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廷,罢张浚为观文殿大学士,进赵鼎为左仆射兼枢密使。
与此同时,九月中旬,伪齐收到大金皇帝完颜亶的命令,立即解散刚刚投降的南宋淮西军,将主将郦琼送往金国。
收到消息之后,刘麟虽然很不乐意,但还是按照“金国老子”的意思,解散了南宋淮西军,同时将叛将郦琼送往金国。
刘麟也是明白人,他知道金国肯定是怀疑自己的忠心。为了打消金人的疑惑,刘麟几次派出使者,表明跟南宋势不两立,决心派兵南伐,为金国解决日益强大的隐患。
金国皇帝当然是不同意。认为大金多年征战,百姓、军队苦不堪言,需要休养生息。
刘麟非常恐惧,使者一拨拨地派往金国,似乎完颜亶不同意他南伐,他就不消停一样。
最后,完颜亶,居然同意了。得意的刘麟完全没有料到,一场针对他和伪齐的计策已经悄悄展开。
十一月,刘麟收到了金国元帅府的命令,金国右副帅完颜宗弼。兀术,左副帅完颜昌。挞懒,将率军到达伪齐都城开封。为了安排战争事宜,命伪齐军,先期赶赴淮河前线。
刘麟虽然不解,但还是按照元帅府的命令,将伪齐军派了出去。
不久,金国元帅府又传来命令,要伪齐军队主将刘猊,前往黄河边的武城议事,刘猊兴冲冲地带了两百号人,想都不想就冲进了武城。结果,一见到完颜兀术,就被缴械,然后扔进了监狱。
拿下了刘猊之后,完颜宗弼、完颜昌、完颜雍,一同前往开封皇城,命令骑兵守着宣德、东华、左、右掖门,三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刘齐的宫殿,经过一番波折,终于在讲武殿找到了刘麟,看见主子来找自己,刘麟打算换件衣服再去,完颜宗弼直接拉着刘麟说道:“没有必要,有急事找你”,就这样把伪齐皇帝刘麟(当然是刘麟冒充的刘豫)拉出了皇宫,然后囚禁在金明池。
这一过程十分戏剧性,刘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成了阶下囚。
拿下了刘麟之后,完颜昌重新回到开封皇城,召集伪齐的文武百官,然后宣读金帝完颜亶的诏书。
即,金国皇帝完颜亶,下诏废除刘齐政权。
金廷,指责刘氏“论其德不足以感人,言其威不足以服众。”
就在一瞬间,立国八年之久的伪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刘麟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清楚,好端端的“老子”对“儿子”下手,他苦苦跟完颜昌解释,希望完颜昌能够放弃这种“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的做法。
“刘麟啊刘麟,你难道没有看到赵佶、赵桓二帝被废的时候,整个汴京的百姓都在为他们哭泣,再瞧瞧你自己,你死了汴京百姓弹冠相庆,有人同情你吗?”完颜昌。挞懒,感觉刘麟特别的可怜,于是怜悯地回答道。
最后,也许完颜兀术等处于怜悯,为之说情,金廷以刘麟为蜀王。然后将刘氏一家安置在临潢府(辽、金上京。今,内蒙区域)。
伪齐倒台后,原为伪齐任用的官员、将领,崔虎、蔡州、刘永寿等,于绍兴九年正月,先后率领部众归附于鄂州,岳家军营。伪齐知郑州的宋超,伪齐军中统制官王宗,也都在同月内,分别率众归附南宋。
前后存在八年的伪齐政权,宋人逆贼,终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对宋朝来说,自然是好事。然而,江山代有人杰出,谁知后人先人同?
