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04200000025

第25章 孔子富民思想(6)

孔子为此煞费苦心,他走的是上层路线,几经周折与卫灵公建立了联系。但孔子的传道活动在卫国遭遇失败,卫灵公只想让孔子做官,不想让他在卫国搞那么多事。卫灵公这样做有他的道理,因为假如孔子在卫国也做祭司,等于在卫灵公头上放了一块石头,卫灵公鉴于鲁定公不能制约孔子的教训,就想只给孔子官做,不想让孔子再做一个专管国君的大祭司。《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卫国住了不久,就被人说坏话,卫灵公竟然派人监视孔子,“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所谓“去卫”指离开卫国都城,尚未离开卫国国境。

孔子接见仪封人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这段话是说:卫国有个地方叫仪(钱穆注曰:“仪,卫邑名,在卫西南境”),仪这个地方的封人想见孔子,还说:“现在君子(指孔子)到我们这里了,我还没见到呢。”孔子的弟子就把他引荐给孔子。封人见了孔子出来后,欣慰地说:“你们(指孔子弟子)何必担心会失去什么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但上帝要用你们的老师当锣鼓,会把真道传讲开来。”

《论语》这段话有几个词,是全文关键。

“封人”。朱子释“封人”为“掌封疆之官,盖贤而隐于下位者也。”意思是地方官。此说不通。前面已讲过,孔子离开卫邑是因为与卫灵公不和。孔子即与卫国国君不和,假使封人是地方官,怎敢与国君对着干,私自见孔子,还发表颂扬孔子的言论?显然“封人”不是指地方官,朱子一见“封”字就想到“封疆之官”,恐怕是他自己想当封疆大吏,一时官瘾发作,以至望文生义吧?

“封人”既然不是指地方官,何指?我们首先要搞懂“封”字的真义。——“封”是一种祭祀,就是王者向神祭拜,然后拿起土块分给某位诸侯。这个仪式包含了“封疆”的意思,但它首先是指“封”这种祭祀,也就是说,先行“封祭”,然后才是“封疆”。“封人”也就是帮王者完成这一祭祀的人。这种活不是谁都能做,因此封人实为祭司。

封人本是周邑专用的祭司,但王朝衰落,各诸侯国也自行设祭、设封人,因此此处的仪封人实指仪这个地方的小祭司。

我们把这层关系搞懂,剩下的事就明白了:仪封人请见孔子,就是小祭司去见大祭司,这是教内的正事。

从级别上看,鲁国的祭司居太庙,是列国的祭司长。鲁国不是一般的诸侯国,而是诸侯国之首,是当初周公的封地。周公在鲁国设太庙,意思很明显,就是将它设为整个周王朝的信仰中心,这才与周公独一无二的地位相符。周公在鲁国设太庙,便成了鲁与周的精神纽带。孔子作为鲁国祭司,是周公传人。

孔子身为周公传人,鲁国太庙祭司,列国祭司长,仪封人请见孔子,孔子接见了,这是他们的职事,不是心血来潮,当然也不用管卫灵公高不高兴了。卫灵公可以不高兴孔子,但他不能不高兴自己的祭司。虽说仪封人是个小祭司,但很多时候卫灵公还要依靠他们维持统治。

“君子。”“夫子。”仪封人见孔子前称孔子为“君子”,见了就称“夫子”,这其中区别大了。

“君子”一词在当时有三个意思:大夫,有德者,祭司。前两种意思我们知道的人多,后一种知道的少。孔子曾对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大家知道,“儒”的本来意义是祭祀官,君子儒就是有德有位的祭祀官,即好祭司。孔子弟子中,子夏以知礼著称,孔子希望子夏接他的班,做一个好祭司,因此说了关于君子儒、小人儒的话。仪封人称孔子为“君子”,不仅是赞扬他有德,更在赞扬孔子是一位有德的君子儒,即好祭司。“君子”在此处绝不是指大夫,因为这时谁都知道孔子已经辞官了。但官位可以辞,祭司之位却是终生的。仪封人称孔子为“君子”,就是指孔子是君子儒,一位好祭司。

