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49200000003

第3章 身体内的秘密(3)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中医学里的气,既包含着身体内部运转着的营养性精微物质,也指内脏器官的活动机能状况。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使气或血出现了不正常,就是所谓“气郁结”或“血淤滞”的时候,就会引起疾病。对于肿瘤的发生原因,中医学认为也是由于精神情绪的过度紧张、忧郁,或者外邪的侵犯,以及机体衰老、饮食起居的影响等,引起体内气血郁结淤滞,最后诱发了肿瘤。另外,人体内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积累在身体里面,或者内脏功能的失调、紊乱等,都能成为诱发肿瘤的病因。

至于瘤的定义,公元610年的《诸病源候论》这本中医书中有所记载,书中认为是体内“气血”的留结,或者是人体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着重点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子偏旁就成为肿瘤的“瘤”字。

“癌”这个名称也不是现代才有的,中医学很早就将恶性肿瘤叫做癌。那么,中医学为什么会把恶性肿瘤叫做癌呢?这是由于古代的医家观察到恶性肿瘤质地坚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像岩石一样,所以称为“岩”。而在古时候“岩”字与另一个字是通用的,这个字就是“品”字下面加个“山”字。这个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为“癌”字了。

中医学不但很早就认识到有些肿瘤是属于难治之症,而且也想出了不少对付它的办法。除了重视对全身的整体治疗外,还包括针对肿瘤病变的药物治疗和手术割除的措施。

古代名医华佗,对于腹内的结块,在使用针刺术和药物都达不到治疗目的时,就给病人施行全身麻醉,采用手术割除术。这些结块,很可能就包括了某些肿瘤在内。

根据《晋书》里记载,“景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这是最早明确记录用手术切除眼部肿瘤的病例。1575年,《医学入门》这本中医书中,对脂肪瘤的治疗,记载了用利刀切除的治法;对于某些像茄子一样带蒂的瘤子,提出用腐蚀性药物涂敷在蒂的根部,逐渐地促使瘤子掉落的方法。

中医对于肿瘤的药物治疗,是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既要增强身体内在的机能和抗病能力,又要针对肿瘤进行攻伐,就是“扶正攻邪”,具体的治法,因人、因病而异。

(第四节) 津 液

人可三日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也有大量的水分。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如果没有水,人至多能活一周左右。

中医将人体中除血液之外的其他一切正常的水液,统称为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津液其实是津与液这两种物质的统称。虽然津和液通常是并提的,但中医认为二者无论是在性质、分布部位和具体功用方面,均有不同之处。津,比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肌肤之间,可温润肌肤,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则比较黏浊,流动性较小,分布并滋养关节、脑髓、孔窍,并起滋润作用。但从整体功能而言,津和液又同属一体,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以津与液常常并称为津液。

津液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与血一样宝贵,既不可以随意丢失,又需要在身体中循行有序而不泛滥为害。如果体内的津液有多余,则经过气化变成废物排出体外,用以保持体液平衡。如出于肌肤腠理就是汗,向下输入膀胱就形成了尿。

津液变为汗或变为小便,与机体状态和气候变化有关,如天气炎热,出汗多,则津液少,小便亦少;寒冷季节,出汗少,津液损失少,小便相应就增加。如在冬季,人们出汗较少,小便次数就相对增多,尤其夜尿次数也会变得频繁。

由于津液具有滋润作用,当体内津液不足时,滋润的作用就会减弱,这样就会出现口干口渴、咽喉干燥等症状。如果汗出过多或排尿过多(如糖尿病、尿崩症等),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耗损体内的津液,出现口干口渴、咽喉干燥等症状。津液也可转变为唾液或泪液,在悲伤时号啕大哭之后,常常会感觉口干舌燥,这是由于流泪过多,令津液大伤所致。

有很多人患有慢性咽炎,这种病的主要症状为咽部不适,或疼,或痒,或有干燥感、灼热感、烟熏感、异物感等;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咳出分泌物,甚或作呕。这些表现都提示咽喉部津液不足,但是我们要具体分析是津液亏损不足,还是津液不能上达咽喉。

如果是体内有热,常常“上火”,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津液不足而引起的。那么,可以用补充津液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用玄麦桔甘汤(玄参、麦冬、桔梗、炙甘草各等量),沏水代茶饮用,既可清热,又能生津,可谓标本兼治。

如果是津液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敷布到咽喉部,这个时候喝再多的水,吃再多的生津药物都无济于事,反而加重了体内阳气的负担,津液更加难以到达咽喉。正确的方法是找到影响阳气输布津液的原因,如阳气不足的要补阳气,动力足了,津液自然可以上行;如果是体内有痰了,把水液运行的通道给挡住了,自然要用疏通水道的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津液的有无,因为这与养生保健直接相关。“保胃气,存津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前人将津液与胃气、生机同等看待,可见津液养生的重要性。

