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误”危机
补钙——扭曲的面目
朋友的儿子忽然变成了“鬼脸”
朋友梁先生2008年忽然找到我,说他4岁的儿子要每隔四五天才大便一次,而且大便时很困难,肛裂,经常还会发现大便里面带血。
小小年纪怎么会有痔疮啊?尤其感到可怕的是:孩子的嘴变大了,上唇突出,鼻梁平坦,鼻孔朝天,两眼距离远,不时还做点怪异的表情。
作为中医的我也一筹莫展,找不出原因。查了好多文献才发现:梁先生儿子的便秘是钙剂服得太多引起的。而上唇突出、鼻梁平坦、鼻孔朝天、表情怪异,同样是因为孩子大量盲目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而引发的“鬼脸综合征”。
缺钙的确会导致很多疾病产生
曾几何时,钙成了中国人的补品,全国上下不分男女老少,纷纷响应“钙,吃两片”的号召。众所周知,钙对于人体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儿童缺乏会出现厌食、偏食,不易入睡、易惊醒,易感冒,头发稀疏,智力发育迟缓,学步、出牙晚或出牙不整齐,阵发性腹痛腹泻,X型或O型腿,鸡胸等症状。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缺钙会导致抽筋乏力、关节疼、头晕、贫血及产前高血压综合征;水肿及乳汁分泌不足。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出现了脚后跟疼,腰椎、颈椎疼痛,牙齿松动、脱落,明显的驼背,身高降低,食欲减退,消化道溃疡,多梦,失眠,烦躁,易怒等症状,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缺钙了!
补钙,并非多多益善
有研究表明:一般而言,成人钙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0mg,从膳食中可摄入钙至少500mg。摄入的钙越接近可耐受最高摄入量(2000mg),危害健康的风险就越大。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的危险性增加等。
也就是说,营养素摄入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对健康不利,而过量也可能对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摄入,可以基本满足人体对于钙的需求。所以,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特别需要大家了解的是,并不是广告中的所有的钙源都是安全的,恰恰相反,很多钙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毒副作用。如氯化钙对胃肠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只能通过注射方式用于应急状态时补钙;醋酸钙的急性毒性较大,过量服用可引起高钙血症、痉挛、软组织及血管钙化、肾结石等病变;氧化钙的强碱性,使其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碳酸钙要消耗胃酸而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乳酸钙会引入使人体疲劳的乳酸;葡萄糖酸钙又不适用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等。
科学实验证明,长期用钙过多除了增加肾结石的危险出现便秘,还会使人体的大动脉钙化。有的还会影响胎儿发育增加罹患心脏病机会和发生高钙血症。
最好的钙源是食品,运动和晒太阳可以帮助钙的吸收
补钙首先要从改善膳食结构入手,乳类食品的钙含量较多,一瓶全脂牛奶(220毫升)占成人日钙需要量的1/3。需要注意:当人体缺乏维生素D时,会引起钙吸收下降。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肝、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和鱼肝油制剂中。经常晒太阳是人体获得充足维生素D的好方法。但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所以不能隔着玻璃晒太阳。
除了乳类制品以外:泥鳅、河蚌、螺、虾米、小虾皮、海带、酥炸鱼、牡蛎、花生、芝麻酱、豆腐、松籽、甘蓝菜、花椰菜、白菜、油菜等日常食品里面的钙含量也相当高!
补钙大有学问
如果是医生推荐口服一些钙剂保健品或者药品,最好选择空腹服用(消化病人除外),因为食物里面的谷类,尤其是全麦片、全麦、麸皮等,因含植酸高,影响钙的吸收;又如菠菜、芫荽、苋菜等多种蔬菜,都含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等,会和钙相结合而妨碍钙的吸收;而肉类,蛋类中含磷酸盐较多,与钙结合后也会影响钙的吸收。特别提醒大家补钙时应关注钙的“小兄弟”——维生素D的含量,如果每天服用400国际单位以上的维生素D,就有可能引起维生素D中毒,出现食欲下降,恶心,腹泻,头痛等症状。另外,钙和很多药品成分也有冲突,如钙对铁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样补锌虽然对补钙有促进作用,但同时补充也会相互抑制各自的吸收,建议贫血病人补钙与补铁的时间要隔开两小时。
儿童食品,儿童不宜
精美儿童食品的诱惑
大家都知道在过滤的自来水中加入糖精、香精、食用色素即得的饮料对大人小孩健康皆不利,那么市场上一些世界知名企业出品的碳酸饮料属不属于儿童正常饮食呢?医学家发现碳酸饮料里面的二氧化碳在抑制饮料中细菌的同时,对人体内的有益菌也会产生抑制作用,而且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也容易引起腹胀,影响食欲,甚至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如果注意一下碳酸饮料的成分,尤其是可乐,不难发现,大部分都含有磷酸。这种磷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骨骼。大量摄入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一旦钙缺失,无疑意味着骨骼发育缓慢、骨质疏松。还有牙齿,在糖的作用下,“牙好味口就好”这句话就不是广告词而是心中的痛了。
精美的果冻食品亦曾受到过许多孩子和家长的喜爱,不少家长也愿意购买果冻来安抚孩子。突然有一天各大报纸登出,有孩子被吸入的果冻噎死。一石激起千层浪,曾经的儿童食品中的宠儿,因其造型及食用方法的安全性而遭到社会的广泛质疑。继而其营养价值和内含的添加剂、防腐剂成分也受到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当时的绝大多数果冻生产厂都违规添加日落黄、胭脂红等禁用色素及防腐剂!
