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斯特秘密档案
·全名:威廉·赫奇科克·韦伯斯特(William Hedgcock Webster)
·生卒年月:1924年3月
·效力总统:里根、老布什
·党派:共和党
·在任时间:1987年5月27日-1991年8月31日
·离任后:活跃在美国政界与商界
·经历揭秘:1978年至1987年为联邦调查局局长,是唯一一位做过联邦调查局局长的中情局局长
FBI领头人出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韦伯斯特加入美国海军并参加了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韦伯斯特晋升为海军上尉军衔。1947年,韦伯斯特从阿默斯特学院毕业,随后又在华盛顿大学攻读法学博士。1949年拿到博士学位后,便进入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后来又进入了美国司法系统,再后来……这样的履历在中央情报局局长身上似乎并没有什么耀眼的地方,但是,在这样的履历后面再加上一条:曾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就会显得与众不同了。
在中情局历史上,攻读法律专业、供职于律师事务所,随后步入政界的局长太多了,甚至大多数中情局长都是律师出身,因而韦伯斯特的律师经历并不起眼,然而,既做过联邦调查局局长又做过中央情报局局长的人只有韦伯斯特一个。
熟悉美国情报界情况的人都知道,中央情报局与联邦调查局极为不和。中情局经常越权做联邦调查局的事,而联邦调查局也十分乐于介入对中情局丑闻的调查。能够让这两家扯上关系的事,除了中情局的丑闻,可能就是韦伯斯特了。
韦伯斯特以律师起家,并干过18年的联邦地区检察官和法官。这段经历具体是这样的:1960年,担任密苏里州东部管区检察官;1963年,供职于密苏里州法律检查局;1971年,担任圣路易斯市联邦地区法官;1973年,担任联邦上诉法院第八巡回审判庭法官。丰富的司法工作经验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使韦伯斯特赢得了卡特总统的青睐,1978年2月卡特任命他为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
韦伯斯特在接手联邦调查局之后,建立了一整套防止滥用职权的程序,以使联邦调查局尽快改变前局长胡佛遗留下来的许多非法运作的陋习。他还把胡佛时期联邦调查局最受冷落的反间谍部门,变成了局里的“香饽饽”。
韦伯斯特在联邦调查局任局长近十年的时间里,曾多次力排众议对多名涉嫌违法犯罪的国会议员进行调查,并亲自策划打击纽约黑手党家族,显著的政绩让卡特十分欣慰。不过,韦伯斯特也有让卡特头疼的时候。
事情是这样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到美国进行癌症治疗时,卡特当局要求联邦调查局负责巴列维的警卫工作,韦伯斯特则坚持要先查清楚联邦调查局在法律上是否有权做这件事情,否则联邦调查局不会为巴列维提供警卫保障。这让卡特十分为难,然而卡特了解韦伯斯特的脾气,只好要求白宫法律顾问委员会提供此事的法律依据。于是,委员会的律师们忙乎了好几天,埋头查找法律依据,直到他们找到一条允许联邦调查局协助其他机构保护外国显贵的法律以后,韦伯斯特才对部属下达命令,实施对巴列维的警卫。
正是韦伯斯特的这份严谨,使联邦调查局的工作在他接手之后迅速有了起色,并且让美国境内安全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在韦伯斯特任期内,美国恐怖袭击事件由1978年的100余起减少到年均13起,美国黑社会犯罪集团遭到严厉打击,纽约黑手党头目则几乎全部入狱,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也得到有效遏制。此外,韦伯斯特对政府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的查处,为美国政府追回赃款年均2亿美元。
1987年1月29日,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因病辞职,日常工作由当时的副局长罗伯特·盖茨主持。里根原想提名盖茨为新一任中情局长,但是由于盖茨与“伊朗门”事件有牵连而遭到国会的强烈反对。于是,里根不得不重新考虑人选,他将目光投到了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韦伯斯特的身上。
与当初就任联邦调查局局长时一样,韦伯斯特对担任中情局长也有顾虑,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中情局与联邦调查局素有嫌隙;第二,中情局正处于“伊朗门”丑闻中。