随着伪齐被废,大量的伪齐官员逃到了南宋,中原地区一片混乱。
这对于南宋来说,乃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只要用心准备,妥善筹谋,恢复中原并非难事。
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不经意的楔子,就会扭转局面,甚至背道而驰。
绍兴七年九月底,也就是南宋淮西兵变,发生后一个多月。赵构召岳飞到建康行在议事。这应该是赵构,愿意和岳飞和解的信号。
赵构是个很谨慎的人。也许,他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将威胁与隐患消除。淮西兵变,岳飞的相关预言都兑现了。正是因为朝廷取消岳飞,一统淮西军,才酿成了兵变。岳飞心里,难免不会有想法。
岳飞,不可多得的一员良将。在金国亡宋之心不死的情况下,岳飞对南宋的作用举足轻重。若是长期跟岳飞处于不良状态,哪一天岳飞想不开,也学郦琼阴谋造反的话,凭着岳飞绝世的将才,自己能不能象建炎四年一样,从海上逃走,这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当然,象岳飞这样的二杆子,造反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不过还是谨慎一点比较好。
因此,赵构放出了和解的信息,他相信只要不是呆子,都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事实上,岳飞确实真切地感觉到,赵构跟他和解的意图。
天真的岳飞,又一次判断失误。他认为,他和赵构之间的默契已经恢复。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他决定郑重地向皇帝提出一个建议。他觉得这件事情,事关朝廷兴亡,关系南宋能否收复失地,他很有必要告诉一直厚待自己的皇帝。
在路上,岳飞遇到了自己曾经的幕僚薛弼,便告诉薛弼说:“我这次到朝廷,还将奏陈一桩有关国本的大计。”
薛弼有点诧异,另外,在他的印象中,岳飞除了对打仗感兴趣外,其他的似乎不入他的眼。薛弼因而很感兴趣,忙问道:“是什么事?”
“我听说金人打算,用赵桓的太子赵谌,再立一个傀儡政权,所以我想请皇上,册立建国公赵瑗为太子。赵瑗,目前正读书于资善堂。怎么样,不错吧?”岳飞得意地说道,他觉得薛弼,应该会很赞同自己的建议。
听了岳飞的话,薛弼震惊的张大了嘴巴。吴大人神哉!一切如其所预。心想,这岳飞,还真象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者无畏。立太子,这种事情都敢瞎说。
按吴大人吩咐,路上堵岳飞。万一所料不错,就要相机晓之以理,劝其打消了这个念头。但不能透露是吴大人吩咐,以免适得其反。因为吴央心里清楚,如今的鹏举,不再是以前的鹏举了。除了情谊依然,她的话未必肯信。毕竟,她是女人。薛弼,曾经与鹏举共事过,而且鹏举曾经说过。关系不错。所以,试探性地委托一次,看看是否可用。
薛弼,当然不会幸灾乐祸,严肃提醒道。“身为大将,好象不应该干涉朝政,更不要说国本之事。”
岳飞不假思索,立即反驳“君臣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岳飞还是坚持己见。
“岳将军,我一向敬重你。我当然是为了你好,请你千万不能过问此事。”
岳飞见来了个能缠人的,干脆翻身上马,扔下一句“我会考虑你的建议的。”便头也不回,策马而去。
薛弼,对着远去的岳飞,无奈地摇了摇头,也随后跟着,回话去。
等吴央赶到,预备亲自堵。但见,岳飞已经垂头丧气地出来了。吴央闪身,不与照面。因为一看便知,祸已酿就。只能,伺机设法弥补一二了。
武将就是武将,丝毫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凶险。
自汉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以来。太子问题,一直都是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被称为“国本”。
因为帝王业,无疑是至高无上而最热门。多少人为此挤破脑袋,还是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但古往今来,帝王之业,无不引得无数英雄竟折腰。
要想从事帝王之业,除了胆子大、手段狠、智慧高之外,还有一个先天的因素,那就是你必须生长在帝王家,当然开国的除外。
对于正在从事帝王业的皇帝,更是小心翼翼地防备着一切人,包括自己的妻子、儿子,手下的文臣武将。尤其是自己的儿子,更是防备对象,毕竟将来自己老死之后,皇位还是要传给儿子的。在众多儿子中,嫡长子的威胁最大,他从理论上是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按照制度,他可以有自己的亲信,有一定的军队,还可以名正言顺地,拥有皇帝的一部分权力。比如说,代替皇帝批阅奏章。
所以,皇帝对太子可谓又爱又恨。立太子是必须的,因为皇位需要传承;立太子又是不爽的,这意味着有人要瓜分自己的权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国家的危害并不大,毕竟皇帝处于绝对优势。不过,如果其中掺杂了其他的势力,如军队、外戚、文官集团,那就足以威胁到国家的存亡。
因此,自古以来皇位的传承,都是极其凶险的政治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