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尤其是马拉松比赛,是体力与意志力的比赛。而意志力尤其胜过体力,有人就因为意志力不足,在体力还够时退出比赛;也有人本来领先,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下来,被后面的选手赶上。跟住某位对手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产生,主要是借对手来激励自己:别慢下来!也提醒自己:别冲得太快,以免力气提早用尽!另外也有解除孤单的作用。
你如果观察马拉松比赛,便可发现这种情形:先是形成一个个小集团,然后再分散成两人或三人的小组,过了中点后,才慢慢地出现领先的个人!
人的一生其实也是一段“长跑”!
既是“长跑”,那么也可以学习长跑选手的做法,跟住某一个人,把他当成你追赶并超越的目标!
感激你的对手吧,因为他的存在,你才永远是一条鲜活的“鳗鱼”。
你的敌人在帮助你
如果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敌人”,这很好,因为你的“敌人”在伤害你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你机会。正确地对待这种机会,也许会使你更快地走向成功。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过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要比西岸的羚羊每分钟快13米。而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饲料来源也一样。
于是,他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运到东岸的羚羊一年后繁殖到14只,运到西岸的羚羊反而变得体弱多病,最终只剩下了3只。
为什么会这样?最后的结果显示: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了这么一群天敌。
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敌人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敌人强劲到足以威胁到你的生命的时候。
1942年冬天,盟军的两支部队分别从红海东岸和地中海沿岸,向驻扎在北非的一个德国军营挺进,任务是从那里的纳粹集中营里救出被关押的500多名英国军人和北非土著。执行任务的是一支英国军队和一支美国军队。
英国军队穿过一段丛林,渡过尼罗河,一路上平平安安,没有遭到敌军埋伏,甚至没有被野兽袭击,行军非常顺利。
而美国军队从红海东岸起程,需要穿过一段沙漠,渡过一条没有桥的河流,需要冲破敌人的两道防线,更要命的是在突破第二道防线后准备安营扎寨休整小憩之时,希特勒安置在苏丹东部的一个藏兵营向他们扑来。而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了。
10天后,盟军按计划拿下了阿尔及利亚东部的德军驻扎点,营救成功。谁也想不到,立下这一汗马功劳的不是英军,而是当时已经危在旦夕的美军。当那个藏兵营的德军追上来时,美军早已顺利完成任务并沿着英军的进军路线撤退了。在撤退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个英国士兵,英国士兵告诉他们:“我们的部队被一支德国藏兵营突然冲散了……”
“一支强大的军队就这样轻易地被……为什么?”美军指挥官斯特罗斯问。英国士兵沉默了,因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美军之所以会成功,正是因为处处感受到了敌人的存在,激发了他们奋力一搏的潜力,最终营救成功。敌人倦怠,所以我们慵懒;敌人紧逼,所以我们飞翔。
生活中的许多人总在诅咒“敌人”,或者因为自己遇到了“敌人”而失魂落魄,无所适从。其实大可不必,你应该为自己拥有一个强劲的“敌人”而庆幸,为自己遇到的艰难境遇而庆幸,因为这正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
拥抱对手,扩展生存空间
《基督山伯爵》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基督山伯爵年轻、英俊、富有,并有一位美丽的未婚妻,却被三个人陷害,失去了一切,并被关入了囚牢,一个永远也没有人能出来的囚牢。他恨死了那三个陷害他的人,也充满了绝望。
在囚牢中,他遇见一个牧师,那老人给了他一张藏宝图,并告诉他逃走的方法。他很兴奋,并发誓一旦能走出囚牢,一定要向那三个人报仇。他逃走的前一晚,也是那老牧师即将死去的那晚,老牧师握着他的手说:“孩子,报仇是上帝的事,拿那些钱去做些好事吧!”
基督山伯爵奇迹般地逃出了死牢,找到了宝藏,并依计划向那三个害他的人报复。他使害他的三个仇人下场都很凄惨。他的未婚妻那时已嫁给三个仇人之一,最后拒绝回到他的身边,并对他说:“你这样做,究竟得到了什么?”