由于津液可渗入到脉中,从而转变成血的成分;而血液正常转出脉外时,就成了津液,也就是说津血可以互化。因此,当津液亏耗过多,便会致使血虚;血过度亏损,同样也可致使津液不足。如发高烧的病人会出汗过多,或由于胃肠疾病而大吐大泻,都会因损伤津液而导致血的亏损。所以,中医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养血即可生津”之养生一说。

津液这么重要,那它又是由什么转变而来的呢?中医学认为,津液也是来源于我们的饮食。水液可单独经口腔摄入体内,也可包含于食物之中,与食物一起进入体内。

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不含水分的食物,就算是饼干或炒米、炒面里面也含有一定水分,只是量相对少一些而已。由于“饮食”或“水谷”是不可分的,因此二者通称并提。

《黄帝内经》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这段话就是对津液生成的简单概括。饮,就是水液,饮不含食,但食是含有水的。

所以,饮食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饮食首先要经过胃的消磨腐熟,在初步消化过程中,部分地吸收其中的水液和精微物质。“游溢”,是游动布散的意思。胃将初步消化的饮食精华下归小肠,通过小肠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大量水液和食物精微,之后将残渣下送大肠。大肠将食物残渣中的水液再吸收后,才能促使糟粕形成粪便。小肠和大肠的这两种作用,中医叫做“大肠主津”和“小肠主液”。就是因为它们都能吸收水液,参与津液的生成。

胃、小肠、大肠将所吸收的水液均向上输送给脾,再通过“脾气散精”的作用而布达周身。因为胃肠中的水液必须通过脾的运化才能布散到全身,所以《黄帝内经》中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的运化或胃肠的吸收功能失常,都会影响津液的生成,导致津液不足。

人体的水循环

中医始终强调“道法自然”,“天地合参”,这里的“道”是指规律。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人体的许多规律必然能够在自然界中找到它的原型。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自然界的水是如何完成循环的吧。

自然界很多地方有水。天空中飘浮着的云里有水,空气中有水蒸气,地面上江、河、湖泊和大海里都有水,就是人和动植物体内也有水。水有液体、固体和气体三种形态。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液态水在受冷的条件下转化成固态冰,在受热的条件下转化为水蒸气;固态的冰在受热的条件下转化为液态水或水蒸气;水蒸气在受冷的条件下转化为液态水或固态冰。

显然,太阳提供的巨大热能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而且也使水在自然界里不停地循环运动着。地面和江、河、湖、海里的水,受了太阳光的热,变成了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有的结成小冰晶,有的结成小水点,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成为云;云里的小水点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合并,越聚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时,便降落下来,形成雨或雪;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有的蒸发了,有的又流进了江、河、湖泊、大海。水就是这样日夜不停地在海洋、天空、地面之间循环运动着,这就是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当我们把人体的水液代谢和自然界的水循环进行比较时,会发现两者是何其相似。这种认识上的相似是偶然现象,还是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从中医的古籍里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中医学对津液循环过程的认识,就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而推演至人体的。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小天地中的各种变化和大天地是一致的,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观。

和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样,津液要完成对全身组织的灌溉和滋润,这不仅需要津液充足,而且津液在体内的上升和下降过程都要正常才行。津液生成之后,需要被输送到全身来发挥滋润的作用,在这期间需要有运输的动力才行。在中医看来,这个动力来源于肺、脾、肾等脏腑中蕴藏的热能,中医称之为阳气。人体的阳气的作用,就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太阳。

脾是水利的枢纽

中医学认为,脾在五行中属于土,方位合中央。属于土,当然可以治水了,所谓“水来土掩”嘛;既然方位在中央,那么它在水液代谢中一定就是中转站了。

水饮入胃之后,脾的运化功能使水饮中精微部分分离出来,并被脾吸收,同时小肠吸收的水谷精微及大肠重吸收的水液精微部分一起上输于脾,此时脾中阳气的升清功能又将这些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与此同时,脾直接向全身“散精”。在这个过程中,脾又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多余水液上输于肺。由此可见,脾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起到的是“水泵”的作用。

如果脾不能及时将水液运走,则水液便会在体内不正常停留,水液停聚就会导致体内湿气过重,湿气积聚在一起就变成了痰,从而出现腹泻、痰喘等症状。

脾脏运化失常的原因,重点是脾阳虚弱,没有足够的阳气去驱动津液的运动。因此,治疗的原则,主要是健脾燥湿。只要脾脏功能恢复了,湿气与痰就可以被清除掉。

肺是水的上源

水液精华部分最终是“上归于肺”。肺中所藏的精气就是津液的精华之气,通过肺对津液的储藏和释放,来灌溉人体的各组织、器官,所以中医又称肺为“水之上源”。

津液在肺的呼吸作用下,输布到了全身,外达皮毛,最后以汗和呼气的形式排出,这是肺的呼气运动产生的效果,中医称之为肺的宣发功能;津液向下、向内转输,成为尿液生成的源泉,这是肺的吸气运动的结果,中医称之为肺的肃降功能。

