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伦科特秘密档案
·全名:罗斯科·亨利·希伦科特(Roscoe Henry Hillenkoetter)
·生卒年月:1897年5月-1982年6月
·效力总统:杜鲁门
·党派:民主党
·在任时间:1947年5月1日-1950年10月7日
·离任后:1950年10月担任太平洋舰队巡洋舰驱逐舰大队第一巡洋舰分队队长;1956年4月晋升为海军中将,8月任海军总检察长
经验不足,困难重重
中央情报组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八名成员,并且是从国务院、海军部、陆军部、陆军航空兵局借调的。之后,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人员迅速扩大到两千多。虽然人员增加了许多,但中央情报组并没有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机构。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央情报组还不能直接向美国总统汇报,索尔斯、范登堡的努力让中央情报组在预算、人事、立法方面逐步争取到了权力。恰巧1946年到1947年,美国军政界又展开了一场关于在冷战形势下,如何设置军事指挥体制的辩论。一部分人主张空军从陆军部独立出来,各军种保持分立,设立参谋长联席会议和一个文职国防部长,对各军种进行协调;另一部分人主张陆海军合并,由国防部、参谋长及总参谋部指挥。这样的辩论使美国军政界意识到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重要性,既然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机构的建立也是必要的。虽然国务院和军方仍为由谁控制中央情报机构的问题争执不下,但对于成立中央情报局已无异议。
美国国会通过《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之后,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撤销了国家情报管理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责是,向总统提出有关国家安全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政策的综合意见,指导各军种和政府各部门在国家安全事务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法案批准建立的中央情报局,虽然是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但并不说明中央情报局没有独立权,那只是为了防止中央情报局变成“盖世太保”。
1947年9月18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正式成立。根据《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的规定,中央情报局直接向总统负责,其职能和任务主要是:
一、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供政府各部门有关国家安全的情报活动的情况。
二、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供协调政府各部门有关国家安全的情报活动的建议。
三、对有关国家安全的情报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通过现有的机构将情报在政府内部作适当的分发。中央情报局局长要负责保护情报来源和秘密获取情报的方法,防止泄露。
四、为现有情报机构的利益,从事共同关心的辅助服务,以便更有效、更集中地执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决定。
五、执行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达的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其他任务。
六、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及总统批准的范围内,中央情报局局长有权对各情报部门进行视察,并对这些部门所掌握的有关国家安全的情报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但是,如需对联邦调查局进行上述工作,中央情报局须事先以书面形式提出请求。
中央情报局的局徽为蓝色镶金边的底盘,中间是一枚银色盾牌,盾牌中心是一个有16个尖角的红色罗盘形图案,盾牌上方为美国秃鹰头的图案,环绕着盾牌的是“美利坚合众国中央情报局”的字样。银盾象征保卫美国的安全,罗盘形图案象征中情局向世界各地渗透和各种情报从四面八方向中心汇集,秃鹰头象征机警、灵敏和冷酷——这正是中央情报局的风格。
1947年11月24日,杜鲁门总统提名原中央情报主任希伦科特为首任中央情报局局长,12月8日获得参议院批准。希伦科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会被杜鲁门看中而成为首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呢?
