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0300000009

第9章 教材,物为我用(1)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教师是解读教材的中心

几十年甚至上千年教育制度的延承,使我们这些小学教师习惯用听话、跟风的方式,接受一场又一场教学改革带给我们的“折腾”。于是,“备”教材的时候,惯于服从的我们,慑于权威的地位和阐释优先权,便往往轻易放弃了独自担当的勇气。然而,盲从,令人失去方向;思考,领我们走向清醒。当不再沉睡的你,手握思想的利刃,有勇气直面属于自己的教材的时候,你便会自然而然地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会告别“赵太爷家里田地就有三百亩,他说的还会错么?”的可笑。带着对教材的独特理解,醒来了的你,必将带动曾经甚至如今依旧盲从的学生,挣脱“精神樊篱”,获得运思之后深度解读教材的喜悦,及心灵的觉醒、视界的融合。

这条路意义重大,却布满荆棘。但,优秀教师追求的,决不应是教参上的一个现成答案,唯有披荆斩浪、勇猛精进,才能独树一帜、活出自己。正是因为“优秀”,我们必须前进,透过教材的文字,看到后面的风景。也正是因为“优秀”,我们无权逃避。

每一篇课文的历程,就是教师把解读到的带到课堂,变成学生理解和发现的过程。即便是相同的课文,也会由于阅历、心境、时代的变迁而焕发出不同魅力。优秀教师要懂得与学生在解读中共同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就像女娲造人并给万物命名一样,每一次解读教材的过程所感悟到的,就仿佛在重新经历一遍女娲命名世界的过程。回望我们人生阅读的起点——教材的文字,是它令我们手披口咏,目览心诵,舒卷风云,在人生的天地间任意驰骋思绪,得以进入广阔的情感天地,最终构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手捧教科书,为自己,更为学生,我们必须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或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在宝贵的课堂岁月,和学生一起,召唤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日出。

“依附于某种意识形态,或某一批评潮流,语文教师从来不敢用自己的心灵‘直击’课文文本,靠着教师教学用书和所谓的‘集体备课’将个人变为‘我们本位’的代表……在‘我们本位’的教师面前,学生除了诺诺连声、惟命是从和接受教育外,哪里还敢有自己当下的阅读感受?”崔茂新的《个性化阅读:代表一种文化力量》中这些文字,不正是当前很多语文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吗?

试想,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安静的、固定的、技术层面的操作里,必然失去生命的光泽与活力。追求“有见解的解读”,应该是语文课堂寻回师生自我的开始。下面是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经历:

我教《麻雀》。参考书告诉我:《麻雀》的主题是母爱。于是,我教学的着力点便落在对“母爱”的发掘上。学生刘宗文突然问道:“老师,我查过资料,麻雀一家分工很明确。在家照顾孩子的是小麻雀的爸爸。因为公麻雀眼神不好,就由母麻雀外出找食。你看,课文还写‘风猛烈地摇撼着大树’,你想啊,在家(指树上)的麻雀一定是小麻雀的爸爸。所以,这不是母爱,这是父爱!”学生发言是否有科学根据?我不知道,于是我鼓励了这名学生,“聪明”地把“母”去掉,落脚点放在了“爱”上。可又没想到的是,课的结尾,又有一个同学质疑:“作者既然赞扬爱的力量是神奇和伟大的,为什么还要扛着枪去打猎?那些被打死的飞禽走兽,相比文中的小麻雀来说,岂不更可怜?”——多么深刻。

至今,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备课时深陷于“母爱”的我,当时不知如何处理,只好不了了之。这次教训对我触动很大。要避免这样的遗憾,首先要正视一个严峻的问题——教材的解读。一个教师的解读能走多远,他(她)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教师的深度解读,会让教学指向意义探究性的,甚至是建构性的高度——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

也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开始从文本出发,追求有深度的文本解读。而这解读的深度,考验的实际上是教师来自课本、教参以外的深度阅读。还拿《麻雀》一课来说,要真正讲好它,就要多读屠格涅夫。你可能没功夫读《前夜》、《父与子》、《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罗亭》,但一定不能不读他的短篇小说《木木》。从中,你可以知道庄园主之子出身的屠格涅夫对受压迫者的无限同情——和我们读到的同类作品不一样的是,在这里,他着力关照的是农奴制对被压迫者残酷的精神虐待。你会了解,屠格涅夫为了保护逃亡的农奴,曾经执枪面对母亲派来的追捕者——对弱者的同情,对抗暴精神的崇敬,这也许是屠格涅夫思想深处最终的呐喊。

