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52500000023

第23章 紫砂的发展史(4)

唐代饮茶的主要器具,是瓷壶和瓷碗。当时茶壶、茶碗有三大著名产地: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称;二是河北内丘的邢窑,以烧制白瓷茶碗盛名;三是湖南的长沙窑,以釉下彩绘的瓷壶取胜。壶在唐代称注子,茶壶也叫茶注。这时的壶式,普遍以短行小流代替了过去的鸡头饰流。唐人习用的茶杯没有杯把,往往衬以托子,制作精巧,大概就是后来带盖茶盏的起源。唐代还首创了一种饮茶用的碗托,当时叫“茶托子”,也就是后来的盏托。这时煮水用的壶、茶盘、杯垫以及贮茶用的瓶、罐等等,都是饮茶的配合用具,也是茶具,为古今讲究饮茶的人所重视。

陆羽对各地瓷茶碗作过比较分析,他说:“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邢州窑类银,越州窑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陆羽认为“越瓷比邢瓷要优。”邢窑在今河北省邢台地区,是中国北方有名的白瓷产地。

中唐前,各地茶具是独立并存的,名称也较为杂乱。到中唐时,陆羽应当时社会的需要,集纳各地好的茶具,并把它们配之成套,对茶具作了统一。据《茶经》所载,陆羽在过去贮茶、碎茶、煮茶和饮茶这几部分器物以外,又增添炙茶、存水、放盐、清洗等方面的茶具。如(《茶经》中就有:

甑、杆臼、规承、棨、、焙、贯、棚、穿、育等。

又有:风、炉、笤、炭桲、火、镬、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隘篮、熟盂、茶盏、畚、札、滓方、巾、具刊、都篮等等。饮茶器具如此之多,为不愧世界第一。后来有人把茶几、茶椅等家具也作为广义的茶具,大概是从唐代开始的。

到了宋代饮茶的风气比前朝更盛。以茶款客已为遍行天下的礼仪。文人雅士更常相聚品茗,皇室贵胄亦多精于茶艺。宋代制茶多蒸压团,加入龙脑香,以增添香味。饮茶的方法以点茶为主。备茶必先用碾将茶团碾细,再入磨中磨成茶末,经箩筛净摆于碗中沸汤冲点,再用竹筅调匀,然后饮用。饮茶的乐处不仅是品尝茶味,而还在乎备茶的过程。

宋代,全国有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这五大名窑百花齐放,各自烧造不同风格的瓷器。官窑北宋时在河南开封,南宋时在浙江临安。越窑在今浙江余姚,生产著名的青瓷,各种茶碗、茶壶、茶盘。汝窑在河南临汝。定窑有北定、南定两处,北定在河北曲阳,南定在江西景德镇。钧窑在河南禹县神垕镇,烧造的“钧红小茶壶”、“孔雀双耳瓶”是其代表产品。此外,陕西的耀州窑、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浙江的哥窑、弟窑、象州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很有名气。当时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各种茶具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称誉世界。福建建窑生产的兔毫茶盏称“兔毫天目”,风格独特,上大足小,胎体厚重,釉里布满兔毛状的褐色花纹,朴素雅观。日本人圆珠蕴藏的“油滴天目茶碗”作为国宝珍藏起来。

宋代烧制茶具有名的产地有福建建安的黑瓷,浙江龙泉的青瓷,河南钧窑的玫瑰紫釉瓷,河北定窑的白瓷等等。在这些瓷窑中,因当时的“斗茶”所尚,尤以建安黑盏最为名贵。在茶具的形制方面,宋代饮茶由过去用碗改为用盏。

盏即小型的碗,或称做盅。由于宋代盛行用盏饮茶,盏托使用更加普遍,而且制作较唐代更为精细多姿,托口突起,托沿多作花瓣纹,托底中凹。到了南宋,壶身明显由饱满变得瘦长,壶体的纹饰也由过去常见的莲瓣发展为棱纹。

