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31100000038

第38章 附录(2)

(一)“或也者,不尽也。”《经上》云:“尽,莫不然也。”《经说》曰:“尽,俱止。”所立辞为众所共认,则无复辩论之必要。“或”即古域字,域于一方,故为不尽。立辞而不能使人“莫不然”,则辩说生矣。《易·文言》:“或之者,疑之也。”疑则有辩争之必要。故《经说下》云:“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吾昔以“或”为有待的论断,例如“此或为牛或为非牛,今此是犬,故非牛也。”今细审之,似未必作如此解,故但以为辩说之所由起,而不认为辩之一法。

(二)“假也者,今不然也。”假即假设。毕沅云:“假设是,尚未行”,是也。《经下》云:“假必悖,说在不然。”《经说》曰:“假,必非也,而后假。”据此则本文所谓“假”,似非今所谓Hypothesis,乃是依据一虚拟之条件而想象其结果之论断(Argumentbysupposition)。

例如宋人词“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此项虚设之条件乃是无中生有之妄想,故云“假必悖,说在不然”。

(三)“效也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欲明此段,须知效,法,故,三字皆墨家名学之术语。说文:“法,象也。”《荀子·不苟》篇注:“法,效也。”效字有象法之义。《经上》云:“法,所若而然也。”《经说》曰:“意,规,员,三也,俱可以为法。”凡仿效此物而能成类此之物,则所效者为“法”,而仿效所成之物为“效”,《墨辩》谓之“佴”。《经上》云:“佴,民若法也”;佴即今所谓副本。譬之为圆,或以意象中之圆,或以作圆之规,或以已成之圆,皆可为为圆之法。法定,则效此法者皆成圆形。

“故中效”之故字,不可作“是故”解。此即上文“以说出故”之故字。故即是成事之原因,立论之理由。《经上》云:“故,所得而后成也。”“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故曰“所得而后成”。欲知所出之故是否为真故,是否为“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之故,莫如用此“故”作“法”,观其是否“中效”。“中效”者,谓效之而亦然也。能证明其为“所若而然”之法,然后知其即是“所得而后成”之故。故曰,“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

此所谓“效”,即今人所谓演绎的论证。演绎之根本学理曰:“凡一类所同具者,亦必为此类中各个体所皆具。”《经下》云:“一法者之相与也,尽类,若方之相合也。”《经说》曰:“一方尽类,俱有法而异,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合也。尽类犹方也,物俱然。”此言同法者必尽相类。此即演绎论理之根据。以同法者必同类,故“效”之为用,但观所为之“法”是否能生同类之结果,即知其是否为正确之故。例如云:

此是圆形。何以故?

以其“一中同长”故。(用《经上》语)

但观凡“一中同长”者是否皆圆形,即知“故”之是非。又如云:

此是圆形。何以故?

以其为“规写交”而成故。(用《经说上》语)

但观“规写交”是否能成圆形,即知“故”之是非。此之谓效。

试以印度因明学之“三支”比之。如云:

(1)声是无常。………………(宗)

(2)声是所作性故。……………(因)

(3)凡所作者,皆是无常,………(喻体)

例如瓶。………(喻依)

此所谓“因”,即墨家所谓“故”。因明学最重因,故“因明”为明因之学。其喻体喻依两步即是观“因”是否含有“遍是宗法”之性而已;即是观“故”是否中效而已。“喻体”即是说依“因”做去定可生与“宗”同类之效果。“喻依”即是举出一个与宗同类之事物作例。

希腊之“三段”法与此亦相类。其式曰:

(1)凡所作者皆是无常。…………(大前提)

(2)声是所作。………………(小前提)

(3)故声是无常。………………(结语)

希腊“三段”法之“小前提”即是本文所说之“故”。惟此处先举大前提,次举小前提,最后始举结语,故其间层次不易见耳。试以“三段”法与印度古代之“五分作法”比较观之,则可知“三段法”之小前提与“三支”之因及墨家之故,正同一作用耳。五分作法之式如下:

