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对于两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
在经济学中,“替代性”是指如果商品的同类使用功能基本雷同,那么其他的生产者可以替代你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一种物品如果可替代性高,那么它的价值自然不会很高。一般来说,凡是具有替代性的商品必然具有“类”的共同属性,如面粉和米类都是粮食中的主食,羊肉和猪肉都是肉类等。相反,如果一种商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则说明该商品的市场份额很难被其他商品替代,它的价值就会非常高。
在生活中,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后,这种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就变得相对便宜,因此,消费者会用这种变得相对便宜的商品去替代其他商品。例如,萝卜贵了,我们还有其他的菜来选择,用其他便宜的青菜来替代它,结果还是达到有蔬菜的目的。一般来说,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价格越昂贵;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价格越高。例如,计算机必须是厂家才能生产,而馒头、包子谁家都会做。艺术品价格高昂,通过拍卖还能达到更高的价格,是因为几乎找不到替代品。这些都反映出了“替代效应”的巨大威力所在。
在职场中,这种“替代效应”也非常普遍。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每个朝代“职场”之中不可替代的人也是不在少数。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就是蜀国不可替代的杰出人才。他在知人善任方面,可谓匠心独具、运用自如,并且在经济、外交等方面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可以说他一个人支撑起了蜀国的半壁江山。正是由于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他的市场价值是非常巨大的,他的各种丰功伟绩至今仍被后人歌颂。相反,三国同时期的一些武将,如张飞、关羽、马超等人的名声就没有诸葛亮名声大,这是因为诸葛亮这样的军事人才是不可替代的,而张飞等武将却相对容易替代。
在现实生活中,职场中的“替代效应”也比比皆是。
我的邻居刘小姐在一家国企的办公室从事文员工作,平时工作非常轻松,很多工作都不用特别上心,因此她对工作的态度也并不是非常积极。突然有一天,她们办公室又来了一位文员,和她的工作性质非常类似,可以说就是她工作的“替代者”。这时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认为公司可能会随时将她淘汰,于是她在工作上也比以前认真很多,不敢再玩忽职守了。这就是“替代效应”的可怕之处。试想如果她之前非常认真地工作,上级领导、同事都对她非常认可,并且认为她是这个职位上最好的人选,可能就不会遭受到这番压力了。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商品的需求量发生影响。其中因该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称替代效应。
通过以上事例得知,职场中的不可替代性,就是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一个员工难以被别人所取代的程度。具体来说,就是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别人不具有的专门职业知识、专门职业技能、素养及其他企业所需要的能力或品质等。一个员工自身能力越高,他在职场中就越重要,他被替代的可能性就会越小。反之,他如果是职场中可有可无的角色,那他就极容易被别人替代。当然,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是希望成员之间是可相互替代的,这样才能自由而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减少运营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员工在企业中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其自身价值的大小。古人云:“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企业对员工的雇用。企业对一些岗位提供高待遇、高福利,就是因为胜任该岗位的人很少,而该员工一旦离职就很难以更低甚至同样的成本招聘到同等水平的人才。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重金所求或者高薪挽留的都是不可替代性很强的员工,即通常所说的关键员工或者骨干员工。如果这些员工发生流动或者绩效降低,将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对于一名普通员工来说,如果想在知名企业或者福利工资较为丰厚的职位上长期生存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不可替代性。一般来说,可以从工作技能、态度、业绩这三个方面来完善自己。此外,还可以考些相关职称与证书来锦上添花。出色的工作业绩永远是最好的能力证明,即使你选择跳槽换工作,优秀的业绩、良好的口碑也会成为你找到下一份工作的重要筹码。
在我们的周围就有各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如业绩出众的一线管理人员,文笔出众的宣传员、策划员,经验丰富、勇挑重担的危机公关人员,资源丰富、影响力强的行业专家等。这些人能够享受到较高的工资和奖金,正是由于他们具备职场中的不可替代性,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激励。相反,如果你的工作和劳动很容易被人替代,那么你就只能呆在基层职位上,也肯定不会得到领导的重视。同样,如果你遭遇失业或者处于基层原地踏步的“内卷化效应”时,就说明你是已经被其他员工替代了。