如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明白,《麻雀》这枚果实是从上面提到的那些文章的树林中摘取出来的,然后从整体意义出发,来建构与铺陈,也许这篇课文的主题才更接近于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就是说,这爱,应该是悲悯情怀的大爱,是超越了母爱意义之上的。根据这样的‘曲线思路’,我们才明白,作者的立意就是要说明老麻雀像巨石一样,勇敢地立在猎狗面前所要表现的是弱者以怎样的姿态站在强者面前。

如果将课文表面所呈现的主题‘母爱’加以细致的解构,教学的内涵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先抓小麻雀的“弱小”——结合文中描写小麻雀的“嘴角嫩黄”、“拍打”、“头上长着绒毛”、“无可奈何”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在狂风怒吼的环境下,小麻雀是那样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然后教师采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文中对猎狗“庞大”、“张着大口”的描写,体会出猎狗的“强大”——这就把小麻雀的羸弱与猎狗的凶猛鲜明对照出来了,从而为下文两者“狭路相逢”的惊险,作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重点让学生体会在猎狗面前,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明知自己弱小,决不是庞大的强者猎狗的对手,但是它还是飞下来,勇敢地与凶恶的猎狗搏斗,做好了牺牲自己与猎狗决一死战的准备。这近乎疯狂的举动,让我们从心灵深处,感悟到这种力量的无私、无畏、无价。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课文最后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两只麻雀的脱险有其偶然性,最终还是人的因素化解了这场灾难。如果没有人的介入,最后的结局恐怕是麻雀的一家都葬身犬口。由此,我们难道不该反问老麻雀的拼命是否值得?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这是原文中的句子,教材给删去了。可透过这句话,我们更深人地解读到,这里的爱,是一种忘我的付出,更是一种蔑视死亡的大无畏,是弱者面对强者的有尊严的姿态。

如果40分钟里,循着教师疏浅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与感悟没有到位,仅仅停留在对母爱的泛化理解上,那文章贯注一气的整体美和直达灵魂的震撼力,怎能传达到学生心中?

当我们把母爱的落脚点深入下去,体现出“弱小”敢于与“强大”较量时的奋不顾身,再配以课文如诗的语言、深刻的道理,怎能不引发学生澎湃的朗读欲望!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大树’——老师们啊,请想象,你是卡拉扬,正指挥着你的乐队,奏出惊心动魄的乐牵向舟爱与美的所在进军!”

是的,当这股“进军”的力量通过语文教学融人学生的血液,学生在他们长长的一生中,是否更能勇敢地克服困难和困扰,努力去追寻真、善、美的真谛?这样的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心田种下的,或许并不止是语言,而更是坚强与勇气、自尊与博爱的种子。我们一定要把课堂置于作家、作品、文学乃至整个人生、整个世界的广裹的林子。“一叶知秋”——透过林子,你再度理解教材,常常会欣然发现,原来那形单影只的一棵树,却有着蓬勃的姿态和生命的力度。

回头看看我们有些课,遗憾。那些须这样“精读”的文章,“读读,说说,议议”的环节一点不少,可给人的感觉却是水上浮萍、流于表面。四十分钟一堂课下来,像白开水一样,“精读”成了一场浮光掠影的时装走秀。语文学习没有厚度,就缺少了重要的深度。如此的教学,何谈高度,自然就是荒草一片,长不出一棵参天大树。

好的语文教学,要探索古代阅读规律,结合现代阅读方法,依据孩子现状,走进文本内核,深入体验文字呈现的状态,走出固守教参、一叶障目的局限。我想,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走向深度阅读的你,一定会积淀出底气与内力。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风雪山神庙”的描写,虽然我们从课文的描述中仅仅感受到林冲是个逆来顺受的人,但那些读过《水浒传》的教师,不会忽视引导学生从那“茫茫的雪,熊熊的火”中,体会林冲的恨和怒,这就是一种对语文的敏感。

教师是解读教材的中心,学生是主体。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儿童阅读是孩子自己的阅读,更要知道儿童阅读也是教师领着的阅读。教师不能忘却儿童本位,但更要借助课文,让孩子得到成长与发展。学生学习语文所获得的种子,是一点一点在文字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兴奋、满足、个性——童心童言、童真童趣,最终,让儿童的发展变成现实。

比如解读《小猴子下山》,你应当有另一种风景作储备——虽然小猴子两手空空,但下山后的回味也许是不虚此行,一路上小猴子毕竟见识过那么多,把一路的收藏作为下一次“下山”的财富,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美丽的开始。

