实在太危险,所以也只能排除。
因此,皇帝再英名,也堪不住所仰仗的臣子搅局。
最后,张浚就只有用吕祉了。吕祉也是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已经来临。殊不知,他是跳进了火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淮西兵变的发生,在南宋政治史上影响极大,是南宋历史最重要的的大事之一。
相当于全国军队,至少十分之一以上的一支方面军,居然集体叛变,投降了敌人,影响之恶劣,可以想见。
八月八日,淮西兵变发生的当天,赵构就收到了消息。
当时郦琼裹挟这淮西军,还未到达伪齐。情急之下,赵构立即下诏赦免郦琼等人的罪状,郑重承诺只要郦琼等人回来,朝廷可以一切都不过问,同时保留他们原有的职位。
可是,愤怒的淮西军并没有理会赵构,仍旧干掉吕祉,投降伪齐去了。
淮西兵变给赵构的打击十分沉重,赵构心潮汹涌。那一刻,赵构遣退了所有的人,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上,若有所思。
赵构登上皇位,可能是历代皇帝中,代价最为惨重的一位。
靖康之难,恍如一夜之间,自己所有的亲人,全部沦为敌人的俘虏。有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有自己的结发妻子,有忽略自己的父皇,有把自己当做棋子的兄皇。其中的辛酸和悲苦,不是常人所能体会。
为帝十年,赵构始终处于强敌金国的追杀之中,多少惊涛骇浪,多少次命悬一线,甚至断子绝孙。
赵构虽然掌握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但经历的艰难险阻,也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亡国灭种之危,始终挥之不去。往事历历在目,实在是不堪回首。
可以说,金廷是赵构不共戴天的仇敌。
赵构为帝以来,虽几多坎坷,但始终没有忘记对金国的仇恨。多少次死里逃生,最后冒险下海,只为能一雪前耻,中兴大宋。
十年的苦心经营,朝廷终于有了四十余万大军,与宿敌金国的对抗之中,能够势均力敌,甚至偶占上风。但由于用人不当,四万多大军竟集体造反,投降敌人。赵构对于这些将领的翻脸无情,深感绝望和寒心。
淮西兵变,击溃了赵构心中的某种信念。他知道自己不善于驭将,这是可以肯定的事实,不然怎么会发生淮西兵变?
他知道自己若是一意孤行,那将来的赵宋王朝,很有可能就是曾经的后周王朝。那他赵构,就成了赵宋王朝的千古罪人。
从这一刻起,他必须用心经营,自己一手缔造的王朝,以便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来对付这些心怀叵测的武将,维护赵宋王朝的安全和顺利传承。
大凡在历史上,留下雄才大略名声的君主,大都都是疯狂的人,善于赌博,而且屡屡赌赢。
赵构不敢疯狂,他是赵宋皇族最后的希望,不敢拿祖宗的百年基业来赌博。一旦赌输,赵宋王朝就是万劫不复。
因此,赵构处事谨慎,没有绝对把握,绝不轻易出手,这样难免丧失机遇。
不管怎样,淮西兵变是赵构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那个曾经豪情万丈的年轻君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老成世故、心机深沉的帝王。
这次的兵变的代价实在过于惨重,对于这次兵变的罪魁祸首张浚,朝廷百官群起而攻之。赵构对张浚的行为也极为恼怒,若不是张浚你处置不当,一意孤行要替换刘光世,能出这么大的事吗?
张浚也十分惶恐,赶紧上奏折辞职。
对于张浚的辞职,赵构安慰到:“不过是失去几万人而已,影响不了国家安危,如同两军对阵,出现伤亡这是难免的。你不要有心理负担,应当安抚人心,激励军队士气,以图后事。”张浚十分感动,丝毫没有想到,皇上竟然,还对自己这么体恤与鼓励。
其实,赵构对他,是采取了先“和谐”再说的办法。
对于这位南宋最坚定的主战派,赵构是打心底里喜欢他的。一直坚信,张浚就是那个,上天赐予自己的中兴名臣。自己将在他的辅佐下,定然能够打败金人,恢复失地。因此,张浚年纪轻轻就能身居高位,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然而,张浚的所作所为,前后两次,让赵构深深地失望。
富平之战,北宋遗留下来,最后的尖锐部队陕西军,一战尽殁,致使陕西大半沦于敌手。若无吴玠兄弟力挽狂澜,那局势不可想象。
淮西兵变,四万余人集体造反,淮西防务毁于一旦。如果金、齐趁机出兵,那局势不堪设想。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自己十分信任的宰相张浚。
当张浚第二次面见赵构的时候,赵构还是温和地接待他,只是眼神十分坚定,已经下定了决心要罢免张浚了。
赵构问道:“谁可以接替你为相?”
还不等张浚回答,赵构就又问道:“秦桧如何?”
张浚不假思索地答道:“近与共事,始知其暗。”
赵构听了张浚的话,就放弃了用秦桧为相的想法。命张浚起草诏书,招赵鼎紧急回朝。
对于推荐秦桧为左相,张浚一直很后悔。
绍兴六年,为了对付赵鼎,张浚在幕后操纵,终于成功地将秦桧擢拔御营使。哪知秦桧,阴阳两面。面上非常低调,凡事绝对不自作主张,张浚说什么,秦桧就做什么。但仍然使张浚意识到,秦桧权力欲望极其强烈。
正因秦桧权欲强烈,却能够这么低眉颔首,才叫可怕。跟张浚有姻亲关系的参知政事张守,就发现了秦桧有问题。有一次秦桧走后,他突然抓住张浚的手说道:“我原本以为秦桧很有德行,因此也跟着推荐他入朝。现在跟他同朝为官,才发现自己错了。秦桧,有患得患失的毛病。没有得到高位的时候,成天想着如何得到高位,得到高位后又害怕失去高位。如果一个人成天担心失去高位,就会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一个人,将来必定是国家的祸害。”
张守的话,一针见血,令张浚恍然大悟。
绍兴初年,吕颐浩和秦桧的斗争还历历在目。秦桧作为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曾经一力主和,跟吕颐浩决战朝堂。最后,张浚好友吕颐浩险胜,秦桧被一度赶出朝堂。
时隔三年,秦桧却成了主战派,这绝对有阴谋。
张浚在政坛上混迹多年,既然发现隐患,自然要想办法解决。不过,秦桧也不是简单的角色,感觉张浚的杀气之后,秦桧小心翼翼,一切唯张浚马首是瞻,一点破绽都没外露,强悍如张浚也无可奈何。
结果,张浚终究还是没有等到,干掉秦桧的那一天,自己就已经挂了。
为今之计,只能靠赵鼎。只有赵鼎,才能阻止秦桧的崛起。因此,张浚推荐了赵鼎,也只有赵鼎上台,才能保存自己,不被政敌趁火打劫。
当收到淮西兵变的消息之时,秦桧兴奋地快跳起来了。他知道张浚要完蛋了,自己掌握朝廷大权,推行主和大计的机遇就要来临。
按照惯例,前宰相去职,皇帝一般会叫前宰相推荐后来者,以便参考。秦桧知道,凭借自己跟张浚的关系,凭借自己伪装成主战派的努力,张浚只能推荐自己,才能继承他未竟的主战事业。
当张浚退至都堂,准备草拟诏书的时候,秦桧凑过去同张浚聊天,迫不及待地想探听消息。当赵构派人前来催取诏书的时候,秦桧才得知张浚推荐的不是自己,而是赵鼎,惊愕的不知所措,灰溜溜地离开了朝堂。
九月中旬,赵构,罢张浚为观文殿大学士。
四天后,赵构,进赵鼎为左仆射,兼枢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