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2700000028

第28章 沈惟敬与小西行长的无间道(1)

明朝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7月末,沈惟敬到达了日本侵朝远征军第一军团的阵地,并且见到了军团长小西行长。

两人见面后的感觉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一见如故。

出身相同,小时候待的环境也相同,理念也差不多,又曾经是同行(小西行长曾经做过商人),这些原因使得两人聊得非常投机。投机之余,行长也确定了一件事:明朝真的要出手了。

虽说前不久他打败祖承训的时候,已经有了这样的预感,但是这次并非感觉,而是确信。

这仗,看来是不能打了。

于是他决定谈判。

而沈惟敬则是来拖时间的。

两人从七月末开始,一直谈到了十二月。

最终的结果是,李如松到了。

同时带到的,还有辽东铁骑以及戚家军。

辽东铁骑是当时明王朝所辖范围内实力最为强劲的骑兵部队,由李如松的父亲——明朝名将李成梁一手打造,部队的核心成员不是李家的亲戚,就是李家的嫡系,总而言之一句话,那是自己人,干活绝对靠谱。

顺便一说,这支部队还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的前身。

至于戚家军,那更是威震江湖了。

这支部队由着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开创,虽说当时戚继光本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但部队还是在的。此外,尽管我们在前面说倭寇的时候就已经讲过,戚将军打的倭寇其实多为中国人,可不管怎么讲,戚家军的战斗力却都是有目共睹的,实属当之无愧的精锐之师。

据说要进戚家军,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臂膀强壮,肌肉结实,双目有神,为人老实,手脚比较长且害怕官府。

同时也绝对不能有以下任何一条:有市井混混背景,有官府背景,胆子小,长得白以及心态有问题。这支部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具备如下的素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遵纪守法,心态良好。

再加以训练,想不打胜仗也难。

正当李如松见过李昖以及朝鲜各大小官员后,准备跟部下商量如何开打时,下面有人来报说,沈惟敬求见。

来朝鲜之前,李如松已从宋应昌这里了解了沈惟敬的那些事儿,自然也知道他去朝鲜干什么,现在来见,想必是有些什么情报要告诉自己吧?

于是他大手一挥,招之入内。

然而,沈惟敬带来的并非是日军的情报,而是关于谈判的结果。

这就奇怪了,让你沈惟敬去拖时间的,为何还真把自己当成了外交官,跟小西行长正儿八经地搞起了外交谈判?

沈惟敬确实假戏真做了——想利用谈判的机会,把这场战争平息了。

要问原因的话,首先一个是这家伙收了钱了。

收了小西行长的钱。

作为一个混迹市井的老油子,沈惟敬并不怎么具备一颗高尚的心灵,在他眼里,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虚的,唯独白花花的银子才是真的。

另一方面,对于小西行长来说,自打他知道了大明派出援军的消息之后,就立刻通知了国内的丰臣秀吉,两人一合计,得出了一个非常英明的结论,那就是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去招惹明朝。

所以当他看到明朝和谈使者沈惟敬时,便下定决心要促成这次谈判,以保整个日本的太平。

于是,他向沈惟敬提出了和谈条件:以朝鲜的大东江为界,包括平壤城在内的以西土地,全部归还给朝鲜,并且将已经俘虏的朝鲜国王子也平安送还。

提完条件后,行长给了沈惟敬一笔钱,意思自然不言而明:回去多说点好话,争取早日敲定,实现和平。

此时的沈惟敬不但是外交官,更是一个商人,而小西行长则成了他的客户。

客户给钱了,自然要给予一流的服务。

他决定,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李如松甚至是宋应昌接纳日本方面提出的和平条件。

在听完了沈惟敬的讲演后,李如松轻轻地问了三个字:说完了?