至于“夫子”一词,更表明了仪封人对孔子身份的完全确认。夫子即老师,但不是一般知识意义上或做人意义上的老师,指有德有位、善能引导人建立信仰的精神导师。

仪封人见孔子前只知道他是祭司,见了孔子才知道孔子是祭司中的祭司,导师中的导师,是全体国人之师长,精神导师。孔子虽以知识见长,更以信仰引导世人,这点我们应深知。

“木铎。”朱子释“木铎”为“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后半句说对了,前半旬不通。照朱子的解释,木铎成个偶像人了,还金口木舌,没这种事。诚然木铎身上有金属,但也不至于把它雕成了偶像人。木铎其实很简单,它就是在木桩上绑一圈铁皮(或其他金属),这样敲起来响亮,我把它译为“锣鼓”,是比较科学的,实际上它就是一种固定的锣鼓。一敲这木铎,大家就知道有事了,就聚集在一起。

仪封人把孔子比作木铎,意思是孔子就像一面响鼓,把上帝的道传向四方。这样,孔子作为传道人的身份经仪封人一讲,自然就更加确认了,卫灵公虽不愿承认,却很快传开了。

孔子周游列国第二站:匡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匡与卫相邻。孔子在仪这个地方接见了仪封人后,离开卫国,去了匡国。匡国是个小城邦,有时附属卫国,有时独立,局面十分混乱,到鲁国也不远。鲁国季氏的家臣阳虎曾经欺负过匡人,匡人恨之入骨,偏巧孔子长得与阳虎很相像,就被匡人抓了起来,“拘焉五日”(《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被匡人非法拘禁了五天,可能还受了私刑。此事对孔子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好比保罗在罗马曾受苦难。但没有什么能难倒一个真正的传道人,因此我们能听到孔子这段振奋人心的誓词。下面我也择重点讲几个词。

“畏”。魔鬼与坏人都是让人害怕的,传道人也是人,当然也会害怕。孔子畏于匡,这很正常。害怕是人的真实情感,人会害怕,这就证明了我们是人。有的人天不怕地不怕,反倒不好。我们心中有信仰,就因畏而无畏。

“文王。”文王不是一般人。我说他不是一般人,倒不是说文王与武王、周公三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周,而是说文王有道。文王被纣王拘禁在大狱中,日夜精心研究,悟出了伏羲八卦的真理。文王演易,变伏羲八卦为六十四卦,又将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归于一易(周易),特别是将殷人的殷易(归藏易)推演断绝,直接葬送了殷人命脉,使周道大行,周易确立。文王将周易传给周公,周公又间接将周易传给孔子。

孔子被匡人拘禁,不由想到了当初文王也曾被纣王拘禁,因此很容易引起他的诸种感叹。

文王演周易,实是奇迹。

孔子盛赞文王,就是盛赞那使文王成为文王的至高主宰,使易经成为易经的真道。

“文不在兹。”此处的“文”不是虚指文化、文明,而是实指律法。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就是感叹文王死后、周公死后,他们传下的律法(易道)日益不被人重视,人类败坏、堕落、犯罪,到了崩溃的边缘。

“天”。此处的天即上帝。《诗经·大雅·抑》上说,“昊天孔昭”,意思就是说上帝光明。孔子先说“天之将丧斯文也”,是说上帝将惩罚人类,将律法废去。将律法废去人类岂不就没了管束,解放了?不,没有了律法,人类将无法约束自身,最后必放纵而死。

上帝惩罚人类最严厉的办法就是给他自由。自由让人放纵而死。孔子又说“天之未丧斯文也”,是说幸好上帝没把律法废去,幸好我们不自由,幸好我们还有怕心。

“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匡人能把我怎样!这是孔子傲视匡人的语气。他虽被匡人拘禁了五天,但到底没屈服。孔子是一个好传道人,好传道人传的是好道,因此他必会好好地传道。从此事可见孔子的硬骨头,更可见其信仰是何等坚固。

