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9500000055

第55章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 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释迦不是道德师

我们无法全文照抄南老对这一品的解释。我们恳请读者自己去阅读。我们给大家一个提示:

第一,南老认为释迦关键是道德高尚,度了人也认为自己什么也没有干。

第二,南老认为释迦莫过是把修的法、走过的路说出来,教给众生,众生自己去度自己。

第三,只要大家“不着相”,“你懂得一切了不可得,一切不着相就到家了。”也如在上一品南老所说:“青磬一响,被它敲醒了,万念皆空。那个时候啊,什么都没有,那真是大梦初醒,这是大福报。”

透过我们上面的介绍,你会看到南老的基本思路: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封闭的、独往独来的生命体。有的生命智慧高、品德高,便成了佛。佛要用自己的经验、思想理论教化众生。但是,佛并不认为自己度了谁化了谁,如果有这种卑劣想法的人就不可能是佛。因为众生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佛度得了的,一切要靠众生自己觉悟。自己觉悟什么?“万念皆空”、“最终是一个死,在死字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了不可得,一切不着相。”

这一切不是南老的过,长时间来大量的佛学家都是这么讲的,只不过没有南老讲得清楚。和南老相比,等而下之的佛学家们,就更可怕了,劝人磕头礼拜,崇神信鬼,更相信什么特异功能。与这种迷信色彩相适应的,还有另一层更厉害的麻醉药,那就是吃斋念佛,清心寡欲,与人为善,看破红尘,莫与人争斗……

总而言之一句话,释迦牟尼反对什么,他们喜欢什么;历史潮流抛弃什么,他们便追求什么。反过来,还要说世界堕落了,人间腐败了,好似释迦牟尼的学说,永远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我们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不客观地公正地看一下历史,自释迦出世后的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径直走自己的路,磕头烧香、看破红尘、相神信鬼、迷信神通……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早被历史扫进了垃圾堆,与这相比,像南老那样消极的、自我封闭的所谓佛学、东方文化,也受到了历史的猛烈冲击。中国近二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五四”以来的革命史,就是要彻底扫除这种庸俗化了的东方文化。

关于这种庸俗化了的东方文化,我们在序言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这种庸俗化了的东方文化,以北宋二程为开端,朱熹集其大成的“理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逐渐渗透到了道、儒、释三大家学说中,构成了对古典儒、道、释三大家的彻底反动。

佛学公认的高峰期有两个,一个是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南北朝时代,一个是以慧能、善导为代表的唐代。前文所引南老给我们介绍的慧思大师,那是绝对开了大悟的大师,只有他敢说:“我独坐孤峰顶, 已经一口吞尽诸方,一切众生我度完了。”不是真正与释迦的《金刚经》相应的人说不出这样的话,而这位大师正是南朝齐人。

大唐以降,佛学,尤其是佛学中的禅宗逐渐被理学所浸染,理学色彩越来越浓,真正开悟的人也就不多了。诸君可参看《五灯会元》,定可寻到这一消息,这里不多述。

纵观南老的思路,较之其他胡说八道的讲经人,那是高明得多了,但“理学”的影子还是非常重。所以,南老才会把《金刚经》解成这个样子。

在南老的笔下,虽然极力想扫除封建迷信的愚昧,不再把释迦当成神和超人式的佛,但又把释迦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师和思想家、教育家。

南老自己对自己的这种看法也不是十分相信的,于是就又引进了一些道教、密宗的“功夫”。“哲学+功夫”,这是南老的基本思想框架,其实,最后的结局是,南老功夫上的成就掩盖了他在哲学上的失误,而哲学上的思辩又掩盖了他在功夫上的歧路,二者互相牵扯,南老就再也不前进了。如果人们仔细研究一下南老的全部着作,你会发现,南老为了自圆其说,为了他的“哲学+功夫”的思想构架,东盖盖西扯扯,哲学上说不通,就拉到功夫上;功夫上说不通,就拉到哲学上。解《金刚经》的《金刚经说什么?》,则是全面阐述南老自己的哲学体系的。

南老的哲学体系除了在一些环节上有几分辩证法的味道之外,最基本的思路是人——生命——是一个自我满足、自我密封的体系。这个体系要想解脱,就得先从道德上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加之功夫上的修炼“转变色身”,最后达到“一切了不可得,一切不执着”,日子一久,便可以享受清福了。当然南老并不认为这样就够了, 还要修炼功夫, 最后的成就是功夫的成就,像杨剃头那样“出神”。在修炼的过程中要重修德,要一切不着,一切了不可得,一切不执着,“万念皆空”。

一句话,释迦在《金刚经》中的全部思想全变成了南老“哲学+功夫”的“修法”了。

所以南老就无法理解像慧思大师那样真正开了大悟的人的心胸了,也理解不了布袋和尚的“无法可说”。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有一个明白的交待,这里不重述。