元代在备茶的方法上,创造了各种调以酥油乳酪的汤茶,用以适应蒙古统治者的口味。这种酥油茶至今仍为西藏、蒙古民族所喜爱。制茶者也以各种花类薰茶,以增加茶的幽香。此外,当时人饮茶也习惯于茶汤中加入核桃、松实、芝麻、杏仁、栗子等物,以供咀嚼。这些置于碗内的果仁,名为“点心”。这名称至今已广泛的包括一切佐茶的小食。而元代的茶具则和宋代差不多,只有茶壶稍有变化。宋代的茶壶,流子都在肩部,元代时下移至腹部。但元代茶具最大的变化,还是以景德镇创烧青花瓷而盛名于世。当时青花茶具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远销国外,日本的“茶汤之祖”珠光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把青花瓷茶具定名为“珠光青瓷”,沿称至今。

茶具所用的材料,唐、宋时金属的制器较多,并以“金银为优”,到了明代时,茶具中的金属器具开始逐渐减少,陶瓷制品甚至超过金银。特别是宜兴紫砂壶的出现,在陶瓷茶具中别树一帜,取得了首要的地位。

明代在传统的基础上,陶瓷技术有很大的提高,陶瓷茶具也有较多的变化和发展。许次纾《茶疏》说:“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

永乐时创制的白釉脱胎瓷器及宝石红釉,宣德时的青花和祭红,成化时的五彩和斗彩,都超越前代。明代品茶的瓷色尚白,器形贵小,故北方白瓷窑场如(官、宣和定窑)都成为以生产茶具而闻名的地方,其中又以宣德所产的白釉小盏最为著名。因这种小盏形似鸡心,故又俗称鸡心杯。宣德的青花茶具,幽雅明艳,被人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明代茶书中除有茶杯之外,还提到了一样茶洗。洗的历史也很久,形状如碗盂,底部有孔,是饮茶之前用来专门冲洗茶叶的。从明代正德年间起,江苏宜兴用五色陶土烧成的紫砂壶更显赫一时,与各种瓷器茶具争名于世。当时人们深喜用青花及白釉茶具外,更以宜兴所产紫砂壶为高雅。明代在崇尚宜兴紫砂壶和宣德白瓷盏的同时,景德镇又创烧了斗彩、五彩和填彩茶具。青花是釉下彩,即先用笔在瓷坯上画彩,然后再敷釉烘烧。斗彩、五彩、填彩是釉上彩。所谓斗彩,也就是在青花瓷器上,再加上红、黄、绿、紫等各种彩料,釉下花纹和釉上彩绘共成一体,相互争辉。

在明代,茶叶的生产基本上已完全取代了团茶的地位。

饮茶时不再碾茶成末,而是全叶冲泡。泡茶法虽不若唐宋的煎煮烹点那样繁复,但也有其细致的工序。泡茶法不单注重茶量、水温、火候,茶壶的形制也十分讲究。明代人初期多以大壶泡茶(陈用卿制紫砂弦线金钱如意大壶,高28.6厘米,阔22厘米)。然而茶叶浸泡过久则鲜味不存,且变得苦涩,所以紫砂茶壶的形状逐渐由大转小。到了清代,饮茶仍以泡茶为主。饮茶者对茶壶的要求更高。一般都以造型淳朴、简洁,泡茶能发挥茶的色、香、味的宜兴紫砂壶为茶具的首选。其次则为耐温的锡壶及精致的瓷壶。此外,人们还普遍采用盖杯泡茶。一则可独斟独酌,再则可用以端茶奉客。

清代陶瓷茶具的生产,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时期最为繁荣,制品尤其精巧华丽,技艺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清代名窑,除景德镇和宜兴外,有石湾、德化、博山等地,至清末,湖南醴陵瓷业一鸣惊人,成为后起之秀。在整个清代,陶瓷茶具有“景瓷直陶”的说法,也就是说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陶茶具以宜兴紫砂壶为最。清代的陶瓷制作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景德镇的瓷器在康熙时除以生产五彩瓷为主外,还创烧了珐琅彩、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以本色特性称著的宜兴紫砂壶,造型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当时就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语。