说完了。

那就去死吧。

随着一声令下,周围的士兵拉起沈惟敬就往外拖,迎接他的将是一把明晃晃的鬼头斩首刀。

很显然,李如松对于世界和平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即便有,那也是打算用自己手头上的刀枪来实现的。

就在这生死当口,一位叫做李应试的军参站了出来,挡住了士兵,并且对李如松表示,可以将计就计,假意同意跟小西行长谈判,伺机以图平壤城和小西行长的性命。

李如松表示同意。

他派人以沈惟敬的名义告诉行长,自己作为明朝方面援军的总大将,非常乐意接受他的和谈条件。

小西行长自然非常高兴,为表诚意,他派出家臣小西如安来到李如松的大营,表示愿意在数日内,将平壤城交出。

约定的日子是文禄二年(公元1593年)元月初六。

这天,平壤城城门大开,日军将领夹道迎接明军的到来,而李如松也慢慢悠悠地率部做起了接收大员。

就在快到门口的时候,他下达了进攻的命令,目标是所有日本人的脑袋。

然而,小西行长虽说不会打仗,脑子还是有的。

他事先就派人做了详细的调查,知道李如松来朝鲜之前正在宁夏平叛,并且杀掉了已经投降的叛军将领全族。

所以他认定,此人的话不能当真。

早有一手的行长一看大事不妙,立刻下令将城门全部关闭,并且让预先准备好的部队登上城门进入作战状态。

无奈之下,李如松只好撕破脸皮下令攻城,结果打了一小会儿,知道没希望了只得回家。

当然,他还会回来的。

两天后,李如松带领所辖部五万人来到,对平壤城发起了进攻。

平壤城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

而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戚家军)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

之后,他又让祖承训所辖部换上朝鲜军的衣服,以去南面的芦门招摇撞骗麻痹对手。

比较戏剧的是,担任芦门防守的,正是投降日本的五千朝军。

最后的东门,李如松表示放弃,留下来给日军作为逃生通道。

为了确保战役胜利的万无一失,李如松还扛上了当时在日本非常罕见的大炮。

既然啥都准备好了,那就开打吧。

当天上午,平壤争夺战正式打响。

面对两倍于己的对手,小西行长进行了相当顽强的抵抗,李如松的大炮炮弹都快把城墙给轰塌了,日军却仍然站在墙头照着爬上来的明军乱砍。

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明军攻不破平壤,日军也赶不走对方,整个战场进入了一个胶着状态,南门除外。

尽管这场战争在朝鲜打起,尽管朝鲜都被打得快没了,但对于很多朝鲜人甚至是朝鲜军人来说,这天大的灾难跟他们没有丝毫的关系。

西北两口三门打得是头破血流,但这五千南芦门朝军依旧在看着城外的风景。

很快,他们就看到了祖承训所率领的部队,接着作出了第一反应——很高兴。

这也不奇怪,因为祖承训部清一色穿的都是朝鲜军装。

要知道,虽然朝鲜人打日本人没本事,但是吃吃自家人还是非常有一套的,南门的朝军误以为来了同胞,认定欺软凌弱的时刻到了,于是大家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打算好好过一把战场砍人的瘾。

祖承训倒也不含糊,一挥手就下令冲锋。

要说朝鲜人脑子真的不错,才一接触就明白了那不是自己的同胞,而是大明王朝的军队。

那还说什么?散了吧。

这五千人就这么逃的逃,降的降,一点犹豫都没有。

此时的祖承训估计是哭笑不得,毫不客气地拿下了南芦门。

南芦门一失,等于是打开了一个缺口,明军纷纷涌入,开始对日军发起了里外夹攻,知道大势已去的小西行长在做了最后一阵抵抗后,不得不放弃了平壤城,下令撤退。

撤退的路线是李如松特意安排出来的东门,但当他们踏上逃跑之路才发现,这并非是一条逃生通道,而是一条死亡之路。

那里埋伏了数千军队。

又是一阵围攻后,丢下了数百具尸体的小西军才算突围成功。

行长打算先去平壤西南部的山城凤山城落脚,并且和那里的守将合并一处,一边抵抗明朝军队的攻击,一边等待汉城方面的援军。

凤山的守将叫大友义统,是叱咤战国的切支丹大名大友宗麟的长子。

切支丹就是天主教,在战国时代,信天主的大名也被叫做切支丹大名,不过这伙人里头真正肯为上帝献身的没几个,主要是打算利用宗教跟西洋人攀关系,以便从他们手里头弄到先进的武器顺便搞搞双边贸易。

不过大友宗麟是个异数,他既要洋人的东西,却也非常信仰上帝,虽然从整个战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人也就是个普通的厉害角色,但在当时西洋人的记载中,他却是能够跟织田信长平起平坐的人物。