有统计资料称,我国有3.6亿儿童,近400亿人民币的儿童食品市场。保护好自己和孩子,家长必须做有心人。
儿童食品消费中的ABC
提醒家长注意儿童食品消费中存在的十大健康安全问题。
(1)食品中的添加剂未引起高度重视。“三精”,指糖精、香精、食用色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是有国家标准规定的,食之过量,会引起不少副作用。
(2)分不清食品的成分和功能。不少家长往往分不清奶乳制品与乳酸菌类饮料,乳酸菌类饮料适用于肠胃不太好的儿童,两者选择不当,反而会引起肠胃不适等症状。
(3)过分迷信洋食品。从有关部门的抽查结果可以看出,进口儿童食品也并非100%完美。
(4)用方便面代替正餐。方便面以面粉为主,又经过高温油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均严重不足,营养价值较低,还常常存在脂肪氧化的问题,常食用方便面会导致营养不良。
(5)多吃营养滋补品。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是通过一日三餐获得的,而各种滋补营养品的摄入量本来就很小,其中对身体真正有益的成分仅是微量,有些甚至有副作用。
(6)用乳饮料代替牛奶,用果汁饮料代替水果。殊不知,两者之119间有着天壤之别,饮料根本无法代替牛奶和水果带给孩子的营养和健康。
(7)用甜饮料解渴,餐前喝饮料,饮后具有饱腹感,妨碍儿童正餐时的食欲。
(8)吃大量巧克力、甜点和冷饮。如果一味沉溺于甜味之中,儿童的味觉将发育不良。同时,甜食、冷饮中含有大量糖分,其出众的口感主要依赖于添加剂,而这类食品中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低,会加剧营养不平衡的状况,引起儿童虚胖。
(9)长期食用“精食”。长期进食精细食物,不仅会因减少B族维生素的摄入而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还有可能因为铬元素缺乏而“株连”
视力,造成近视。
(10)过分偏食引起过敏。儿童食物过敏者中大约30%是由偏食造成的。因为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使人体细胞发生中毒反应,长期偏食某种食物,会导致某些“毒性”成分在体内蓄积,当蓄积量达到或超过体内细胞的耐受量时,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心有“铅铅”结——“铅中毒”就在我们身边
铅中毒曾经毁灭了古罗马帝国
也许您不知道,一个小小的铅元素就毁灭了一个国家——它就是古罗马帝国。曾几何时,罗马帝国迅速衰败,庞大军团不堪一击,“千秋帝国”土崩瓦解。这其中固然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铅中毒也是打垮罗马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罗马人发达的冶金技术以及对使用金属铅的偏爱为罗马人的衰败种下了可怕的种子。他们把金属铅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上。特别是埋在地下的四通八达的饮水管道均为金属铅制成。这些管道虽然极大地方便了罗马人的日常生活,但溶解于水里的金属铅微粒,被喝进罗马人的身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富集于人体的骨髓和造血细胞里。特别是孕妇通过胎盘把金属铅离子输送于胎儿的血液之中,极大地毒害了罗马人的一代又一代,损坏了他们的脑细胞,破坏了他们的骨髓,损坏了他们的生殖能力,侵蚀了他们用斯巴达人方式练就的强健肌体。低能、弱智与羸弱使他们成为“地中海病夫”,再也无力建设强大的国家并抵御外敌的入侵。“千秋帝国”终于像地中海的落日一样,陷入漫漫的长夜之中,成为后人凭吊与感叹的话题。
我们再看最近的消息,2009年8月14日,凤翔县长青镇东岭集团冶炼公司附近两个村庄的731名少年儿童接受权威血铅检测后,确认615人血铅超标,其中166人属于中度、重度铅中毒,需要住院进行排铅治疗,其他孩子则在家进行非药物排铅。
铅无孔不入
医学家发现:铅与其化合物对人体各组织均有毒性,中毒途径可由呼吸道吸入其蒸气或粉尘,或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循环而发生中毒。中毒者一般有铅及铅化物接触史。口服2~3克铅则可致中毒。
铅中毒的源头非常多,食用含铅食品,如皮蛋、爆米花、铅质焊锡罐头食品、水果皮等;经常接触彩印的食品包装、油漆类物品、含铅化妆品、染发剂、被铅污染的衣物、汽车尾气、含铅药物;点含铅的蜡烛,特别是点有香味的和慢燃的蜡烛等。
铅有多毒
目前常见的铅中毒大多属于轻度慢性铅中毒,主要病变是铅对体内金属离子和酶系统产生影响,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贫血、免疫力低下等。