1947年5月,正在美国驻法国大使馆任海军副武官的希伦科特被告知,他将接替范登堡担任中央情报主任。从内心来讲,他并不想担任这一职务。但作为军人,希伦科特只能服从命令,接手这个前途未卜的部门。
两个月之后,中央情报局成立,希伦科特从第三任中央情报主任变成了中央情报局首任局长。当时,美国政界以及情报界许多人都反对让希伦科特担任这一职务。反对者认为,虽然希伦科特精通多门外语,但他缺乏情报工作经验,对情报工作的了解很少。但杜鲁门对此不予理睬,他个人十分看好希伦科特。1947年底,国会批准了杜鲁门的提名,希伦科特便在一片争议声中,坐上了中央情报局首任局长的交椅。
事实上,被认为经验不足的希伦科特对中央情报局有着不小的贡献。在中央情报局成立之前,有许多人反对成立这样一个权力极大的独立的中央情报部门,认为政府在亲手缔造“盖世太保”。当时,作为新一任中央情报主任的希伦科特,一面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让反对意见对国会的影响降至最低,一面宣传中央情报局是社会精英的集合体,使当时美国许多精英人物产生了进入中央情报局的愿望。中央情报局成立之初,希伦科特就在中情局内部提出了一个秘密目标——“1948年的时候,中央情报局比国务院还要大”。
那么,到了1948年,中央情报局是否真的如希伦科特所愿超过了美国国务院呢?的确是这样,不仅规模超过了国务院,其影响力也迅速上升到了美国政界难以忽视的程度。
失误连连,引咎辞职虽然希伦科特在很短的时间里让中央情报局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刚成立不久的中央情报局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即使有了一定的地位,但要想与国务院、与实力强大的联邦调查局抗衡,还是较为困难的。
中央情报局的成立最先触动的就是国务院、联邦调查局以及国防部的情报机构,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央情报局采取敌视的态度,就像当年排斥战略情报局那样,不愿意将自己的情报让出去。中央情报局面临的局势比当年战略情报局要严峻得多,作为首任局长的希伦科特对此也是束手无策。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成立了中央情报局,美国情报界分工不清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希伦科特情报工作经验较少,实力也弱,无法与那些根深蒂固的机构竞争。所以,尽管希伦科特让中央情报局有了重要的发展,但在他的任期之内,中央情报局在与情报界同行的竞争中败多胜少。最明显的就是,希伦科特按照《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赋予的权力,将军方在海外的情报网收归中情局指挥,军方在白宫的压力下也作了让步,但由军方管理的特工人员依然只接受军方的调遣,而不听从希伦科特的指挥。希伦科特由此意识到,中央情报局并没有相应的权威去完成《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赋予的任务,他只好作罢,而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情报搜集与整理方面。然而,单纯的情报搜集与整理无法达到杜鲁门极力主张建立中央情报局时想要达到的效果,因而总统开始怀疑自己为中央情报局挑选的这个局长是否合适。
为了让这种局面尽快改变,杜鲁门亲自任命一个调查小组研究中央情报局和美国情报界的问题。这个调查小组以日后的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为首。调查小组经过详细调研,向杜鲁门递交了《杜勒斯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央情报局没有有效地履行法律赋予它的情报协调与情报评估职能,忽略了国家级情报评估工作,只是一个与政府其他情报部门竞争的情报生产机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现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希伦科特对中央情报局工作的指导不到位。报告建议对中央情报局进行改组。杜鲁门认为这份《杜勒斯报告》分析得很透彻,因而对其提出的建议也十分重视,但是对于是否撤换希伦科特还是犹豫不决。最终让希伦科特下台的是,1949年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而中央情报局竟毫无预料。
其一是1949年苏联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其二是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政权。
对于这两件举世震惊的大事,美国中央情报局乃至美国情报界竟然事先未得到任何情报,国防部长詹姆斯·弗雷斯特尔为此精神崩溃并跳楼自杀。杜鲁门为此大发雷霆,希伦科特更是感到无地自容。紧接着,中央情报局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判断不准,没有掌握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情报,造成中情局历史上最重大的情报失误。
当然,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军事行动事先没有得到情报是有原因的。当时,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指挥官麦克阿瑟,无论是对先前的战略情报局,还是对刚成立不久的中央情报局都没有好感,因而不允许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在朝鲜半岛活动,并且对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情报持不信任的态度。因此,虽然中央情报局向中国大陆及朝鲜派遣了间谍,并且对中朝边界一带中国军队的数量和部署情况向麦克阿瑟提交了详细报告,但麦克阿瑟却没有重视,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惨遭失败。
中央情报局的种种重大失误,使杜鲁门下决心撤换希伦科特。1950年10月7日,希伦科特向杜鲁门提出辞职并被批准。希伦科特是中央情报局第一任局长,也成为中央情报局历史上第一位引咎辞职的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