可是大友义统显然没他爹的那份能耐,这位仁兄一看到平壤的战火,立刻拔腿就跑,换句话说,小西行长还在平壤城内跟李如松拼命的时候,凤山城就已经人去城空了。

不得已,小西行长只能再退。

这一退,就退到了汉城,而李如松也趁机仅用了二十天不到,收复了凤山、延安(朝鲜地名)以及开城。

现在,朝鲜的首都就在他的眼前了。

虽然他非常想立刻攻下汉城,但李如松心里很明白,这是非常困难的。

攻平壤,他五万,行长两万,都打了老半天,还用上了那么多大炮,现在汉城内的日军有四万,人数大致相当,要想硬碰硬地拿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

所以,李如松打算先停下脚步,好好考虑一下对策,思索一下战略。

这本是很正常,很正确,也很应该的做法,但终究没能做成。

原因出在柳成龙身上。

这位朝鲜时任领议政反复催促李如松尽快收复王京(今汉城),好让李昖早日回朝。

无奈之下,李如松下令由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率兵三千骑前去探路,暂时堵上了柳先生的嘴巴。

探路部队没走多久就来到了一个叫做碧蹄馆的地方,并在那里南部的砺石岭,遭遇了日军将领前野长康的部队一百余。

前野长康是丰臣家的老部下了,从秀吉还叫木下藤吉郎的时候就已经跟在了他的左右。

双方一阵激战后,日军败退,损失六十余人。查大受也不追赶,下令撤出此地,回到碧蹄馆驻扎过夜。

同时,李如松也接到了送来的汇报。汇报上称,探路部队碰到了日本的大军,小试牛刀打了几下,便斩首六百。

看了之后,李如松很高兴,随即他便率亲兵精锐一千,准备亲自去接应并支援查大受,同时又令李如柏、李如梅、张世爵各率军一千共往,最后,他还安排了总兵杨元率部五千作后随应援。

查大受也很高兴,他觉得虽然自己夸大了胜果,但日军确实不经打,如果日本人都是这种战斗力,那么光靠他这三千人,估计都能拿下汉城。

第二天大清早,下着蒙蒙细雨,查大受刚起床,正想打套军体拳然后去吃早饭,却听手下报说,有一股五百余人日军杀过来了。

没办法,早饭也没吃,也没有多作考虑他就率部出战了。

这股日军的带队大将,叫天野贞成,原名安田作兵卫。

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发生的那场震惊天下的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的贴身小姓,有日本第一美少年之称的森兰丸,就是死在了这人的刀下。

本能寺之后,因为罪名太大,全日本都在通缉他,故而安田作兵卫只好改名换姓然后一路逃亡到了北九州,投靠了立花家。

当天野贞成一看到明军出战,二话没说当即带着大伙就开始跑路,而查总兵自然也不多废话,追着鬼子就杀了过去。

要说查大受真不是吃素的,才跑了没多久,他就率领三千人马将这五百日军追上给团团包围了起来,并且迅速发起了围攻,打算一口气全歼敌人。

巧倒也巧,追上的地方,正好是昨天他打前野长康的砺石岭。

正在查总兵包饺子的时候,又有一股日军出现了,这次的人数在八百左右,带队的也是立花家的家臣,叫小野镇幸。

包饺子正包得不亦乐乎的查大受,并不清楚这些人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此时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日本人勿近,谁近砍死谁。

两军相交,又是一阵混战。

突然,在明军左翼响起了一阵呐喊声,一队约两千人的日军部队杀了出来,为首大将,正是立花宗茂。

查大受立刻醒悟了。

大清早的五百人,是传说中的诱饵,后来的这八百人,是为了将他牢牢地粘在砺石岭,现在这两千人,是上正餐,特地来料理他的。

只是有一点他还不知道,立花宗茂的两千人确实是来料理他的,但并非是正餐。

碰上这种事儿,是个明白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查大受就是这样的明白人。

他选择了撤退。

明军稍作抵抗后,摆脱了日军的缠杀,开始向北撤去,立花宗茂似乎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也亲自带了八百人,向着三千明军撤退的方向追赶了过去。

查总兵运气不错,很快就碰上了李如松的迎接部队,两人合兵一处,算是站住了脚跟。

立花宗茂见状也就此打住,在碧蹄馆的小丸山下布阵,然后下令开饭。

在战国时代,日本士兵上战场基本是不可能自备碗筷的,他们的一日三餐多是饭团,地位高的将领,饭团里大米饭多点,地位低的足轻,则多吃掺杂着粗粮的饭团,总之都是饭团。

宗茂拿到了自己的午饭饭团后,便带着个小板凳来到了明军阵地的前方,然后一屁股坐了下去,稳稳当当地吃了起来。

家臣们都吓坏了。

本来你带着八百人追着三千人乱打就够悬的了,现在人家变成了六千人,我们依旧是八百人,你非但不撤退,居然还敢大白天坐在别人家大门口吃午饭?

