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1100000010

第10章 管理细节5:彼得原理(1)

彼得原理公式

劳伦斯·J·彼得(Laurence·J·Peter),1917年生于加拿大,1957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劳伦斯·J·彼得发现: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都可能被晋升到其“不能胜任”的职位。他又进一步推理:当员工到达其“不能胜任”的职位时,便会产生惰性。

他通过很多的例子来说明那些“不能胜任”的人所干的都是一些愚事,如:公路的维护人中将被撞死的狗漆成黄色,以此作为交通警告标志;美国新泽西州丹维尔的法令规定,所有的消防栓必须在火警发生前一小时得到全面检查——天知道火警何时发生!

彼得深入探究那些人干的蠢事和一再失误的原因。到底是“那些不能胜任者们”努力的结果,还是低着头看天的小丑精心导演的闹剧?最初,他一直想不明白,更无法确定:这个世界是由一群“无能仅有诚意”的人在推动运转,还是始终有一群“聪明绝顶”的人在玩“积木”?

经过多次实验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两大发现:

其一,创意性不胜任。个人经由这项创意性不胜任的行为,得以在他胜任的职位上愉快地工作。彼得本人就善于发挥这种“创意性的不胜任”,将自己成功地留在他胜任的职位上。

其二,个人在晋升之前往往是胜任的,然后被晋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发生的许多蠢事和一再的失误,都是这样造成的。

为了避免本人被晋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我们只能巧妙地运用创意性的不胜任,将自己留在原来胜任的职位上。这不但有益于个人,同时也有益于组织和社会。

当然,从别一个角度上来说,也就放弃了晋升,同时也放弃了因晋升而带来的更多的福利和利益。

以上两点,可以直接得到下面的结论: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阶层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坏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所完成的。

辉煌的缺陷

在当今的“知本时代”,人类创造了许多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造就一大批不称职各种官员。

人类大力推行官僚政治,即使是完成一件最简单的工作,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类的社会结构越复杂,人浮于事、混日子的人就越多,并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教导:做大事的人往往具有自知的睿智。他们会说:“你的知识越多,前途越不可估量,总有一天你也会获得高位。”

于是,我们刻苦攻读,直到大学毕业,踏入社会,进入一种行业,我们仍紧紧坚持着上述的信念。

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许多人都不能尽到工作上的职责,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专职何在。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畏首缩尾的政客装腔作势,俨然是果决刚毅的政治家;自命消息可靠的权威人士,到头来将过错归咎于难以把握的情况;懒散而傲慢的公务员不计其数;军事将领以豪壮的措辞来掩盖行动上的怯懦!

在这个复杂、矫饰的社会里,充满了不道德的牧师、贪污的法官、头脑不清的律师、文笔不通的作家以及连拼写都会出错的英文老师,对此,我们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而已。

在收集和分析了数百件工作上不胜任的案例后,彼得博士得出了“彼得原理”的公式: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

彼得原理是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所有的层级制度之谜,同时,它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

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许多人可能获得一两次的晋升——从某个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仍可胜任的更高阶层,但能胜任新职位将使他有资格再度晋升,于是,每个人最后都由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不能胜任的阶层。

因此,彼得原理的推论结果是: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阶层,那么不胜任的员工终将占据每个阶层的职位。

既然如此,谁来推动层级组织的轮轴呢?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所有员工都到达不胜任阶层的组织那也是不可能的。一般情况下,员工们仍会完成某些任务,因此,层级组织仍有它继续存在的理由,而尚未到达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却完成大半的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的。

升迁后的不胜任

米尼恩是艾克西尔市公共工程部的维修领班,他为人亲切和气,因而深获市政府高级官员的赏识和称赞。

一名工程部的监工说:“我喜欢米尼恩,因为他有判断力,又总是愉悦开朗的样子。”

米尼恩的这种性格恰好适合他的职位:因为他不必作任何决策,自然也没有和上司意见分歧的必要。

后来那名监工退休了,米尼恩接替了监工的职务。和以前一样,他依然附和大家的意见,上司给他的每个建议,他不经选择就全部下达给领班,结果造成政策上的互相矛盾,计划也朝令夕改,不久整个部门的土气便大为低落,来自市长、其他官员、纳税人以及工会、工人的抱怨接二连三。

至于米尼恩,他依旧对每个人唯唯诺诺,仍旧在他的上司和部属之间来回传送讯息。名义上他是一名监工,实际上他做的却是信差的工作;他所负责的维修部门则经常超出预算,而原定的工作计划也无法达成。简言之,米尼恩以前是一名称职的领班,现在却变成不能胜任的监工了。

由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了一个共通的特质,亦即每个人都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我们观察到的是,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终将有同样的遭遇。

