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团队协作,才能众志成城
管理者与员工是倍差的组合,1个高管可能会管理3个中层管理者,而每个中层管理者可能管5个基层管理者,每个基层管理者的下属则可能有50人。以军队为例,班长一般有8~12名士兵,排长则管理3个班,连长管理3个排,依此类推。假如让师长直接管理班或基层士兵,很显然不可能。因此无论军队还是企业管理,正确的部署都是一级管一级。
在电视节目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连长手下的排长会更听连长的话,因为连长是排长的直接命令下发人。师长虽然权利更大,但因为管理人数太多,而很少直接向排长级别的军官下达命令,也很难保证对每一位士兵都有准确的了解和认知。一个团队的兴衰,与团队成员的人数及战斗力有关。师长的能力再强,如果没有了下属的士兵,光杆司令也不会有多大的战斗力。这在现代企业中也是一样。
团队的整体业绩取决于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而绝非领导一人之力。每个人的能力与精力有限,聪明的领导人会找到最适合、最好的成员并想方设法让其加入到团队中。通过授权、信任、奖励等方式,让优秀的成员不舍得离开,增加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会把各种不同能力的人妥善安排。这样的团队激情高、战斗力强,且很难被人“挖墙脚”,也很少有管理涣散、人员流失的情况发生。
2.挖出潜伏的“金子”——识人
想要提高团队整体能力,首先要有得力的人才,而如何才能找到人才是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
企业招聘的方式一般比较多样化:现场面试、电话面试、视频面试等,但无论哪种,由于时间等诸多因素限制,管理者并不能完全了解到面试者的全部情况。由于人才过剩及找工作难的原因,很多面试者会在个人资料中增加“水分”,以先找到工作,然后再慢慢学习的心态来应聘。对于急招,并需要招聘有工作经验员工的企业来说,虚报工作经验的面试者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公司还会因为人才补充不及时,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所以管理者需要有独特的识人眼光,不被外表或外貌所迷惑。企业招聘不是选美大赛,相对于经验和能力,其他附加因素都是次要的,选择人才最关键的标准是看应聘者能否达到职责要求。
召信公司需要急招一名员工,经过招聘专员的面试,在众多初试人员中选择了一位女士进行复试,但在人力总监复试后却没有录用。于是人力总监把招聘专员叫到办公室,并询问此女士通过初试的原因。
招聘专员说:“她有三年的销售经验,而且还做过某公司渠道总监助理。”人力总监没有说话,示意招聘专员说下去。
“她有国家承认的导游资格证书,并且有两年的导游工作经验。”招聘专员接着说,“她的外貌形象比较好,而且还有六级英语证书,曾做过半年的外语家教,另外她还在设计方面有独特天分,据说曾在一次社会活动中得过二等奖。”
人力总监说:“说完了吗?”招聘专员点点头说:“大体就是这样吧。”人力总监又问:“我们现在招聘的员工要在哪个部门工作?”招聘专员回答说财务部。人力总监问:“她有销售经验,又做过导游工作,言行举止、外貌形象都不错,有六级英语证书,得过设计奖……但是请告诉我,她的优势中哪一项与财务工作有关呢?”招聘专员哑口无言。
如果说该公司空缺的是外贸业务员、前台或销售经理助理等职位,这位女士的工作经验和特长完全符合要求,但是财务工作却不适合她。
财务工作需要稳重的性格,而以这位女士多次的工作经历来说不仅与财务没有任何关系,而且频繁跳槽、换工作也是财务人员的大忌。所以招聘专员说的优势恰恰是空缺的财务职位所忌讳的。
管理者应该根据经验和眼光,并结合所需职位的要求来选择人才。
外表光鲜的人未必适合,而看起来貌不惊人也未必是庸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如果管理者在识人中过多的加入个人感情色彩,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春秋时期有一位叫做孙阳的人,因为懂得识马而为秦穆公立下汗马功劳,并被封为伯乐将军。传说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邀请委托,希望能找到日行千里的好马。伯乐告诉楚王,如果想要一般的马,那非常容易找到,但是千里良驹即使跑遍天下也很难找到,所以他必须去各地巡访,请求给他足够的时间,他会尽快将事情办好。
伯乐先后跑过几个国家,还专门去了当时以生产名马而着称的燕赵一带,但每次都无功而返。有一天,伯乐在从齐国返回的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非常吃力地在陡坡路上前进。因为车重又是陡坡,这匹马累得气喘吁吁,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伯乐却对这匹马产生了兴趣,于是想走近观看。当伯乐快走到马前时,这匹马突然昂起头,睁大眼睛,大声嘶叫,好像在跟伯乐倾诉一样。伯乐从马的嘶叫声中判定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于是伯乐对车夫说,这匹马如果能在战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但是用来拉车,可能连普通的马都不如,如果可以就把这匹马卖给我吧。车夫很难理解,说这匹马不仅拉车没力气,而且吃得非常多,又骨瘦如柴不长肉,既然你想买,那就卖给你吧。