那么,如何在职场中增强你的不可替代性呢?下面介绍3种方法,你不妨试一试。
(1)增强专业领域技能
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你的专业技能越强,在这个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就越高。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2)培养自己跨领域的技能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判断与决策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成为善于沟通和决策的行家里手。
(3)不断学习和充电
尽管学习能力也属于跨领域的技能,但由于其太重要,并且跨任何领域,因此被人们独立出来,单独列为一项技能。那么,如何培养学习能力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持续学习和思考新知识,多掌握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动态,永远走在其他人前面,这将大大增强你的不可替代性。
以上3种方法,可以帮你解决“替代效应”的问题。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你将成为职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和专家。
综合以上分析,职场中的“不可替代性”就是你的“金饭碗”。如果你打算在职场中长期生存,并且快速发展,就要锤炼好真本领,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
5.“两招”助你成为职场上的稀缺资源
近期以来,苹果手机iPhone4和iPhone4S卖得非常火热,国内外抢购声此起彼伏。苹果公司每一次推出新产品,如果不提前几天去排队,就很难抢到现货。而一些懒得排队又想先人一步的“苹果粉丝”就通过代购来购买中国香港和国外的水货。2011年7月,16G内存的iPhone4水货一度被炒到1.4万元一部。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苹果手机如此受追捧呢?一方面,苹果手机的功能确实非常好,如触摸屏、各种游戏都非常不错;另一方面,由于苹果公司走的是“稀缺性销售”路线,这种模式也吊足了顾客的胃口,人们在好奇心和从众的心理下疯狂抢购,苹果公司因此也“大赚特赚”。
那么,什么是“资源的稀缺性”?它究竟具备什么样的魔力?
先来看看什么是经济资源。简单说,经济资源就是一切需要用金钱才能够得到的东西,即一切有价的东西。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自由物品”指的是人们不需要通过支付任何费用或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自由得到的物品,如阳光、空气及脚下的泥土等,其特征是数量看起来无限,人们暂时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济物品”指的是人们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这里说的代价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劳动,还可以是时间。人们必须进行劳动或者进行交易才能获得这一类的物品,如食物、家电等,因此“经济物品”就是经济资源,就是我们常说的商品。
经济学家认为,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经济资源”总是匮乏的,也就是资源是稀缺的,于是应对稀缺性的经济学就诞生了。“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稀有的,另一种是紧缺的。在经济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是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欲望的无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引起了竞争与合作。
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正因为资源稀缺,才需要经济学研究如何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资源,使人类的福利达到最大化。
稀缺资源:经济学上既有限而又有多种用途的资源,被称为相对稀缺资源,或简称稀缺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某套邮票或者某位著名画家的油画被拍卖到“天价”,这正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因为这种邮票或画家的油画非常具有特色,而且是唯一的,不会再有第二个。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商品很多人都想通过收藏、投资来保值增值,也就会卖出很高的价格。再如,海南的香蕉价格在2011年最低谷的时候跌到了0.4元/千克,很多农民只好拿香蕉来喂猪;而在北方的很多城市里,很多超市中,香蕉的价格达到了6元/千克,甚至有的达到了10元/千克,为什么南北两地香蕉的价格差距会这么大?原因就在于,海南生产的香蕉实在太多了,每家都种香蕉,导致“蕉满为患”,因此价格会很低;而在北方,香蕉属于稀缺资源,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
