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东汉,就成功地烧制出青釉和黑釉瓷。北朝至隋唐又创烧出,黄釉和白釉瓷。对这些单色瓷釉的制作和使用,人们审美意识中所追求的意境,是自然界的各色玉石效果。是以,这些青、黑、黄、白色的瓷釉,可否达到“玉质”美感,成为观赏和评价瓷器的重要标准。
这种审美情趣,以上层社会和文人为甚。大唐顾况《茶赋》曰:“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就是对“似玉”的越窑青瓷的赞美。杜甫有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就是对扣如哀玉、白胜霜雪。”的大邑白瓷的感慨。
这种想往和喜爱玉质的审美意识,由来已久。是中华文化,自远古就崇尚玉器的延续和发展。早在《诗经?秦风?小戎》中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这种以玉来象征君子美德的观念,圣人孔子有过最精辟的解释。据《礼记?聘义》载,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
这样一来,玉在中华古文化中,被授予了人格化的种种美好品质。这种以玉喻物博人的审美意识,对中国制瓷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了,对瓷器单色华釉的评价,以是否有玉质感为标准。基于此因,唐代茶圣陆羽,在评价烧瓷水平最高的,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时,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故“邢不如越”。以“类玉”的越窑青瓷,定为唐代瓷器的最上品。在越窑青瓷中,晚唐五代至宋初,被誉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高水平。
以此标准,衡量耀州窑所烧造的青瓷,就不难明白,其被称为北方青瓷代表的原因。该窑场早在盛唐时,就开始了青瓷的创烧。然初时,釉质粗,釉不均匀,釉色青黄或青褐,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后来,借鉴了越窑经验,发展到北宋,代表着最高水准。
是故,耀州黄堡窑,在宋神宗至宋徽宗年间,上升为宫廷贡瓷。所以,当年出现过“耀州遣子弟,载陶器四车入京贸易。”的实况。除了在国内广大地区销售外,其产品还被商人,远销到海外各地。
耀州窑,鼎盛发展的北宋。其精美的制瓷工艺和生动优美的装饰技巧,对陕、豫地区的旬邑窑、临博汝窑、新安窑、宝丰窑、宜阳窑、内乡窑、禹县窑都曾有过很大的影响。
一个远离政治经济中心,远离海岸港口,地处西北内陆,渭北高原上的耀州窑,在商物生产激烈竞争中,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所凭籍的优势究竟是什么?
只要研究黄堡窑,在北宋的发展,就不难发现,其优势在于自身精湛先进的制瓷工艺,巧如范金的造型,温润晶莹的中华青釉,犀利洒脱的刻花,以及综合这些优点,而生产出了,风格独特之上乘产品。
而今,面对宋金第二次和议的签订,黄堡窑,已经成为金国治域。乘此尚未被金国,完全接手控制期间,将其生产工艺流程,了解透彻,并带回一批各色产品,作为样本,提供南方,江西景德镇窑,广东潮州窑,以资参考与借鉴,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定要让耀州窑生产工艺,传导南方。使南宋青瓷的烧造,更趋完善。比如,月白釉青瓷、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突出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当趋于简练,使瓷器生产,普通化与尖端化并举。
这就是,吴央此行黄堡镇的目的。否则,南方瓷器的生产,其发展路子必然趋于缓慢。
陶瓷、丝绸、茶叶,是远销海外的主要物品,而陶瓷、丝绸更是重中之重。
丝绸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在江南,不成问题。而陶瓷,就存在问题了。将北宋的耀州瓷都,变成南宋的潮州瓷都,同时发展景德镇陶瓷业,已经刻不容缓。
否则,打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国策,就会难上加难。
倘若,远距数千公里外的,岭南地区之广州西村窑,永福窑、容县窑等,形成外销瓷窑,佐以正待发展中的景德镇窑,再通过商贸方式,通商耀州窑,那么,就可以形成,一个由西至东、由北到南、由广阔区域众多窑场,组成以潮州窑,为领航瓷业的博大体系。
因为,越窑,已经走向尾声。景德镇窑,尚待发展与提高。而潮州窑,不仅发展势头看好,而且靠近广州、屯门港,占有对外贸易的地理位置优势。
那么,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后,华夏物品,远销东南亚的日本、朝鲜,波斯湾的阿曼,地中海南中岸的埃及等国家与地区,将不再是神话。
