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43600000011

第11章 实相无相四果性空分(1)

一相无相分第九①

【原典】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②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③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④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合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⑤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⑥’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⑦,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⑧,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⑨,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已证得须陀洹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做须陀洹。”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这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

“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住天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哪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

“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况且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著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

“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

“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

“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著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赞叹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注释】

①本文叙述所谓“般若实相”,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离一切相,即是实相。佛陀藉声闻四果为喻,破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

②须陀洹:华语“入流”,声闻四果中之初果。有三种义:一、入流,谓初入圣流也;二、逆流,谓逆生死之瀑流也;三、预流,谓得预圣人之流也。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证得之,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

③斯陀含:华语“一往来”,声闻第二果。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也。此位除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证得之。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又名“薄淫怒痴”。

④阿那含:华语“不来”或“不还”,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或不再还于欲界也。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断第七、八品思惑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

⑤阿罗汉:华语“无学”,声闻第四果。谓断尽三界烦恼,究竟真理无法可学。含有三义:一、杀贼,杀尽烦恼贼也;二、应供,谓道高德重,为世福田,堪受人天供养;三、不生,谓永人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也。

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界、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未断尽时为向,已断尽则具六神通,入无学位(前三果皆为有学位,尚须进取修学也),所作已办(即断见、思惑之事已办),不受后有(未来的果报或后世的身心,同后有),称为阿罗汉道。

⑥前三果,都叫做“果”,为什么到阿罗汉,不称为“果”而称作“道”?因为前面三果罗汉还有学位;就是还要修学,还未达到最高境界。而无学位的第四果阿罗汉,已证到般若、无为的真理。他这个“道”已与“觉道”、“佛道”相近了,所以不用“果”来说。

⑦无诤三昧:梵文Arana,音译阿兰那,华语无诤。梵语Samādhi,音译三昧,华语正定,就是入了禅定之意。“无诤三昧”,就是无我人、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连真空亦无住,若有住者,即有对待,便生诤论,长系生死矣。

⑧第一离欲阿罗汉:此专指须菩提尊者,因为须菩提是发愿修“无诤三昧”的罗汉,为人中第一,亦为阿罗汉中第一,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

⑨乐阿兰那行者: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人。

【讲话】

从第七分佛陀以“菩提非证得非言说”,破除吾人对佛法二相的执取;贯穿至第八分讲解般若是三世诸佛母,受持读诵者之功德胜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第九分则从胜义谛的立场,大力驳斥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求取。在第九分实相无相四果性空,我用四点来说明。

一、无惑断无四果证

二、离诤论得三昧味

三、灭习气人中第一

四、无想念住寂静处

此分由佛陀问须菩提,小乘行者证得四种果位,能否动念有个证果的我相?展开了对小乘证果的妄心,提出降伏的方法。

一、无惑断无四果证

第九分显现佛陀善护念善付嘱诸菩萨的用心,度生要离相(下化众生),得果也要离相(上求佛道),一切诸相不可住著。

从第一分至第八分,二乘圣人听闻般若空理,已生起回小向大的真心,只是疑惑如何在下化众生时,能心离诸相不住妄想?佛陀以证得四果为喻,拔除二乘圣人离相去妄,无能度所度凡圣差别的法执。《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说:

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计善计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道,白法黑法;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相。

菩提和无明,凡夫和圣贤,在真如法性的晴空,并无好恶美丑的分别。佛陀在此引小入大,令声闻行者人般若性海,也借小喻大,小乘四果应不住果证之妄相,更何况大乘菩萨于游化度众之事业,哪里能住著三乘十贤的阶次地位呢?

《胜天王艘若经 法界品》中,佛陀答复胜天王如何能离诸障惑,心得清净。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何以故?过诸文字,离语境界口境界故。无诸戏论,无此无彼,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无想无相。过二境界,过诸凡夫,离凡境界。过诸魔事,能离障惑,非识所知。住无处所,寂静圣智,从无分别智慧境界。无我我所,求不可得,无取无舍。无染无秽,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常不变,若佛出世,及不出世,性相常住。

空性之理,离言文字,智识见闻之垢秽,当我们止息了颠倒的妄想,最胜第一的空理和我们原是形象不离,常伴左右。

南塔光涌禅师初次参访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

“你来做什么?”