也许在主人公基督山伯爵的意识中,成功就是将对手打败。但是最后,他并没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反而有些空虚,有些悔恨。
打败对手的胜利,只是虚幻的光环。尽管世上有许多不公的事情,但“报仇是上帝的事”,对手也许可以用来激励自己,但“成功不是打败别人”。
在大人物眼里,敌人和朋友都不是绝对的。他们认为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他们总是从利弊得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除非他认为打击敌人会更有利,否则宁可化敌为友。
林肯说:消灭敌人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变成朋友。这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的确是击败对手的好建议。很多年轻人缺乏理智处理问题的观念,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引发激烈冲突的导火线。虽然不是每一次都会引发暴力冲突,但怨恨种下了,关系自然就冷了。成功者一般不会因为愤怒而对敌人采取激烈手段,如有必要,甚至能宽恕最危险的敌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时,敌方派刺客来谋杀他,险些得手。但努尔哈赤故意说:“这个人是条好汉,大概是穷急了,来偷牛的。”然后将此人放了。这件事传出后,不少豪杰之士从四面八方赶来投奔他。他的实力大增,很快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家都有自己的对手,往往矛盾太过尖锐对自己不利。不妨绅士一点,优雅一点,上前拥抱你的对手,与他“化敌为友”。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总是庆幸自己没遇到可怕的对手。这恰恰错了,真正认识你的人中,除了你的朋友,就是你的对手。
当你经常被人指责时,说明你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因为正是他们使你变得伟大和杰出。所以,要重视你的对手,因为他最早发现你的过失;要感谢你的对手,因为是他使你强大了起来。
有对手,才有不灭的斗志。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有种危机四伏的感觉,会激发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生活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你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是几点,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手表,却无法确定是几点。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同样,为了知道时间,只向一个人询问就行了,没有必要找另一个人来验证。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其实,生活中的事情也一样,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眼中,就变成了不一样的结论,正如中国有句老话说的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有很多宅心仁厚的年轻人,他们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做事时总希望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和眼光,都会用他独特的价值观去评判周围的世界。苛求自己让所有人都满意,会让自己越活越累,再也快乐不起来。
一个老头儿带着儿子牵着驴去赶集,驴驮着一袋粮食。他们刚出门不久,道边便有人对老头儿说:“你真傻,为什么不骑着驴呢?”
于是,老头儿便骑上了驴。可走不多远,又听道边有人说:“这老头儿心真狠,他自己骑着驴,让儿子走着。”
老头儿听后,赶紧从驴上下来,让儿子骑了上去。
可又走了没多远,又有人对他们说:“这个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骑驴,让老人走着。”
儿子一听,赶快下了驴,让老头儿骑上去。没走到集上,又有人说:“这俩人心真坏,让驴驮着东西,人还骑上去。”
老头儿不得不又从驴上下来,连驴驮的粮食他也自己背上了。
老头儿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意愿,为了让别人对自己的做法不提出诟病,结果一路上也没有得到安宁。
人各有各的原则,各有各的脾气性格。有的人活跃,有的人沉稳,有的人热爱交际,有的人喜欢独处。因此,你是永远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
就像销售人员在做销售时,我们理解那种群策群力的做法,可以使集体成员们感觉到温暖和安慰,然而对于销售人员来讲,那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能够避免,千万不要对一群人做销售。买主们常会聚集在一起寻求彼此间的保护,但这对销售人员来讲,却太可怕了。我们宁愿多花时间单独约见5个顾客,也不愿节省时间一起接待他们。
认定其中的一个是最好的,然后努力去追求。那么你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所适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团队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这个团队将是一盘散沙。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你在与人打交道的方面,在你作出决策之前,向他们征求意见越少越好。
何必费时费力地去征求每个人的意见呢?预备——瞄准——开火!这就是成功者的哲学。
该拒绝时就斩钉截铁地拒绝