孔子周游列国第三站:蒲

“孔子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斗甚疾。蒲人惧,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经过蒲地有两次,一次是离开匡经过蒲;一次是离开陈经过蒲。估计孔子在蒲被阻拦应与匡被拘禁是连环事件,因此上述事件是紧接着匡地所遇到的,《史记》却搞成了离开了陈国发生的事,明显有误,钱穆《孔子传》已对此提出疑问,本书予以纠正。

这次事件与在匡所遇大同小异,不赘述,仅作记录。

孔子周游列国第四站:曹

关于这一站,《史记·孔子世家》只是说“去卫,过曹。”没有详述,因此我也无法展开来讲。据《史记》的交待,孔子经过匡、蒲二地后,本来想去陈国,没去成,又回到了卫国,因又与卫灵公不合。再次离开卫国,到曹国去。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载,“是岁,鲁定公卒。”鲁定公在鲁国死了,这时孔子没在鲁国,人在曹国。孔子守礼,必祭之。

我们需知,孔子对鲁定公父子是很有感情的。当初,孔子追随鲁定公他爸鲁昭公流亡去齐国,后来鲁昭公死在了齐国,孔子在鲁国设祭祭祀他。如今鲁定公在鲁国死了,孔子也同样设祭祭之。鲁定公死后,接位的是鲁哀公。鲁哀公之“哀”,就是纪念定公。鲁哀公十分感激孔子,在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回国后,相当尊重孔子,以孔子为“国老”。

孔子身在鲁国之外,不忘祀鲁君。这也不是他忠君的表现,而是他身为祭司的职守。君殁,他要祭君。祭司当然祭的是神,但有时也祭人。中国人的祭祀与犹太人相近,又敬上帝,又纪念列祖列宗,这不冲突,因为没有上帝哪来列祖列宗,没有列祖列宗又哪来我身?祭祖不是不祭上帝,而是间接的感谢上帝。

孔子祭鲁之二君,此事证明孔子作为祭司严于职守。

孔子周游列国第五站: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

“景公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史记·宋世家》)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孟子》)

孔子在宋国演礼,是他周游列国传道的高潮。之所以选择在宋演礼,是对前四站的一次总结。我们先回顾一下:

在卫:接见卫国祭司仪封人,讲礼。

在匡:被匡人拘禁五天,追念文王,坚守律法。

在蒲:被蒲人拦路,师生一行打斗而出,打通传道之途。

在曹:祭祀鲁定公。

现在到了第五站宋,孔子要正式面对公众讲道、演礼了。宋国是较大的国家,比较繁华,孔子当然不会放弃这一难得的机会。我们仔细咀嚼《史记》的语气,“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可以看出孔子这次演礼是有准备的,一个“去”,一个“适”,一个“习礼”,一气呵成,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之所以说是“习礼”,不说“演礼”,是说明这次行动是面向大众,给弟子们及宋国人一个习礼的机会,主角是众人,不是孔子。孔子主祭。这次行动是一次启蒙,是一次信仰的播种大会。

孔子祭上帝

孔子在宋国演的是什么礼?当是祭天礼“稀”,即祭祀天(上帝)。我这样说主要有两个依据:

第一个依据是,孔子在曹祭君毕,按规矩要祭天。中国传统祭祀的规矩多如牛毛,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每祭不忘神(天)”,比如祭山川,要祭到神。祭祖先,要祭到神。祭君主,也要祭到神。所谓“祭到”,一是要在祷告中把神说出来,二是要在祭文中把神写出来。三是在形式上行叩拜大礼。“叩拜礼”是中国式祭神法,特点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体投地”,即头与四肢依次贴紧地面,舒展身体,放松,静默片刻,复起。如果所祷告的事件重大,则伏地静默较久。如果特别重大,急需上苍回应,则选择“伏地不起”,心中默祷。“叩拜礼”后来被借用来对皇帝下拜,此事大不敬。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是无律法根据的。回到孔子在宋演礼事件,我们确知他是在行祭天礼“稀”,主要原因是作为祭司,孔子深知律法条例,必于祭君后按规矩再祭天。