伯乐非常兴奋地牵着马回到楚国,在宫门外,伯乐拍着马的脖子说:“我给你找到一个好主人。”千里马好像听懂了伯乐的意思,抬起马蹄把地面震得非常响,引颈长啸,声音像大钟一样洪亮,直震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连忙走出宫外。伯乐对楚王说:“王上,我把千里马找到了,请您查看。”楚王看到伯乐找的马瘦得不成样,以为是伯乐在欺骗他,不太高兴地对伯乐说:“我让你去相马,是因为你会识马,可你看看你带回来的这匹马是什么样,连走路都困难,怎么可能上战场呢?”伯乐回答:“大王,这确实是匹可遇不可求的千里良驹,因为之前的主人不知道它的价值,一直让它拉车,在喂养时又不够精心,所以看起来瘦些罢了。如果大王可以悉心调养,不出半个月,这匹马一定会恢复千里马的体力。”
楚王半信半疑,但还是让马夫尽心喂养。没过多久,这匹马果然变得精壮有力,楚王跨马扬鞭,不过喘气的功夫,这匹马已跑到百里之外。
之后楚王横跨千里马,驰骋战场,杀敌无数,这匹马为楚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真正的人才往往不会过多地显示自己的能力,也不会自夸,他们甚至会“隐藏”在众多的面试者中,期望被真正的伯乐找到。而管理者想要识人,就必须抛开无关紧要的条件,给面试者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时间。
相对于隐藏或未知的人才来说,另一类人才会通过自荐来吸引管理者的注意,这就需要公司有“内部招聘”的平台提供。相对来说,这类人才往往是已经在公司做事,但却因为职位过低等原因,隐藏了真正的实力。企业内部招聘会更加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而且内部调升的人员因为熟悉公司的日常工作管理,更容易接手。所以管理者要学会从现有员工中“识人”。在现代企业内部招聘中,人才脱颖而出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员工自荐型和被动吸引型。
3.搭起PK的“平台”——员工自荐
——毛遂自荐扬国威
春秋时期,秦国大胜赵国,秦将白起率兵包围了赵国首都,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王便让下属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搬救兵,以解燃眉之急。
平原君想从众多食客中挑选20人随行,挑来挑去只找到19个合适的人选,其他的都不满意。
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食客主动请求同去。平原君说:“有智慧的贤士好像是铁锥放在布袋中一样,您在我的门下三年多却没有人夸奖您,我之前也没有听说过您,所以您还是留在府中不要去了。”毛遂回答:“我今天主动请愿就是要证明自己,之前您没有听说过我,是因为您没有把我放在布袋中,所以才不能脱颖而出,并不是我没有能力。”平原君经不住毛遂的再三请求,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后楚王只见平原君一人。两人从早上谈到中午,却还没有商定好,但赵国处于困城中岌岌可危,于是毛遂跨上台阶,远远地喊道:
“楚国出兵无非两种结果,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坏就是好,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还要讨论这么久?”楚王大怒,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这是我的食客毛遂。”楚王对毛遂喝道:“赶快退下,我在与你的主公谈话,这里没你说话的份儿。”毛遂见到楚王发怒,非但没退下反而又走上前,手拿宝剑对楚王说:“现在我离你有十步距离,你的性命都在我手上”。楚王见毛遂如此勇敢,就没有阻止毛遂讲话。于是毛遂把楚国出兵的利害关系做了详细解说,令楚王心服口服,并答应马上出兵。秦兵迫于魏、楚两国的联合援赵最终不得不撤退回国。平原君重用了毛遂并非常感慨地说:“毛遂一到楚国,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了。”
(摘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如果不是毛遂的自荐,或许等平原君说服楚王出兵时,赵国已经被秦国攻下城池了。然而毛遂在之前却从没有被平原君赏识。在现代企业中,很多基层员工都非常有才能,只是由于无人赏识提拔,才埋没才能。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在当时的社会,统治者任人唯亲,大肆提拔溜须拍马之流,以至于无才无德的人掌管权利,平民百姓在暴行暴政的压迫下民不聊生,而那些狡诈的人为获取统治者的宠信,往往媚上欺下,变本加厉地残害百姓。所以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不尚贤”,这样才能公平公正,且没有谁会为高官厚禄而争得“天下大乱”。但在现代企业中,“不尚贤”不一定适合。企业需要品行优秀的团队管理者带领,才能实现业绩最佳化。如果企业也推行“不尚贤”的政策,业绩好、能力强的人得不到重视,就不会有人再争先了。因此想要发现下属中的优秀代表,就要让他们学会合理地“争”。如果不重视此道,很容易造成优秀员工流失。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就是由于韩信感觉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认为此处非留人之地,才不得已不告而别。萧何追回韩信后,即要求刘邦公开拜韩信为大将军,并做了一系列安抚动作,才让韩信感恩戴德,为大汉王朝的建立打下最坚实的基础。现代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如果优秀者得不到企业的重视(甚至有中层管理会排斥下属中比较优秀的员工),这样不但公司少了栋梁之才,还可能给同行送去优秀种子。