宜兴紫砂壶的风格和式样,从创始以来,大都崇尚古朴,金沙寺僧和供春所制各式都是如此。明万历年间,一时涌出的制壶名家为数很多,且各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所谓“大彬典重;价以琳;仲美雕锼;巧穷毫发;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正春闵好而工疑刻画;君用美妍离奇;尚彼浑成;用卿朴直醇饬,丰满自然。”(吴梅鼎《阳羡茗壶赋》)各家的面目,各自不同。

明末清初间,壶艺风格虽然日益倾向精工巧妍一途,以陈六如、陈正明、徐次京、冷音、王友兰和陈鸣远为代表,风格高古的有闵鲁生、陈和之、沈子澈、项不损、华凤翔等辈,而浑朴与精致兼备的更有惠孟臣等,百花竞秀,维持着一个灿烂的局面。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不但式样变化多端,壶形大小也很不相同。大体上说,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形日渐缩小。时大彬早期专仿供春,多作大壶,他游娄东和诸名士交接之后,才改作小壶。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低”一途。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惠孟臣等都是“小壶精妙”、“各擅胜场”的名手。壶形由大而小,不能不承认决定于士大夫吃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

在紫砂壶上进行书画雕刻,始于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独具的艺术装饰,其代表人物是陈曼生。在太平天国时期,釉彩绘画的技术也曾一度为紫砂壶所吸取,给紫砂壶增添了不少光彩。

现代紫砂壶的风格式样,更是千姿百态,五色缤纷。创新的形制,层出不穷。造型可分为几何形、自然形、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现代造壶名家以顾景舟、蒋蓉为代表,还有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等人,他们的技艺是多方面的,但又各有所长。顾景舟技艺全面,喜作素式(几何形体造型)茶壶。

朱可心、蒋蓉又善制花货(自然形体造型)的茶型。王寅春、吴云根则以筋纹器造型的茶壶为主。裴石民除专长制壶外,还以制作花果小件而著称。任淦庭是著名的陶刻装饰艺术家,左右手都能作画、雕刻。他们都各擅其长,培养了新一代的制壶名家,更是百花齐放,百品竞新,把造壶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紫砂壶色泽多彩,是其他陶瓷所不能比拟的另一个特色。它有“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的高雅色彩,也是所以受到爱好者、收藏家欣赏的原因之一。

真正出色的紫砂壶,不仅在造型、纹饰和色泽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实用方面还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使用年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也越醇郁芳馨的特殊功效。

现在,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湖南醴陵,河北唐山、邯郸,广东石湾、枫溪,山东淄博,浙江温州,辽宁海城,四川荣昌等地。茶具生产品种之多、规模之大、发展之快,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五、紫砂壶与阳羡茶文化

茶,浇灌着华夏古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俗话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你在辛勤劳动之后,坐下来稍作休息时,茶将是你的良伴。喝茶既能止渴,又能消释疲劳,所谓“清茶一杯,元气百倍。”伏案工作的人,常用茶来振奋精神,帮助思考。吃了油腻的食物,喝点茶,则可以帮助消化。经常饮茶,对身体健康也很有益处。茶还用于祀祖、婚娉、奉客等礼仪中。可见茶与人的生活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它深深地交融在中国人的血脉情怀之间。

同类推荐
  • 黑白永恒的魅力:永恒的魅力首

    黑白永恒的魅力:永恒的魅力首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 纸间映像

    纸间映像

    本书为我国资深影视评论人藤井树,积数年之功,倾心打造的经典影评作品集结本。书中首次曝光了作者十二年来在影视道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思。全书共七辑,分别冠以“青春”、“禁忌”、“浮生”、“幻爱”、“感官”、“天真”、“城市”主题,内容涵盖中外影片近百部,不限作品国籍与出品日期,选取震撼心灵的银幕佳作,用文字细细解读。藤井树的影评作品个人风格强烈,角度独特,观点敏锐,笔触纤细,字里行间充斥着知性之美与文艺气息。作为一部赏析类作品,其本身也是一部值得赏析的佳作。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 话说中国——名人名画

