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9500000056

第56章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也说“止观”

这一段如果让我们来讲,应是很简单的,但南老从一个“观”字讲出去了,一直要讲完天台宗的全部“止观”。我们在这方面是彻底的外行,根本没有研究过天台止观,但是,我们知道不少学佛的仁人君子特别喜欢这个法门,也就不能不硬着头皮说两句。

“止观”是天台宗的命脉所系,“止观”有不同层次的“止观”。对于不同根气的人,有不同的“止观”。对于初学者,以心止于一些穴位,如鼻端、脐间、涌泉,使心不散……这在东方文化中是一种入门教育,锁心猿,拴意马。到了第二阶段,便需要学会“心止”,即凡有念起便制之,使其不能无限外驰。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告诉你不要被“相续心”所迷。一念接一念,“意识流”似的流下去,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错觉。比如说,从主体上讲,会割裂主客本来一体的关系,产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从客体上讲,会一味去追求客观事物自身所谓的逻辑,比如物体的自身有什么“现象与本质”,“内涵与外延”,“肯定与否定”……这正是机械唯物主义常出现的错误。这种初级训练,根本不是什么特异功能训练,想通过这种训练在一世人生中掌握特异功能是一种幻想。因为特异功能是一种“报”得,必是“宇宙—生命”系统的因缘给予才是可能的。有的人天生可能有,有的人练一生也不行,原因就在于“你”作为一个“因缘结”,有没有“宇宙—生命”系统赋予你这种功能的因缘,如果“因地”没有,“果地”上练死也无用。

“止观”进入到第三阶段,就是懂得万事万相,皆是因缘所生、所灭,万事万物皆无永恒的自性,这样你就不会被“现象界”所迷,此心自然便止了。

但是真正的止观是慧思大师那几句话:“我坐孤峰顶,一口吞尽诸方,一切众生我已度尽。”这是无观之观,无止之止。

慧思大师是天台宗二祖。学“止观”达不到慧思大师这个水平,便谈不上用,都只是准备阶段,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南老讲了一大通止观,就是没有明白天台宗二祖慧思大师的大止观,遗憾。不明白慧思,信了慧思也是好的。

“我已一口吞尽诸方,一切众生我已度尽。”既然如此,天台弟子还有什么可修的?还有什么可证的?还有什么可“止”的?还有什么可“观”的?

偏是一切说尽天台、学尽天台的人,满嘴是天台的人,还要去止,还要去观,你们二祖慧思的话“我已一口吞尽诸方,一切众生我已度尽”,不是天大的谎言吗?

“一口吞尽了诸方”——是不是止到了极致,观到了极致?“吞尽”——止也,“诸方”——观也。

“一切众生”——我皆观尽也。

“我已度尽”——止尽也。

还不明白吗?

为什么是如此?前文已明,不赘述。

然而,慧思尚未最后到位,且听释迦我佛的话,“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而实无众生灭度者。”

“一切众生之类”——“观”之尽也。

“皆令入无余涅”——“止”之尽也。

“实无众生灭度者”——止中无止,观中无观。

如来,如来,还是如来。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如来,如来,还是如来。只是少了一个“五逆、诽谤正法”。 天地间皆是三十二相, 天地间皆是如来本愿

只是由于不得已,才唠叨了半天“止观”。依我们的看法,第二十六品与天台止观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由于经文中有一个“观”字引得南老说了那么多,我们也不得不跟着南老说那么多。

本来早应该是无话可说了。但是,十分无奈,不得不陪着南怀瑾先生说下去。我知道,时下不少人对南先生几乎到了神化的地步,以为他老人家每句话都是金口玉言(这当然不是南老的过错),我们在与南老讨论《金刚经》之时,就不得不随着南老,他说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如果有一个地方不随南老讲下去,有些人便会说,我们是把佛学简单化了,其实佛学复杂得很,南先生只是给我们点了点,你能知道多少,南老暗藏的学问大着呢!中国人往往是这样神化名人的,结果是把自己推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我们就是为了这些麻木不仁的人,才不得不一会儿般若,一会儿净土,一会儿唯识,一会儿止观……一个劲随着南老转。

