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51800000004

第4章 智慧为赚钱而存在(1)

犹太人认为知识是死的,只有用它来解决问题,知识才能变成智慧。能够赚钱的人肯定是拥有智慧的人。

商人首先要有智慧

犹太民族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民族,就是在做生意赚钱的过程中,他们也十分尊重智慧。他们对金钱与智慧的关系是这么认为的:智慧只有化入到金钱之中,才是活的智慧;金钱只有化入智慧之后,才是活的钱;活的智慧与活的钱难分伯仲,因为它们同样都是智慧与钱的完满结合。

因为犹太人对智慧的尊崇,或者说他们在赚钱当中体现的智慧,成就了犹太人很多经典的赚钱案例,不得不让人拍案惊奇、拍掌叫绝!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对贷款部经理说:“我想借些钱。”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圆。”

“只需要1美圆?”

“不错,只借1美圆。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好吧,这些是担保。”犹太人从皮包里取出价值50万美圆的现金、有价证券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经理傻了:“当然,当然!不过,你真的只要借1美圆吗?”

“是的。”犹太人说,然后就办完了手续。

经理越想越糊涂,拥有50万美圆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圆?他虚心地请教这位犹太人:“我实在弄不清楚,您拥有50万美圆,为什么只借1美圆?而不是30万、40万美圆呢?那样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为您服务的。”

“哦,是这样的,我来贵行之前,问过了几家银行,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需要花6美分(指1美圆的一年贷款利率)。”

经理晕了,但不得不佩服犹太人的聪明。

贵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应放在金库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惟一的选择。但犹太商人没有困于常理,而是利用银行贷款的相关规则,通过贷1美圆的方式,将财物交给银行保管。与存放在保险箱相比,一样的安全、保险,只是便宜多了。这就是犹太人的大智慧。

一颗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时候,都有无数种精彩选择。那么一个人呢,至少应该比一颗豆子更坚强吧。

同样是卖豆子的商贩,豆子卖得动,直接赚钱当然最好。如果豆子滞销的话怎么办?一般人也许会降价销售,或者拿回家自己吃了算了。但犹太人会“折腾”出很多种办法。

首先,可以考虑将豆子沤成豆瓣卖,假如豆瓣也卖不动,那就将豆瓣腌成豆豉,如果豆豉还是卖不动,就将豆豉加水发酵,制作成豆子酱油,从而改卖豆子酱油。

其次,可以将豆子磨成豆腐卖,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了,就改卖豆浆。豆腐如果卖不动,搁点盐巴、调料什么的,放上几天,变成臭豆腐卖。如果还卖不动,就让它长毛彻底腐烂后,改卖腐乳。

最后,可以让豆子发芽成豆芽,改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让它再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豆苗还是卖不动,干脆再让它长大些,当做盆栽卖。而且,为了卖的好,还给它起一个很时尚的名字:豆蔻年华。再卖不动怎么办?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又会收获很多豆子。

再卖不动呢?已经这么多办法了,相信总有一种方式能够赚钱吧?所以犹太人说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

犹太人就是这样,在赚钱中,没有被传统的经济观念和固有的思维定势所束缚,常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等思维方式,异想天开、独树一帜,不在乎别人诧异的眼光,不在乎世人无聊的议论。不知不觉中,就将他人的钱赚走了。

有一个犹太人自己编出的笑话,正反映了犹太人这种运用智慧赚钱的精明的心态:

前苏联制定太空计划,德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前来应聘。招考人员先问这几个应征者,需要怎样的待遇?

务实的德国人回答:“我需要3000美圆,1000美圆给我的妻子,1000美圆用作购房基金,1000美圆自用。”

风流的法国人回答:“给我4000美圆我才肯干。1000美圆给我的妻子,1000美圆归还购房贷款,1000美圆自用,还剩下1000美圆给情人。”

聪明的犹太人则说:“给我5000美圆我才干,1000美圆给你,因为你把项目给了我,1000美圆归我,其余的3000美圆雇一个德国人开宇宙飞船。”

我们来分析一下犹太人这个方案:犹太人并没有盘剥德国人,因为在这个方案中,德国人依旧可以如愿以偿地得到他的3000美圆的心理价位;同时,这个方案也没有像法国人那样公然把妻子和情人一视同仁,从而越出了“合法”的界限;至于犹太人自己,既然允许自由开价,报得高一点也无可厚非;犹太人还给了招聘人员1000美圆的回扣,这在流行回扣的社会里也不足为奇,而且还比德国人、法国人更容易争取到“定单”;至于犹太人自己所赚的1000美圆,只能归于其聪明的商业脑袋。他们几乎什么都没做,只是试图把到手的“定单”转让一下,就可以从中净挣1000美圆。

