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形势紧急,但还不至于绝望,因为前面我们说过,李如松手上的部队是他的亲兵精锐,也就是辽东铁骑。
一场大混战就此开始。
在这场混战中,大名黑田长政不知被谁一脚给踢到了河里,而边上路过的一位明将一见敌酋落水,也奋不顾身地拔出刀子跳下河准备痛宰落水狗。据目击者称:“当时只看到河里若隐若现着一对水牛角,才知道是自家大人落水了。”
所谓水牛角,指的是黑田长政所带的水牛头盔。
后来为了跟福岛正则表示友谊,便用自己的头盔换了对方的一之谷兜。
又据知情者称,在长政落水的时候,有一位黑田家的武士站在那里袖手旁观,仿佛就是来朝鲜旅游的,边上小西家的一位家臣都看不下去了,对着他大喊说:“那河里的是你们家的大人吧?都成这样了你咋还不去救呢?”
要说这位家臣真是泰山崩在跟前而面不改色,只是大声地回道:“真是我们家大人的话,他一定能自己爬上岸的。”
正在河里苦战的长政听闻此言,顿时怒气冲天,三下两下在水里夺过了明将的刀子然后反将其刺杀,这才狼狈不堪一身湿透地爬上了岸边,恶狠狠地瞪着那位说风凉话的家伙。
这位家臣的名字叫做后藤又兵卫基次。
另外,明朝方面的总大将李如松,也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日军的拼死围攻。
其中,立花家的小野成幸单身杀到了他的身边,正待举刀要砍,边上的李如梅弯弓搭箭,将其一击射杀。
成幸因为身着一身金色铠甲,故被称之为“金甲倭将”。
接着,李如松发现,自己的周围猛然又出现了十好几个金甲倭将,个个手拿刀枪,将其团团围住。
这些人都是立花家的侍大将,出国之前,宗茂为他手下将近两百名侍大将每人定制了一套金色铠甲,作为立花家的战服。
这边的李家军一看,砍死了一个冒出了一群,当场就慌了神,这一慌就不得了了,一下子被对方做掉了好几人,连李如松的贴身亲信李连升(裨将),也惨死在了乱刀之中,而他本人的坐骑,以及弟弟李如梅的头盔,都被日军的铁炮打中,其中李如松的那匹马被一枪击中头部毙命沙场。
正在此时,整整四万日军开始渐渐围了上来,打算慢慢将李如松部包饺子,就在这生死一线性命攸关的时候,杨元来了。
杨元带着他的五千后援,虽然慢是慢了点,但总算是到了,而且到的正是时候。
大家都打得累了,日军虽说围着对手一阵好打,但打了一整天却也没能把人家怎么着,反倒自己焦头烂额,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快到极限了。
而明军虽说顽强抵抗,可怎么说也算是被人埋伏围殴了一整天,基本上就快崩溃了。
所以,当小早川隆景他们看到杨元的时候,一下子惊呆了,误以为明军的大部队援军来了,李如松他们看到杨元的时候,则如同看到了亲人,一下子士气高涨,大有掉过头来反咬日本人一口的架势。
但终究是忍住了,他知道,这是咬不得的。
毕竟到底多少人,李如松自己还是心知肚明的。
于是,面对主动撤退的日军,李如松虚情假意地追击了一番,便迅速撤退了。
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消停下来。
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李如松派出了一支敢死队,来到了汉城附近的龙山,一把火将日军的粮仓给烧了个精光。
结果是,小西行长等率部不得已退出了汉城,朝鲜的首都总算是光复了。
但日本人还在,这把火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似乎以后再也没什么机会这么干了。
而撤退后的小西行长,立刻率部牢牢地掌控了朝鲜半岛南部的土地,开始和李如松僵持起来。
这仗,在明朝方面,已经打不下去了。
要知道,从进入朝鲜之后的第一天起,明军的一切,包括军粮、军衣、武器、弹药等等,统统都由明朝政府买单,朝鲜人什么都不管,偶尔有了粮食,那也是卖给明朝军队,而且还是现钞经营,赊账免谈。
作为一支支援他国的兄弟部队,明军自然不能像日本人那样,看到粮食就抢,看到财物就夺,他们面对朝鲜人的粮摊儿布店,能做的除了乖乖付账之外还是乖乖付账,连讨价还价都不太可能,因为语言不通。
短短的几个月,李如松就已经花掉了几十万两白银,再这么弄下去,那估计就得砸锅卖铁了。
而且,因为李如松同志出身高级干部家庭,为人又比较叛逆,所以在朝中,特别是言官中的口碑相当的次,现在大家看到他在朝鲜花钱如流水,却依旧没能驱逐倭寇,顿时众言官纷纷提笔磨墨,递上一封封弹劾奏折,再加上朝鲜的柳成龙等人抱着“反正不是自己出兵,别人打死多少都随便”的心态,三番五次催促发兵,收复朝鲜其他失地,弄得李大人里外不是人,非常难堪。
同时,主和力量也应运而生,其中以兵部尚书石星为主的一群人,开始上奏万历帝,请求跟日议和。
万历表示同意,并且命令石星处理和谈相关事宜。
石部长则再次想到了沈惟敬。
此时的沈先生,已经在李如松的军营里,吃了有一段日子的牢饭了。