对于平时与铅很少接触的成年人来说,使用不合格的彩釉餐具可能是导致体内铅含量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日常生活中不合格瓷器的铅、镉等重金属极易从外表美丽的釉面中溶出,给人体健康造成慢性危害。陶瓷饮食器具一般通过上釉装饰其表层,其中存在铅、镉等重金属,当遇酸性食物时,质量差的产品就会有过量的铅、镉溶出到食物中。表面平滑如玻璃的釉中、釉下彩陶瓷的铅、镉溶出量极少或几乎没有,可放心选购;而表面有凹凸感的釉上彩产品则应尽量选用表面装饰图案较少的产品,对不放心的产品,可用食醋浸泡几小时,若发现颜色有明显变化应弃之不用。
各个年龄的人群都可能遭受铅中毒。儿童中毒的可能性更大。通常中毒的途径是食入及呼吸。这两种方式儿童吸收铅的比例都高于成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规定若儿童血液中铅含量超过10微克/立方分米,则必须采取医疗措施。医学研究表明,儿童铅中毒会导致永久性的智力损伤和行为异常,而且低量(血液中少于100微克/升)的铅也可能导致中毒。美国的研究表明,铅中毒与暴力犯罪有相当的关联。
铅中毒会对人体很多脏器产生影响,其表现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便秘、便血、腹绞痛、眩晕、烦躁不安、失眠、嗜睡、易激动、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腰痛、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严重者还可出现肾衰竭。若孕妇在怀孕期间不慎铅中毒,还会造成流产、死胎或畸形儿的后果。
打开年轻爸爸妈妈心中的“铅结”
儿童铅中毒专家为年轻父母们推荐6种防铅方法:
(1)培养儿童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常给幼儿剪指甲,因为指甲缝是特别容易匿藏铅尘的部位。
(2)经常用湿拖布拖地板,用湿抹布擦桌面和窗台。位于交通繁忙的马路附近或铅作业工业区附近的家庭,则更要注意灰尘。食品和奶瓶的奶嘴上要加罩。经常清洗儿童的玩具和其他一些有可能被孩子放入口中的物品。
(3)不要带小孩到汽车流量大的马路和铅作业工厂附近玩耍。直接从事铅作业劳动的工人下班前必须按规定洗澡、更衣后才能回家。
以煤为燃料的家庭应尽量多开窗通风。
(4)儿童应少食某些含铅量较高的食物,如松花蛋、爆米花等。
若家中装有直饮水系统,请在喝水前先把水放掉一段再饮用。放水量的多少要视居住地和直饮水系统的装置而定。
(5)儿童应定时进食,空腹时铅在肠道的吸收率可成倍增加。保证儿童的日常膳食中含有足够量的钙、铁、锌等。膳食中应包含足够量的优质蛋白质,如蛋类、瘦肉、家禽、鱼虾、黄豆和豆制品等应占1/2以上。在膳食调配时应选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C较为重要。适量补充维生素C除了减缓铅中毒症状,还可在肠道与铅结合成溶解度较低的抗坏血酸铅盐,降低铅的吸收,同时维生素C还直接或间接参与解毒过程,促进铅的排出。
(6)加强对学习用品生产及销售的管理,生产厂家应向学校提供123质量检验证明等。
成人排铅方法:一杯牛奶一杯茶,海带葱蒜菜果佳!
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可与铅结合形成不溶物,所含的钙可阻止铅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可与铅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随尿排出。海带中的碘质和海藻酸能促进铅的排出。大蒜和洋葱头中的硫化物能化解铅的毒性作用。食物中含有一些无机阴离子或酸根如碘离子、磷酸根离子、钼酸根离子等都能与铅结合,促使其从大便中排出。这些营养素富含在水果和蔬菜中,因此,铅接触人群应多食用水果蔬菜。
“我们把坏毛病输送到全世界”——“洋快餐”的忏悔
《给我最大号》——拯救美国人生命的电影
2004年5月中旬,一部名为《给我最大号》的新纪录片在美国开始上映,叫板洋快餐。这部影片在美国被冠以“拯救你生命的电影”
之荣誉,并在圣丹斯电影节获奖。该片记录了摩根·斯普尔洛克在30天里只吃“洋快餐”食品的整个过程。他之所以起这个电影名,是因为“洋快餐”员工总是问顾客要不要最大号的套餐、再加点钱添份饮料和炸薯条等。摩根·斯普尔洛克的实验规则是这样的:(1)只吃“洋快餐”销售的食物,包括饮料;(2)不买加大套餐或者汉堡、饮料;(3)菜单里的每种食物都吃至少一遍。在拍摄纪录片之前,身高1.9米的斯普尔洛克身体健康,体重不到84公斤。在试验了两个星期后,他的肝受到严重损伤。三周左右,他的心脏开始异常,医生命令他每天吃两片阿斯匹林,他拒绝了,因为“洋快餐”不提供阿斯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