(1)此山有火。………………(宗)

(2)因有烟故。………………(因)

(3)有烟之所有火,如灶等处。…………(喻)

(4)此山有烟。………………(合)

(5)故此山有火。………………(结)

三段法只是五分法之末三分,其实与三支相同也。

近人如章太炎以为墨家之论证亦具三支(《国故论衡》下,《原名篇》)。其说以《经说上》之“大故”、“小故”为大小前提。吾尝辩其非矣(《墨辩新诂》上,一;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篇八,章三)。其实墨家论辩之有无三支,本不成问题。盖墨家之名学本非法式的论理也。若夫三支之基本学理则固《墨辩》所具备矣。

(四)“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王念孙云:“也与他同。举他物以明此物,谓之譬。……《墨子》书通以也为他,说见《备城门》篇。”王说是也。毕沅删去第二也字,非也。《说文》:“譬,谕也。”今引《说苑》一则如下:

梁王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

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之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

王曰:“未谕也。”

“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

王曰:“可知矣。”

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此节释譬与本文互相发明。

(五)“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侔与辟都是“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之法。然亦有区别。辟是以此物说明彼物,侔是以此辞比较彼辞。例如公孙龙谓孔穿曰:

龙闻楚王……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亦曰人亡之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公孙龙子》一)

此即是比辞而俱行。

(六)“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说文》:“援,引也。”现今人说“援例”,正是此意。此即名学书所谓“类推”(Analogy)。援之法乃由此一事推知彼一事,由此一物推知彼一物。例如《墨辩》云:“辩,争彼也”,吾校云,彼当为佊之误,《广韵》引《论语》:“子佊西哉”今本《论语》作“彼哉”,可见佊字易误为彼。吾此校之根据乃是一种援例的论证;吾意若曰,《论语》之佊字可误为彼,则又安知《墨辩》之彼字非佊字之误耶?

辟、侔、援三者同是由个体事物推到个体事物。然其间有根本区别。辟与侔仅用已知之事物说明他事物。此他事物在听者虽为未知,而在设譬之人则为已知。故此两法实不能发明新知识,但可以使人了解我所已知之事物耳。援之法则由已知之事物推知未知之事物,苟用之得其道,其效乃等于归纳法。

(七)“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第三第五“也”字皆当作他,说见上文第四段下。

此所谓“推”,即今名学书所渭归纳法。归纳之通则曰:“已观察若干个体事物,知其如此,遂以为凡与所已观察之诸例同类者,亦必如此。”其所已观察之诸例即是“其所取者”。其所未观察之同类事物即是“其所未取者”。取即是举例,予即是判断。今谓“其所未取”之事物乃与“其所已取者”相同,由此便下一判断,说“凡类此者皆如此”。此即是“推”。

例如本篇前有“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之文,“也物”之也字与他字同。因此推知“也者同也”及“也者异也”之上二也字亦与他字同。如此推论犹是“援”之法,以其由个体推知个体也。然王念孙云:“《墨子》书通以也为他。”云“通以也为他”。则是由个体推知通则矣。如此推论始名为“推”,始名为归纳。酺又如钱大昕说“古无轻唇音”,因举“匍匐亦作扶服,又作扶伏”,“扶古读酺,转为蟠”,“伏羲古亦作庖牺”,“古音负如背”,“古读佛如弼”……等例为证。其所举例不过数十条,而可下“古无轻唇音”之全称判断者,则以其所未取之诸轻唇音为同于其所已取之“扶服”、“负”、“佛”……诸例,古亦皆读为重唇音耳(看《墨家哲学》页五十七至六十)。此项论证,皆合“推”之法。

“是犹谓‘他者同也’,吾岂谓‘他者异也’”,两句旧说皆不得其解。“他者同也”,是说其所未取之其他诸例与其所已取之诸例相同。吾若无正确之例外,则必不能说其他诸例不与此诸例相同也。吾若不能证明古有轻唇音,则不能说钱大昕所举数十例之外其他诸轻唇音字古不读重唇音也。