重见天日的他,又一次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来到了小西行长的帐内。
行长看到沈惟敬,是非常高兴也非常兴奋的,他紧紧握着沈将军(沈惟敬被任命为游击将军)的手。
因为这仗,日本早就打不下去了,特别是小西行长,他所直辖的第一集团军,原来有一万八千七百人,可现如今,只剩下了六千五百人,减员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二,其他军团虽然没他减得那么厉害,但或多或少都有损失,况且在跟明军较量了数次之后,日军阵内普遍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有生之年只要明朝还罩着朝鲜,自己就别想再在这半岛的土地上前进一步了。倒也不是说明朝的军队有多么厉害,而是明朝的国力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了,强大到无法测算的地步,如果跟这样的国家交战,那么耗光整个日本,也不见得能赢。
那就和谈吧。
文禄二年(公元1593年)三月,小西行长和沈惟敬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决定由沈惟敬亲自带领明朝使节团去一次日本,和丰臣秀吉面谈。
同年五月,沈惟敬漂洋过海来到了名护屋,见到了秀吉。
秀吉提出了七点要求:第一,迎娶明朝的公主做自己的妻子;第二,发展双边贸易;第三,明日两国永结同盟;第四,朝鲜南部土地割让给日本;第五,朝鲜送王子一名到日本作为人质;第六,日本方面释放被抓获扣押的朝鲜王公贵族;第七,朝鲜方面承诺永不背叛日本。
凭良心讲,这七条真的是很过分的,几乎是要把朝鲜灭国了。
而对于明朝,虽说是并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通商也好,结盟也罢,都是正常的国与国的交往,但依然存在着一条比较无耻无理的,那就是要个明朝的公主做老婆——还不是大老婆。
堂堂大明公主岂能嫁给下邦做小?
所以,当秀吉当场一口气说完了这七条后,忐忑不安地看着对面的沈惟敬,等待着他的讨价还价甚至是杀价砍价。
但是沈惟敬做出了一个他做梦都没想到的举动——全盘答应,毫不犹豫。
答应之后,沈将军还当即表示,口说无凭,你先把你那七条给写在纸上,我回去给我们家皇上敲个图章,就算完事儿了,大家都太平了。
秀吉一愣:沈先生你刚才说啥?
于是沈惟敬又不厌其烦地重复了一遍:您把您那七条写纸上,我回去给我大明皇帝盖章,咱这就算完了,天下太平了。
秀吉傻了。
他没想到,真没想到,天朝使者居然全盘答应了他提出的所有条件,无论合理不合理,全部接受,连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
这……该不是在忽悠我吧?
恭喜你,答对了。
沈惟敬就是来忽悠的,当然,忽悠的对象,并非单单秀吉一人。
更要命的是,参与这次忽悠的,竟然也并非沈惟敬一人。
数日后,他拿着日本方面开出的条件,带着日本的使者,小西行长的家臣小西如安来到了北京,见到了此次议和的负责人,石星。
对于日本的条件,石星没看,因为沈惟敬没告诉他日本人提条件了,其实就说告诉了也没用,因为石星不懂日语,朝中也没人会日语,除了沈惟敬。所以这条件怎么说,还得由着他乱忽悠。
面对不远千万里来到北京的日本使臣小西如安,石部长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和好脸色,直接开出了三个条件:第一,日本人必须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明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且册封其他主要日本武将大名为明朝臣子;第三,日本必须答应永不侵犯朝鲜。
要说这条件也够厉害的,把日本在朝鲜厮杀了好几个月,丢下好几万条人命的奋斗成果一下子全给抹杀了,不过考虑到毕竟是谈判,所以石部长说完之后照惯例等着小西如安的讨价还价。
可结果没想到的是如安和沈惟敬在名护屋时的表现如出一辙,也当场将这三个条件全部给答应了下来,并且还告诉石星,自己连无条件的投降书都给带来了。
石星大惊,他压根就没料到事情居然能够如此顺利。在接过如安递来的降书仔细看了看后,发现内容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石部长立刻一改刚才冷冰冰的态度,对如安表示,兄弟你先歇着,我呈报给皇上,结果不几天就能下来了。
如安拜谢而去。
石部长做梦都没想到,这份交给大明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日本国投降书,是沈惟敬先生自己手工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