在墨家思想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尚贤”。《墨子·尚贤》中说:“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家认为“尚贤”是治国为政的根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也应该尊崇“尚贤”的原则,及时发现下属中的优异者,重点关注、重点培养,并为其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作为管理者应该多举办内部招聘或相关活动,并调动员工自我展示或应聘的积极性。
员工自荐与企业文化和管理有关,很多员工往往会觉得自荐太唐突,而公司又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不好意思自荐或自荐无路,这样人才的发现和起用,难度就非常大。所以管理者要提供充分的机会和平台,让员工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4.放下领导的架子——被动吸引型
——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
企业内部中有不喜欢“毛遂自荐”的人才,从性格上分析,这类人往往比较清高,不屑于自我表现或主动应征,而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管理者信服后再得到重用。当然无论是自荐还是通过表现让领导认可,前期都要引起管理者的注意。而不同的员工吸引领导注意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最关键还要靠管理者亲自查证,而不是单纯地等待。
吕尚(姜子牙)是辅助周朝战胜商朝不可或缺的主要功臣之一,传说姜子牙前半生生活窘迫,经常居无定所,非常落魄。但他始终相信自己的本领一定可以天下闻名。当听说周文王施行仁政,尊贤贵士后,姜子牙便千里迢迢来到西岐。当时姜子牙已年过七旬,而且之前又没有什么名声,如果冒昧自荐可能连君主的面儿都见不到。思前想后,姜子牙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来到渭水北岸,并在附近住了下来,然后每天都在渭水垂钓,等候君主的召唤。
姜子牙钓鱼的方式比较奇怪,别人的鱼钩都是弯的,而姜子牙的鱼钩却是直的;别人都会把鱼钩沉在水中,而姜子牙却既不加鱼饵,也不把鱼钩沉在水中,还要离水面三尺高,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
一个樵夫看到后对姜子牙说:“老人家,像您这样钓鱼,恐怕一百年也不会有一条上钩的。”
姜子牙笑着说:“小伙子,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是宁可在‘直中取’也不会在‘曲中求’,其实我并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王侯。”
姜子牙钓鱼的奇特方式终于传到周文王的耳中,周文王猜想姜子牙肯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斋戒三日并沐浴更衣,带着厚礼,亲自去拜见姜子牙。姜子牙看周文王果然礼贤下士,而且诚心诚意,便决定辅助周文王。最终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周灭掉了商,取得天下。
姜子牙辅佐文王是双赢的结果,姜子牙的才能智慧千古流传,周文王的礼贤下士也被后人交口称赞,而且周文王还在姜子牙的辅助下得到天下,成为一国之君。但是回想事情的来龙去脉,取得双赢结果的开源是什么呢?
姜子牙当时已年过古稀,而且无名无誉;周文王初霸一方,日理万机,两者看起来好像永远也不可能相识,而聪明的姜子牙用令人跌破眼镜的钓鱼方式引起了文王的注意,才有了后来的姜尚辅周,两人的名讳也才得以千古流传。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等待员工吸引管理者的眼光已经不适合。毕竟企业管理与封建社会的君主制度有很大不同。所以管理者可以主动调查:每次下达的任务中哪个团队最先完成,哪位成员的业绩最好,然后再实地考察,品行能力都符合要求即可提任。
在工作中,管理者应该多到基层去“查验民情”,并了解下属的详细情况,找寻隐藏在团队中的“千里马”,以获得双赢的结果。
企业想要吸纳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与管理者的修为也有很大关系。
首先管理者是否能放下身段、广开言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这些都是能否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其他辅助因素为企业的待遇、绩效考核及奖罚制度等。如果真的发现人才,管理者应该有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精神,并把领导的架子放在一边,与可用之才平心静气地交流,而不要怀着“爱来不来”或“看中你的能力是看得起你”的想法,这样会阻断人才上门的路。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意思是说江海之所以可以汇集天下溪流,是因为它能处在低下之地,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如果想领导民众,必须对民众用谦虚的言辞;想要成为民众的表率,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民众之后。
管理者应该把团队做成“百谷王”,每一条溪流都是成为“百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