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为宾语怎样”关系,叫作为动用法。表示为动关系的动词叫作为动词。为动词中,多数是不及物动词,少数是及物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可分作三类:L宾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原因。根据文意,可以把“为·宾语,动词”中的“为”译成“为了”或“因为”。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一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又如:“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信陵君窃符救赵》)一魏王因为公子盗窃他的兵符,假造王命杀死晋鄙非常恼怒。2.宾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对象。根据文意可以把“为·宾语·动词”中的“为”译成“对此”、“为着”、“对着”。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一(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又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一(或)为它们哭了三天(以后),就发誓救它们。“乘鄂绪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一登上鄂绪(我)回头跳望啊,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3.宾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根据文意,可以把“为·宾语·动词”中的“为”译作“被”。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一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感动了。“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乐羊子妻》)一一乐羊子被她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自己的)学业。
【使动词组】古汉语中凡是含有“使令”的动词作句子谓语,构成动宾词组形式的叫使动词组。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闻寡人之耳者”和“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中的“食之”都是使动词组。
【意动词组】古汉语里,指形容词、动词常常活用为意谓性动词,而对其宾语含有“认为它怎样”的词组。如“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挫人”(《吕氏春秋·秋知度》)中的“自智”、“愚人”、“自巧”、“挫人”都是形容词用作意动。又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羞之”亦是。
【“之”字结构】结构助词“之”用在句中,构成“之”字结构,可分两类。1.表达状心关系的“之”字结构。句子结构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在主谓之间加结构助词“之”使主语变为状语,谓语变为中心词。在结构上,成为状心关系,使主谓句取消句子独立性。在语意上,仍表达的是主谓关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补语、复指词组或子句、分句。“之”相当于“的”,有时不译。有六种情况:“之”用在表示时间分句的主谓之间。如“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之当刑”;“古之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韩非子·五蠹》)中的“苍颉之作书”都是“之”字结构。“之”用在假设分句主谓之间。如“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涉江》)中的“余心之端直”。“之”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汝之不惠”。“之”字用在比喻句主谓之间。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中的“孤之有孔明”用作主语;“鱼之有水”用作“犹”的补语。“之”用在因果句的主谓之间。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中的“庄宗之所以得天-F”。“之”用在疑问句主谓之间。如“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平”(《绛侯周勃世家》)中的“狱吏之贵”。2.表达定心关系的“之”字结构。结构助词“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分五种情况:定语为性状性的,如“况幽保之才,无名之璞乎?”(《杜夔传》);定语为领属性的,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中的“子之门”;定语为同一性的,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中的“云梯之械”;定语为时空性的,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中的“今日之事”;定语为数量性的,如“卒卒边境有急,数千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中的“数千万之众”。
【“其”字结构】由一个“其”字和一个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作谓语两部分组成。有两个特点:1.“其”字一般都是代替上文已出现的名词或外位复指词组;2.这类·其”字隐含-·个结构助词“之”字,从结构上看,这个“之”字处于主谓之间,标志着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的作用,使句子化为词组。如;“蜀之僻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中的“其一贫”、“其一富”;又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中的“其有无”。
【“者”字结构】在“者”字前面用形容词、动词、数词、或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等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如:“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亡铁者”在句中作主语;“余将告于莅事者。”“莅事者”在句中作宾语。“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孟子·告子上》)“善奕者”在句中作判断句谓语。
