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间,秋天到了。熊带来他种的红薯,对狐狸说:“狐狸狐狸,我请你吃红薯。”山羊带来他种的白菜,对狐狸说:“狐狸狐狸,我请你吃白菜。”小兔子带来他种的红萝卜,对狐狸说:“狐狸狐狸,我请你吃胡萝卜。”可狐狸什么也没有种,他低下头说:“谢谢你们,真不好意思。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们吃的。”
山羊姐姐走上去拍拍狐狸的肩膀说:“小狐狸,光说得好是不行的,你要积极行动起来啊!
光说不做,什么也收获不了,只能看着别人快乐地分享果实。只有自己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有成就感,哪怕没有成功,那也是一次体验的过程,证明自己付出过努力。说很容易,谁都会,但做起来就未必。
无论你是谁,哪怕是乞丐都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竭尽所能地努力创造。从前有一个乞丐坐在画家工作间的马路对面。透过窗户,这位画家为这个屈服于生活的压力,有着一颗绝望的灵魂的人画了一幅脸部肖像素描。他并不拘于形似,而是作了几处重要的改动。他在乞丐浑浊的眼中加了几笔,使双眸闪现出追求梦想时的魄力;他拉紧了这个男子脸上松弛的肌肉,使他看上去充满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当作品完成后,他把那个乞丐叫到了他的工作间,让他看了那幅画。乞丐并没有认出画上的人就是自己。“这是谁?”他问画家。画家只是微笑着没有作答。接着乞丐看到画中的人和自己有几分相像,犹豫着问道:“是我吗?你画的不会是我吧?”而画家的回答是:“这就是我眼中的你。”乞丐挺直了腰板,说:“如果这是您眼中的那个人,那他就是将来的我。”后来乞丐不再乞讨,而是靠着自己的劳力开始打工挣钱,虽然他没有多大成就,但起码他能用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而不是以乞讨为生。
一位智商很高、执有名牌大学文凭的翩翩才子决心“下海”做生意。
有朋友建议他炒股票,他觉得可以,豪气冲天地决定去炒股,但去办股东卡时,他又犹豫了“炒股有风险啊,等等看吧。”
又有朋友建议他到夜校兼职讲课,他很有兴趣,面试都已经通过了,他又犹豫了:“讲一堂课,才100块钱,没有什么意思。”
其实,他很有天分,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两三年了,一直没有“下”过海,其他朋友的建议也都没有尝试过,他所做的就只是想。
一天,这位只有想法没有行动的人来到农村探亲,路过一片苹果园,望见满眼都是茁壮成长的苹果树。不禁感叹道:“上帝赐予了一块多么肥沃的土地啊!”种树人一听,对他说:
“那你就来看看上帝怎样在这里耕耘的吧!”
任何事物都是付诸行动才能得到的,成功与收获也是眷顾那些采取行动的人。古时候,有一个和尚,决定要到南海去.但他身无分文而且路途遥远.交通又极不方便。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困扰,他只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到南海去。
于是,他便沿途化缘、一步一步往南海的方向迈进。路过一个村庄化缘时,他碰到一户比较有钱的人家。当看到这个和尚化缘时,有钱人便问他:“你化缘干什么?”
和尚坚定地回答:“我要去南海!”
有钱人不由哈哈大笑起来。“凭你也想到南海,我想到南海的念头已经有好几年了,但还一直没有准备充分。像你这样贫穷的人,途中不累死也会饿死的。还是趁早找个寺庙过踏实日子吧!”