我的另一依据是《史记》所载,孔子“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此处的大树,被孔子用作祭器。神礼是最高级别的大礼,如果在太庙祭天,必在太庙内。但现在孔子没在鲁国太庙,而是在周游列国的路上,于是借来一棵大树,权且当作太庙,只要心敬意切,亦可行此大礼。

礼者宜也,孔子善能变通,熟知律法真谛。我们看到孔子用以演礼的大树,就知道此地即太庙,此祭即祭天。地因人变,礼因人成,只要孔子在这里,祭司在这里,那么就可以举行祭祀,必蒙悦纳。

孔子演易

孔子在宋国演礼的内容是祭天,礼毕,是讲道。孔子此次讲道的内容史书无记载,根据当时情形推,孔子讲的可能是《周易》,原因有二:

一,孔子在匡地想到了文王,此念一起,应当不可抑制,继而开始投入精力研究《易经》。传统说法“孔子五十而学易”,也可印证此说。据《史记》,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而归鲁时是六十五岁,孔子在宋演礼时正好五十岁上下。

二,当时周王室越见衰落,孔子祭完鲁定公,伤感鲁国也伤感周王朝,因此有振兴周礼的想法。而周礼全在于《周易》。我们于是又知此次孔子在宋演礼,实为演易,是一次易经研讨大会。当时场面宏大,有孔子,有孔子弟子,有宋国人(可能在宋国人中还有宋国的一些官员),盛况空前。

孔子传道受阻

在演礼过程中,遭遇宋国大夫司马桓魋的破坏,桓魋把孔子用以祭天的祭器大树拔去了(卢斤谓拔去即砍去),让孔子演不成。

但我们稍有常识可知,人匍匐一下要不了多久,几分钟即可完成祭天大典,剩下的时间是用来静默祷告。桓魋赶来破坏时,大典已经完成,破坏无效。

孔子与弟子们是很能打的,《史记》载孔子在蒲遇阻时,带领弟子“斗甚疾”。但这次因为涉及宋国信众,不宜打斗,孔子就选择了不予阻拦。试想,孔子正在向宋国人传道时,忽然率弟子与一个宋国的官员打斗起来,那么宋国人肯定支持本国官员,不会支持他,孔子先前讲的,演的,全部无效。孔子一权衡,选择了容忍。话虽如此,桓魋也只敢破坏事情,不敢伤害人。

这是一个奇怪的场面,三方反应不一:

孔子方面,与弟子一言不发,任由桓魋破坏。

桓魋方面,率士兵使劲砍树,但对孔子不敢动其毫发。

宋国人方面,拥挤上前,围成圈,他们想看孔子怎样解决此事,或说想看孔子与桓魋究竟怎么冲突,见事情出乎意料,都呆在那里,好像明白了什么。

忍才能扎根

孔子相当能忍,这也是《周易》之精神。当初周文王被纣王囚禁深牢大狱,以忍得悟。如今孔子又用忍成就了律法。桓魋能砍倒那棵树,信仰的种子却在人群中扎了根。

随着事态的发展,孔子最终离去。有弟子希望撤退快些,说“可以速矣!”孔子则相当从容,并且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话与他在匡地说过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如出一辙,都是自信而自傲之辞,充满正气。他这话是说给众人听的。“天生德于予”,即上帝赐下美德(此处指忍耐、守礼)给我,孔子这句“夫子自道”,明确无误地向世人表明了他的祭司身份。

他来就是传道的,这道来自上天,来自上帝,不是他孔子的道,而是上帝的道,这道是真道,因为一以贯之,所以万古不废,不是桓魋可以破坏的。

同类推荐
  • 青春与梦想齐飞

    青春与梦想齐飞

    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流氓兔的故事

    流氓兔的故事

    本书内容包括:一定要活得漂亮无私、付出会带来好运、快乐和幸福就在心中、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负重才不会被打翻、幸运之神只青睐执著者、行动能让美梦成真等。
  • 最神奇的博弈论定律

    最神奇的博弈论定律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赌博、对弈或类似情境下为求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策略、手段、方法、措施。博弈论源于生活,其理论只不过是人们日常行动的抽象和总结。本书用直观、形象、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生活中的博弈场景,从而让读者既能轻松读懂博弈,又能掌握博弈论智慧的精妙之处。
  • 调整心态健康生活

