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是石上麻吕足,说句心里话他的任务其实是最简单的。之前说了,所谓的子安贝其实就是宝贝,贝类的一种,现如今满大街都是,中小学里的自然标本陈列室里头都有,可在当时的日本却是一种相当罕见的东西,而且据传那玩意儿只有在燕子窝里才能找到,所以也叫燕之子安贝。
于是石上麻吕足就开始率家丁掏起了鸟窝,只是掏遍了全日本,都没找到传说中的子安贝,就连中纳言本人也在一次身先士卒的掏鸟窝行动中因经验不足体力不济等缘故而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腰。
石上麻吕足,重伤而亡。
一个小女子,凭着一张脸,短短数年就把权倾全日本的五个强人给弄得如此狼狈,消息一经传出,天下震动,这其中包括了天皇,他也很好奇这辉夜姬到底长了怎样的面容能把自家的诸重臣给搅成这副德行。
于是某日,皇上趁着打猎的机会,强闯辉夜姬家,并且顺利地见到了姑娘本人。
因为毕竟对方是天皇,所以即便是辉夜姬多少还是给了点面子,两人开始互相通起了书信。
通了三四封后,天皇开始表白了,说你做朕的妃子吧,朕只爱你一人。
辉夜姬说不要。
天皇不死心,又发信一封,说要不立你为皇后?母仪天下。
注意一下,自藤原不比等的女儿光明皇后当上了天皇的正房之后,千百年来日本皇后基本都是藤原家的女儿,再漂亮的女孩被天皇看上了,也最多当个皇妃。
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辉夜姬真的特别特别漂亮,以及《竹取物语》的作者真的特别特别不待见藤原家。
但辉夜姬仍是拒绝。
天皇怒了,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既为朕的子民,朕看上你了你焉有不从的道理?
辉夜姬很淡定地回书一封:我若真是您的国民,您要娶我我也无话可说,只是遗憾,小女子并非此地之人,而是来自天上。
是的,辉夜姬是外星人。具体说来,是月亮上的公主。
同时她又告诉天皇,自己在人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再过些许日子,天上将会派使者前来,接自己回到故乡月亮上面。
天皇当然不干,故而派出数千士兵将辉夜姬家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还让弓弩手站满了屋顶,准备随时迎击天上来的敌人。
这应该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部描绘地球人和外星人大战的物语,很可惜,地球人战败了,辉夜姬仍是被带往了月亮,不过临走前,她给天皇留了礼物——长生不老之药。
根据辉夜姬的说法,是希望天皇能长生于世,和自己遥望长思。
其实在书信往来的过程中,两人已经渐渐产生了好感。
但天皇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相思之苦,所以让人找了全日本最高也是离天最近的山峰,将那长生之药点燃,冒了一整天的烟。
而这座山,即为富士山。
也就是说,日本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蓬莱山跟富士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之所以要说那么长的一段故事,除了要得出上述的那个结论之外,还想顺道说明一件事,尽管跟徐福没什么关系,但却相当有趣。
这件事就是:《竹取物语》这部集爱情、科幻、文学(原作中有非常漂亮的对诗)于一体的旷世之作,跟中国的一个叫《斑竹姑娘》的民间传说极为相似。
诚然,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里有雷同之处这早就不新鲜了,但问题在于,《斑竹姑娘》是一部藏族民间故事,在当年的川藏云贵一带流传甚广。
《斑竹姑娘》说的是一个在斑竹筒里诞生的漂亮姐儿,碰到了五个有权有势的追求者,然后她和辉夜姬一样,也想出了各种损招来考验那群人,最后逐一拒绝。
这就非常不可思议了,如果说是长安洛阳附近的传说跟日本的物语产生共鸣那还好理解,但要说是川藏云贵这种地方,在一千多年前那信息极为封闭落后的时代和日本不约而同地诞生了两部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而且,《竹取物语》和《斑竹姑娘》之间如果仅仅是用了相同的桥段倒也罢了,谁还没有个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时候,可问题在于,两者之间别说故事大纲了,就连剧情细节都几乎一模一样。