其实第二十五品根本不是讲什么“有教无类”、“自我解脱”……完全是在介绍实相。

释迦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实相的真实运动状况,是从他的“如来大愿”入手的,也正是我们反复告诉大家的,《金刚经》的核心就是第三品“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而实无众生灭者。”《金刚经》三十二品从始至终是围绕这个大愿讲的,所以这一品开始的第一段话就是“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佛学的基本观点,我们再简略介绍一下佛学对宇宙的看法。“宇宙—生命”系统是一个巨大而无限的网络。生命之“明德”,即我们人的“知”、“智”,这个东西本来就包涵在“宇宙—生命”系统中,可以称之为本有之德,在这个宇宙中没有生命、没有人类之前,“明德”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包含其中,没有显示出来。这在佛学中称之为“因地”。随着“宇宙—生命”系统自身的因缘运动,“明德”显示的因缘一步步成熟,这个具体过程,我们不可能详细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宇宙—生命”系统本无“明德”之因,今天我们也就见不到“明德”这个果,以果导因,可以肯定地认定“明德”是法身本有之德,不然,我们就无法在今日见到“明德”之果。

佛学认为“明德”的运动永远是整体的因缘运动,不可能孤立存在。这在佛学中便是“心本无心”的道理,心本无心,因缘合了,便生出来心。这个“心”只表现为人的“念”,有念便有心,无念就无心,而“念”永远不会中断,“佛法不说断灭法”,其中有一条便是“念”不断,正是这个“念”不会中断,所以随同“明德”便产生一种心理错觉——“相续心”,这种“相续心”,永远伴随着“念”的生生灭灭过程,于是便产生了四种幻相——我、人、众生、寿者。

“明德”与“四相”的辩证统一关系,前文已反复说过,这里不赘述。

正如前文一再说,“明”——“心”——“念”绝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因缘运动的结果。真正左右“念”——“心”——“明”的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因缘运动本身。

不管人类整体的文明如何进步如何发展,都是表相的东西,而本体的真实力量只能是来自“宇宙—生命”系统自身。

某一个生命,比如一位禅师、一位菩萨、一位圣人,真正悟到了这一点,他会明白他自己的“悟”,只是 "宇宙—生命”系统催着自己的“明德”达到了这个水平线上。自己的“悟”不过是一个标志,是“宇宙—生命”系统的明德达到了某个层次的标志。既然是如此,“我”的“悟”就不是我的悟,而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明德的“悟”。那么,这个“悟”就不是私有的、“我”的,而是早早晚晚会成为一切众生的“悟”,成为整个明德普遍的“悟”。但这不是我“教化”的结果,我的学说思想影响的结果,而是整体因缘运动的结果。

正是由于此,慧思大师才会在开悟后不去度化别人,而是说“我独坐孤峰顶,已经一口吞尽诸方,一切众生我度完了。”

释迦才会一再说“无法可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是因缘在推着人悟,催着人悟。不是那光凭那一个人的“教化”,人们才能“悟”的。

这是“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 众生本无。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说过,“我”、“众生”、“人”、“寿者”莫过是“明德”显现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明德”也是因缘合和而成的,何况它的副产品——作为概念的“我”、“众生”、“人”、“寿者”?因缘聚合了,“明德"便通过某种“四相”显示出来;因缘散开了,又会再聚合成别的某种“四相”显示出来。“我”、“众生”、“人”、“寿者”皆是了无自性的假合幻相,哪里还有什么众生可度?

一般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心理错觉为出发点,错认有“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这种人可以称之为“凡夫”。要说有一种“凡夫”,也是说有一种心理错觉,和我、人、众生、寿者一样,他不过是一种幻觉的存在方式。

同时,由于“明德”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我开悟了,我成佛了,凡夫也必然成佛,“明德”不会偏爱我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没有什么凡夫,只不过眼前他成佛的因缘还没有完全熟,暂且还称他为“凡夫”吧。

这便是第二十五品的真实含义。这和前面经文所讲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正是由于此,闻《金刚经》四句偈等,闻“南无阿弥陀佛”就成佛。这不是说《金刚经》四句偈与“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有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说“你”见到他们,就标志“你”成佛的因缘已经成熟了。本来也没有“你”,当然也就无什么“佛”可成,而只是“宇宙—生命”系统的“明德”进入了一个新的级层,“明德”普遍进入“明明德”的级层。“明德”也无明德,因缘合了、成熟了,就有了“明德"。说到底还是: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所生法,是中无有常。”

“空”也不空,空永远都不空,总是会表现为各色各样的因缘聚合、因缘假合之相,所以:

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同类推荐
  •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为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他试图从跨文化和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全书分为六篇,有历史篇、礼仪组织篇、苏非篇、比较宗教篇、振兴篇、海外学者篇。虽然是一种从属于华夏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却是融汇了其他中文化优秀成分的独特文化,具有包容性、并蓄兼收的特性、灵活应变的能力及适应时世的机智。凭借如此跨文化的智慧和能力,中国穆斯林所承载的伊斯兰文化能够经历巨大的沧桑变动而一直不断发展和兴盛,且百折不挠地前进。
  •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本书通过多篇禅意故事,告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当下、知足常乐、珍藏本钱、顺其自然等积极健康的观念。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经典。《古兰经故事》中所有的篇幅都是《古兰经》中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传闻轶事,主要是穆罕默德之前的历史人物,即历代先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在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国家普遍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确实,先知们光明磊落、公正无私、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任劳任怨、积极进取、洁身自重、临危不惧、宽宏坚忍、劝善止恶、敬老爱幼、赈困济贫、意志顽强、信仰忠诚……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不光是每一个穆斯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典范,也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基本生活准则。同肘,从故事中讲述的古老部族的兴衰成败,告诫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 伊斯兰文化新论

    伊斯兰文化新论

    本书综合运用文化学、宗教学、社会学、哲学的相关理论,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法和别具一格的表述语言,将伊斯兰文化放在一个广阔的人类文化大背景之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并且在分析其特点时往往与其他文化如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等做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学术风格。本书在相对意义上构建了伊斯兰文化研究的新框架和新体系,拓展了我国宗教学的领域,丰富了我国宗教学的内涵;同时在伊斯兰经济文化、法文化、伦理文化、教育文化、生态文化、婚姻家庭文化等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 悟道

    悟道

    本书是采撷星云大师的禅心禅话,锤炼成一本智慧的结集,希望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开垦一块天地,洒上几颗莲花的种子,等待净莲绽放的日子,身心皆安,烦恼不再丛生……
热门推荐
  • 复仇的青春

    复仇的青春

    她生母被杀,被继母算计,险些丧命于悬崖,但是魔法却意外苏醒……八年后,她与伙伴们一同归来,复仇、复活母亲……在那充满复仇的青春里,她遇见了他。一支雪中狂舞,激起他心中的深爱,一次舍命相救,让她明白他对她的爱之深……
  • 超农风暴

    超农风暴

    二十一世纪,谁说农业不能富家、兴国、平天下?本书需要重新打造,新书《科技权杖》已经上传,敬请观阅!
  • 出马仙道真实经历

    出马仙道真实经历

    你们可以把这当成一本小说,不是我想说的是我写的都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如果你们喜欢就给我点评吧.或者有什么疑惑的地方也可以加我的QQ
  • 逃出皇宫种仙田

    逃出皇宫种仙田

    好好的魔被踢到凡间做了人,还是个不得宠的皇后。遇上个流落人间的仙人,无奈和他私奔种田去;但是下雨砸下一块田,溺水也能捡到宝,各色怪物追着跑;这到底是天上掉馅饼啊还是天上掉陷阱;人间桃花处处开,开到她苏真武那里怎么就只剩下些妖孽,最忍无可忍的就是——“美人师傅,你不要再吃我豆腐了好不好,我可是魔尊哪!”
  • 卡耐基领导的艺术与管理的智慧

    卡耐基领导的艺术与管理的智慧

    《卡耐基领导的艺术与管理智慧》是一本关于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的经典之作。它对于发现我们的领导才能,提升领导群伦智慧,特别是融合了管理、演讲、为人处世、智能开发等于一体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的教育方式,将有非常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就算是动漫也可以成神

    就算是动漫也可以成神

    家里蹲宅男出门都遭雷劈,神秘的传送,告诉他成神的可能,经历各种动漫位面,走上成神的道路……
  • 宋朝暴发户娘子

    宋朝暴发户娘子

    穿越到宋朝,郎君潘驴邓小闲。只是这发家致富之道,怎么跟西门大官人这么像?算了算了,没有心思再嫁,与其看他精尽人亡,不如先阉了他,妻妾一家,和和美美过日子。
  • 云散高唐

    云散高唐

    我看见禁锢在高唐之塔,终于崩裂,我看见寂寞的云萝花朵,随风飘零,我看见命运的潮汐扑面而来,天地刹那如血。我看见,绵绵青水,一去不还。别哭,不要被咒语纠缠住。我们所有的人,都不过是时间的囚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最怜你的泪

    最怜你的泪

    也许,你们也是曾经的甜蜜恋人,但是,日复一日,不知从何时起,你们无缘无故的吵架,气头上,彼此毫不留情的互相诋毁与讽刺;年复一年,你们开始抱怨对方的缺点太多,关爱太少,慢慢的,你们以为爱情已经不在了,可是,偶然当你看到她对着你们的照片默默垂泪,对你送的小礼物还依然视如珍宝,你的心忽然软了,你发现,她的泪,是你今生最大的怜惜和疼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秋末的些许微凉

    秋末的些许微凉

    方向的选择,似乎很重要的样子。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一群被困在这座城市的人的故事。没有人是例外。如果不是为了那件事,月大概是不会回来的。毕竟,三年前的事,怎么都不算愉快的经历。只不过,有些事,好像变得复杂了。不过,也没办法了。既然如此,也只有接受了。说起来,她还是期待的呢。关于他,也关于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