然而宗茂听闻这种担心后只是微微一笑,平静地说道:“我知道,我们人少,对方人多,可打仗的时候,越是在人少的情况下,就越是要有必胜的信心,这样才能打胜。昔日军神上杉谦信公在攻打小田原城的时候,不也是如此吗?”

面对如此慷慨激昂且赤裸裸的挑衅,李如松选择了沉默。

倒也不是软弱,而是不知底细不敢轻易出战,再加上这时候挺忙的,没啥闲工夫。

他在骂人,骂查大受,顺便布阵。

查大受是该骂,但也得考虑到日军的进攻,毕竟这里离开日本人的大本营挺近,自己这么点人万一碰到敌人的大部队出动,那肯定是凶多吉少,但为了不让对方看出自己的底细,李如松决定暂时不动如山,静观其变。

缘此故,李如松在宗茂的北边,一个叫做望客砚的地方,摆出了鹤翼阵。

就这样,整个碧蹄馆恢复了平静。

这种短暂的和平维持了不到数小时便被打破。刚到下午,在望客砚的正面,出现了小早川隆景的部队大约两万人,向着望客砚逼近过来,在他的后面,还有黑田长政、宇喜多秀家以及特地来朝鲜视察的监军石田三成的部队共两万余。同时,吃完午饭结束午休的立花部队,也动了起来。

这才是正餐。

此刻的李如松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赶紧走人,要么依山为托,等待后面杨元的救兵。

但是,李如松的选择却是第三种——进攻。

以六千人进攻四万三千人,看起来很傻很天真,但在此时,却是最好的办法。

走人,那是没可能的,碧蹄馆地形狭长,这天还下着雨,道路泥泞,怎么个逃法?

待援,那是不靠谱的,暂且不说杨元会不会放鸽子,你李如松那么多骑兵靠着一个山头打防御?能支撑多久?

唯一的办法就是冲过去,拼个鱼死网破。

同类推荐
  • 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本书基于史实,以客观公正的视角,通过整理当前最新研究资料及成果,向世人展现了张学良将军的戎马生涯。全书共分十一章,前五章探讨了张学良的生平和处世,他与日本人、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接下来五章涉及张学良扣押蒋介石(“西安事变”)及后果;最后一章叙述了张学良被幽禁的情形。结论部分分析了张学良对中国现代史所作出的贡献。
  • 誓当帅哥

    誓当帅哥

    作者不是帅哥,所以作者花了五年时间研究如何成为帅哥?如何成为帅哥呢?答案很简单。这也是作者发现的唯一一个可行的方法。用了这个方法之后,作者的为人处世,竞技体育都有极大提高。当然这个方法只是作者觉得好,大家看了这部小说,如果觉得书中的众多帅哥确实很帅的话?那么足以证明方法绝对管用。
  • 大宋一品官

    大宋一品官

    李昂,字荩臣,汉族,寿春下蔡人,建炎龙飞榜进士,宋代著名政治家,套路家,表演艺术家,本书主人公,可耻穿越众。
  • 血色家族

    血色家族

    风云变幻的清朝末年,群雄并起的中华民国。一段段英雄的事迹,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从太平天国到甲午战争,从清朝灭亡到民国垮台,短短近百年,体现了无数的腥风血雨。一个普通的家族,为你书写出那一段血色历史。望各位读者多多批评,景轩作为一个新人必不胜感激.......转载自17k小说网
  • 重生之大唐宰相

    重生之大唐宰相

    杨云被坤沙设计害死,重生到大唐圣历二年,时值武则天驾崩,韦皇后乱政,民不聊生,无意中救了身为临淄王的李隆基,被邀请进京任职。他运用智慧和谋略,帮助李隆基对抗韦后,铲除太平公主,平定内忧外患,发展军事经济。刁蛮任性的公主,野蛮泼辣的侠女,温文尔雅的仙子,阴险毒辣的魔女,他不想要,可不得不要。且看两世为人的他,如何帮助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荣登相位。
热门推荐
  • 大宋之独步天下