如果肺不能正常宣发和肃降,津液不能外达而无汗,不下输膀胱而无尿,或小便不利,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会导致水肿。这时的水肿常由面面开始,逐渐波及到四肢。水肿的重点在腰以上,中医称之为“风水”,主要是由于肺受寒引起的,需要通过宣肺发汗来治疗。

肾为水的下源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肾和水有密切的关系。在五行配属上,肾和水是配在一起的。《黄帝内经》上说:“肾者,水脏,主津液。”也就是说肾脏是主水液的重要脏器,这一功能主要靠肾中蕴藏的巨大热能来完成,我们称之为肾阳。

由于肾阳的气化作用,使代谢过后的津液中尚可被重新利用的那部分上升到肺,经肺输布到全身,发挥滋养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这过程称“升清”。

肾脏的升清作用,就像太阳将大海里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再形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一样,有利于水液的循环利用。肾脏在升清的同时,还会将那些不能被重新利用的废物向下注入到膀胱,最终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个过程称为降浊。肾脏就是通过升清与降浊来维持水液的动态平衡。

肾阳是全身阳气的根本,它就像天上的太阳,全身非它不温。脾的运化、肺的宣降等,无不依赖肾阳的作用而发挥正常的功能。如肾阳不足,蒸腾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则可出现尿少、水肿等症;或由于肾脏不能很好升清,使一些可以重新被利用的津液也随着尿一起排出体外,就会出现小便增多等症状。可见,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津液的运行、输布和排泄障碍,常常是输送津液的动力出了问题,进而使得体内的津液滞留,形成湿、痰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进一步阻止了津液输布的道路(中医称之为“水道”),形成恶性循环。

惜唾如金强身祛病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曹操把当时的百岁老人皇甫隆请到王府来。曹操见这位百岁老人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动作敏捷,顿生敬慕之心,立即起身迎接,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请教养生长寿之术。皇甫隆见曹操如此诚心诚意,便将养生秘诀说了出来。他说:“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

这“玉泉”,就是口中的唾液。可惜曹操生性多疑,没有朝朝服“玉泉”,所以只活了六十六岁。孙思邈依着做了,所以活了一百多岁。他在《养生铭》中写道:“晨兴漱玉津。”即每天早上醒来,以舌头搅上下腭,待唾液满口就吞下。

中医学把唾液看成金子一样贵重,《黄帝内经》中说,治疗元气亏损的肾虚病症,可以在黎明之时,面向南方,宁神定志,排除杂念,先吸一口气,然后暂时屏气,伸直头颈,把气吞下去,好像咽下一口很硬的食物一样。同时,把舌下的津液也一道咽下去。每天这样做七遍,坚持下去就有强身祛病的效果。

为什么咽唾液能治疗中医所说的肾虚病呢?因为,中医认为唾液是肾化生的,反过来它又能补益肾;涎是脾所化生的,反过来它又能补益脾。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以吞咽唾涎津液,不仅能补肾,还能补脾。难怪古人把唾液称为“金津玉液”,赞之为“玉泉”、“甘露”。

古人造“活”字,从舌从水,一方面是说舌旁有水才能活,另一方面又表示舌旁的水有活人的功效。因此中医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这说明津液和人的生命有着重要的关系。

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是完全依赖唾液而生存的,一旦没有了唾液,它们只能眼巴巴地等着饿死。而人要是没有唾液,那口腔、舌头也就不能运转。有的老年人一觉醒来,口干舌燥,舌头舔动都很困难,这叫“干了天河水”。有的老年人说:“干了天河水,寿命就不长了。”

保持唾液最有效的方法,是古代的唾液养生法。具体做法是:每天清晨醒来,先将上下牙齿互相叩击30次以上,叩齿既可以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又有使牙齿坚固、预防牙病的作用。叩齿之后,用舌头舔牙周三至五圈,再舔上腭,并用两腮做漱口动作,待唾液满口时,便吞入肚子中。吞咽唾液时,要意守丹田(丹田在肚脐下一寸半处),好像把唾液直送到丹田一样。如此每天清晨至少做三遍,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不仅能“除口苦”,还具有“补虚劳,令人强壮”的效果,自然有助于健康延寿。