【“所”字结构】在“所”字后面用动词(包括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如:“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所称”作主语,“所不讲”作谓语。“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冯婉贞》)中“所长”作介词的宾语;“所短”作动词的宾语。“所”字结构后加上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它就起了定语的作用。如:“置入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中的“所罾”。“所”字结构和名词之间又可加“之”字。如:“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所操之术”。还有一种“所”字结构,是“所”字后面用介词“以、为、与、从”等,再加动词或动宾词组结合成的。1.用“所以”的表示为什么原因或方法,即“以所”。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和“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中的“所以”分别表示“……原因”或“……方法”。2.用“所为”表示为什么目的。如:“所为见将军者,将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3.用“所与”表示跟什么人。如:“圣人,非所与熙也。”4.用“所从”表示从什么方向。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有的语法书把“所”字定为特殊指示代词。
【固定格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它们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大致可以分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固定格式,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固定结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固定结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何有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固定格式,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固定格式,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固定格式,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固定格式简表
【有所】意思是“有……的(人、东西、事情)”。“所”字与后面“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如:“有所广益。”(《出师表》)一有更大的好处。又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一我入关(以后),<对财物)丝毫不敢沾边。
【无所】意思是“没有……的(人、东西、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无”与“所”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动宾关系。“无所”修饰后面的动词,用作状语。如:“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一现在的入关,财物(一点)不拿,女人(一个)也不宠爱。又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一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没有的。
【有以】由动词“有”和介词“以”组成。“有’在句中作谓语。“以”同省略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可译作“有……用来……”,“有法”。如:“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一项王没有什么(话)可以回应。又如:“衣冠有以殊于乡曲”(《盐铁论》)一穿着奇装异服,确实可以用来区别乡里人的外表。
既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不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劝学》)一不汇积细小的水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情)干什么用?”。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一卖了炭得了钱干什用?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一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有什么挂记。
【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如:“欲令农士工女安所仇其货乎?”(《史记·循吏列传》)一要使农民、读书人、工人、妇女到什么地方去出卖他们的货物呢?仇:卖。又如:“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苟或传》)一如果不能平定徐州,您将到哪里去呢?
【何以】即“以何”之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一为什么这样说?又如;“何以利吾国?”(《孟子·梁惠王上》)一用什么办法(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国家呢?
【奚以】即“以奚”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靠什么”。如:“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墨子·法仪》)一那么,用什么办法治国才可以呢?又如:“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墨子·法仪》)一靠什么知道上天要人们互相亲爱、互相便利而不要人们互相陷害、互相残杀呢?
【如何】由动词“如”和代词“何”组成。表示询问,有的有反诘的意思。可译作“什么”、“为什么”、“怎么行”、“怎么办”等。如:“文语相违,服人如何?”(《论衡·问孔篇》)一写的文章和说的话互相违背,要人信服怎么能行呢?又如:“冒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汉书·霍光传》)一冒邑王行为昏乱,恐怕要危害国家,怎么办呢?
【若何】由动词“若”和代词“何”组成。表示询问,有的有反诘意思。可译作“怎么办”、“怎么样”等。如:“使归就戳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觳之战》)一让(他们)回去,在秦国受刑,来满足秦国君王的心愿,怎么样?”又如:“申韩之术,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扬子法言·问道》)一申不害、韩非的法术,不仁极了!(他们)怎么像对待牛羊那样对待人呢?
【奈何】由动词“奈”和代词“何”组成。作谓语用,表示询问,有时表示洁问。可译作“怎么”、“怎么办”、“怎么样”。如:“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列子·杞人忧天》)一整天在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塌下来呢?又如:“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之法?”(《汉书·高帝纪》)一帝王是百姓的主人,为什么(要)从我身上破坏天下的法制?
【何若】代词“何”和动词“若”组成。作谓语用。询问人、物的状态、办法。可译作“怎么样”。如:“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一-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奚若】由代词“奚”和动词“若”组成。询问情况。可译作“怎么样”。如:“颜回之为人奚若?”(《列子·仲尼》)一-一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又如:“吾子以为奚若?”(《庄子·齐物论》)一一您认为怎么样?
【奚如】由代词“奚”和动词“如”组成。询问情况。可译作“怎么样”。如:“日在天,视其奚如?”(《吕氏春秋·淫辞》)一太阳在天空,看看它怎么样?又如:“今有人见君则缺(jia)其一目,奚如?”(《韩非子·说林上》)一现在人见到您时,却闭着他的一(只)眼睛,(您将)怎么样?