朝廷,建成临安皇城的十年规划,关键之处,需要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靠农业税收,应付朝廷日常开支,都捉衿见肘。
皇帝赵构,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她吴央,岂能不亲力亲为?更主要的,商业的蓬勃发展,将带来社会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脚步,以期达到与北宋一比高低,甚至更强的局面。
她的皇后册封,不是还没有正式颁诏全国吗?那就乘此,努力辅佐一把,周游一番。以期,对南宋治域内的方方面面,熟悉个大概。既然赵构,赋予了她“国母”的至高无上,那她就要,对得起这个封号。必须与赵构,并肩奋斗。
第二天,吴近父女,来到窑场,请窑主与师傅们喝酒、闲侃。
多年以前,吴近是这里的常客。虽然过了一二十年不常来,熟人还是不少,一请就来。对这样的大客商,谁都唯恐巴结不上。
通过师傅们的交谈,吴央了解了生产工艺中,耀州窑特色,与有关质量的问题。
特色为,温润如玉的秘色青釉,优美多样化的器物种类与造型,犀利洒脱的刻花博和印花,丰富博中多样的纹样图案。
美如碧玉般的耀州青瓷,使用广泛,器物种类非常齐全多样。从其用途看可分为:
餐具类,有碗、盘、碟、钵、盆,渣斗。
酒具类,有注子、注碗、玉壶春瓶、梅瓶、杯、盅。
茶具类,有盏、盏托、擂钵、釜、香盒、水罐、水洗。
日用盛具类,有罐、盆、瓮、缸、壶。
照明具类,有灯、小灯盏、烛台、油壶、油瓶。
化装具类,有盒、奁盒、粉盒。
陈设具类,有尊、樽、瓶、花插。
供器类,有供盘、灯盏、瓶、炉。
洁具、卫生具类,有唾盂、渣中斗、熏炉。
此外,还有卧具枕,棋具围棋盒、围棋子、象棋子,乐具羯鼓、埙,鸟食具物小食罐、小水罐等。凡是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器物种类,在该窑的产品中应有尽有。一个窑场,可以生产出如此众多的器物种类,在宋代的其他瓷窑中实属罕见。
而隋、唐时期,大多只是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
耀州瓷,不仅器物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丰富多样。
以碗、盏、盘、碟之类,最为普通常见的圆器为例,仅口沿的造型就有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葵口、六菱口、六曲口、中直口、敛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翻沿、包沿、折沿等等。再以碗、盏中,最多见的,侈口翻唇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造型观察,仅其腹部的变化,又可分为圆弧腹、浅圆弧腹、瘦圆弧腹、微斜圆弧腹数种。在这些圆弧已富有变化的腹部,往往再配以瓜棱或出筋装饰,能够给人一种造型规整、比例恰当、变化适度、精美多样的美感。
选择瓷器时,要注意的问题,也有很多。
其一,关于“秘色”瓷有两说。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狭义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
而耀瓷,在学习了越瓷工艺后,到了北宋后期,也有了与唐五代越窑“秘色”很相似的产品,因而在北宋,耀瓷也有“秘色”之称。
其二,如果,釉质粗,釉不均匀,釉色青黄或青褐,便是明显的不成熟性。而含铁量高,呈铁灰色,青釉的釉层薄,玻璃质感强,而温润的玉质感就不足。而釉色色调丰富多样,就容易导致欠稳定性。
那么,上好的瓷器应该是,青釉薄,质地精细纯净,釉层均匀,透明度适中,色调是一种稳定的橄榄青色,具有其色温华、精比琢玉的美感。
耀瓷,以青瓷为主。这种橄榄青色,有黑、白两种器胎。黑胎器的青釉,呈湖绿、湖蓝、微灰湖青、深兰天青几种色调。白胎器的青釉,多是淡青、淡天青、粉青几种色调,少数为湖青和湖绿色。两种胎的青釉,都具有较好的玉质温润性。
总之,耀州青瓷的称谓,将其青釉,称为耀州秘色。以便更加明确,耀州青瓷,对“越窑秘色瓷”的正宗承袭关系。这种“类”越窑秘色的,“耀窑秘色瓷”的成功烧制,是耀州窑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吴近,将“耀窑秘色瓷”的系列产品,几乎囊尽所有上品。几个窑主,脸上乐开了花。同时,吴近物色好一商家,与其约好,今后,凡是由他辗转运往临安的耀州瓷器中、上品,运到多少,吴近全单照收,货到附钱,绝不拖欠。
就这样,黄堡镇,一呆前后十天。买下的瓷器,一分为三。吴近,随带一套,两套运往临安,其余大部分,全部运往广州,先寄放吴益那。
父女一行,带了十个人。一人,将两套系列瓷器,押运临安,一套送家里,一套送赵构。吩咐,由吴央母亲,一品泽国夫人,亲自送进行宫。两人,押运广州。
待发货临安、广州后,父女一行人马,向下一站,开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