总之,把着教材的“脉”,找到那些体现文化与精神的,同时适应儿童心性的、具有民族语言味道的“题眼”,能让语文课走向文化与人格的高度。师生在这样的语言情境中真正走过之后,解读到的,定会留下最深的“印象”。这也好比生活中的“事件记忆”,有的事情经历一次就刻骨铭心,永生难忘。一次次深入研读的获得,最终汇聚成了师生精神的活水。于是,在一个个典型化的阅读事件中,通过阅读理解、分类抽取精神因子,也就酿成了师生心性成长的丰富食粮。

教材解读,读什么?

解读教材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但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拿到教材,该怎么解读?为什么手里的教材那么多,当我们真的要选出几篇好好精讲的时候,却又不知何去何从,觉得无从下手?或是好不容易选好了文章,想好好讲一讲,设计教学时却又觉得没什么可教的?一句话,究竟怎样解读教材(文本)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读了一些道德文章后,得出的不是仁义礼智信的虚伪道德教化,反而是“吃人”二字。这是狂人阅读后的独特“结论”。想起我们平时的阅读,特别是我们这些要教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师的阅读。扪心自问:

备课的时候,的确需要反复读教材,看些相关评论解析,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更重要的是能像“狂人”一样走自己的路,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究竟读出了什么。以此作为教学的一个“入口”,或者说引子,并以此展开语文教学,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会受三种倾向的影响。

传统

读一段或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受到自身已有观念的影响。在读文章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解读是绝对客观的,任何一个人的思考或表达,一定都会受到“传统”(已有观念)的制约,进而影响到自己看这篇文章的角度、方法和结果。例如,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就很容易把儒家、道家的传统观念融入对所阅读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评判中。我们的身上流淌着这样的“血液”,并化作了基因。不然,这些龙的传人怎么会有共同的文化归属?

个人

个人是阅读的第二个取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验、阅读经历。就好像生活在北京的人,读到“非典”这个词的时候,眼前浮现的一定是自己经历过的景象;心中涌动的,一定是当年独特的体验。可没有经历过“非典”的人,比如美国人,大多会一头雾水,说不定有些人还觉得好奇。这就说明,人们会从自己的角度阅读,所以读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得。

文本

前二者的影响,尽管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但人类毕竟是天赋理性的智慧生物。于是,当我们面对文本时,在不自觉受传统与自我影响的同时,也在力争抛掉前两者,直面文本本身。古人解书讲求“以经释经”,即利用经部文献互相释证,比如阅读《论语》,就尽量不要其他材料,而要用《论语》自身和其他儒家经典来解释。这是一种基于文本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偏向学术的阅读态度。

当然,前面两种取向不可能缺少,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和个人经历。但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传统”和“自我”中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正确的,如此一来,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立场,能够正确地对待“传统”和“自我”的影响。这就要懂得自我批判,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有自己的阅读理解,但要知道,这并不是唯一的立场。

有了上面的认识,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就会是理性的而不是随意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入的而不是粗疏的,扬弃的而不是因循的。面对文本,根据我个人体会,循着传统、个人、文本的脉络,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解读:

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

这里的“究竟”,是指读到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把原文研究清楚。这就像我们指导学生读书一样,读通、读顺、读懂。试想,如果连原文的字句都读不通,怎么可能谈得上理解。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教材拿到手里,不断地大声朗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过,也有的老师,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

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后者用因果关系获得理解,而前者的解读从根本上说,要超越任何解释,用意向、幻想、想象创造出更多的可能。这一步骤,好比当一个好的听众,能听出话外之音。又好比优秀的演员,能表达出编剧复杂的心理。关于这一点,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一定要读出文字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文本想要说什么

这一步骤,意在弄清最初作者“想要”说什么。相信在感性的看、想、读的收获背后,一定有更本质、更客观的东西,等待我们挖掘。也就是说,这句话之所以作者要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条件,一篇文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是谁,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社会思潮,等等。这就好比我们平常看到一篇喜爱的文章后,会不自觉地查阅作者简历和文章的背景资料一样。

比如解读辛弃疾的《村居》或《夜行黄沙道中》,我们就应当在仔细阅读文本之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生平,获得大概的认识——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上饶(就是写《村居》的地方)、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一生袍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