    话说中国——名人名画

    中国画传世名画大全,中国古代历代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水墨画,飞禽走兽,白描画高清图文欣赏,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牡丹,国画荷花,国画梅花等名家国画图片鉴赏。
  • 收藏入门

    收藏入门

    “常常责怪自己当初不应该,常常后悔没有把你留下来。”这原是一曲脍炙人口的爱情歌词,可是用它来形容收藏者错失一件心爱的藏品却是再生动不过。当然错失的情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是因为吃不准“货色”不敢拿,有的人是因为囊中羞涩“拿不动”,而更多的人则是因为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于是只有落寞惆怅、一声叹息。
热门推荐
  • 天朝宠后

    天朝宠后

    她本是天朝的公主拥有着无比高贵的身份和父母的宠爱,可是一切却在她五岁那年全变了,她亲眼目睹了,那个手臂上刻有青龙的男子,是怎么杀死自己的父皇,奸辱了自己的母后,是怎么一夜之间屠杀了天朝皇宫中的三千妃嫔,全是哭喊,全是鲜血,全是弑戮,全是她心中永远挥不去的痛?????
  • 用微信购到凯

    用微信购到凯

    主人公韩云馨犹豫在大街上遇到凯于是强制性的拿到了凯的微信,于是就。。。哈哈,看文文吧!(十年后的凯)
  • 劫纪

    劫纪

    生于偏荒,起于卧龙。亘古纪元,无上喋血。薪火传承,战魂不灭。逆天杀伐,人人如龙。少年行,荡风云,焚天煮海,法天象地,三头六臂,丈六金身......无数神通,爆发出惊人威力,为万界生灵打开一条鲜血淋漓的生存之路,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战歌。
  • 再战巅峰之逆天改命

    再战巅峰之逆天改命

    一场真假,一场虚幻,是梦,还是真实?他被囚天牢,却又重回十年之前,逆天改命道路上,他铁血杀戮,只为自己而活!
  • 粉丝经济学

    粉丝经济学

    不仅仅是娱乐行业得粉丝者得天下,商业领域也充斥了粉丝经济的魔影。小米、黄太吉、江小白等都是粉丝经济的成功案例代表,未来产品要说自己是品牌,就必须要一批忠实的粉丝,这样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品牌,才能做到一个长久丶有价值的品牌。经济学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其经世济用,对于现实经济有着强烈的参与感。《粉丝经济学》采撷了业界精英最新的思想与观点,辅之以鲜活的案例,将读者引领到粉丝经济学的殿堂。
  • 落传说

    落传说

    被覆灭的没落家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家族的最后传承者将将如何抉择,出卖灵魂获得力量?还是用血染红双瞳,最后的暗影又是谁,传说,落下了序幕,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 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月球之谜

    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月球之谜

    《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月球之谜》讲述的是揭秘月球上的神奇之谜。
  • 施今墨医案解读

    施今墨医案解读

    本书作者对各案的辨证立法、遣方原则及用药法理进行了精辟的解析,尤其对施老用方中的“对药”作了透彻的阐述,为各级医师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名医临证经验。
  • 名人传记丛书——文天祥

    名人传记丛书——文天祥

    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在生命最后的几年,成了一个手握雄兵的统帅。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击蒙古铁骑。战败被俘后,他义正辞严,痛斥汉奸和逆臣,并誓死不愿变节,最后慷慨殉国。
  • 中国金融开放与发展中的安全预警问题研究

    中国金融开放与发展中的安全预警问题研究

    本书阐述了金融安全预警原理及我国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从不同层次探讨了我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并试图探求其内在联系同时,针对我国金融业的现状,提出了我国金融安全预警实施与效率提高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