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
【注释】
作,好古——下文第二十八章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这个“作”,大概也是“不知而作”的涵义,很难说孔子的学说中没有创造性。又第二十章说,“好古,敏以求之”,也可为这个“好古”的证明。
老彭——人名。有人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人,有人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一人,又有人说孔子说“我的老彭”,其人一定和孔子相当亲密,未必是古人。《大戴礼·虞戴德篇》有“商老彭”,不知即此人不。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释】
识——音志,zhi,记住。
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种译法便不是孔子谦虚之词,而和下文第二十八章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及“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相同了。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在家闲居,很整齐的,很和乐而舒展的。
【注释】
申申——整敕之貌。
夭夭——和舒之貌。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注释】
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的始祖,又是孔子心目中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注释】
游于艺——《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以阐明这里的“游于艺”。
7.7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是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注释】
束脩——脩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挺),十脡为一束。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注释】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音斐,fei,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不启,不发——这是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必须受教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些。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道:“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子路道:“您若率领军队,找谁共事?”孔子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所找他共事的]一定是面临任务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能完成的人哩!”
【注释】
子行三军,则谁与——“行”字古人用得很活,行军犹言行师。《易经·谦卦·上六》云:“利用行师征邑国”,又《复卦·上六》:“用行师终有大败”,行师似有出兵之意。这种活用,一直到中古都如此。如“子夜歌”的“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与”,动词,偕同的意思。子路好勇,看见孔子夸奖颜渊,便发此问。
暴虎冯河——冯音凭,ping。徒手搏虎曰暴虎,徒足涉河曰冯河。“冯河”两字最初见于《易·泰卦》爻辞,又见于《诗·小雅·小珉》。“暴虎”也见于《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和《小雅·小珉》,可见都是很早就有的俗语。“河”不一定是专指黄河,古代也有用作通名,泛指江河的。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就是做市场的守门卒我也干。如果求它不到,还是我干我的罢。”
【注释】
而——用法同“如”,假设连词。但是用在句中的多,即有用在句首的,那句也多半和上一句有密切的关连,独立地用在句首的极少见。
执鞭之士——根据《周礼》,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古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路之人让道。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这里讲的是求财,市场是财富所聚集之处,因此译为“市场的守门卒”。
7.13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样:斋戒,战争,疾病。
【注释】
齐——同“斋”。古代于祭祀之前,一定先要做一番身心的整洁工作,这一工作便叫做‘斋’或者“斋戒”。《乡党篇第十》说孔子“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战,疾——上文说到孔子作战必求“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因为它关系国家的存亡安危;《乡党篇》又描写孔子病了,不敢随便吃药,因为它关系个人的生死。这都是孔子不能不谨慎的地方。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道:“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道:“好罢;我去问问他。”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子贡道:“[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悔呢?”孔子道:“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子贡走出,答复冉有道:“老师不赞成卫君。”
【注释】
为——动词,去声,本意是帮助,这里译为“赞成”,似乎更合原意。
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借以侵略卫国。卫国抵御晋兵,自然也拒绝了蒯聩的回国。从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的一点看来,似乎是两父子争夺卫君的位置,和伯夷、叔齐两兄弟的互相推让,终于都抛弃了君位相比,恰恰成一对照。因之下文子贡引以发问,借以试探孔子对出公辄的态度。孔子赞美伯夷、叔齐,自然就是不赞成出公辄了。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注释】
疏食——有两个解释:(甲)粗粮。古代以稻粱为细粮,以稷为粗粮。见程瑶田《通艺录·九谷考》。(乙)糙米。
水——古代常以“汤”和“水”对言,“汤”的意义是热水,“水”就是冷水。
肱——音宫,gong,胳膊。
枕——这里用作动词,旧读去声。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注释】
《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书,其中的《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以前的作品。
7.18子所雅言,《诗》、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行礼,都用普通话。
【注释】
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春秋时代各国语言不能统一,不但可以想象得到,即从古书中也可以找到证明。当时较为通行的语言便是“雅言”。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