里根总统提名韦伯斯特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消息传出后,美国舆论界认为这一提名将会受到国的强烈反对,然而,事情的发展让许多人感到意外。1987年3月3日,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以94票赞成、1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里根的对韦伯斯特的提名。
1987年5月27日,韦伯斯特正式宣誓就任中央情报局局长,他是里根政府的第二位中情局长。
错过了推翻诺列加的机会如果巴拿马国防军少校吉罗迪发动的军事政变成功,或者中情局当时果断地帮助吉罗迪,一举击垮诺列加政权,那么扳倒诺列加的就是韦伯斯特和中情局了,后来美国也不用出兵巴拿马了,也就没国防部什么事了。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为了维护美国在巴拿马的利益,以及加强反苏的阵营,美国一手将诺列加扶持上位,使诺列加拥有了巴拿马的实际掌控权。当诺列加在巴拿马的势力强大起来之后,他便不再对美国唯命是从,并且搬出1977年美国与巴拿马签订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向美国索要巴拿马运河的全部管辖权。《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从1990年起,美国必须逐步将巴拿马运河管辖权移交给巴拿马,并在1999年12月31日前完成移交。这个条约是卡特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与当时的巴拿马领导人马丁·托里霍斯签订的,实际上,美国政府并不愿意将对美国政治、经济、战略有着重要影响的巴拿马运河管辖权交给巴拿马。因此,当诺列加讨要运河管辖权的时候,美国政府意识到这小子翅膀硬了,不听招呼了,便琢磨着要教训一下诺列加。
1989年3月,韦伯斯特对刚刚上任的总统布什汇报称,美国方面对巴拿马的制裁并没有对诺列加政权产生致命影响,采取军事行动将诺列加赶下台是唯一的办法了。布什十分同意韦伯斯特的意见,尤其当布什得到有关诺列加可能对美国发动恐怖袭击、涉嫌走私毒品与军火等情报之后,更认为诺列加是一个必须尽早清除的障碍。然而,美国国防部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当韦伯斯特提出必须对诺列加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国防部提出强烈反对。由此,韦伯斯特对诺列加采取军事行动的计划只好作罢。
1989年5月,巴拿马国内举行大选,反对派候选人赢得了选举,而诺列加却宣布选举结果无效,并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诺列加还扬言,美国胆敢违反《巴拿马运河条约》,自己就会下令破坏运河。这样的言论威胁对美国政府产生了不小的作用,先前反对对诺列加采取军事行动的国防部也认为必须尽快对诺列加采取行动。
然而,中情局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1989年10月1日,巴拿马国防军少校吉罗迪与中央情报局取得了联系,称自己准备发动政变请求中情局给予支持。当时,中情局不信任吉罗迪,原因是吉罗迪曾多次帮助诺列加对反对派进行血腥镇压;再者,中情局担心对吉罗迪实施援助日后会引来诸多麻烦。于是,中情局对吉罗迪的求助采取模糊的态度,一面说这个事情要请示白宫,一面又表示会支持吉罗迪发动政变。然而,10月3日吉罗迪发动政变的时候,中情局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支持举动,只是在关键地点派遣了特工人员观察政变的进展。最终,政变以失败告终,吉罗迪被诺列加处死。
为此,美国舆论纷纷指责布什政府在这场政变中袖手旁观,使美国失去一次推翻诺列加政权的好机会。布什在任中情局长时与诺列加密切往来的事情,也被国会和新闻界拿来大做文章。为了转移公众视线,布什将责任推到中情局身上,于是,韦伯斯特成了众矢之的。
不过,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中央情报局确实应该对这次政变失败负责。如果中情局全力支持吉罗迪,这场政变是完全可以成功的,而后来布什也就不用劳神派兵到巴拿马捉拿诺列加了。
韦伯斯特对此事的回应,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严谨,他说:“中情局要对付诺列加这样的人,就必须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现行法律不允许中情局进行这个活动。第12333号行政命令明确禁止中央情报局对外国领导人进行任何暗杀或协助暗杀的行为,所以,将吉罗迪政变失败归罪于中央情报局是没有道理的。”其实,韦伯斯特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这番言辞不过是个借口。没有对政变实施援助的根本原因是他害怕承担责任。美国无视国际法的事情还少吗?对这次政变,他可以这样为自己辩解,那么之后美国直接出兵抓捕诺列加又该做何解释呢?
