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9500000058

第58章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莫作道德讲

到了这里,不用我们讲,聪明的读者只要把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诸品的标题去掉,把经文通读一遍,定会发现其中的奥秘。第二十六、二十七,讲不可以具足相见如来,又言“于法不说断灭相”,第二十九品,进一步说明不能把如来当具体的人来看待,第三十品直接讲“一合相”, 第三十一品讲“不生法相”。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是佛学常说的“人法两空”,也就是说只有法报化三身因缘运转。

如果借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概念说,就是历史的运动、变化是不以人自己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要想真正认识它,必须破除四相,穿透四相,你就可以看到它的真实运动,这在佛学中称之为“实相”。

看不透这些,莫言悟与不悟。

但是,由于昭明太子分了品,尤其是第二十八品这样的文字,一旦孤立起来,便完全变成了道德教训了。

事实上,南怀瑾先生解到这里,就是把这一段解成了“道德+功夫”。因为他通篇讲的都是这“道德+功夫”,我们不可能全文照抄,请大家去查他的原着《金刚经说什么?》

南先生解这一段有三大特点:

第一,完全把这一段和前面、后面的经文割裂开来了,好似这一段可以单独成篇。

第二,南先生认为《金刚经》是教人如何修,而不是讲的“人法两空”的实相。他说这一段讲的是“无生法忍”的境界:“佛开头就说善护念,应无所住生其心,一切无着无相。由于善护念,无着、无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开始佛就已经跟我们讲了,他在传法呀!”

第三,一切都是个人修养、修行、修炼。

我们还是要大喊一声,南老先生你错了。这根本不是让你去如此的修,如此的证,你是修不到的,你是证不得的。即便是修得证得,也不是“你”的。

不要以盲引盲了。

我们请问南先生,如果这一切是让你去修,让你去证,为什么第三品会说:“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既然让你自己修,自己证,为什么还要他——如来“皆令”你“入无余涅”呢?

我们请问南先生,如果这一切是让你去修,让你去证,为什么《金刚经》反反复复强调“无法可说”?他为什么要反复说,如果你认为他——如来有法可说,就是诽谤佛呢?

难道释迦这些话都是谎言?都是反话?难道释迦在这些话的后面,还有一套不可告人的或秘不示人的“密法”吗?

这一切全不是法,释迦是想向你介绍“实相”的运动真相,你明白了这一切,就是修了,没有另外一个修等着你。南先生说《金刚经》不是讲经,而是说法,对的。法说完,你就修完了。这是南先生绝对应该懂的。

即便这一刻不懂或不全懂也不怕,早晚会“自然”懂的。

因为如来已令你入了无余涅了,你能不懂吗?

对这一段经文真正懂了的是慧思大师。

现在我们试解此段经文。

这段经文的核心是三点:

第一,“知一切法无我”。第二,“得成于忍”。第三,菩萨不受福德。

这三点还是讲的第三品的如来大愿。

“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

前文我们已经反复讲过,这个大愿,一者是释迦把自己的一切因缘融入了一切众生中。事实是个体的释迦因缘散开了,入了一切众生心,他自己也就“不受后有”了,同时也是如来本该如此。“灭”而“度”之“一切众生”,是法身本有之德,因缘成熟显化到了个体的释迦身上。释迦和如来法身不是一也不是二,是一也是二,释迦之法就是“无我法”了。这是“知一切法无我”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释迦“灭度”了自己,同时又把这一因缘布给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接受了这个缘之后,与释迦不是一也不是二,是一也是二。释迦的愿入了众生的阿赖耶识,也就成了众生自己的愿,众生也就“无我”了,因为他非灭度不可,非入“海咸一味中”不可。

再说“得成于忍”。

“忍”就是“定”,这个“定”是楞严大定。这是和“知一切法无我”紧密相连的,“知一切法无我”是“得成于忍”的前提。正因为“知一切法无我”,我的愿正是无我之愿,也愿一切众生无我,这便是实相。既然认识了这一点,就不必怀疑,但是意识的干扰是不会间断的,每时每刻意识的念都会干扰,但是每当各色念头起来之时,我都能知道,这些念头正好证明了“一切法无我”,因为这念头来无来处去无去处,根本不是我可以左右的。只要“我”能忍,就是如来的“定”,不然我是忍不了的。反过来说,我能忍,就说明我和如来一样“定”了,这“定”中正有“不定”,“不定”中正有“定”。我与如来不是一也不是二,是一也是二,最终是“定”——如来的大愿一定可以令一切众生入了无余涅。