在《斑竹姑娘》的五个求婚者里,第一个是土司的儿子,姑娘要他去缅甸取撞不破的金钟,但这人却从古庙里偷来了铜钟,被当场识破。
第二个求婚者是一位豪商之子,他被要求去通天河弄来打不碎的玉树,这位公子哥儿表面答应,背地里却叫工匠偷偷打造了一根,本来都已经要瞒天过海大事可成了,结果因拖欠工人工资导致人家上门追债,被看穿。
第三个求婚者的试炼是搞到天下第一耐火的火鼠袄,结果他跑到市场上挑了件最红的普通羊绒袄带了回来,然后被斑竹姑娘看都不看地一把丢进火中,随着一阵噼里啪啦之声和一股飘然而起的臭味,这位仁兄顺利地出了局。
第四个求婚者接到的考验是去燕窝中拿金蛋,结果倒霉孩子架梯爬高没留神,摔了下来重伤而亡。
最后一个求婚者的任务是去寻找海龙颈下的分水珠,他带船出海时却遭遇了暴风雨,不仅差点丧生,还被漂到了南海的一座孤岛上。
总体来讲,撇开其他的不谈,光是占据整个篇幅六成以上的求婚一段,两个故事基本是一模一样的,连细节都做到了充分的一致。
所以还是那句话:中日两国在文化的思维方面,有着无数共通之处。
如果真要解释为何会有如此巧妙的共通之处,那我只能说,两国渊承一脉,是为兄弟,故而心有灵犀也。
既然当年日本人都知道蓬莱山和富士山是两座山,那么好歹也勉强算是个一代高僧的宽辅,又为什么会把两座山给弄混淆呢?
其实未必是他的错,问题多半出在本身既不清楚蓬莱到底位于何方同时也对日本几近一无所知的义楚身上。
如果我们试着还原一下当时那两个和尚对话的场景,或许应该是以下这样的——
宽辅:在我们日本,最有名的山是富士山,以前也叫不死山,因为传说上面有长生不老的药喔。
义楚:呃……长生不老啊,那不是跟我们中原的蓬莱山很像?蓬莱山上自古就住着神仙,还出产长生不老的神药。
宽辅:蓬莱山?我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啊……对了对了,是《竹取物语》,义楚师傅看过这本书吗?
义楚:我对你们日本的事情不熟,不过说起蓬莱山,我记得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徐福的方士,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药而出海东渡,最后不知所终,但也有很多人说,他最后来到了仙山蓬莱,并且得道成仙了。
正题说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
因为义楚对日本真不熟悉,再加上蓬莱山到底经纬度几何在当时的中国也没个定论,所以和宽辅聊着聊着,他就觉得这富士山就是蓬莱山,而那找蓬莱山的徐福,到的正是富士山。
于是,就有了“徐福至此,谓‘蓬莱’”这话。
上述这段现场还原你当然可以不信,我并无所谓,反正我也不指靠着蓬莱山和富士山来证明徐福有没有去过日本。
关键是第二点: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这怎么可能?
徐福是公元前东渡的,日本秦氏一族是秦皇后裔,怎么能是徐福的子孙?也别说不是他的了,就算是,那秦氏一族乃是4世纪从朝鲜半岛跨海而来的渡来人,这岂不正好说明徐福没去日本而是去了朝鲜?
若是想用义楚和尚的这段话来证明徐福去了日本,那肯定是很站不住脚的。
既然认定了《义楚六帖》不靠谱,那么由此衍生出来的其他诸如欧阳修、朱元璋等人的言论也就没有再作深究的必要了,因此我们略过这一干人等,直接来看《富士文献》。
虽然万叶假名跟汉字结合而成的书籍确实很给人以时代感,可是如果你真的肯仔细认真阅读原文的话,你就会发现,该书的遣词用句和文笔语法,清一色都是江户时代的风格。
江户时代的书却用飞鸟时代的文字,这其实是有人故意在伪造。
最可恨的是这伪书曾经还一度被主人当国宝正史来卖钱,更可恨的是居然还卖得超贵,复印本都要定价十几万日元。
说完《富士文献》,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黄遵宪的徐福神武论。
首先,神武天皇是不存在的。
这应该不难理解吧?
我姑且不用我们扯了很久的历史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我就列一下这位神武爷的家谱,仅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