以上释第二节竟。

夫物有以同而不率遂同。辞之侔也,有所至而正。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是故辟,侔,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则不可不审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

此第三节,论辟,侔,援,推诸法之谬误。

“其然也同”一句,旧脱“其然也”三字;“有所以取之”一句,旧脱“所”字。今并依王引之校增。辟,侔,援,推各法皆以个体事物为起点,用之不慎,最易陷入谬误。盖此诸法,一言以蔽之,曰:辨事物同异之点而以之推论而已。若辨同异不精,则其论断必不能正确。此节所论诸谬,大率皆本于此。分别言之,则此节所述谬误凡有四端:

(一)“夫物有以同而不率遂同。”孙读“夫物有以同而不”为句,又以“率遂”二字为同义,皆非也。此十字当作一句读。率,皆也。言物或有相似之点,而不必皆遂相同也。

此论观察不精之谬。如牛有尾,马亦有尾;舜重瞳,项羽亦重瞳;人能言,鹦鹉亦能言。然岂可遽谓牛与马同,舜与项羽同,人与鹦鹉同耶?《经说上》曰:“有以同,类同也。”但可谓之偶有相类之点而已,其相类之点或多或少,或为大同,或为小同(惠施曰:“大同而与小同异。”)然不能遂以为尽同也。例如云“日之状如铜架”,又“日之光如烛”,皆是。

(二)“辞之侔也,有所至而正。”孙读正为止,亦可通;然此字不必改也。此言两辞相侔,其正也有一定之限度;过此限度则不得为正矣。如范缜云:“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亦侔也。然“神之于形”,与“利之于刀”,究竟可以相侔至如何限度?故沈约驳之曰:“若谓此喻尽耶,则有所不尽;若谓此喻不尽耶,则未可以相喻也。”

(三)“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此在名学,谓之“果同因异”(PluralityofCauses)。如人之死,或由自缢,或由服毒,或由肺病,或由杀头。又如热度,或由擦摩,或由火燃,或由电力。此诸因虽或根本相同,而自其显著者观之,则皆为果同而因异;至于社会之善恶,政治之良否,国家之存亡,其因尤繁复;而其显著之结果则或呈相似之点。若必谓中国之革命同于墨西哥之革命,俄国之革命同于美国之独立,则悖矣。以其然也同而其所以然则不必同也。

(四)“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有所选择之谓取。取即今言举例也。尝见洪宪元年为帝政事通告各地一文,中言共和之政仅可行诸小国寡民,而不适于地大物博之国,因历举瑞士、法兰西及中美、南美诸小国为例,及至美国,则以“北美新邦独为例外”八个字轻轻放过。此正足为此条之例。盖吾人推论,往往易为私意成见所蔽。以故,每见肯定之例,则喜而举之;及见否定之例,则或阳为不见,或指为不关紧要之例外而忽之。故曰“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

欲救正此弊,莫如举否定之例以反诘之。墨家论辩最重此点,故墨辩诸篇于此意不惮反复言之。《经说上》云:“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与以人之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止爱[于]人:是孰宜止?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而问之。”不然者即是否定之例。又《经说下》云:“彼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此亦上文“举不然者”之意。

此所述四谬,第一条指辟,第二指侔,第三指援,第四指推。故综合言之曰:“是故辟,侔,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则不可不审也,不可常用也。”物有以同而不全同,故稍不审慎,则“行而异”矣。辞之侔也有一定限度,过此则“转而危”矣。物有同果而异因者,若拘于其果之同而不察其因之异,则“远而失”矣。凡举例必根据于同一原理,若以私意成见为去取,则“流而离本”矣,“本”谓根据之理由也。此四谬不可不审也。因又综结之曰:“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偏,孙云,与遍通。“多方”谓其法不一贯,《经说上》所谓“巧转”也;“殊类”谓辨同异不精,不能完全以“类”为予取;“异故”谓所根据之理由不一致,所谓“离本”也。有此诸蔽,则其所立辞惝忽迷离不易指定,故云“不可遍观也。”