这是真没办法的事。

这一品事实上是让人们认识如来本愿是入一切处,一切时,一切众生心,一切因缘中的。

这里省去了大愿,光说如来。离了如来大愿,也无如来可说;离了如来,也无大愿可说。所以,只要人们认得了如来也就认得了如来大愿。

这一段经文的目的, 还是告诉人们, 无修无证,如来大愿已具足一切。既然我们已被如来大愿所度,所灭……我们一切众生便已是佛了。

问题是一切众生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这个自信,总是想凭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向外找如来,找佛。

这段经文就是破众生“骑马找马”的偏执的。

就须菩提说,他早明白了这个道理,这里只是和释迦应和而已,且看前文第十三品时须菩提便明言“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已经把话说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到了这里又要说:“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呢?

这个道理前文我们已经多次讲过:任何事物都没有自己的本性,都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因缘的聚合。事实上,“宇宙—生命”系统说是整体,也没有什么整体,这个整体也是在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的,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变化、运动、发展。

“宇宙—生命”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总是有一定的“矢量”。 例如在现在,其“矢量”就是突出“明德”向“明明德”发展,当这种“矢量”的功德集中到某一个聚合点上时,这个聚合点如果有必要显化为“人”,这个人的外貌就会具足三十二相显示出来。但是,这个三十二相的“人”毕竟只是幻相,不是“宇宙—生命”系统运动的本身,正如一个巨大的电网,控制室中的仪表显示着这个巨大电网的复杂运行,但这是电网本身的运行,绝不只是仪表在运行,二者是一也是二,不是一也不是二。

这里有一个逻辑问题:地下湿了,可以是下雨造成的;但不能说地下湿了,就是天下雨了。

三十二相可以是如来的显化身,但具足三十二相的未必全是如来。

这段经文的本义是,如来本愿入一切处,入一切时,入一切众生心,如果你要寻找出来,就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形象,更不能把如来当成神、鬼之类的偶像,加以崇拜,这是针对印度古代的宗教文化而说的。

当你不拘于一切相,不拘于一切时,宏观地整体地看历史时,如来本愿的功德就会明显地显示在人们的面前了。

正如我们前面反复提示的,据科学家的提示,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存在了三百万年,除去一些猜测式的考据,以确切的历史说,近三千年是人类历史发展最快、进步最快的。这是为什么?

我们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如来的大愿起了作用。

如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是宇宙整体的因缘到了这一步,释迦不过是比一般人更早地意识到了这种历史必然。这种历史的必然,被他以愿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 这个愿力也不是释迦牟尼个人头脑的产物,释迦牟尼说这是阿弥陀佛“五劫思惟”所致,在《金刚经》中,他说是“如来”自己发出的大愿,所以也不是什么“愿”。

“无愿、无相、无念”正是大乘佛学的精髓,但毕竟有相、有念、有愿。一切都是: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所生法。是中无有常。”

明白了这一点,你会发现万事万物皆是三十二相具足,无处不是佛,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皆是古弥陀转成新弥陀,新弥陀回应古弥陀。

同类推荐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份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魔是一种障碍,它有两种。一种是外魔,他会运用外境来扰乱修行者的心。另一种魔是内心自起的无明烦恼,它会扰乱、障碍自己的道心。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就很坚硬,只要去除杂质就能制成精纯的器物。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佛教常识问答

    佛教常识问答

    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动的、光明遍照的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虛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佛。尝闻师言: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轻重利害,不可比拟。佛法的实践,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这说明自性本来清;争自在,因受尘垢妄执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复本来的样子,否则就应该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动,这说明修习佛法,要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强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时续时断,不能一曝十寒。
  • 在此刻

    在此刻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此刻》(寻真问道的不二法门)身在此刻,心不能定,皆为想要得太多。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身心的安顿,需要向内在去寻找。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当下,讲生命轮回,讲日常生活,通过寻常人生的悲欢喜乐来阐释禅机妙义,知道人们理解生命真相。如一盏明灯,点亮蒙尘的心灵,踏实淡定活在此时此刻。
热门推荐
  • 宝镜三昧本义