犹太人稍微动动脑子,就将事情摆平了,可以使招考人员、德国人和自己心满意足,自己还不必冒险。不管招聘者会不会采纳这个方案,但任何人都不能不佩服犹太人的精明。

犹太人认为知识是死的,只有用它来解决问题,知识才能变成智慧。而且,他们认为能够赚钱的人肯定是拥有智慧的人,连锁店先驱卢宾就是这样一个拥有智慧的人。

因为家庭贫困,16岁那年,卢宾不得不随着当时的大潮流,离家到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去淘金,但历尽千辛万苦却没有挣到多少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卢宾发现,在矿区经营小买卖会比淘金更能赚钱。因为千千万万的淘金者肯定需要很多日用必需品。于是,他放弃了淘金工作,做一些小食品的贩卖生意。果然不出他所料,生意蛮不错,使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卢宾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商店不标价靠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是非常不利于销售的,也无法消除顾客对店家的不信任。而且,由于价格不一,没有一个参考的标准,很多人就会想多逛几家店。

针对这种状况,卢宾想出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叫“单一价商店”。所谓“单一价”就是对每种商品的售价固定在一个价格出售,并采取明码标价,让顾客一目了然。由于卢宾这种经营方式货真价实,一扫当时的商业欺骗行为,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因此,生意极为兴隆,把远近的消费者都吸引过来了。而且这一经营方式给美国商业带来了一场大变革,为超级市场的出现开创了先河,很快流行于全美国乃至全世界。

单一价商店的生意非常好,但随着顾客的增多,卢宾又发现,太多的顾客光顾造成了购物空间的拥挤,使得消费的速度难以提高,而且也浪费了顾客宝贵的时间。另外,一个商店辐射范围总是有限的,太远的顾客显然不太可能都跑来这里消费。

于是,卢宾又想出了一个策略,那就是发明了“连锁店”的经营方式。他将许多店同货同价,而且店面设计、布局、装潢也相同。这样,就等于将一家店运用分身术,变成了若干家,这样就能占领更大的市场,营业额就越来越大。10多年后的卢宾成了大富豪。

犹太人就是如此靠智慧赚钱,把商业活动中的精明看做一件堂堂正正的事情,如此坦坦荡荡的胸怀、气定神闲的态度让他们与世界众多的商人相比,犹如鹤立鸡群。

精明是商人的手杖

有这样两个故事,说明了犹太人脑袋之精明。

伊万想喝酒,便向村里一个犹太人借一个银币。他们双方商量了条件:伊万在来年春天还犹太人两个银币,在此期间他用斧子作抵押。

第二天,犹太人知道伊万口袋里有了一个银币,就找到他说:“伊万,到来年春天一下还两个银币你是有困难的,你现在先付一半不是更好吗?”

伊万一想,对啊,于是归还了一个银币。后来,伊万越想越不对劲:他自言自语地说:“怪事,银币没了,斧子没了,我还欠一个银币——那犹太人还蛮有道理的。”

另外一个故事是,两个法国人和两个犹太人搭火车旅行。法国人很老实,每人买了一张票;而犹太人精打细算,两个人只买了一张票。法国人问犹太人:“你们只有一张票,那等列车员来查票,怎么办?”犹太人神秘地笑着不答。

不久,列车员真的查票来了,只见两个犹太人挤进一间厕所。列车员路过时,敲了敲厕所的门,说:“查票!”只见门开了一条缝,一只手拿着一张票伸出来。列车长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窄窄的一间厕所里,竟会躲着两个人。犹太人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旅行结束,四人又一起踏上归途。买票时,两个法国人决定学习犹太人,只买一张票。而犹太人呢?这次根本就不买票了。两个法国人感觉更奇怪了,心想不知道犹太人又有什么怪招?

等到列车员又来查票时,法国人赶紧钻进了厕所。这时候,犹太人在厕所门外敲了门,法国人以为是列车员,连忙从门缝中递一张票。两个犹太人拿了票,马上躲进了前一节车厢的厕所里面……

关于犹太人精明的故事很多,说明他们的精明是举世公认的。而事实上,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精明,远远比故事中的精明精彩得多。

旧上海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犹太富商哈同,他的精明不仅使得他从一无所有成为了超级富豪,而且他的精明在上海妇孺皆知,几乎成了一种传说,还被看做是犹太商人的典型。

同类推荐
  • 做未来“走俏”的人

    做未来“走俏”的人

    有弹性、有创造力、能够终身学习的人才容易就业。财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说不定是明日的乞丐。惟有本身的学问,才干,才是真实的本钱。无论是在职者还是求职者,都应该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提高“抗挤”、“抗压”的素质。现在什么类型的人最容易就业呢?有弹性、有创造力、能够终身学习的人才容易就业。未来社会的竞争,就是知识与速度的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过去是“大鱼吃小鱼”,如今是“快鱼吃慢鱼”。
  • 年轻,不要让生命留下遗憾