    大宋之独步天下

    宣和三年,会国术的穷小子莫名来到大宋,开始了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梦幻之旅,这里不仅有权谋,还有热血、战争和如云的美女———内忧外患,阴阳易位,谁能力挽狂澜,看我独步天下!
  • 帝国启示录: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

    帝国启示录: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

    有关秦帝国诞生的基础,以及它的鼎盛和消亡,公认的说法是自商鞅变法后,处于战国时期的弱国——秦,逐渐从弱小走向强大,直到消灭其他六国,统一了华夏大地。史书上还说,商鞅变法导致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结构的改变。然而这“改变”之中内在的联系,却没有尽然。对于史书里刻板、僵硬、符号化的述说,我始终难以理解透彻,所以读起那段历史也就不得其法,总觉得其中有些奥妙没有品透。待到自己的阅历和社会知识日渐丰厚,再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不禁豁然开朗。
  • 流年锦样年华别样行

    流年锦样年华别样行

    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对高中的怀念。。。。。。。。。。。
  • 战神之世纪

    战神之世纪

    在雷欧姆大陆上,诺斯身为一个王子,如何从奸臣手中夺回王位?又如何从冒险中得到历练?在这历练当中,他似乎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阴谋”……(第一次写,多多支持)相信在那时,那个世纪,将会人才辈出,战神林立!他们,你们,将会看见一位作家的蜕变!
  • 金陵第四绝

    金陵第四绝

    一个乡下少年,林羽觞,因为母亲临终前一句未说完的话,便为了寻父而踏上前往金陵的旅程。在金陵,他认识了文家小姐,结拜了兄弟,见到了金陵三绝,收下了俏丫头,有了一番作为……结下了无数羁绊,使他再也无法从金陵中抽身。然而明媚的金陵却是暗潮涌动,似有一场大阴谋,而林羽觞和众人又将在这阴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众人因各自命运而走到一起,又将因各自命运而上演一出不平凡的故事。从林羽觞踏出第一步的那一刻开始,一切便已注定,无法改变,是宿命,是命运……谁将伴林羽觞走到最后?谁又将最后与林羽觞执剑对立?林羽觞最后又将如何抉择?谜底谁又知道呢……
  • 冰鉴史诗

    冰鉴史诗

    一颗美丽的星球孕育了三种长相的文明生物,一副硕大的身躯一视同仁地托起了芸芸众生。一个致命的诱惑牵动着十余个国度剑拔弩张,一则万古流传的诅咒掀起了无尽的血雨腥风。一桩殃及千人的惊天血案最终能否水落石出?一股弥漫在空气中的腥臭味能否将心灵惊醒?一种晶莹的石头当真是一统天下的神明助力?一位获得圣石的不世雄主最终能否如愿以偿?一场因决死争夺而引来的阴霾最终能否消散?一个盛极而衰的国度天意能否使它有所保留?……一部看似美妙的史诗谱写其百年历程的沧桑!
  • 青霉那个马

    青霉那个马

    “麻麻麻麻!许言他又扯我小辫纸!”“唉哟~小白芷,人家是稀饭你才抚摸你的头啊。”“麻麻麻麻!可是许言还捏我脸蛋,说我丑丑!”“唉哟~人家的爱是一种口是心非,捏你就是觉得你可爱啊。”“但是!麻麻!他还抢我零食啊啊!”“唉哟唉哟~人家是想和你分享。哎呀~青梅竹马什么的太有爱了~~”“..!!”小白芷看着不靠谱的老妈,看着向她挑衅嘲笑的许言小白芷很愤怒,什么青霉,什么煮马,统统给我灰走!
  • 仙门师者

    仙门师者

    悠悠苍天路,何处问道。这只是一个平凡人走不平凡路的故事本文比较轻松,不种马后宫。
  • 商门重生之纨绔邪妻

    商门重生之纨绔邪妻

    孟水心,最强异能家族少主,为了一个男人放弃家族,甘为废柴!一场深情换来惊天骗局,一切全毁!重生!神秘的“魔阴异能”!元素操控;百兽之语;读心之法;还有更多惊人能力慢慢浮现!本准备一个人打这场仗,可是这身边与她狼狈为奸的男人又是为哪般?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

    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只要父母善于发掘,精心培养,善加引导,多多支持,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毕加索”,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莫扎特”。总之,只要有兴趣,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