“来拜见禅师。”光涌恭敬地回答。

“见到禅师了吗?”

“见到了!”

仰山目光锐利地逼问:

“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我看禅师的样子不像驴马,更不像诸佛。”

“不像是佛,那么又像个什么呢?”

光涌镇静地答道:

“如果有所像,和驴马又有什么分别?”

仰山赞叹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没有人可以打败你,你好好珍重!”

光涌禅师明了,自性头上,本无世间男女,驴马诸佛等凡圣净秽的差别妄相。凡圣两忘,得鱼忘筌,菩萨行道才能于红尘烈火中清凉自在。就如同圜悟克勤禅师所说:

报缘未谢,于人间世上有许多交涉,应须处之,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隐。

二、离诤论得三昧味

佛陀在文中赞叹须菩提尊者得“无诤三昧”。什么是“无诤”?即是无我无人,无彼无此,无高无下,无凡无圣,泯绝差别对待之相。无诤三昧并非每个证得阿罗汉果的人,都具有此修养,而是须菩提尊者深知众生生死不已,皆由心有高下胜负之诤,妄造口业而论议不休。因此发愿生生世世受解空性,心寂静故,平等爱念一切众生。《涅槃经》说: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

须菩提尊者心性调柔清净,随顺众生欲求,不令众生生起嫌恶之心。人际之间的无诤之道,旨在能破我爱、我见的妄相,心住寂静处,才可与人无诤,与世无诤。

《所欲致患经》说,众生因贪爱恣意,彼此忿怒相诤:

贪爱所在,放心恣意,父说子恶,子说父恶;母说女恶,女说母恶;兄说弟恶,弟说兄恶;姊说妹恶,妹说姊恶。家室宗族,转相诽谤,是为贪欲之患。因致勤苦,皆由多求,放心恣意,为欲所溺。

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人人都欢喜和乐无诤,如何于现实生活中获得“无诤三昧”?根本之道,要先从反求诸己,观照心念开始做起。

摄身守意,柔和自安,可以远离诤论之苦,进一步爱护众生,施与无畏,自然于人我相融无碍。

如爱护众生的身命,不加以鞭杖烧煮之痛楚;拔除众生烦恼的痛苦,给予光明的导护;爱语鼓励众生,生起增上善缘的信心;以种种方便摄令众生开悟觉性,能入佛知见。生活中能胸怀三千法界“同体共生”的平等观,我们也能浅尝几分“无诤三昧”的法喜。

同类推荐
  • 做人要做喜羊羊

    做人要做喜羊羊

    喜羊羊为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榜样。他自信、乐观、富有爱心、懂得宽容、机智勇敢、懂得合作、坚忍不拔,虽然偶尔也会搞怪、捉弄人,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智慧的光芒。面对灰太狼的威胁,喜羊羊总是能凭借这些优秀的品质快速、准确地找到应对的方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 哈佛最神奇的24堂成长课

    哈佛最神奇的24堂成长课

    照亮生命旅程的智慧心灯,描画美好明天的成长箴言。成长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说:成长就是走向成功。也有人说:成长就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哈佛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他用低沉的声音告诉我们:成长不是冷眼细数时间的流逝,生命唯有付出才有意义。与本书一起走近哈佛,共享成长。
  • 每个女子都该有心计

    每个女子都该有心计

    在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中,游荡这样一群精灵般的女性。她们主动摒弃了一些传统美德.更自我、更自在,有时也难免自私。她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目光犀利、言辞有趣。在本书中。作者麦小麦用机智、风趣的笔调触摸了这样一群人。《每个女子都该有心计》不是一本教女人“使坏””的书.而是让女性更智慧、更成熟、更幽默地对待自己周遭的人与事。
  • 哭也心理学笑也心理学

    哭也心理学笑也心理学

    心理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境界和生活状态,要喜要忧,是哭是笑,就看你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生活中,人们难免会为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感到困惑,为失去良好的精神状态而倍感难过,为人际交往、职场工作、家庭生活的很多难题而烦恼不已,身心疲惫……而要想摆脱以上种种困扰,离开心理学的帮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越是在心理上逃避,这些问题就越会接踵而至。只有敢于面对、勇于突破、积极反省自我,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 女孩一生要结识的100位名人