和尚不为所动,固执地说:“我迟早一定要赶到南海。”
几年以后,当和尚从南海返回的途中又到这个有钱人家里化缘时,这个富人仍在准备他的南海之行。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之中,有许多人一直都在计划、梦想、等待、准备之中,磋跎了无数岁月,仍然没有行动,永远只是一个可怜的空想家。积极是一个带有价值导向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我们不能把两个积极的行为进行比较,积极只能与消极相比,或者与不健康的心理相比。我们只要积极行动起来,幸福触手可得。
(第55课)发掘自己的潜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你想到的事情都能做得到。也就是心想事成。记住一个真理:一个人赚再多的钱都不可能持续地快乐,一个人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永远幸福。要想持续的快乐幸福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做你喜欢的事,做你想做的人,也就是做你理想中的人物。
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世界顶尖,可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他最喜欢的那个领域,成为世界顶尖。问题是你找到你最擅长最喜欢的那个领域了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工作的人并不多。据统计,上班族中有将近20%的人不喜欢自己目前的工作。
如果你无法对所从事的工作投入浓厚的热情,那么,奉劝你,去找个你真正喜欢的工作干吧。将你生命中的这扇窗关上,然后去打开另一扇门!要么爱上你现在的工作,要么就去找其他工作。令你成功的不是你的第一份职业,而是你的最后一份职业。让你取得成就的不是你的第一份工作,而是你的最后一份工作。
就像曾国藩说的,“世界上没有庸才,只有放错了岗位的人才。”
其实有很多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人都曾下决心“将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或是“一定会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但是,迫于生计,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他们还是习惯性地一次次选择了“自己能做的事”,而非“自己想做的事”。不是做自己想做的工作,离职和转职成了家常便饭的话,这就难以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
他让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心甘情愿花20万美元让他以公派的方式在耶鲁留学一年,并因此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耶鲁世界学者”。
他在全球着名的达沃斯论坛上为一个患白血病的朋友向顶级制药公司高管寻求帮助,并因此成为诺华全球总裁来中国一定要见的人。
他24岁前已经采访了200位世界政治、经济、学术界的顶级人士,成为“采访外国政商领袖最多的中国记者”,并因采访与许多人成为忘年交。
他英语好到让人嫉妒,但他却只用汉语拼音RuiChengGang做英文名。他因为曾用博客把星巴克请出故宫而名噪一时。
他就是风暴主播芮成钢。而这些,都不是他追求的,他只是希望自己自由,并且人生更有意思——这是他采访了上百个制造成功故事的名人之后,最坚持的原则。
跨国500强企业的高管,金融巨擘驻中国首席代表,包括一位美国极具传奇色彩的资本运作高手,曾三次请芮成钢吃饭,希望他成为自己在中国地区的业务负责人,都被芮成钢婉言谢绝了。“我不喜欢那种生活。让我拿一个比现在高出好几倍的薪水在国贸19层以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进进出出,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
他觉得:在耶鲁法学院遇到的那几个一毕业就放下几十万美元的高薪、准备来中国待两年,四处游历一下的法学博士是有趣的,他们能说出“钱,以后有的是机会挣,趁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高高兴兴地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而那些“考不考大学,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毕业之后找什么工作,被家人、学校甚至社会左右的人,到最后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对事物失去兴趣,”的学生是无趣的;那些“大学一毕业就攒钱、找父母要钱、借钱买房子。把自己变成一个不敢冒险、小心谨慎,天天想着供房供车,失去了年轻人该有的斗志、勇气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的学生是无趣的;那些评价人只会把兴奋点集中在财富和地位上,很少去真正感觉一个人的精彩之处的人、媒体和社会是无趣的。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通常都会感到愉快、精力充沛,就算必须通宵达旦工作、取消休假日加班,他也不会抱怨。而且在符合兴趣的工作领域中,人对学习新知识、接触新同事也不会感到害怕。总之,在这样一个领域中,带着积极的工作态度、渴望吸收新知识的好心态,工作效率会很高,收获也会很多。
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迷恋丰厚年薪和高阶职位,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到了一个年龄阶段后年薪和职位都比大部分人高,这是他们工作比任何人都努力的结果。当想到对自己最有意义的生活时,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如何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力。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就像沙哈尔教授引用哲学家罗素的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我们身上存在的潜力能够让我们做得更多,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只有具备领袖才能的人,必须成为总统才能幸福;或者具备商业天赋的人,必须得成为亿万富翁才能快乐。总统或富翁只是一种潜力表面的证明。我们所说的是潜力的内在标准。一个有潜力做总统的人,大可以开开心心地做一个古梵文学者;那个有亿万富翁潜力的人,也可以高高兴兴地去当个记者,只要他们从内心感到工作的挑战性,感到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就好。
(第56课)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当然,眼前的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谈恋爱也一样,两人共同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并帮助彼此的成长与发展。还有当我们做自己喜爱的事业时——无论是商业、医学,还是艺术——我们一样可以在享受的过程中取得事业的进步。老师和家长从小就教育我们,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他们并没有让我们明白,学校是个可以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本来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