成功预测萨达姆的入侵行动
如果说韦伯斯特在巴拿马问题上的犹豫,是他中情局长生涯中的一大失误,那么成功预测萨达姆对科威特的入侵,则应该算是他情报工作中的一大成就了。两伊战争使伊拉克欠下了巨额债务,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伊拉克想要通过减少石油产量提高石油价格来加快还债的速度,并且要求科威特免除伊拉克欠其的债务。科威特当然不愿意吃亏,不仅拒绝了萨达姆的免除债务的要求,还加大石油产量,使得石油价格下跌。这下子完全打乱了萨达姆的如意算盘。科威特是一个重要的石油输出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40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0%。控制科威特对于伊拉克具有重要意义。萨达姆早就盯上了这块肥肉,既然科威特不听话,萨达姆决定述诸武力将科威特占为己有。韦伯斯特组织了大量的特工人员在伊拉克、科威特边境搜集情报,发现有异常的军队集结,韦伯斯特分析后认为,这一定是萨达姆在为入侵科威特做准备。随后,卫星拍摄的照片也显示,伊拉克正在向科威特边境调动军队、武器装备以及后勤给养,而且从后勤给养的数量判断,伊拉克军队的这次行动不是小规模的。由此证明韦伯斯特的判断是正确的,伊拉克的确正准备发起对科威特的战争。
1990年8月1日,韦伯斯特将中情局的分析报告和最新的卫星照片交给了白宫安全事务顾问,报告称伊拉克将在24小时之内入侵科威特,而且此次入侵目的是全面接管科威特。在此之前,布什以为伊拉克不过是虚张声势,吓唬一下科威特,并不会真正采取军事行动。但现在看来,萨达姆不只是要控制石油产量提高原油价格,而且企图吞并科威特,这将严重影响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
当天晚上8点半,伊拉克军队以坦克为前导,公然越过伊科边境,对科威特进行武装侵略。虽然科威特当局在此前接到过白宫发出的伊拉克可能对科威特采取军事行动的警告,做好了防御准备,但是面对伊拉克的猛烈进攻,科威特军队一触即溃,在不到六个小时的时间里,科威特首都陷落。
布什和韦伯斯特得知后十分震惊,虽然韦伯斯特做出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判断,但是他没有想到科威特这么快就被攻占了。第二天下午,布什让韦伯斯特拟订一份颠覆萨达姆政府的计划,并明确指示这个计划里可以使用任何能够让萨达姆政权倒台的手段与方式。
此时,中央情报局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特别小组昼夜不停地研究各方面汇集来的情报,并派出军事分析人员加入五角大楼的联合情报中心,配合军方的情报保障工作。美国根据中情局提供的可靠情报,成功地阻断了伊拉克90%的商品进口和97%的商品出口。中情局行动处组织了两百多人的战时特遣分队,解救了在战争初期被伊拉克扣留的部分美国人,还设立了广播电台“自由伊拉克之声”,散发传单,鼓动伊拉克士兵投降。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爆发。在韦伯斯特的领导下,中央情报局在海湾战争期间表现非常出色,使中情局在“伊朗门”事件后重新赢得了美国公众的信任。尽管如此,韦伯斯特还是在海湾战争后提出了辞职。因为此时,他面临的参议院监督委员会要求情报界进行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在担任中情局长的四年时间里,也确实体会到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情局以及整个美国情报界必须进行改革,但是对于这个改革自己已无能为力了——67岁的年龄该是退休的时候了。这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清醒与谨慎的个性,正是这分清醒与谨慎使中情局度过了历史上少有的没有丑闻的四年,而他也是少有的在任期内没有受到任何舆论批评的中情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