所有人的意志都不是相同的,无论你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此你必须学会恰当地拒绝。
不会拒绝,往往会使自己疲于奔命;不会拒绝,是人脆弱的表现,是不成熟的行为。有的人担心拒绝了朋友会伤害对方,从此失去友谊,所以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虽然,有时拒绝的话难以出口,就像朋友之间常常有事相托相求,即便无理,你也不敢拒绝。在这方面,汪国真说了一句十分恰当的话:“当你拒绝不了无理要求时,其实你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害了别人则助长了他的惰性,同时也使自己心里不舒服。
拒绝有时虽不美丽,但实用。有时,有的人相托相求的事会超出原则范围和客观现实。比如:你有朋友托你办事,而这事恰恰是你无能为力的。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应该果断地拒绝。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无理地向你提出这种或那种要求,则从情理和规范等方面来讲,都应该加以拒绝。可是,考虑到人情义理,考虑到相互关系的束缚,考虑到全局利益的得失,又不得不陷于不便把“不”字说出口的境地。但如果不这样做,就可能会导致不好的结局发生。对此,必须学会拒绝。拒绝,是一种权利。
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拒绝应该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学会拒绝”,你不是“超人”,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所以任何时候,如果你要接受一个任务,一定要懂得衡量自己的状况,尽快地决定自己是接受还是拒绝。
“不拒绝未必为善事,学会拒绝也未必不是好事。”学会说“不”,拒绝别人,不等同于六亲不认,不等于无情无义,也不等同于失去理智后的一意孤行。在特定条件下,拒绝是人格与个性的完美结合,它既是人类个性的一种体现,又是人格精神锻造下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意志力量。
拒绝并不代表示弱,不意味着逃避或是偷懒,相反它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适合不适合这个任务只有自己最清楚。给你任务的人不管怀有什么想法,他都不知道你的所有现实状况,只是凭某一方面的了解给你这个任务,所以我们要学会自己做主。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努力就足够了。
反思自己的性格,总拿自己当“超人”,什么事都埋头做,觉得可以锻炼自己,其实有的锻炼不一定是良性的。何况每个人都需要放松,总把自己放在刀尖上工作,潜在的危险是很大的,到那时就会因一个环节错过,而全盘皆乱,最终后悔都来不及了。那么,就从今天从现在学会善意的拒绝。
懂得如何拒绝是人生的教训之一,其中拒绝为本人做某事或拒绝为他人做某事最重要。有些事情不太重要,徒耗宝贵的时间。而更坏的事情是只忙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比什么都不干还要糟糕。要真正做到小心谨慎,只是不管他人闲事还不够,还得防止别人来管你的闲事。过犹不及皆是害,和别人打交道尤其如此。
你要有充分的自由热情关怀尽善尽美的事物,绝不要糟蹋了你自己的高雅趣味。做到适中和节制,就能受他人的青睐与尊重,做到有理有节就会使你受益终身。
“不”字有几种说法
有时当我们决然地向别人说“不”时,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学会善于拒绝。既要拒绝别人,又不让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拒绝有时比欣然给予还重要。有时欣然给予,形同于卑躬屈膝,使人瞧不起,有丧自己之志;而有时的善于拒绝,则体现了人的气度,体现了人的明智,体现了人的高贵格调。
你一旦确定要拒绝对方,心意就要坚决,但拒绝的方法不要过于僵硬。只有善于拒绝,才能使你处于自如的地步;只有善于拒绝,才能使你处于不败的地步;只有善于拒绝,才能使你处于进退两便的地步;只有善于拒绝,才能使你做一个正直的、完整的人。下面就介绍几种委婉拒绝的经验之谈。
其一是巧妙转移法。当你不好正面拒绝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战术,转移话题也好,另有理由也罢,主要是善于利用语气的转折表达你决不会答应的意思,但也不致撕破脸。比如,先向对方表示同情,或给予赞美,然后再提出理由,加以拒绝。由于先前对方在心理上已因为你的同情而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对于你的拒绝也能以“可以谅解”的态度接受。
有的人或许认为别人在邀请自己参加一些聚会时,是不应该拒绝的,如果拒绝,就会显得很不礼貌。其实,这并非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如果你不想参加的话,不妨如此说:“非常感谢你的邀请。但我实在是另有非常重要的事要办,因此来不了了,希望你代我向大家问好。”这样的说法就会很得体,不至于影响到双方的关系。
其二是幽默回绝法。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幽默拒绝是希望对方知难而退。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以前,曾在海军部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神秘地往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道:“你能保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地看着他,“我也能。”一阵哈哈大笑后,朋友也就不再好意思打听了。
其三是回避主要问题法。通过回避主要问题,将话题引向细枝末节,这样的回绝是很高明的。
吉姆是一位被公司冷落的老主任。有一天,某部门经理拍着他的肩膀说:“吉姆,你看是不是要早日把你的职位让给年轻人?”
“好啊!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