    年轻,不要让生命留下遗憾

    在这本书里,我们精选了一百多个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趁年轻,不要让生命留下遗憾。
  •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哲学。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财有多丰,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低调”这一哲学思想的启示。清代著名商人胡雪岩就曾这样告诫他的儿子:“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可见,低调做人不单是普通人的处世原则,更是成功者的做人训条。孔子曾经讲述了孟之反的军事故事,以教育自己的学生。在一次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孟之反负责断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回到京城后,人们都交口称赞孟之反的勇敢,但孟之反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
  • 成功人士童年的家教

    成功人士童年的家教

    本书结合当代商界、文化界名人的家教故事,并针对其家教特色进行专业点评,故事生动,观点鲜明,有较强的启发价值。
  • 优秀职场女人是飞行虫

    优秀职场女人是飞行虫

    如果将森林比喻做职场的话,那些优雅的飞行昆虫都会拥有他们栖息的生活圈子,这是自然的规则,就好比在职场中奋战的女人们,她们和森林中优雅的飞行昆虫一样,都有着生存的共同点。本书对刚涉入职场的基层、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高层职场女性具有自我培训、方向性引导等价值。
热门推荐
  • 相公,请休了我吧!

    相公,请休了我吧!

    王妃,我并不稀罕,不当也罢。如果坐上这个位置,要牺牲自我,尊严,个性,对不起,办不到。不就是一个男人嘛!要我低三下四去求他,讨好他,迎合他,抱歉,我也很高傲。一曲艳舞,我只想吸引我的相公而已,却不想惹来后宫砖头无数,下一秒,什么《女德》,〈女诫>,反正是一大堆古代女子丛书都搬到我房里来了。拜托,那个皇帝比我父亲还老,我会和他有什么什么?就算有,我也会和那些即帅气又年轻的皇子来一段好不好。勾引的计划是完成了,可请问相公,你也用不着这么性急嘛!我现在心里想的,嘴里念的,眼睛看的,甚至是手中摸的,只有相公你呢!
  • 异陆法则

    异陆法则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新人新书,求多关照!
  •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是相互交往的交换媒介。人和人初识之后,通过深入交往,彼此之间的情义会在“输出”和“输入”中得以延续和强化,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在重视人情的社会环境下,人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人脉”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江湖气,不免让人觉得有点俗。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不择手段拉关系,呼朋唤友为利益”,这的确落入了俗套。其实,细究下来,“人脉”非但不俗,反而是一种有品质、需要智慧和方法、充满阳光的深层次交往。
  • 灵异事务司

    灵异事务司

    一桩桩案件,揭开了沉入地下多年的秘密,早已被人忘记的历史重新提起,早已被人忘记的恶魔已然觉醒,帷幕升起,好戏上演了......
  • 贴身男秘书

    贴身男秘书

    一个能用心做菜的人,他的心灵是纯净的。他是个好人,至少,在和公司的四美的发生纠缠之前.......
  • 百兽战纪

    百兽战纪

    上古之世,有百族之首,是为人族,人族十分强大,各种修炼法门,被其他种族视为“人法”。人法效法天道,能够被天道认可,百族纷纷以人法为尊,修炼人法,化为人形,百族也因人法而兴盛。忽然一日,人族消失,世界进入百兽时代,千年的战争,各族只有王者出,无霸者降,世界无首。
  • 注定的错过

    注定的错过

    呃呃呃,你怎么来了,你走开,我不要回去,我要喝酒……呜~……………………………………她不敢去追求,他不懂得珍爱,命中注定他们有此一劫……结局总是意想不到啊~……………………………………原来是她,腼腆的哥哥啊,希望她能一直和你好好在一起,不要让我失望哦~……………………………………我说徒弟啊,你们这一对能不能让我省点心啊,天天闹,天天吵,没事打是亲骂是爱,你们自己闹去吧。我不管你了~好吧,其实是你师公不让我管,你可不能怪师傅哦~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啊,嘻嘻*^_^*
  • 《上古邪神》

    《上古邪神》

    这是圣元大陆,一个神奇的世界,是修真者的世界,一个少年继承了邪神传承,还有其他四位上古之神的传承者,谱写这个世界新的篇章。。。
  • 师父啾一个

    师父啾一个

    穿越这种万年不遇的好事竟然被身为20岁花季宅女的杜若曦摊上了,可她一点都不高兴,这个世界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男朋友一点都不好,师父做我男票好不好嘛!~某日。(嘴里咬着鸡腿):“师父。”(淡定的喝着茶):“嗯。”(咽了口鸡腿):“师父不用吃饭的吗,自从来到霜灵峰我就没见过师父吃饭。”(淡定的喝茶):“为师已辟谷,不需要在吃饭了。”(两眼冒光):“真的吗师父,我也想辟谷啊”(严肃):“等你结丹后便不用吃饭了,先把为师教你的法术练好”(丧气):“呜呜,那要等好久的~~”君已逝,未曾留……
  •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爱情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爱情

    爱情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这么爱你,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却不能为我做一点点改变。”那么,是否当你们相爱了,就意味着你获得了改造对方的权利呢?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往往还牵扯着“心里”的第三个人、第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