这一切也不是让每一个众生都去重复一遍,都要达到这个水平。只要“如是闻”了,“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就是说,如来的“大定”你已经得到了,入了阿赖耶识了,这以后你有再多的妄念,哪怕是妄念腾飞也没有用。因为“如来大定”、“如来大愿”与你的妄念不是一也不是二,是一也是二。如来“定”中有你的“不定”,你的“不定”中有如来的“大定”。正由于是“定而不定”、“不定而定”,所以叫“忍”,所以叫“得成于忍”。

谁忍了?不知道。本来“无我”,何忍之有?但毕竟是有忍,因为我早就“知一切法无我”了。

“我”已灭度,我已成佛,还受什么“福德”?

“我”的因缘已散入一切众生,“我”已入了“海咸一味中”,哪里有我,大海中哪一滴水是我?真没有我?又不可能,我已入了大海,怎能无我?真有我?也不可能,我在哪里?找不见,一切水中都有我,我找不见我,我还受什么福德?

这里我提醒大家注意看南先生是如何说的:“我们看了金刚经啊,就觉得佛在卖梨膏糖,他说不了几句,就是这个功德怎么样,那个功德又怎么样;等你相信了它的功德,他又把功德推翻。这是佛的教授法。”

又是教育,又是教授法,又是佛在教给我们如何修,又是在给我们传法。

这是实相,实相就不是让某个“人”去修的,也不是某个“人”可以修成的,如果可以修成,那“我”、“人”、“众生”、“寿者”就是实相了。

实相被我们知了就是我们的修,因为除了“知”和“闻”,我们什么也没有。

实相被我们知了,就是如来的修,因为没有我们的“知”,如来便是什么也没有。

《金刚经》关于“功德”、“福德”讲得是十分清楚的。

对众生说,“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众生受了福德,这是可以肯定的,这是对被布施者说的。

那对于布施者呢?你为他人说了“如来大愿”,你自己必入无余涅,必定成了佛,不再受后有,当然就不受福德。这和主观上想不想接受被布施者回报的福德,什么守菩萨戒,什么我要无相布施,什么布施以后认为这只是理所当然,什么不须回报等等人间的道德根本毫无关系。

再说一遍,这是实相,你个人的妄念在这里毫无用处。福德想要不想要,积善不积善,积德不积德,全是妄念。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但是,只要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即如来大愿一旦在人间显现,不管显现在什么人的头脑中,就会是“一口吞尽诸方,一切众生我已度尽。”

慧思大师法界有灵,听听人们怎么说你的:南先生说你只是由于有个智者大师那样的好弟子才会如此说!?

你不觉得冤枉吗?不!你也许会笑。你笑你已把南老度成佛了,但他还不知道,他当然不会对你有什么感激之情,你也正好落个“不受福德”。

你本来也没有准备谁向你回报福德。

张拙才是拨无因果

南老提到张拙的一首所谓开悟以后的律诗,并借来讲解“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我们把这首诗照抄如下: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 涅生死等空花

这不是佛法,这是邪见。

这和释迦的观念,与慧思大师的观念是不一样的。慧思大师的话虽有不圆满处,毕竟知道“一切众生我已度尽”,这样,他也把自己的缘布向了一切众生。而张拙的诗,明显只是理解了“实相”,却不知如何回归实相,这是毫无用处的,还是鬼窟子里的活计。

长期以来,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认识了“自性”,便是佛,便已成就,如果真是这样,《金刚经》就不用把如来大愿放在第三品那样重要的位置了。

张拙的诗,不管内容上多么无可挑剔,仍然是错的,因为他没有随顺如来大愿,更不知他——张拙能够知了实相,并不是他自己的能力,而是如来本愿的力量。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要求这一点,强调这一点,不是让人们回到迷信如来的老路上去。而是,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只要你不知你的智慧是如来的本愿的力量,就等于你对“实相”一无所知。

张拙这个人就好似一位游泳理论家,关于水、关于游泳,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就是没下过水,也没有真正见过水,更没有见过人们游泳,完全从别人写的关于游泳的书中套出来,不管套得多么好,最后终是会露出马脚来——他从来不知水是什么。

张拙的诗,似乎可以看出,他已经知道了“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但是他不知道,这仅仅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并不能使他与现实缘分分开,也就是说他不懂“无相布施”的作用,“知无我”和把形成“我”的缘分了结了是两回事,这不是说“知行”是两回事,而是张拙不知一个真无我,“我本无我”,缘聚则有我,假我也是我,自性本空之我也是我。“我本无我”,缘散则真无我,缘散也非真缘散,莫过是入了海咸一味中。

《金刚经》几乎是从头至尾都在讲布施,并且是一直在强调无相法布施,就是这个道理。不懂这个道理也不可怕,只要随顺了如来大愿——弥陀大愿,这一步也就完成了。

翻开一部大藏,几乎无处不是在强调普度众生,根本道理就在这里。《金刚经》是这么强调,《妙法莲花经》是这个道理,净土经典更是反反复复讲这个道理,我们对照一下张拙的诗,哪里有一点这样的味道?