同样,职场中也经常存在这种“资源的稀缺性”,或者可以称之为稀缺性的人才。举例来说,最近几年来,具有两个以上行业的专业知识,并都能有所精通的跨界型职业人才正成为企业的新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程度的逐渐提升,跨界型人才是今后的用人趋势。而且,从目前来看,这股“热度”还将有所持续。根据数据统计,2012年上海市投资并购经理的缺口达到了4万人,因为既懂金融,又懂法律的专业跨界人才在职场中属于稀缺资源,能够满足条件的人少之又少。再如,同声传译人员的收费非常高,一般1个小时收费可以达到7000元,而一些大型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的年薪可以达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他们能拿到这样的高薪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在职场中,如果你属于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那么,你就牢牢占据了主动权,距离升职加薪也就不远了。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升职加薪的。他在一家著名的大型外企担任高级销售经理的工作,工作非常认真、努力。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中国台湾的一些大客户在这家公司只和他谈合作,和其他的销售经理都谈不来。如果公司想和台湾的大客户合作、会谈,必须派他出面,事情才能顺利地谈成。
他在公司每月的工资是2万元左右,待遇也算上游水平。这时,有家同行业的公司觊觎他手中的客户资源,于是和他私下会谈,答应给他升职一级,由高级销售经理升至营销总监,每月工资也由2万元上涨至4万元。这位朋友有所动摇,但觉得应该和老板商量一下。他把事情原原本本向老板讲述了一遍之后,老板权衡了成本和收益,决定让他在公司内部升职为营销总监,工资也上涨至4万元。于是,这位朋友不用跳槽,就成功实现了升职加薪。
可能有的读者朋友们要问,如果我不是跨界型职业人才、同声传译人员、基金经理,也不是拥有客户资源的稀缺人才,我只是单位中普通的员工,那么,我怎样才能成为职场中的稀缺资源呢?我们准备了两种使你成为职场中稀缺资源,让你不可或缺的方法或途径,你不妨试一试。
(1)忠诚永远是职场中的稀缺资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员工的忠诚成为企业稀缺资源,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高薪、福利、奖金、升职都争着为忠诚埋单。很多国内知名企业都为员工推出买房计划、股权激励等,目的就是为了留住核心人才,让员工对公司拥有归属感和忠诚心。在近几年的招聘会上,有企业开出80万元年薪寻觅“忠诚员工”。有的企业宁愿舍弃成熟人才,却希望从头开始培养忠诚于本企业的人才。这说明忠诚的可贵和稀缺性。而在欧美国家,“雇员忠诚险”非常流行,几乎每家公司都为自己关键职位的人员投保,以确保公司不会因员工流失而导致灾难。通过转嫁风险而得到忠诚,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尽管企业为此付出了很多成本和代价,效果仍然不够好。
在目前的职场中,如果有两种人——A和B。A的个人能力要高一些,但不够忠诚;B的能力虽然普通,但是忠诚度比较高。你认为A和B谁升职加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答案应该是B,因为对工作来说,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忠诚往往更加稀缺。有些老员工在一家单位一干就是10年以上,有的从最底层上升至高管的位置,这些人应该说是非常聪明和理智的,因为他们的忠诚给他们带来了利益最大化。
(2)做好规划,成为职场中的高端人才
2008~2010年全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到在东部和中部等经济稍微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向好时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是要大于供给的。那么,劳动力市场上最抢手的是哪些人呢?
熟悉猎头工作的朋友可能都会了解,近几年来,一些企业最难招聘的就是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已经成了职场中的稀缺资源。例如,上海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需要招一位副总经理,经过网络、招聘会、报纸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几个月的招聘,应聘者仍然寥寥无几。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未来5年内,国内高端人才的“价格”将逐渐全球化,主要原因在于普通人才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导致过剩,而高端人才则会出现全球性短缺。高端人才成为稀缺资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由于经济持续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兴企业,造成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对高端人才的培训机构又相对较少,导致高端人才供应量不足;第二是一些企业为避免人才使用的风险,在对高端人才的使用上,大多只愿意使用有经验人士,对于中、低端人才等疏于培养开发,而成熟、有经验的高端人才的成长又需要一个过程,这也导致高端人才数量很少。
高端人才成为稀缺资源,这就成为职场人士努力的方向。怎样才能成为高端人才呢?职场人士不妨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业余时间多参加职业培训,考一些有影响力的证书,如CFA、ACCA,有了这些资本之后,你的“行情”自然就会见涨;第二,锻炼工作的真本领,多年的工作经验也会使你逐步成为高端人才。
当然,普通职场人士对于成为高端人才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对自己的未来前景做好规划,实现自己未来发展的利益最大化。
6.老板为何愿意为你的进步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