    女孩一生要结识的100位名人

    本书从不同角度剖析当今社会最杰出的100位女性,阐述那些别具一格的成长,以及她们成功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旨在让渴望美好、渴望幸福、渴望成功的女孩们感受精彩的时候,也能融入其中,激荡起属于自己的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
热门推荐
  • 昭明太子

    昭明太子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因为他编着的《文选》而永载史册。可是这位文质彬彬的太子生平却历尽坎坷,躲过了无数次阴谋暗算。在尔虞我诈的宫廷,在勾心斗角的朝堂,在遁世求真的寺庙,形形色色的人为了一己私利把他推到刀锋剑刃上。三个老谋深算的太监各为其主,两个利欲熏心的郡王虎视眈眈,一个天真无邪的丫头义薄云天,还有一群世风吃醋的嫔妃和一个立志出家的皇帝,围绕在昭明太子周围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 纠缠不休:老公,搞定你

    纠缠不休:老公,搞定你

    堂堂帝国首席竟然栽在下药这么下三滥的手段上,孟逸轩一张俊脸变得铁青。“这位先生你没事吧?”要命,这种时候还有不怕死的丫头敢来招惹他。“滚开。”他用仅有的一点意志力警告她,再不快走……后果自负!“你的脸色很不好,要我扶你回房间休息么?”这个笨蛋……他终于忍受不了药物的控制,在她的惊恐中将她压倒……
  • 爱你,以恨之名

    爱你,以恨之名

    跳出浩如烟海的万变现象而抓住真正的实质,是使灵魂过渡到真理和永存的捷径。心窝中烧满爱恨停不了冲击的音乐未能来抵消
  • 如果这是宋史5

    如果这是宋史5

    宋史里有一个时段是学者的噩梦,读者的干柴。说噩梦,因为它是说不清的,历代研究宋史的学者限于资料、时代的特殊性等原因,没法全面真实地展开它。而读者们,也会因为它内容的枯燥躲着它走。这就是王安石变法阶段。
  • 冷骨芙蓉:冷妃夺皇

    冷骨芙蓉:冷妃夺皇

    一切皆由缘起,幻化成一位灵动玉面的可人儿。然而,千年的孤僻成长铸就了她一身的冷血傲骨。机缘之下,步入江湖。在风云暗涌的江湖……她沉静聪颖,收服清风谷七位门主,摘夺谷主宝座;经过历历磨难,本是仙元的她,最终归属是人间还是天庭?
  • 飞花流云录

    飞花流云录

    奉天靖难,我已没有依靠。削藩诛王,我叹不能安然。永乐盛世,我却无享辉煌。仁宣之治,我盼天下太平。
  • 野丫头公主

    野丫头公主

    第一次见他,他穿着便装......第一次见她,她是个野丫头......他是圣可菲高中的四大校草之首,她是为生活而拼命的野丫头。她的第一滴泪为他流......
  • 天任人

    天任人

    六百年前,前朝国师以大法力斩断成仙之路。六百年后,正邪各派为求成仙之路,不择手段度娘认证id孤独的埋葬之地
  • 凶猛兽妃:废物二小姐

    凶猛兽妃:废物二小姐

    她,是杀手集团的首领,生杀予夺,却死在自己男人床上。华丽醒来,成为又丑又弱智的玉家废物二小姐,被家族遗弃,被亲姐残害。他,是帝国的绝色王爷,冷酷嗜血,却被心爱的女人诅咒。一纸赐婚,现代特工杀手VS铁血王爷,谁会征服谁?她挥挥手,九州大陆变色,从此天翻地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扮男装:特工弃妇

    女扮男装:特工弃妇

    欧阳笑心:二十一世纪的顶级特工女杀手,穿越沦为丞相府的四小姐,传言她无才无德无貌,丑中极品;传言她七世孤煞,命里克夫,乃不祥之人。新婚之夜,大婚之夜,她被迫承欢,撕裂般的痛楚尚未过去,十名御医忽而齐齐上前为她把脉,诬陷她不洁之躯,她恨,浴火重生,一切都将改变……