第二十八品,在讲完了“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之后又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就是强调“无相布施”“不受福德”的道理。

任何一个细心的读者,在认真读了《金刚经说什么?》中南老对这一品的解释,都可以看出,南先生在讲了“无生法忍”之后,把“不受福德”是当成世间人的道德——作了好事不求加报来讲的,这就从根本上错解了《金刚经》。

南老解《金刚经》,之所以支离破碎,就在于他不懂得“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必有一个“无相布施”,并且是布施给十方众生、一切众生,才算真正到位。

南老忽视第三品,南老错解慧思大师的禅语,其根子就在这里。

自六祖之后,许许多多的禅和子,说什么“认得自性就成佛”,都是没有真正认得自性,以为知了自性本空就可以了。嘴里说自性本空,空得了吗?南怀瑾先生解《金刚经》,认为其金刚眼就是“善护念”……根据就在这里。 他的“善护念”就是“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却不知“得成于忍”必须接上法布施。正因为他是在这里止步的,便处处错解经文。这样的人,照样要在三界六道中流浪。只有“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同时“无相布施”,即如释迦的大愿“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而实无众生灭度者”。即如释迦代弥陀所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有。不取正觉。”这才算真正懂了“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不是你一个人进入“无生法忍”, 而要“宇宙—生命”系统整体进入“无生法忍”,这才是实相。 个人的“无生法忍”还是幻相。如来发愿灭度一切众生,只要众生闻了便得度,“而实无众生灭度者。”正是“宇宙—生命”系统全进入了“无生法忍”,如来本愿和众生妄念同在,众生相的幻生幻灭与如来本愿的有生无灭同在,这才是真“无生法忍”。

这是无相布施救度十方众生,同时也是救自己。“我”与“十方众生”不是一也不是二、是一也是二,这样,我与如来也就不是一也不是二、是一也是二。

至于有的人还想去控制自己的“转世”,那就便是等而下之的东西了。

时下冒充×××转世、×××再来的,如果不是骗子,也是没有真明白。

“转世”、“再来”不正是一种“贪”吗?

同类推荐
  • 证严法师讲孝道

    证严法师讲孝道

    父母爱子女真如源远流长的河水啊!他们爱子女的心,就像水由高处往下流,非常的自然;而要求子女以同样的心孝顺父母,就像水由低处往上流般的困难!我常说父母疼爱子女是一辈子的事,直到自己的生命终了才停止;而子女爱父母的时间又有多长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子女抚养长大,大多数的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会说:“我自己有家庭要照顾,哪有办法再照顾到父母呢?”如果对自己的父母——给你很多亲情的人,你都不知道要去爱他们,你真的能去爱那些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吗?所以说百善孝为先,真正的好人是从尽孝开始。
  • 禅是最好的生活

    禅是最好的生活

    "禅就是活在当下,幸福就在此时此地;生活处处有禅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我们若能以禅的智慧彻悟人生、唤醒潜能,便能寻回真实的自己,在纷繁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内心的宁静,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生活。本书是作者多年读禅和悟禅的结晶,全书注重对生活的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专注于内心力量的激发和人生价值的改变。禅是一种智慧。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而是用来愉快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本书为社会议题探讨,此类别收录了大师八篇言论,包括有大师对环保、经济以及自杀的防治与女性问题等提出的应对之道。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热门推荐
  • 我才不要修炼

    我才不要修炼

    作为一个穿越到斗罗大陆的青年,戴华栋没有所谓的双生武魂,而他的武魂反而是弱到爆的头发武魂,那么他如何在这个武魂为尊的世界开创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呢?
  • 说出职场好前程

    说出职场好前程

    在职场中,口才就是资本。拥有卓越的口才,可以让你在错综纷繁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于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斗智斗勇的谈判桌上侃侃而谈,从尴尬的境地中轻松突围……本书站在理论的高度,从剖析林肯、卡耐基、基辛格、希拉里、奥普拉、白岩松、崔永元等众多名人的说话艺术入手,结合丰富的人生实践,以大量经典的故事为案例,全方位阐述了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智慧,是提升职场口才最权威、最全面、最实用的一本书
  • 女人最想要的投资理财书