    调整心态健康生活

    是什么让我们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是什么让我们失去美好的心情?又是什么让我们觉得生活非常劳累呢?其实这些所有的困扰都是由于心理问题带来的,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心态的好坏不但影响一个人的心理,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只有好的心情,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和生活。本书就是基于这个角度出发,讲解了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掌控你的情感、有关梦境的思考、走出孤独忧虑的人生、面对生活的压力、身为女人或男人的心理问题、充满抱怨的世界、都市的健康危机、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等几个部分。
  • 活着是一种修行

    活着是一种修行

    这是一本让当下社会中的人们转换心念、远离烦恼的幸福顿悟书和心灵安顿书。本书从生命、信仰、抉择、自我、挫折、欲望等最受人们关注的人生关键问题着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精彩分析和诚恳而深入的解读,让读者收获心灵的宁静,在繁华纷乱的世间拥有一个圆满的人生。
热门推荐
  • 迷惘:乱世

    迷惘:乱世

    这世间有两个世界,两个极点。生死洗礼之后依旧是乱世重生。
  • 龙魂之光

    龙魂之光

    龙魂之光既能强我魂魄,亦能成所向披靡的杀敌利器……最强龙魂,绝世武神!本书原名《龙啸九重天》,请多支持!
  • 力之世界

    力之世界

    “力”是世界的支撑!“力”是实力的象征!没有“力”任何生灵都将毁灭!这是一个属于"力"的世界!力量决定一切!"力可破天"力是新生也是毁灭!
  • 捕云情话

    捕云情话

    性格截然的两枚医生,他、他还有个小他……深沉坚韧的海,孑然专注的云;同样技艺卓群,同样心性坚定;有脉脉温情,有灼灼热爱,有他,和他深爱的他,还有他们的小他;浅喜似苍狗,深爱如长风。哪儿需得那么多肝肠寸断的虐恋?平平缓缓,温温和和,一样很暖。岁月悠长,你比这世间任何人都让我欢喜!前路漫漫,你比这世间任何事都叫我用心!
  • 冷宫浮沉:倾国弃后

    冷宫浮沉:倾国弃后

    她,一朝穿越,成为西宫皇后,倾国倾城之姿却被少年帝王无情废弃。他,少年天子,冷酷无情,却在一次次与她敌对时而失了心。他,漠北战神,雄心万丈,却对她一见倾心。他,敌国暴君,傲视天下,嗜血残暴,却奈何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在遭人屡次背叛抛弃后,她说:“这天下的美男我都爱,我花心,亦,无心…
  • Tom Swift And His Giant Cannon

    Tom Swift And His Giant Cann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逆世成圣

    逆世成圣

    御皇七现代一缕残魂,机缘巧合之下被天瞑府选中,被送至异世大陆重生,后利用天瞑府穿梭于各界,直至成为统领诸神的天地至尊。
  • 最终黑幕

    最终黑幕

    每一个世界都有着其特有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着其特定的主角。每一名主角都有着其特定的机遇。但又有谁知道,这世界的一切都由他人策划!在机缘巧合之下,林洛成为了一名穿梭于各个位面的执行者,以天地为局,苍生为子。且看林洛如何从一名小小的执行者一步一步成为那笼罩无数位面之上的最大黑手。揭开那无人知晓的最终黑幕!***其实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林洛如此说着。本书书群:二二七八四一六一八欢迎大家加入,和圈九一起讨论剧情!
  • 冷酷校草的刁蛮丫头

    冷酷校草的刁蛮丫头

    “什么,让我让开,你一个人占着两张桌子,你是猪啊”邢沫冉说道。某男生的脸立刻黑了下来,全身散发出寒气,用桀骜不驯的语气说道“我愿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一起来看吧。
  • 天启之大荒魔神

    天启之大荒魔神

    整片星空都欠我的,而我欠你的。为了你,哪怕与整片星空,整座苍茫宇宙为敌我也无悔世间本无神,吾为一代魔神,来此取一物,灭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