假设你拥有一家制药工厂——名为“完美制药公司”。有位领班因溃疡穿孔去世了,你亟须找一个接替的人选。很自然地,你会从基层的制药工人中挑选。

其中,欧尔小姐、史林德太太、艾利普先生,以及库柏先生等都表现不同程度的不胜任,当然他们不适于晋升。于是,你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找到了一位最称职的制药工人史菲尔先生,并把他擢升为领班。

现在,假设史菲尔先生在领班的职务上也能胜任,当你的总领班李格利升为作业经理时,史菲尔先生自然有资格接替总领班职位。

相反地,从另一方面来看,假设史菲尔不能胜任领班的工作,他便不可能再获得晋升,亦即他已到达我所谓的“不胜任阶层”,他的事业将止于领班而已。

有些员工如艾利普和库柏,他们在最低阶层就已不能胜任,因此永远不能获得晋升。有些人则在一次晋升后便达到不胜任阶层,像史菲尔就是个例子(假设他担任领班表现不佳)。

所以从上面我们导出了彼德原理的公式: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

因此,彼德原理的推论结果是:

每个职位终将由不能尽责的不胜任员工所占据。谁来推动层级组织的轮轴?

当然,在实务上,你很难找到一个所有员工都到达不胜任阶层的组织。大部分的情况是,人们仍会完成某些任务,也因此层级组织仍有它继续存在的理由。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到达不胜任阶层的员工所完成的。

永远爬不到尽头的梯子

一直以来,人们将层级组织中的晋升看作是“攀登成功之梯”或“爬上权力之梯”。层级组织和梯子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所以它通常被比喻为梯子。例如,梯子是让人向上爬的,而且,爬得越高,危险越大。

现代的层级组织制度,是由晋升、辞职、退休、解雇和死亡带来的空缺使人们取得职务。恰好为这些爬梯子的人提供了“爬”的动力。

一个收入固定的人,平时能合理地掌握他的钱财。可一旦当他继承了一笔巨额财产后,他的理财能力就会表现出欠缺。

在军队或政府层级组织中,一个称职的随从晋升为领导时,也会突然变得不称职。

当称职的科学家被提升为研究院院长时,也可能会变成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

以上各类晋升,之所以让他们不胜任,是因为它需要被提升者具备比以前更高的新能力。

一个一向负责质量工作的雇员,可能会被提升到一个他比较胜任的督监之职。

最后,他或许还能升任管理方面的领导,虽然干起来有点吃力,但是,只要他努力工作,勉强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

但是,如果层级组织的其他条件有利的话,他还可能达到一种不称职状态——做个部门经理,这可能是他所能爬上的最高一层阶梯了。

这时,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日常工作。如果有一群称职能干的下属的支持和帮助,他还勉强可以完成工作。

由于他看起来还算称职,加上领导者的威望,他也许会进一步得到晋升,即升任总经理——他现在已经达到丁最大不称职状态。

作为一个总裁或董事长,他的主要责任是制定与公司目标和政策紧密相关的决策,从负责质量工作到应付长远的目标和更抽象的观念,他越来越感到力所难及,不仅给公司带来损失,而且,也会给他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当今,许多人已经开始怀疑这种“攀不到尽头的梯子”的游戏。他们把老一辈人视为彼得原理的受害者,他们不再热衷于建立层级组织,而试着去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可悲的是大多数的人并没有付诸行动,还是乐此不疲。

冲击式晋升

“沃特·布拉基的晋升是怎么问事?他是那么不胜任、那么碍事,所以经理人员干脆用晋升的方式把他一脚踢开。”

找经常听到这类问题,且让我们来探讨这种我称之为“冲击式晋升”的现象。布拉基由不胜任职位晋升到能胜任职位吗?

不!他只是从一个无效率的职位转到另一个而已。他比以前担负更重职责吗?不!他在新职位上完成的工作量多于原先的职位吗?

不!

冲击式晋升并非真正的晋升。有些员工相信他们获得了真正的晋升,别人也看法一致,可是这种假晋升的主要功能是在欺蒙层级组织以外的人,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假晋升的策略便算成功了。

可是,经验老道的层级组织专家绝不会上当。以层级组织的观点来看,所谓真正的晋升是从能胜任的阶层晋升。

那么,成功的冲击式晋升有何成效呢?假设布拉基的主管是基克利,他仍能胜任现职,那么他调迁布拉基后可达成三项目标:

(一)掩饰升迁政策的失败。如果他承认布拉基确实不胜任,旁观的人便会想:“在给布拉基最后一次晋升前,基克利早该知道布拉基不是合适的人选。”但是冲击式晋升却能证明先前的晋升是对的(指对员工和旁观者而言,对层级组织专家则另当别论)。