    宝镜三昧本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之米虫难为

    穿越之米虫难为

    中医世家的莫小颜醒来发现自己居然穿越鸟!还成了待嫁娘。他是朝廷中冷心冷情的四王爷,因母亲的伤害让他发誓今生绝不再信任何女子。当她和他相遇,将会生出怎样的故事?她本想当个看戏人,无奈却已成戏中人。
  • 生死抉

    生死抉

    她曾是大陆上最高贵的公主,却被至亲献祭给恶魔;她有许多朋友,却没人愿意给她帮助;她一步步逃离原来的世界,却发现迎来的不是自由而是满世界的追杀……她服下剧毒死去,却被他救活,他说:你只要抓紧我的手,就能好好活着。原来他尝了她一滴眼泪,明白了她的悲伤,便为了她,愿意对抗整个世界……(构思了很久的故事,设定有些复杂,节奏稍慢,在八万字左右剧情正式铺开,不想写升级、练功、夺宝,纯粹以人物间的矛盾推动剧情发展,所以写得有些慢,请给予一些支持和鼓励,谢谢。)
  • 还会

    还会

    哪有那么多完美的结局。爱满了,缘散了,你走了,再回来,却再也找不到从前的感觉了。我曾经觉得我最爱你,可是没有,后来,我以为我已经不爱你了,可还是没有。一切都败在了我以为。
  • 灵魂劲歌

    灵魂劲歌

    记忆中,幺婆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一张黑黝黝的脸膛和几道被时光的犁铧耕耘过的皱纹,蕴涵着饱经风霜雪雨的沧桑岁月,一双包裹过的脚丫,因为历史的缘故,走起路来依然保留了八字步的姿势。
  • 白心墨

    白心墨

    【本文无泪点,偶尔悲点,其余百分之九十九全是笑点,欢迎参观。】作为叶家唯一一个不会传承魔法的传人,叶柒毫不在意。这不要紧,可她接着就做出气死家主的举动,之后又和禁忌魔兽蛇达成契约――帮蛇族报仇。奇怪的是,叶家的人已经察觉了,却丝毫不管。这是已经把她示若空气,还是有什么不可见人的事……
  • 失落神迹

    失落神迹

    神迹时代后,世界被忏悔者的恐惧所笼罩,连神也抛弃了萨瓦达大陆。有一群人不想这个世界被他改变,于是往过去送回一个人,希望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旧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故事开始诞生。这是一个西幻的世界,有魔法,有骑士,有精灵和兽人,所以也会有传奇。巨龙能展翅高飞,我为何不能鸟瞰这世界?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卷)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卷)

    随笔是散文中的一种,又称小品文,它最早起源于英国。如果从始祖培根算起,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随笔一度雄霸英国散文的主导地位,五四之后开始传人中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朱自清,就是随笔写作的大师。随笔由于是随意而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它的题材比一般散文更加广泛。现实生活的见闻,以往事件的漫忆,所思所想,作家作品的漫评,以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掌故轶闻,笑、憎、苦、恨,千秋刹那等,无不可作为随笔的材料。朱自清的随笔题材就是丰富多样。他的笔端既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扬州的夏日、北京的潭柘寺和戒坛寺,又有欧洲的罗马、柏林、伦敦、巴黎等城市。
  • 蜀锋

    蜀锋

    虎胆熊威蜀锋将,——蜀锋,蜀锋,剑戟丛中久鏖兵,——塑我大汉雄风。龙潭虎穴何足惧,——历尽风霜雪雨,只添那几分豪情!——铁血驰骋看山河。“天下乱,蜀先乱!天下平,蜀未平!”都说川人能战,三国西蜀岂无大将?一位少年的时光穿越,让三国时代的巴蜀之地不再平静。精锐蜀锋剑指中原,述说一个传奇般的三国故事!《蜀锋》QQ群:2366088
  • 重生之西南风云

    重生之西南风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昭汗青。”李东行走在山间的马道上不停的感叹,突然两旁山道冲下一群蒙面大侠大喊“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载,若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李东行愣了一下,随即指着带头蒙面人道:“小肥啊,今天晚上你就不用吃饭了,吃西北风吧。”带头蒙面人立即哭丧着脸,“少爷,不带这么玩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