以上释第三节竟。

夫物或乃是而然,或是而不然,或一周而一不周,或一是而一非也。

此第四节,论立辞之难,总起下文。

旧本“一是而一”之下有“不是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二十二字。王引之云,“不可常用也,以下十九字因上文而衍。不是也,三字则后人所增。下文云,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与此相应,可据以删正。”今依王说,删此二十二字。

适按下文第七节,疑“或是而不然”下,本有“或不是而然”五字。说详下。

《大取》篇:“一曰乃是而然,二日乃是而不然,三曰迁,四曰强。”与此节略相似。

以上释第四节竟。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此第五节,释“物或是而然”。

以下诸节多论文字上所生之谬误。吾国文言,无单数与复数之区别,又无全与分(《墨辩》所阐“体与兼”)之区别。故有种种名学的谬误即由此而生。今分别言之。

同类推荐
  •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仙道家、是纵横家的鼻祖,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透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是先秦最神秘的真实历史人物。历史上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有了纵横家的深谋,兵家的锐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刚柔并济,道家的待机而动。是古今中外领导者、财富人物、外交家、谈判家、企业高管、营销专家的枕边书。习之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时遇明主可兼济天下求富贵。不得时可逍遥一生。
  • 论美与人的生存

    论美与人的生存

    本书收录的文章包括:《王阳明与康德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我看20世纪中国美学——兼论我国美学的理论建设和发展方向》、《文艺本体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的发展和意义》等。
  •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学院:荀子的人定胜天》主要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并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荀子,名况,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 《庄子》寓言的文化阐释

    《庄子》寓言的文化阐释

    本书对《庄子》寓言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讨,着重论述了思维文化、学术文化、文学艺术、农工商贾文化、科学技术、养生文化等诸多方面。
  • 马克思问我哪里痛

    马克思问我哪里痛

    华服出席喧嚣的派对,只感受到一群人的孤单;曾经亲密的恋人,分手却仿佛在两人之间筑起了高高的藩篱;即使亲近如父母家人,也总有难以启齿的时刻……在当今社会,此类哲学中称为“异化”的现象成为青年人无法回避的痛点,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纷沓机遇的同时,也用满载物欲的价值观对其施加控制,使之疲于奔命、不断迷失。作者柳东民富有创见性地运用马克思哲学理论,对日常生活中诸多“异化”现象进行逐一解读,超越政治层面,从爱与人性的角度,清晰而精准地展现了一个富于人情、浪漫的马克思及其核心思想——他已卸下教科书赋予的身份标签,只想面对面地与你聊聊,那些生活中别人不懂的苦痛。
热门推荐
  • 不良少女奇遇记

    不良少女奇遇记

    她,抽烟喝酒堕胎纹身偷钱,从没从事过正经职业,在这个城市里一无所有,是众人眼中标准的不良少女。他集才华与美貌与一身,不但囊括无数国际音乐大奖还帅到让人无法呼吸,是众多少女梦中的男神,洁身自好的大明星。当他在环球巡回演唱会上,当着全世界的面跪在她的面前,宣布她是他的唯一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爱情呢。很多时候,我们相信冥冥中的力量,相信超自然,相信前世今生,相信善恶有报,相信因果,相信缘分,相信那些未经科学求证的奇妙体验,大多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一些期待,不是吗?!
  • 狂人末日

    狂人末日

    本书再现了七大铁血狂人的隐秘人生,记录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丑陋的几段疯狂岁月。全书内容包括:希特勒——让二十亿人卷入战争漩涡的维也纳流浪汉,墨索里尼——从铁匠家庭中走出来的“专制狂魔”,东条英机——被远东军事法庭处以绞刑的军国主义狂徒等。
  • 美女总裁的贴身兵王1