(二)鼓励员工士气。有些员工至少会想:“连布拉基这样的人都能晋升了,我当然也能获得晋升。”对许多其他的员工而言,冲击式晋升是个极大的诱惑。

(三)维护该层级组织的安全,尽管布拉基不能胜任,但不能开除他——因为他或许熟悉基克利的业务,他若跳槽到竞争对手的组织中,可能导致危险。

同类推荐
  • 重庆金融

    重庆金融

    本书分为重庆金融与重庆经济改革共奋进、重庆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重庆金融跨越发展三篇,内容包括:重庆金融产业稳健发展、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产业创新亮点纷呈、重庆银行业创新与发展等。
  • 不懂心理学就做不好管理

    不懂心理学就做不好管理

    在纷繁复杂的职场行为里,心理活动像一双幕后推手在操控着“台前表演”。每位员工每个司空见惯的日常行为,每个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都隐藏着不易发现的心理秘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单为追求工资为主导思想的80、90后成为公司主体的年代,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过时。管理成了一场心理博弈战,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技巧便是懂得员工心理,读懂下属的内心并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有效了解员工,激励员工,进而达到正确用人的目的。只有充分了解了员工,才清楚员工的优势与不足;只有学会激励员工,才能让员工始终保持激情与斗志;只有正确用人,才能把员工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扬长避短,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 每天懂点儿销售心理学

    每天懂点儿销售心理学

    利用心理战术功课销售难题,让销售无往不胜。
  • 左手责任右手执行

    左手责任右手执行

    本书是针对企业和公司对其员工职业精神与价值观念建设和实践的需求,深刻地剖析了在企业和公司中责任与执行的行为准则。责任能够让一位员工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执行能够让一位员工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你也是企业的一名员工,你做到了吗?有些事情并不是需要很费时才能完成的,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与执行。
  • 中层领导手册

    中层领导手册

    《中层领导手册》针对中层领导职务的特点量身定制,全面系统介绍了中层领导的开局与定位、权力运用、用人之道、解难艺术、激励手段、决策方略、沟通艺术、技能修炼、政治谋略和晋升之道,帮助企事业单位及党政机关的中层领导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准和管理技能,有效解决各类管理实务问题,突破管理瓶颈,顺利晋升。
热门推荐
  • 都市僵尸奇谈

    都市僵尸奇谈

    我,叫做姜小山,生于战国时代,是一个小诸侯国的将军,二十三岁的时候,被刺客杀死。不知道为什么?死后多年,我变成僵尸醒来,一直活到现在。目前在滨海市开了一家私人侦探所,我的工作,就是帮客户调查一些私人信息。除此之外,我还要帮助警方,解决一些非自然案件。
  • 爱日斋丛抄

    爱日斋丛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美人驾到:冒牌爱妃你别逃

    美人驾到:冒牌爱妃你别逃

    因为一场密谋已久的阴谋,她被送到了一个陌生的朝代。穿就穿了吧,可是却被一个冷漠六王爷给劫持进了深不见底的皇宫。皇宫里,丞相凌琮让她感到了深深的危机;腹黑小皇帝已经够让她头痛的了,夺了她的清白不说,还成天的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叫什么爱妃爱妃的;太皇太后也不叫她省心,就个十足的老顽童太后,终日只想着怎样看她出丑。好吧,她忍,谁叫她一失足成千古恨呢?可是,为什么她会遇到一个和她同样穿来的羽妃啊,她竟然还大言不惭的说与她是好姐妹,以为她真的傻了不成?什么,这个羽妃竟然还怀了丞相凌琮的孩子?这什么跟什么啊?……
  • 我紧紧地跟随在你身后

    我紧紧地跟随在你身后

    她的身边每一天都在发生新鲜的事情,叛逆、张扬、不羁,被一只只蘸了鲜血的画笔指引。――――――――――――――――――――
  • 快穿:改造男主大作战

    快穿:改造男主大作战

    【1对1,绝宠文】为了心底的执念,沈欣月与组织签订了5年的协议,她必须穿梭于各个时空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5年后,她恢复自由身,并且可以要求组织替她做一件事。为了这个目的,沈欣月开始了穿越到各色时空改造男主之路。古板丞相、花花公子、腹黑王爷、冷酷总裁,山野莽夫、无脑校草、诡异伯爵……男配还是男神,全看她心情。
  • 青檬花开

    青檬花开

    她一直在怀念,怀念青春里擦肩而过的他和他。当命运的罗盘肆意旋转时,他们只是学会了告别。
  • 撞出的火花

    撞出的火花

    这是一个无厘头的故事,男女主角误打误撞撞出了一场有了后续的故事……
  • 爱绕人魔

    爱绕人魔

    魔女卡娜为了寻找解药救魔女茉莉,来到人间...
  • 莫名进展的异世界生活

    莫名进展的异世界生活

    试水的,原本七个章节,后来因为一系列个人原因搁置。也不打算再重开它了。而是认真写了本书《古灵尘世》。
  • 平平言

    平平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