    女人最想要的投资理财书

    本书内容包括:女人会理财,一辈子不担忧善于积累,“省”出理财的本钱让女人欢喜让女人忧的信用卡储蓄为基,用银行为自己创造更大收益等。
  • 异世最强过客

    异世最强过客

    一场意外的车祸,一段离奇的故事;究竟是一梦千年,还是千年一梦。究竟该何去何从...一个全新的大陆,一段动人离奇搞笑坎坷,充满悲欢离合的曲折故事,徐徐展开.。。
  • 赤城王侯郡

    赤城王侯郡

    赤城,除了京城,它最大。而驻守这座城的是住在姬侯府的解(xie)王。解王的第一位夫人,她是绫祭,与平常人甚是不同,她是人们称为的海神。说是神,倒不如是她来自于深海的鲛人一族中的鲛人。安安分分地守护着赤城周围的一片汪洋。鲛人,原本是没有双腿的,因为某种原因,让她成为了拥有和人一样的双腿,而且修长美丽。鲛人一族,数百年来住在离海平面不知多深的海底,他们与人类签下契约,人类永生不能捕杀鲛人一族,但残暴的人们还是出海去围剿他们。解王在血泊中救出了这个女鲛人,为了感激他,舍身下嫁到姬侯府。
  • 逍遥界使

    逍遥界使

    在一次意外中,白枫来到地府被赋予界使的身份重返人间,本以为熟悉的世界却变得陌生,有无数妖魔鬼怪隐于世间,一段尘封的古史映入白枫的眼帘!“”身为界使护一界安危,是责任亦是使命,我白枫愿护这一界安危!”啥太假了?我白枫就是这样无私的人。
  • 九霄荡魔之龙转青凤

    九霄荡魔之龙转青凤

    本文依托唐末乱世为背景,所叙的降魔灭妖的事件。九霄为蜀山,三百年前遗留的,九霄宫荡魔神法,元和十年,武神燕奎出世,借托乱世,创立无极,罗煞二宫。与世争雄,终究在华山,三神决战是打落绝壁。生死不明。至此魔教群龙无首,正道反击,蜀山神石元音石入凡镇妖,不料当岳阳魔血十三鹰护送元音石,经骷骨林时,遭魔教诛杀,元音石入魔手,便此拉开了,降魔灭妖的新征程。武神燕奎再度,跃身复回,三代凤主,叶无双雄起,赤神主人,元凌昊归为,方此便真正步入,降魔灭妖的高潮.......。
  • 拒嫁豪门:首席总裁请滚开

    拒嫁豪门:首席总裁请滚开

    本来是到处流动的小摊贩的秦若安,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躲藏,一不小心就招惹了韩影川韩大总裁!她不过就是想找辆车躲躲吗?至于那么小气么……还说她是谁家派来的?她要是谁家派来的,还需要摆摊过日子吗!秦若安:“就你这样的凭什么值得我来色诱你?你挑剔我?我还看不上你呢!”韩影川:“就凭我有钱。”秦若安:“=口=”说得好有道理,她竟然一时无法反驳!结果,转头就遭逢男友劈腿,奶奶重病,走投无路中,韩影川将一纸合约摆在她面前,“和我结婚。”秦若安:“老娘不嫁豪门!您请滚开!”韩影川:“不是你说,你肚子里有我的种了?”
  • 校园枭雄

    校园枭雄

    行头犀利、表情木讷的凌沧,作为特招生从偏远山村来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贵族中学,除了学习成绩很好,似乎没什么特别。然而,凌沧实际上有着高超的身手、特殊的能力和不凡的身世……各种女孩、各种权贵、各种势力,凌沧纵横捭阖其间,发现了这个世界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并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帝国。
  • 狼人是怎样炼成的

    狼人是怎样炼成的

    龙劲,一个大学生在回家的路上被雷劈到了异界穿越成了狼。这个世界没有人类,只有一些地球上不存在的东西。首先他需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下去。慢慢的他朝着半狼半人的方向发展着。以及在此期间发生的各种探险故事,此书将会给您一步步讲述丛林的神秘:绿鬃狼,食人大王花,自然之谜,快盗龙,阿贡熊,神秘生物,精灵,远古神庙,马头人等冒险故事!…………此书有涉及修真、种田等方面的东西当然也就那么一点最后求推荐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