    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

    作为多年从事教育行为研究工作的学者,威克尔教授总结出了优秀教师所持的14个重要的信念,行为和态度,并通过对大量日常案例的描述和分析,以生动、耿直的语言对比了优秀教师在处理教学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时,与不成功教师的差别。尽管在教师权威和领导艺术方面从来都没有万全法则,但是本书还是不失为一本拨云见日的良言之作。
  •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是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兵库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共同设立的翻译编辑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灾害特点与行之有效的防灾对策,从日语版的《灾害对策全书》全四卷中精选了39篇文章翻译,集成一册。《灾害对策全书》包含了应对灾害所需的法律、政策、方针,各种应对手段和工作流程,防灾教育和防灾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从事防灾减灾工作人员和研究者提供参考,是一本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的灾害对策指南。本书是以真实的自然灾害为案例,对灾后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和针对性,提高灾害对策的能力,为构建安全与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媒体高校教材。全书分为概论、技术论、影响论、产业论、融合论、控制论等相关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融合、新媒体管理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本书不仅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新媒体教材,还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士的学习参考专著。
热门推荐
  • 点绛唇之冷酷王妃本无常

    点绛唇之冷酷王妃本无常

    她是21世纪让人闻风丧胆的巅峰杀手,她冷酷无情将背叛和欺骗踩在脚下;她是相府的痴傻嫡小姐,被姨娘和庶妹阴谋杀害。一朝穿越她成了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她对这个异世的宣言。他是世人口中的妖孽王爷,世人俱他畏他只因他心狠手辣。当绝境重生的她遇上傲视天下的他,是奇情还是孽缘……
  • 无忧异闻之江湖乱世

    无忧异闻之江湖乱世

    半生穷途遥天路,三千浮华囚心途。少年坎坷欲仙渡,慢慢仙途不归路--《书生异闻》一方少年命运坎坷,多苦难,为求一生走遍九州大江南北,看遍人情冷暖。在弥留之际,化为书生留一部无忧异闻在人间。
  • 荒天传

    荒天传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扶摇而上九万里。看乾坤纵横,一念即成;拿千山月日,只手之间。看一边荒少年,如何搅动天下,风云色变。
  • 我的女友是七仙女

    我的女友是七仙女

    他,是一个山寨保安,山寨保镖、山寨医生等,但他是专业的媒婆!他,是一个猥琐、吝啬、小心眼的男人,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脏!他叫陈一凡,普通到没有任何亮点的存在,生活唯一的念想就是,能吃饱能穿暖,能有点余粮寄回家。小人物得到了超级手机,获得头衔——新一代月老!专业保媒,嗯,这说法有点土,应该说专业牵线。红绳在手,专治各种弯,专治各种取向综合症!
  • 黯夜之零秒的爱

    黯夜之零秒的爱

    一个很平凡的女孩,从开朗到冷漠,失去父亲的她,身世也不知不觉得迷茫起来,终于有一天,命运的轮回开始转动,她,穿越了,开始了一段没有结果的爱,他和她一起创造奇迹,不知最后是获得永生还是零秒,他们不后悔搭上世界,只因曾经爱过……
  • 因你而来,为你而去

    因你而来,为你而去

    是否真的有人在意你的看法?是否真的有人关心你?是否真的有人肯去了解你的过去?是否真的有人愿意去帮助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又能确定得了,谁又能看得清?同一个人,不同的两面,你又是否知道他的真心?
  • 职场博弈

    职场博弈

    本书以一个新人的视角阐述了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员并更好地发展自己,包括工作上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与同事和上司相处、如何处理与同事间的竞争关系、如何在工作中谋求发展等等,旨在帮助职场新人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使职场新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 经济世家

    经济世家

    某上市公司的总裁端木阳阳本该忙着管理公司一切事物,关注着股指期货的变化,却不料无意中开了慧眼,能够透视人的身体脏器,瞧出是否得病,这使得他在商场上更可随意控制沉浮,一次意外的机会,使得他挽救了一个老人的性命,就此,端木阳阳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血夜之

    血夜之

    新元历四百年,人族血族以深渊之地为界限,全面开战。新元历四百一十二年,两族大战持续了十二年之久,有一银发少年闯入军部。命运辗转,何去何从?
  • 剑惊九天

    剑惊九天

    不甘人下,他偷修体术,练功时却被神秘少女掳走,意外解开灵魂封印!炼体,他以利剑斩敌肉身!修魂,他用符印伤人灵魂!魂武同修,天下间谁人可挡?妖魔入侵,动荡乱世造英雄!且看魂惊天如何在乱世中踏足巅峰,傲世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