    美女总裁的贴身兵王1

    从国外回归的兵王金盆洗手,在一个公司里当小职员,无意间与美女总裁发生了碰撞,结果引发了一段离奇搞笑的事情。夏林轩本来过得挺滋润的小日子,开始变得跌宕起伏!为保护自己,也为了保护自己的美女总裁,他愤然重新拿起了武器。
  • 拿来就用的女人情绪掌控术

    拿来就用的女人情绪掌控术

    一个女人要想获得幸福,美貌、学历、事业或许不是必须的因素。但温婉的性格,优雅的气质,宽容的心态,必定会让一个女完美绽放。本书是心理学专家专为女性量身打造的实用情绪掌控术。针对女人的心理共性、生活共性、社交共性,详尽讲解一些随手可用并且简单有效的心理学技巧。指导读者学会修炼自己的性格,完善自己的人格,心如大海,宽容坦荡,偶尔让生活和情绪都慢下来,享受并掌控自己的美妙人生。
  • 我的司考之年

    我的司考之年

    “司法考试”是一场孤独的战争。即使你胸有成竹,即使你胆识过人,但在考场上你依然要孤独的去面对。“孤独”可以说是司考的代名词。“爱情、亲情、友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爱情”可以给我们带来甜美;“亲情”可以给我们带来温暖;“友情”可以给我们带来力量。司考中的爱情、亲情、友情是什么样的?爱情、亲情、友情又能给司考带来什么?一个年轻人是如何从这些情感中逐步成长,逐步自我完善。从激情澎湃到波澜不惊,从自我幻想到自我超越的全部过程。这就是我要给大家带来的《我的司考之年》!
  • 不正经女穿越柯南

    不正经女穿越柯南

    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与毛利兰在游乐园游玩时发现两个行动诡异的黑衣男子,便跟踪他们,不料被灌下一种叫“APTX4869”的神秘毒药,然而因为药物副作用,新一的身体竟回到孩童状态。为不使周围的人受到牵连,他化名为“江户川柯南”,寄住在毛利兰家中,用阿笠博士发明的手表型麻醉枪让毛利小五郎睡着,接着用蝴蝶结变声器模仿他的声音来进行推理,解决了许多案件,并一直寻找着黑衣组织的人的下落,希望有朝一日将其绳之以法,并变回原来的样子。可有个女人的闯入,会如何呢?
  • 那次与你的邂逅

    那次与你的邂逅

    不在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是你我的珍贵回忆。
  • 哈佛心理课

    哈佛心理课

    本书收集整理了哈佛大学心理学教学的所有教案,并进行了重新编辑加工,以便让中国的读者更易于接受与吸收。《哈佛心理课》系统地梳理了哈佛大学教授所讲述的哈佛幸福心理学、哈佛情绪心理学、哈佛逆境心理学、哈佛学习心理学、哈佛口才心理学、哈佛社交心理学、哈佛婚恋心理学、哈佛性格心理学、哈佛职场心理学、哈佛经商心理学、哈佛财富心理学、哈佛健康心理学等经典课程。让读者全方位的领悟哈佛心理学智慧,从而使读者和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样享受生活。
  • 都市之午夜幽灵

    都市之午夜幽灵

    一个隐匿在都市酒吧里的男人,一段关于爱情伦理的苦苦挣扎,一串故事,一段人生。
  • 萤火小集

    萤火小集

    普通人的平凡经历中,蕴含着许多平凡简单的真道理,有关生存、发展、生活的真道理。这些简单的道理,虽然浅显,但正是这些道理的叠加和延伸,才有了许许多多的真理,比如“春耕秋收”,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比如“先做人,再做事”,等等;同时,也正因为这些道理的浅显,所以极容易被人忽略。这些简单、平凡道理的累积,才是真理形成和发展的真正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