同类推荐
  • 高血压调治养护手册

    高血压调治养护手册

    本书从糖尿病的调、治、养、护四个方面入手,介绍了疾病的常识、饮食、起居、运动、心理、护理、用药的方方面面。
  • 养生长寿指南—中老年保健防病手册

    养生长寿指南—中老年保健防病手册

    本书作者运用中医养生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全书共9章,包括人的自然寿命、老年人划分标准与健康、亚健康的概念,中医传统养生及更年期保健与性保健,中老年人心理特点、心理障碍及其防治,饮食、运动、娱乐、睡眠、生活方式、环境气候等对健康的影响与自我保健,以及常见肿瘤防治和定期健康体检等。全书内容丰富,阐述简明,融知识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对指导中老年保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适于广大中老年朋友及基层卫生人员阅读参考。
  • 新编咳喘病配餐宜忌

    新编咳喘病配餐宜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营养、健康问题。药补不如食补,一日三餐不仅仅只是为了充饥果腹,“怎样才能吃得可口?怎样才能吃出健康?”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书帮您从花样繁多的菜式中精选出适合您的营养好菜,有针对性地介绍几百道常吃、易做的菜式,集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和全面性于一体,一定能够满足您和家人的需要。最新、最全、最完美的咳喘病配餐大系!方便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不同口味的人士阅读。
  •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全书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全书

    本书共分十章,从实用的角度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做了更为准确的阐述。理念篇,为读者介绍了《黄帝内经》的理论脉络,系统地讨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经络与养生的紧密联系;实操篇,从经络养生、时令养生、饮食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起居养生、环境养生及体质养生八大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养生方法。
  • 冠心病的保健细节和养生

    冠心病的保健细节和养生

    从冠心病的基础知识、饮食、生活中的细雨节和宜忌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冠心病。希望冠心病患者和读者大众能够因此受益,成为您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师。
热门推荐
  • 梦扰2049

    梦扰2049

    科幻小说,从一个病房开始。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ienceFiction)简称科幻小说(英语:Sci-Fi),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 狂音魔曲

    狂音魔曲

    一缕强大的魔音帝记忆出现在古浪的脑中,从此,他的人生大不同!一身惊艳惹人恨!各路牛鬼蛇神,隐秘豪门世家,绝顶武道尊者,诡异异能斗士,纷至沓来!但魔音决在手,试问谁敢争锋?热血!争斗!温情!傲气!一首魔曲,任君登顶!
  • tfboys之秋雨之汐

    tfboys之秋雨之汐

    薜秋恬and王俊凯,蓝汐儿and王源,蓝幽雨and易烊千玺。这3对恋人,这三个恋情。永不分离的今日,朝夕与共的你。
  • 异能者行

    异能者行

    充满未知的土地上有一群异能者,他们只是这片土地上的一小部分,却充盈着整块大陆,让大陆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他是无知的闯入者,对这一切都很陌生,还好,天道酬勤,总会给人留一条合适他走的路。
  • 王爷追妻:王妃太猖獗

    王爷追妻:王妃太猖獗

    二十一世纪,冷血女杀手,被亲姐姐陷害而亡,来到圣武大陆。遇到妖孽王爷,他的柔情只有她一人,她的软弱只依赖于他。。。“玖儿,我想你。。”
  • 被诅咒爱情

    被诅咒爱情

    爱情的确貌似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一个因痴情而坏的人,即便再坏,都能得到别人的谅解,相反地,一个再有本事的人,一旦失去了爱,也会被认为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但,爱情并不都是纯洁的、美好的,你不得不承认有些爱是残酷的、虚伪的、无奈的。然而,最可怕的却是被诅咒的……
  • 我当教师的那几年

    我当教师的那几年

    这是一个从良教师以及一群倒霉孩子的故事。
  • 我们台湾这些年

    我们台湾这些年

    60年来第一本,让13亿大陆人真正了解台湾普通民众真实生活的书。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讲述30年来政治巨变下,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 《金木水火土》

    《金木水火土》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是谁?然而在这个漫长的五百年里,他经过了怎样的神奇却被世人所不知,如果你能去品味其中这种被山压着的感觉,也许你就能明白这座山是来自吴承恩心中的一座山,也许你可以去揣度他的笔下灵魂,因为他是来自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产物。在我看到他的产物时,我只能感受他的内心与孙悟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没有人可以推倒这座大山,而且在这座山上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下面便是我为大家讲述吴承恩心中的大山传奇。
  • 血炼心途

    血炼心途

    一个炼血的世界,血脉之力的强弱也注定了天赋与未来。而在赤云山脉下的一个小山村中,名为木寒的少年却没有丝毫的血脉之力~~~~当消息传开时,诅咒之子的名号不胫而走,当传到木寒耳中时,仿若清风拂面一般,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未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