【如……何】表示询问,中间一般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动词或词组。可译作“把……怎么样”、“对……怎么样”、“拿……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安置”、“怎么对待”。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一把土石怎么样呢?又如:“月明风清,如此良夜何?”(《苏轼·后赤壁赋》)一月光明净,清风柔和,怎么消磨这美好的夜晚呢?
【如(奈、若)之何】“之”作代词宾语嵌入“如:(奈、若)何”之间,可译作“怎么办”、“怎么安置”、“怎么对待”。如:“君子于役,如之何忽思?”(《诗·君子于役》)一君子应征出差役,(我)怎么能不思念(他)?“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西门豹治邺》)一老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之,若之何毁之?”(《左传·子产不毁乡学》)一他们所议论的好的方面,我就执行;他们所议论的不好的地方,我就改正。这(是)我的老师,怎么可以毁掉乡校呢?
【奚(何)为】疑问代词“奚(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在疑问句中前置。它们与“为”结合表达反诘语气,可译作“为什么”。用作状语。如:“何为不去也?”(《礼记·檀弓》)一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又如:“女欲寡人之哽耶?奚为以发绕炙?”(《韩非子·内储说下》)一你想叫我食不下咽吗?为什么用头发缠烤肉呢?
【何(曷)……为】由代词“何(曷)”和助词“为”组成。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作“为什么……呢”、“……什么呢”。如:“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乐府诗集·白头吟》)…一·男儿(应以)情意为重,为什么(要)用钱财呢?(钱刀:古代钱币。)又如:“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一一现在人家正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同“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如:“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岳飞列传》)一敌人没有消灭,(要)家干什么呢?又如:“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一…-就做真王好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何有”之间嵌入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诘。可译作“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墨子·非攻》)一一宋有什么罪呢?又如:“亦君之力也,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一也是君王的威力,臣子有什么能力呢?
【何有于……】表示反诘,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如:“虽及胡畜(gou),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胡耈:年龄大的敌人)一即使(追上)年纪很大的敌人,(只要)捉得到就要捉住他,对于(那些)头发花白的敌人有什么可怜悯的呢?又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一默默地记住某些道理,向入学习而不感满足,帮助别人而不觉得疲倦,对于我来说,这有什么困难的呢?
【于何有】表示反诘,“何有”即“有何”,宾语前置。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一没有打算尽什么劳动,又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呢?
【不亦……乎】由副词“不”、“亦”同助词“乎”组成。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肯定的看法。可译作“不也是……吗”。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一我射箭的本领不是也很高超的吗?。又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一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太)糊涂了吗?
【庸何(孰、安)】“庸”与“何(孰、安)”连用,意义在最后“何”上。可指地方、人、事。可译作“哪里”、“为什么人”、“怎么”。如:“将庸何归?”(《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一将回到哪里?
【庸……乎】表示反诘,可作“难道……吗”,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生后生于吾乎J”(《韩愈·师说》)一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难道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吗?
【得无……乎】“得”和否定副词“无”语气词“乎’组成。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作“恐怕……吧”、“莫非……吧”。如:“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一(您)每天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得毋……乎】“毋”与“无”通。参见“得无……乎”。
【无(母)乃……乎】副词“无(毋)”、(乃)连用,与语气词“乎”呼应,表示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的说法,表委婉商榷的语气,用作状语。可译作“恐怕……吧”,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一劳累(自己的)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远方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又如:“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一平常马虎,行动欠考虑,恐怕太简单了吧?
【何其】由表示疑问的代词“何”和代词“其”组成。询问原因。可译作“为什么这样”。如:“赐,汝来何其晚也!”(《史记·孔子世家》)一赐,你来得为什么这样迟啊!
【唯……是】由副词“唯”和助词“是”组成。“唯”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是”标志宾语前置。可译作“只……”。如;“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一只看我马头(所向而行动)!又如:“唯命是听”一只听(您的)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